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价值日益彰显的数据日渐成为企业核心资产和竞争力的来源。同时,数据市场由于多方利益博弈造成的数据割据,乃至形成数据孤岛的现象愈加明显,这也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破解这种数据孤岛困境成为数据行业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区块链技术提供了破解数据孤岛困境的钥匙,它以分布式记账技术为基础,借助用户赋和共识机制,以构建多方参与的数据账本为解决路径,重构数据市场中多方的主体关系,最终实现数据生产方、数据使用方和数据垄断方的共赢。

  • 标签: 数据孤岛 区块链技术 分布式记账技术 用户赋权 共识机制
  • 简介:立足赋理论视角,通过针对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网民个体的问卷调查,呈现了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网民的个体赋现状,阐述并检验了参与式网络传播行为对个体赋的影响。研究表明:网民个体自我、人际和社会参与三层次的赋程度呈逐层弱化分布,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网民个体自我层次的赋程度有显著差异。互联网使用强度和网络内容生产意愿对网民自我、人际和社会参与三层次个体赋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不同的互联网使用需求偏好、信息处理方式和网络内容生产偏好对网民个体三层次赋程度的影响有所差异。参与式网络传播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网民个体的赋权状态,且社会个体赋依然受制于社会结构性因素。

  • 标签: 互联网使用 网络内容生产 个体赋权 社会经济地位
  • 简介:为深入了解迈克尔·舒德森的学术思想,笔者以他的新著《知情的兴起》为出发点与他展开学术探讨,对知情的概念做了延伸性解释,并就此书的研究方法、立场、观点提等与其进行了线上直接对话。舒德森回应称:他的'社会史'著作也可被称作'文化史'著作,因为主要是在追溯某些流行的政治、文化观念的兴起过程,《知情的兴起》即为其一;知情有法律和政治维度,但他视之为文化权利,因为它只是美国社会普遍认可的一种文化观念或一种文化期待,而不是一项法定权利;知情会受到各国不同文化的影响,但未因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重大转变;他探讨知情的目的之一是阐释监督民主,即一种现实主义的民主观。在书写媒介社会史时,一定程度的'碎片化'无法避免,新闻传媒的作用无法准确评估,研究者不必过于在意;研究者应多关注个体和事件,应深读新闻文本和记者的书信以求新知。当下,舒德森之所以离开媒介史领域,是因为希望跳出以媒介为中心的视野,对公共领域做整体性考察。

  • 标签: 知情权 媒介社会史 文化史 文化权利 监督民主
  • 简介:互联网对新生代农民工意见表达具有赋权作用,但是学界对于互联网的赋机制并未给予深入阐释。以赋理论为视角,认为互联网对新生代农民工意见表达的赋具有结构性,包括平台赋、实践赋(如信息赋、关系赋)、心理赋等。基于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互联网使用调查数据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意见表达意愿主要受网络接入、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其受实践能力影响较小。同时,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当下网络技术和移动设备的普及,虽然使新生代农民工平台接入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实践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平台接入、实践能力在提升心理层面效能感的功能仍然非常有限,意见表达状态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好转。由此,互联网要真正作用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意见表达,除了提高网络接入、网络使用能力外,更需要将其转化为心理层面的效能感获得,培育和营造良好的意见表达文化也是重要的作用路径。

  • 标签: 意见表达 农民工 赋权 表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