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患者其内脏脂肪(VAT)含量的差异。方法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测量符合纳排标准的1094例于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或住院患者的VAT含量、皮下脂肪(SAT)含量和腰围(WC)。根据上述患者的BMI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四组:体重过低组(BMI<18.5 kg/m2,n=56),体重正常组(18.5 kg/m2≤BMI<24 kg/m2,n=444),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n=253)和肥胖组(BMI≥28.0 kg/m2,n=81)。采用秩和检验方法探讨四组患者VAT、SAT和WC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了解BMI分别和VAT、SAT、WC等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094例患者中数据齐全的共834例,其中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有71例,呼吸系统疾病114例,消化系统疾病349例,泌尿系统疾病210例,生殖系统疾病19例,内分泌系统疾病29例。不同疾病种类患者在各BMI水平的VAT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间的VAT、SAT和WC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SAT含量在肥胖组>超重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过轻组(P<0.01)。VAT含量及WC两个指标的组间比较则显示,超重及肥胖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过轻组(P<0.01),在肥胖与超重两个组别间的比较则未发现差异的显著性(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BMI与VAT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402、0.195,P<0.05);在体重过轻组和肥胖组未发现两者的相关性(P>0.05)。BMI与SAT在正常体重组呈正相关关系(r=0.296,P<0.05),而在其余三组则未发现(P>0.05)。BMI与WC的正相关关系体现在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r分别为0.199、0.144,P<0.05),而在体重过轻组和肥胖组未发现两者的相关关系(P>0.05)。结论BMI作为肥胖程度判断的临床常用指标,与影像学肥胖的判断指标存在有限的相关关系。一定范围内的BMI水平有助于推测内脏脂肪含量,当体重过轻或肥胖达到某种程度时,BMI水平可能难以用于推测内脏脂肪的严重程度及其分布特征。

  • 标签: 体质量指数 计算机断层扫描 内脏脂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前体质指数(BMI)与子痫前期(PE)发生及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诊断为宫内妊娠,孕周为6~8周+6,排除有基础性疾病和病历资料不完整者,共计42 427例孕妇,其中诊断为PE者659例。依据孕前BMI分为低体重组(42例)、正常体重组(422例)、超重组(138例)和肥胖组(57例),对4组孕妇PE的发生率及发生风险、妊娠结局进行比较。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妊娠前BMI对PE临床特征(包括PE的发生时间及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PE的发生率为1.55%(659/42 427);其中,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的PE发生率分别为0.61%(42/6 941)、1.44%(422/29 297)、2.62%(138/5 273)和6.22%(57/916)。校正产次、年龄、文化程度、PE病史、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史等混杂因素后,与正常体重组比较,低体重组晚发PE的发生风险显著降低(OR=0.50,95%CI为0.33~0.72,P<0.01)、超重组晚发PE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OR=1.57,95%CI为1.23~1.99,P<0.01)、肥胖组早发和晚发PE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早发PE OR=2.15,95%CI为1.03~4.02,P=0.027;晚发PE OR=4.25,95%CI为3.00~5.91,P<0.01);低体重组不伴严重表现的PE(OR=0.54,95%CI为0.30~0.89,P=0.024)和重度PE(OR=0.51,95%CI为0.33~0.75,P=0.001)的发生风险均显著降低、超重组重度PE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OR=1.42,95%CI为1.10~1.83,P=0.007)、肥胖组不伴严重表现的PE(OR=5.11,95%CI为3.22~7.84,P<0.01)和重度PE(OR=2.97,95%CI为1.95~4.38,P<0.01)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升高。659例PE孕妇中,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中位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为2 420 g(1 602~2 845 g)、2 435 g(1 692~3 030 g)、2 540 g(1 922~3 132 g)和2 950 g(2 050~3 360 g);与正常体重组比较,肥胖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增加(P<0.05)。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大于胎龄儿(LGA)的发生率分别为0(0/42)、3.3%(14/422)、7.3%(10/138)和17.5%(10/57),与正常体重组比较,肥胖组LGA的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妊娠前超重和肥胖是PE发生的危险因素,与晚发PE具有更密切的关联。妊娠前肥胖相关的晚发PE出现较多LGA新生儿。建议妊娠前控制体重、妊娠期限制体重增长及血压管理,以降低PE发病率,保障母婴安全。

  • 标签: 先兆子痫 人体质量指数 超重 肥胖症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患病的遗传-BMI交互作用。方法利用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募集的20 340对≥25岁的同性别双生子,构建单变量遗传-环境交互作用模型,通过评估BMI对冠心病遗传效应的修饰作用反映冠心病的遗传-BMI交互作用。结果调整年龄后,在男性中发现BMI对冠心病患病受到的遗传效应有负向修饰作用,遗传效应修饰系数(βa)及95%CI为-0.14(-0.22~-0.04),说明log-BMI每增加1个标准差,冠心病的遗传通径系数减小0.14,从而导致冠心病的遗传效应减小。而且低BMI(<24.0 kg/m2)男性冠心病患病的遗传度为0.77(0.65~0.86),而高BMI(≥24.0 kg/m2)组对应模型中的遗传度为0.56(0.33~0.74)。在女性中未观察到冠心病的遗传-BMI交互作用。结论中国成年男性双生子人群中发现冠心病患病的遗传-BMI交互作用,且遗传因素在低BMI组冠心病患病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冠心病 体质指数 遗传-环境交互作用 双生子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中体质指数(BMI)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辅助生殖治疗结局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行常规体外受精(IVF)或卵母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法(ICSI)治疗、FET周期符合入组条件的PCOS患者650例,根据BMI分为正常体重组(18.5≤BMI<23 kg/m2,n=253)、超重组(23≤BMI<25 kg/m2,n=167)、肥胖组(BMI≥25 kg/m2,n=230)。分析比较3组的一般资料、临床妊娠结局、妊娠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率,并分析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结果3组间胚胎植入率、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随着3组的BMI增加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活产率肥胖组[47.0%(108/230)]显著低于正常体重组、超重组(χ²=7.43,P=0.024)。晚期流产率肥胖组[9.4%(13/139)]高于正常体重组、超重组(χ²=7.66,P=0.022)。单胎妊娠情况下,巨大儿出生率超重组[22.2%(16/72)]、肥胖组[21.1%(16/76)]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4.15,P=0.001)。3组之间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无明显差异(χ²=3.81,P=0.149);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随BMI升高呈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巨大儿出生与母亲孕前BMI及孕周显著相关(P<0.05),母亲BMI每增加1 kg/m2,巨大儿风险增加15%(95%CI为3%~28%)。结论FET周期PCOS患者的胚胎植入率、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随着BMI增加均呈现下降趋势。肥胖PCOS患者的晚期流产率显著增加,活产率显著下降。肥胖PCOS患者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有增加趋势,巨大儿出生率显著增加。建议肥胖PCOS妇女孕前科学减重,以改善临床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

  • 标签: 人体质量指数 多囊卵巢综合征 胚胎移植 低温保存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抑郁障碍患者躯体化症状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睡眠及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于心理门诊就诊的119例抑郁障碍患者。按照病人健康问卷躯体症状群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15,PHQ-15)得分分为轻度躯体化组(n=75)与中重度躯体化组(n=44)。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PHQ-15、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对所有被试进行评估。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BMI、睡眠和认知功能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躯体化症状与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BMI[(21.70±3.09)kg/m2,(23.31±3.51)kg/m2]、PSQI总分[(12.56±4.37)分,(14.37±3.72)分]、睡眠质量[(1.87±0.86)分,(2.21±0.80)分]、睡眠障碍[(1.24±0.59)分,(1.65±0.53)分]及日间功能障碍[(2.45±0.81)分,(2.77±0.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3~-2.133,均P<0.05),但认知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控制HAMD得分后,PHQ-15评分与PSQI总分、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MoCA中的语言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205~0.298,均P<0.05)。结论抑郁障碍患者躯体化严重程度与BMI、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及语言功能密切相关,提示其可能在伴有躯体化的抑郁障碍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抑郁障碍 躯体化 睡眠质量 认知功能 体质量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孕症妇女体质指数(BMI)、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86例不孕症患者设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2例作为对照组。获取两组临床资料,检测两组性激素,分析BMI、TSH水平与性激素水平的关系。结果研究组中月经异常者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睾酮水平高于月经正常者和对照组,而雌二醇(E2)和孕酮水平低于月经正常者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月经异常者BMI、TSH水平高于月经正常者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BMI与LH呈负相关(P<0.05),TSH与FSH、LH、PRL、E2、睾酮、孕酮呈正相关(P<0.05)。结论不孕症妇女BMI与性激素中LH呈负相关,TSH水平与FSH、LH、PRL、E2、睾酮、孕酮呈正相关。定期检测对及早诊断治疗不孕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不孕症 体质指数 促甲状腺激素 性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龄和性别标准化BMI-Z值(BMI-Z)轨迹与青春晚期(16~18岁)血压偏高的关系。方法基于苏州市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监测项目(HPPCA)2012-2019年的数据,以2019年的监测数据为结局,将末次监测年龄为16~18岁且总监测次数≥4的11 812名儿童青少年纳入研究。运用潜变量生长混合模型分析不同性别儿童成长过程中的BMI动态变化(BMI-Z变化轨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MI动态变化与青春晚期血压偏高的关系。结果在男、女生中各确定了6条BMI-Z变化轨迹,分别为较瘦组、略瘦组、标准组、下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与标准组相比,男生肥胖组在青春晚期发生血压偏高的风险增加94.0%(OR=1.94,95%CI:1.43~2.63),而女生肥胖组则增加107.0%(OR=2.07,95%CI:1.33~3.22)。男女生中下降组与青春晚期血压偏高发病均没有显著关联。结论儿童持续性肥胖会增加青春晚期罹患血压偏高的风险;若对肥胖儿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使其在青春晚期恢复正常体重,或许能降低血压偏高的风险。

  • 标签: 体质指数 血压偏高 肥胖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体检人群的饮食行为,探讨饮食行为与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及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于2021年3月至5月对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体检人群展开横断面调查,采用成人饮食行为评价量表(EBES)调查饮食行为,比较不同BMI组、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组、高血压与非高血压组的EBES总得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差异。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Pearson分析EBES得分与BMI的相关性;Spearman分析EBES得分与糖尿病、高血压的相关性。结果共335例体检人群纳入最终分析,其中男187例、女148例;低体质量38例(11.34%),正常体质量221例(65.97%),肥胖前期55例(16.42%),肥胖21例(62.69%);糖尿病37例(11.05%);高血压44例(13.13%)。正常体质量组EBES的零食、健康饮食观念、便利、口味倾向、进食规律、情绪影响、吃饭速度、饮食习惯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肥胖前期及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糖尿病组EBES的健康饮食观念、便利、情绪影响、吃饭速度、饮食习惯及总分均低于非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组EBES的健康饮食观念、进食规律、情绪影响、吃饭速度、饮食习惯维度及总分均低于非高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MI与EBES的零食、健康饮食观念、便利、口味倾向、进食规律、情绪影响、吃饭速度、饮食习惯维度得分及总分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r=-0.298、-0.235、-0.274、-0.262、-0.158、-0.180、-0.217、-0.271、-0.352,均P<0.05);糖尿病与EBES的健康饮食观念、便利、情绪影响、吃饭速度、饮食习惯维度得分及总分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r=-0.281、-0.158、-0.149、-0.270、-0.232、-0.131,均P<0.05);高血压与EBES的健康饮食观念、进食规律、情绪影响、吃饭速度、饮食习惯维度得分及总分均呈负相关性(r=-0.307、-0.114、-0.122、-0.273、-0.207、-0.137,均P<0.05)。结论BMI、糖尿病、高血压与EBES相关维度得分及总分均呈负相关性,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体检者存在不同类型的不良饮食行为。

  • 标签: 体检人群 饮食行为 BMI 糖尿病 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mi-1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PTC)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微小RNAs(MicroRNAs,miRNAs)靶向调控Bmi-1对PTC增殖及侵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6月到2018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外科行甲状腺手术的组织标本,共计60例,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检测PTC组织中Bmi-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生物信息学网站targetscan和microRNA.org预测调节Bmi-l的miRNAs,并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行确认。应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试剂盒、Transwell小室测定PTC增殖能力、侵袭能力的改变。结果本研究发现Bmi-1基因表达与PTC病灶大小、侵袭能力呈正相关。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提示Bmi-1是微小RNA-203(MicroRNA-203,miR-203)的靶基因,miR-203针对Bmi-l的3’-UTR靶序列为GUAAAGU。转染miR-203模拟物后,PTC细胞系TPC-1中Bmi-1 mRNA表达显着下调。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明miR-203可作用于Bmi-1基因的3’UTR区预测靶位。此外,miR-203模拟物转染后有效抑制了PTC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而在转染miR-203模拟物的PTC细胞TPC-1中同时过表达Bmi-1后可恢复PTC细胞TPC-1的增殖、侵袭能力。结论Bmi-1与PTC增殖侵袭能力正相关,miR-203可通过直接靶向Bmi-1基因来抑制PTC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

  • 标签: Bmi-1基因 微小RNA-203 甲状腺乳头状癌 增殖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务工作者近5年内夜班总数对其BMI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6年1月—2020年12月抽取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务工作者的资料,医务工作者的体检数据来源于体检中心的电子信息系统,医务工作者的夜班数量及基本情况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取。本研究中的协变量包括分类变量与连续变量2种,其中分类型变量包括性别、职称、工作类型,连续型变量包括年龄、工作年限、收缩压、舒张压、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平均血红蛋白量、血小板、ALT、总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尿素、肌酐、尿酸、三酰甘油、总胆固醇、HDL-C、LDL-C、葡萄糖。使用广义加法模型和平滑曲线拟合处理夜班数量与BMI的关系。结果最终选择908名医务工作者的数据进行分析。908名医务工作者5年内平均夜班数量为(339.0±30.8)个,平均BMI为(22.88±2.08)kg/m2。调整混杂因素后,夜班数量与BMI呈非线性关系,拐点为634个。在拐点左侧,夜班数量与BMI间无显著关系(P=0.829)。拐点右侧两者之间关系显著,效应大小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0.02和0.01~0.03。结论医务工作者近5年夜班数量>634个后,随着夜班数量增加,其BMI值显著增加。医院管理者可对每年夜班数量进行测算和规划,以降低轮值夜班对医务工作者健康的影响。

  • 标签: 体重指数 医务工作者 夜班数量 非线性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人群中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endometrial thickness,EMT)对激素替代治疗-冻融胚胎移植(hormone replacement 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HRT-FET)临床结局的影响,并分析达到理想临床妊娠率时对应的最佳EMT和EMT区间。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激素替代周期HRT-FET准备子宫内膜的10 239个周期,根据BMI分为低体质量组(BMI<18.5 kg/m2)、正常体质量组(BMI=18.5~24.9 kg/㎡)、超重组(BMI=25.0~29.9 kg/m2)和肥胖组(BMI≥30.0 kg/m2),每组再根据EMT分为4个亚组:EMT<8.0 mm、8.0 mm≤EMT<10.0 mm、10.0 mm≤EMT<12.0 mm、EMT≥12.0 mm,分别比较各组BMI患者各亚组的临床特征及结局指标,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曲线拟合及阈值效应分析探讨不同BMI患者转化日EMT对FET妊娠结局的影响及达到理想临床妊娠率时对应的EMT及EMT区间。结果①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低体质量组各亚组间随着EMT的增加,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体质量组及超重组各亚组间,随着EMT的增加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均增加明显(正常体质量组各亚组均P<0.001,超重组各亚组P=0.123、P=0.009、P=0.016;均P<0.001);肥胖组各亚组间随EMT增加,临床妊娠率增加不明显(P=0.449,P=0.279),当EMT≥12.0 mm时,增加明显(P=0.021),活产率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05,P<0.001)。②曲线拟合结果显示,正常体质量组及超重组EMT对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的影响均呈曲线关系,即随EMT增加,临床妊娠率先明显上升,后增速变缓并高水平维持,再有下降趋势;低体质量组及肥胖组EMT对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的影响呈直线关系。③根据曲线拟合,正常体质量组及超重组进行阈值效应分析,正常体质量组EMT对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影响的内膜拐点为10.0 mm,EMT低于10.0 mm时,其每增加1.0 mm,临床妊娠率提高20%(OR=1.20,95% CI=1.13~1.26),活产率提高19%(OR=1.19,95% CI=1.13~1.26);超重组EMT对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的拐点也为10.0 mm,低于10.0 mm时,其每增加1.0 mm,临床妊娠率提高24%(OR=1.24,95% CI=1.13~1.26),活产率提高26%(OR=1.26,95% CI=1.14~1.40)。EMT超过拐点时,随EMT增加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增幅不明显。结论正常体质量组及超重组EMT分别在10.0~13.5/10.0~12.7 mm、10.0~14.0/10.0~12.5 mm区间时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最佳,子宫内膜过薄或者过厚均影响临床妊娠结局。低体质量组及肥胖组EMT对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影响呈直线关系,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激素替代 冻融胚胎移植 体质量指数 子宫内膜厚度 临床妊娠率 活产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宫颈癌近距离放疗中,BMI对于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和下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2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行宫颈癌根治性放疗的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照射±化疗+近距离放疗。靶区及危及器官(OAR)勾画方法依据GEC-ESTRO推荐方案,靶区包括高危(HR)和中危(IR)临床靶区(CTV),OAR包括直肠、乙状结肠、小肠、膀胱,靶区剂量以HR-CTV D90%进行评价。OAR体积剂量采用D2cm3进行评价。采用相关性分析比较BMI与直肠、结肠、小肠、膀胱D2cm3、D1cm3、D0.1cm3的剂量学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下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急性和晚期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探究BMI是否为其影响因素。结果BMI与小肠D2cm3、D1cm3、D0.1cm3呈负相关(P=0.034、0.024、0.034),相关系数分别为-0.240、-0.255、-0.24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并非影响下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急性和晚期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因素。小肠D2cm3、D1cm3、D0.1cm3每增加1 Gy,急性下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相对风险分别增加16.6%、15.1%、12.7%。结论在宫颈癌近距离放疗中,患者BMI与小肠D2cm3、D1cm3、D0.1cm3呈负相关,随着患者BMI下降,小肠受照剂量呈现升高趋势,可能增加发生急性下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风险。

  • 标签: 宫颈肿瘤/近距离治疗 体重指数 剂量学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BMI-1对胰腺癌SW1990细胞放射敏感性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4 Gy X线及慢病毒下调BMI-1表达作为干预条件,用克隆形成实验观察对SW1990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对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结果克隆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仪发现,与其他组比较,下调BMI-1表达并经4 Gy X线照射后细胞增殖能力最低,凋亡率最高(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4 Gy X线照射后细胞G0/G1期比例下降,G2/M期比例上升(P<0.05);而下调BMI-1后细胞G0/G1期比例上升,G2/M期比例下降(P<0.05)。Western blot发现4 Gy X线照射后E-cadherin表达上调,而Vimentin表达下调(P<0.05)。结论下调BMI-1可增强胰腺癌SW1990细胞放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周期及EMT进程相关。

  • 标签: B细胞特异性小鼠白血病病毒插入位点1 放射敏感性 胰腺癌细胞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前BMI、妊娠期糖尿病(GDM)与儿童4岁时肥胖相关指标的关联。方法基于已经建立的"马鞍山市优生优育队列",对2013年10月至2015年4月出生的单胎活产儿,随访至4岁。在孕期首次填写问卷调查孕前身高、体重,在24~28周接受75 g口服糖耐量试验进行GDM诊断。在儿童4岁时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和体成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或t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与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孕前超重/肥胖、孕前患有GDM与儿童肥胖相关特征的关系。结果儿童4岁时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3.08%、6.03%。控制孕期和儿童人口统计学变量后,孕前母亲超重/肥胖者儿童在4岁时发生肥胖、腰围超标、腰围身高比超标的风险要高,其OR值(95%CI)分别为3.27(2.15~4.98)、2.32(1.72~3.14)和2.29(1.73~3.02);且与体成分指标(骨骼肌、体脂肪、体脂百分比)相关(P<0.05)。孕期母亲患有GDM者,儿童4岁时肥胖发生风险要比母亲未患有GDM者高1.78倍(OR=1.78,95%CI:1.14~2.79);但是孕期母亲患有GDM对4岁儿童腰围超标、腰围身高比超标发生风险并无影响,与体成分指标(骨骼肌、体脂肪、体脂百分比)无统计学关联。结论孕前母亲超重/肥胖、孕期患有GDM是4岁儿童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孕前BMI与儿童体成分的各项指标相关。

  • 标签: 体质指数 妊娠期糖尿病 儿童 肥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前BMI、妊娠期糖尿病(GDM)与儿童脂肪重积聚(AR)时相提前的关联。方法基于已经建立的马鞍山优生优育队列,本研究共纳入2 896对母子对,收集孕妇孕前身高、体重、24~28周GDM情况,在婴儿42天、3月龄、6月龄、9月龄以及1岁后每6个月进行1次随访,连续追踪随访至6岁,获得其身长/高、体重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前BMI、GDM与儿童AR时相提前的关联强度,并通过相乘、相加模型分析孕前BMI及GDM对于儿童AR时相提前的发生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结果母亲孕前体重不足、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者分别占23.2%(672例)、66.4%(1 923例)、8.7%(251例)和1.7%(50例);GDM患病率为12.4%。儿童AR年龄为(4.38±1.08)岁,AR时相提前的儿童占3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孕前超重(OR=1.67,95%CI:1.27~2.19)、肥胖(OR=3.05,95%CI:1.66~5.56)以及孕期患有GDM(OR=1.40,95%CI:1.11~1.76)是AR时相提前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孕前体重不足(OR=0.60,95%CI:0.49~0.73)是AR时相提前发生的保护因素。与仅孕前超重/肥胖或孕期患有GDM相比,孕前超重/肥胖与孕期患有GDM并存,AR时相提前的发生风险更高,OR值(95%CI)分别为2.03(1.20~3.44)、3.43(1.06~11.12)。相乘模型和相加模型分析显示,孕前BMI和孕期患有GDM对儿童AR时相提前无交互作用。结论母亲孕前较高的BMI和孕期患有GDM是儿童AR时相提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并存的风险更高,但无统计学交互作用。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 体质指数 超重 肥胖 脂肪重积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BMI与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急性加重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上海市浦东新区2014年建立的COPD确诊患者注册登记系统,采用整群抽样选取8个社区的COPD患者,并进行3次共18个月的前瞻性随访。基线调查获取患者基本信息及BMI数据,并收集随访期间的急性加重情况,多元负二项回归分析BMI与急性加重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328名研究对象中,有295名社区COPD患者完成随访并纳入此次分析。96.3%(284/295)的研究对象为轻度COPD患者。随访期间,11.1%(33/295)的患者报告发生了急性加重。多元负二项回归的结果显示,随着BMI的升高,急性加重发生风险随之下降(IRR=0.85,95%CI:0.73~0.98),患者处于超重组(BMI≥25.0 kg/m2:IRR=0.36,95%CI:0.13~0.91)或BMI处于中等程度(T2vs.T1,IRR=0.31,95%CI:0.11~0.77)相比于正常或低BMI组的患者而言,其急性加重发生风险更低。BMI与急性加重风险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结论轻中度社区COPD患者急性加重的风险会随着BMI的升高而下降,处于超重状态或可对COPD患者的急性加重发生风险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体质指数 急性加重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肾上腺源性雄激素(DHEAS)、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水平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R-IR)、体质指数(BM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长治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PCOS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19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DHEAS、Angptl2、CTGF、HOMR-IR、BMI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指标与PCOS的关系。分析研究组不同HOMR-IR、BMI患者血清DHEAS、Angptl2、CTGF,Pearson指标与HOMR-IR、BMI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HOMR-IR、BMI及血清DHEAS、Angptl2、CTG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HOMR-IR、BMI及血清DHEAS、Angptl2、CTGF水平与PCOS密切相关(P<0.05)。研究组HOMR-IR≥2.57者血清DHEAS、Angptl2、CTGF水平高于HOMR-IR<2.57者(P<0.05);研究组BMI≥25 kg/m2者血清DHEAS、Angptl2、CTGF水平高于BMI<25 kg/m2者(P<0.05);血清DHEAS、Angptl2、CTGF水平与HOMR-IR、BMI呈正相关(P<0.05)。结论PCOS患者血清DHEAS、Angptl2、CTGF高表达,HOMR-IR、BMI升高,且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检测血清DHEAS、Angptl2、CTGF对治疗及改善HOMR-IR、BMI具有意义。

  • 标签: 肾上腺源性雄激素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多囊卵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指数 体质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胰岛素增敏剂干预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和肽素、胰岛素抵抗及体重指数(BMI)的影响。方法收集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生殖医学科收治的10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及秦皇岛市第一医院体检健康的80例育龄期女性的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8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组(n=80),100例PCOS患者作为PCOS组(n=100),PCOS组再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吡格列酮治疗,观察组采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肥胖相关指标(BMI、腰围/臀围比值、瘦素),胰岛素抵抗[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定量胰岛素敏感性指数(QUICKI)]及血清和肽素水平变化。结果PCOS组肥胖相关指标、血清和肽素、胰岛素、HOMA-IR、HOMA-β均高于健康组,QUICKI指数低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PCOS患者肥胖相关指标、胰岛素、HOMA-IR、HOMA-β、血清和肽素及QUICK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COS患者肥胖相关指标、胰岛素、HOMA-IR、HOMA-β及血清和肽素均有所下降,QUICKI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肥胖相关指标、胰岛素、HOMA-IR、HOMA-β及血清和肽素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QUICKI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胰岛素增敏剂干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能够有效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与内分泌,调节代谢紊乱,降低血清和肽素水平,减轻体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二甲双胍 吡格列酮 胰岛素抵抗 和肽素 人体质量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8周后妊娠期糖尿病(妊糖症)孕产妇孕前BMI、孕期随机空腹血糖最高值、孕期增重与分娩巨大儿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产科接受孕期检查及分娩的310例确诊28周后妊糖症孕产妇临床资料,依据新生儿体重分为分娩巨大儿的观察组(96例)及分娩正常体重儿的对照组(214例),分析两组孕妇孕前BMI、孕期随机空腹血糖最高值、孕期增重之间的差异。结果巨大儿组孕产妇的孕前BMI、孕期随机空腹血糖最高值、孕期增重等因素均明显大于非巨大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预测孕28周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娩巨大儿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22.077 kg/m2、4.965 mmol/L、17.400 kg,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46、0.595、0.699。在矫正混杂因素后,孕前BMI(OR=1.238,95% CI:1.132,1.354,P<0.001)、孕期增重(OR=1.189,95% CI:1.120,1.262,P<0.001)是孕28周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孕前BMI>22.077 kg/m2、孕期随机空腹血糖最高值>4.965 mmol/L、孕期增重>17.400 kg均为28周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娩巨大儿的高危因素,对于妊糖症孕妇,通过积极的孕前干预及健康管理对于降低巨大儿发生风险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糖尿病,妊娠 巨大胎儿 人体质量指数 血糖 体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