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述评对目前基本成熟的各种腔镜下甲状腺手术进行了综合评价,包括操作的便利性和容易程度、创伤的大小、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美容效果、并发症以及费用效益比值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交界处肿瘤的个性化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3例胸交界处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33例;年龄15~74岁,平均48岁,中位年龄51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室上性心动过速等慢性疾病15例,吸烟20例,0.1~2.0包/天。无症状查体发现43例,≥1个症状者20例。术式包括开放性手术36例,胸腔镜根治性切除手术22例,胸腔镜探查联合锁骨上切口3例,胸腔镜探查联合后外侧切口1例,胸腔镜探查联合半蛤壳(Hemiclamshell)切口1例。其中开放性手术包括前路术式24例(锁骨上切口13例,经胸骨切口8例,经锁骨切口2例,胸骨正中劈开1例)、前外侧术式8例(Hemiclamshell切口6例,天窗切口2例)、后路术式1例、后外侧术式2例、锁骨上切口联合后外侧切口1例。分析患者临床表现、手术径路、切除程度及肿瘤类型等。结果术后病理显示R0切除61例(96.8%),R1切除2例。神经鞘瘤27例,纤维组织来源肿瘤6例。总体3年生存率88.9%(56/63),总体5年生存率84.1%(53/63)。结论胸交界处肿瘤位置特殊,解剖复杂,病理类型多样。个体化的手术及治疗方法有助于胸交界处肿瘤治疗的安全性、规范化。

  • 标签: 肿瘤 颈胸交界区 手术入路 半蛤壳切口
  • 简介:摘要对10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实施经颏单孔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单侧甲状腺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63±23)min,双侧甲状腺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75±16)min,平均术中出血(30±11)ml,患者恢复良好,无长期手术并发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直接前(DAA)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聊城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骨折患者8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其中42例采取DAA,纳入观察组,40例采取传统后外侧,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参数(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1、3、7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1、3、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6个月患者步态参数[单腿支撑时间、单腿支撑时间占步态周期百分比(foot off)、步频]。结果两组手术时长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1、3、7 d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1、3、6个月Harris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单腿支撑时间、foot off、步频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相比传统后外侧,DAA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骨折创伤小,术后疼痛轻且恢复快,髋关节功能恢复更佳。

  • 标签: 直接前方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颈骨折 术后疼痛 髋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治疗青壮年Garden Ⅳ型难复性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创伤骨科采用直接前方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治疗的40例年龄<65岁的难复性股骨骨折患者资料。男28例,女12例;年龄为22~62岁,平均49.2岁;骨折Garden分型:均为Ⅳ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6 d,平均3.2 d。记录患者的股骨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情况,并根据Garden指数、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及髋关节功能。结果40例患者术后获11~44个月(平均22.3个月)随访。随访期间1例患者发生骨折不愈合,二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无一例患者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0例患者术后2 d与末次随访时的正位Garden指数分别为156.97°±1.40°、157.07°±1.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2,P=0.765);侧位Garden指数分别为171.82°±4.48°、172.10°±4.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33,P=0.817)。末次随访时40例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7~98分,平均92分;优31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2.5%。结论当青壮年Garden Ⅳ型难复性股骨骨折闭合复位无法获得满意效果时,直接前方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可直视下完成骨折的复位与固定,骨折愈合率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低,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钉 直接前方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改良髂股联合有限Pfannenstiel治疗复合髋臼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改良髂股联合有限Pfannenstiel治疗的43例复合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28例,女15例;年龄为15~78岁,平均48.7岁;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T形骨折7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7例,双柱骨折2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20 d,平均7.6 d。所有患者均采用顺行后柱螺钉结合前方钢板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患髋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90~240 min,平均157.3 min;术中出血量为300~1 500 mL,平均537.2 mL。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解剖复位32例,满意复位10例,复位差1例。43例患者术后获9~19个月(平均14.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10~15周(平均12周)。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折断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优12例,良19例,中7例,差5例,优良率为72.1%(31/43)。结论改良髂股联合有限Pfannenstiel治疗复合髋臼骨折可以获得良好复位,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优点,疗效相对满意。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外科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前内侧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收治的20例三踝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4例;年龄20~70岁,平均49.6岁;均采用后外侧联合前内侧复位内固定治疗外踝、后踝和内踝。术后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5~115 min,平均88.4 min;术中出血量为50~600 mL,平均120 mL。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平均14.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2~5.4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期间无手术切口感染坏死、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87.8±6.4)分]较术前[(32.3±4.9)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54,P<0.001);根据VAS评分:0分1例,1~3分13例,4分6例。结论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前内侧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少、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 标签: 踝损伤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前内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微创直接前侧(DAMIS)与后外侧(PLA)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骨折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0月—2018年9月唐山市第二医院171例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9例(89髋)采用DAMIS全髋关节置换术(DAMIS组),男41例、女48例,年龄61~78(68.63±4.35)岁;82例(82髋)采用PLA全髋关节置换术(PLA组),男36例、女46例,年龄62~76(67.93±3.49)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1、2周和1、3、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DAMIS组与PLA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AMIS组术中出血量(208.09±23.45)mL、术后卧床时间(0.55±0.62)d,均少于PLA组的(293.66±43.45) mL和(1.56±0.9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198、8.406, P值均<0.01);术后1周、2周、1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为(72.66±4.87)、(76.71±4.13)、(81.94±4.73)分,均优于PLA组的(61.38±7.61)、(68.13±6.16)、(74.06±5.1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46、10.600、10.431, P值均<0.01);而术后3、6和12个月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AMIS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骨折比PLA出血少、术后卧床时间短、术后康复更快,早期临床疗效值得肯定。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微创直接前侧入路手术 后外侧入路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前方(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联合直接后方(direct posterior approach,DPA)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采用DAA联合DPA治疗18例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5例;年龄19~56岁,平均43.2岁;车祸伤15例,高处坠落伤3例;13例股骨头骨折线位于股骨头凹下方,5例骨折线位于股骨头凹上方;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后壁骨折14例,后柱伴后壁骨折2例,横断伴后壁骨折2例。采用DAA处理股骨头骨折,采用DPA处理髋臼骨折。术后行骨盆X线及CT检查,评价骨折复位、愈合情况及股骨头坏死、坐骨神经损伤、臀上血管神经损伤、异位骨化等情况;按照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髋臼复位质量;采用Thompson-Epstein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18例患者手术时间75~205 min,平均133 min;术中出血240~600 ml,平均371 ml。所有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5.7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4周。3例患者伤后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症状,均于术后6~12周恢复。股骨头骨折均获得复位,Matta影像学标准示髋臼解剖复位13例,满意复位3例,不满意复位2例,总体满意率88.9%(16/18)。术后2例患者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erⅠ级;无一例发生医源性血管损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感染、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根据Thompson-Epstein评价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其中优7例,良8例,可2例,差1例。结论DAA联合DPA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中能直视下复位、固定股骨头及髋臼后部骨折,可有效保护旋股内侧动脉、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等重要结构,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股骨头 骨折 外科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直接后方(DPA)与Kocher-Langenbeck(K-L)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45例髋臼后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不同分为两组:A组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为(42.2±14.7)岁;采用DPA钢板固定治疗。B组24例,男21例,女3例;年龄为(42.8±11.9)岁;采用K-L钢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末次随访时患髋功能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0.0±15.7)min]、手术切口长度[(9.6±1.1)cm]显著短于B组患者[(115.2±42.4) min、(17.6±2.3)cm],术中出血量[(325.7±79.9) mL]显著少于B组患者[(404.2±147.4)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患者术后获12~37个月(平均19.2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A组优1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0.5%(19/21);B组优12例,良3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为62.5%(1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K-L相比,DPA具有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创伤更小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等优点,可安全、有效地处理髋臼后部骨折。

  • 标签: 髋臼 骨折 手术入路 后柱 后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外侧与后外侧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采用前外侧和后外侧半髋关节置换治疗并获得随访的90例高龄股骨骨折患者资料。前外侧组45例,男18例、女27例,年龄(83.33±5.29)岁(范围76~96岁);后外侧组45例,男13例、女32例,年龄(81.87±5.00)岁(范围75~94岁)。术后评估手术指标、围手术期出血量、软组织损伤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采用Harris评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前外侧组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血红蛋白减少量、隐性失血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率无明显差异(P>0.05)。前外侧组患者术后1 d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水平[(232.98±83.70)IU/L和(81.67±48.85)mg/L]均低于后外侧组[(296.93±124.58)IU/L和(104.79±36.7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P=0.005;t=2.54,P=0.013)。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改善,术后12 h、24 h、48 h前外侧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后外侧组(P<0.05)。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前外侧组为(20.73±4.99)h,较后外侧组的(41.69±13.58)h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1,P<0.001)。出院当日、术后1个月前外侧组Harris评分[(63.31±6.21)分和(75.76±4.91)分]和UCLA评分[(1.84±0.42)分和(3.69±0.76)分]均高于后外侧组[(52.69±10.01)分和(71.33±3.66)分,(1.62±0.54)分和(3.16±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和UCL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外侧组有2例发生肌间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为4%(2/45);后外侧组有1例发生假体脱位,并发症发生率为2%(1/4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前外侧对行半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股骨骨折患者是较理想的术式,具有切口短、软组织损伤小、隐性失血量低等优势,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疼痛改善、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老年人,80以上 股骨颈骨折 半关节成形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平卧位不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老年股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于开封市中心医院接受THA治疗的符合条件的80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且麻醉方式一致,对照组使用平卧位后外侧(PLA)方式,观察组使用平卧位直接前方(DAA)方式。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前及术后24 h、72 h、1个月、6个月的疼痛情况;术后患者均接受相同功能训练指导,并随访6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和巴氏指数(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评价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情况;随访期间,记录两组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下地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4 h、72 h、1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较术前逐渐降低,且观察组术后24 h、72 h、1个月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相近(P>0.05);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THA术中平卧位PLA方式比较,DAA方式更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下地和住院时间,且疼痛程度更轻微,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更好,同时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更利于患者良性预后。

  • 标签: 老年 股骨颈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术 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额底纵裂经鸡冠切除颅咽管瘤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2月至201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额底纵裂经鸡冠切除且术后病理证实为颅咽管瘤的1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随访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的肿瘤全切率、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通过该手术,肿瘤全切率达90.1%(91/101),病死率1.9%(2/101)。术后并发症以钠离子代谢紊乱最常见[54.5%(55/101)]。结论额底纵裂经鸡冠可以在安全、彻底的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避免下丘脑及周围临近组织的损伤。

  • 标签: 颅咽管瘤 额底纵裂 鸡冠入路 下丘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比基尼切开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闭合空心钉治疗青壮年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采用比基尼切开直视下复位PFNA,必要时植骨术(PFNA组,28例)与采用闭合空心钉(空心钉组,30例)治疗的青壮年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4)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伤口无感染,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个月VAS评分分别为(45±19)min、(81±36)ml、(1.0±1.5)分,空心钉组分别为(31±13)min、(36±20)ml、(0.8±1.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FNA组下地时间[(1.8±1.3)d]少于空心钉组[(10.2±8.7)d](P<0.05),PFN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2.8±1.3)个月,1例出现退钉,10个月后取出内固定器,空心钉组为(4.0±1.8)个月,2例出现骨不连,二期行全髋关节置换,1例退钉愈合,余骨折均随访愈合,无股骨头坏死发生。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PFNA组,优18例,良6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达85.7%,空心钉组,优14例,良11例,中2例,差3例,优良率达83.3%。结论空心钉与PFNA均能有效治疗青壮年股骨骨折。空心钉组不能早期下地负重活动,股骨头坏死率高;PFNA组骨折愈合率高,能早期下地活动,骨折卧床并发症减少,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是治疗青壮年股骨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比基尼入路 空心钉
  • 简介:摘要探讨经口咽逐级扩大行斜坡置钉和钢板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在7例新鲜人颅段标本上采用经口咽逐级扩大行经斜坡置钉枕固定:单纯经口咽、经口咽软腭切开入、经口咽软硬腭切开入、经口咽下颌骨切开入、经口咽下颌骨-舌体切开入。在切开入路过程中观察咽后壁软组织的分布并测量其厚度,观察椎动脉走行及其至中线的距离,测量斜坡的显露范围、椎骨显露范围及斜坡置钉角度范围(下切牙或下颌骨基底中点处至斜坡显露端的连线与斜坡骨面切线的夹角)。结果咽后壁软组织厚度于斜坡咽结节以上为(3.5±0.6)mm,C1~C5椎前为(5.0±0.5)mm。双侧椎动脉至中线的距离在C1,2、C2,3、C3,4和C4,5水平分别为(19.5±1.2)mm、(14.6±2.7)mm、(14.0±2.7)mm和(13.9±2.7)mm。单纯经口咽:斜坡显露纵径为(8.3±3.0)mm,下切牙至斜坡显露上缘、斜坡下缘、C1前结节、C2椎体及C3椎体的距离分别为(104.7±4.3)mm、(99.2±6.8)mm、(81.4±4.3)mm、(75.1±4.0)mm及(68.7±6.5)mm;6例标本颈椎显露达C3椎体,1例显露至C2椎体。经口咽软腭切开入:斜坡显露纵径为(18.5±4.8)mm,下切牙至斜坡显露上缘、咽结节距离分别为(107.9±6.7)mm、(104.8±6.7)mm。经口咽软硬腭切开入:斜坡显露纵径为(26.3±1.8)mm(斜坡全长),下切牙至斜坡显露上缘的距离为(112.4±12.6)mm。经口咽下颌骨切开或下颌骨-舌体切开入均显露斜坡全长,下颌骨基底中点处至斜坡上、下缘及咽结节的距离分别为(141.8±15.7)mm、(131.0±9.9)mm及(120.5±8.2)mm;颈椎显露最下缘可达C5,6椎间隙。单纯经口咽路由于斜坡显露范围不够,无法完成斜坡理想置钉;经口咽软腭切开入和经口咽软硬腭切开入的斜坡置钉率分别为71%(5/7例)和86%(6/7例),置钉角度为92.6°±7.7°;经口咽下颌骨或下颌骨-舌体切开入的斜坡置钉率为100%,置钉角度为75.1°±7.7°。结论经口咽软腭切开及软硬腭切开入路基本能满足前路枕固定术的斜坡置钉要求。对口裂较小或张口受限、颅底扁平、颅底凹陷所致斜坡倾斜角度较小或需下颈椎固定重建者,应采用经口咽下颌骨切开入

  • 标签: 颅脑损伤 内固定器 口咽 解剖学,局部
  • 简介:摘要髋臼骨折的损伤机制为股骨头撞击髋臼导致的髋臼骨性结构破坏,手术目的是重建髋关节的头臼匹配关系并维持稳定。由于髋关节的特殊解剖结构,股骨头的遮挡使其前后面不能相互照应,因此手术的选择关系到手术区域显露、骨折复位质量、固定效果,直接影响手术疗效;合理的手术选择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创伤及手术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大优势。髋臼骨折的手术包括前方和后方,但由于髋关节的解剖复杂性及髋臼骨折的多样性,没有一种手术能完成所有类型的髋臼骨折手术。笔者阐述多种手术的解剖特点及适应证、手术选择策略,为临床医师处理髋臼骨折提供参考。

  • 标签: 髋臼 骨折固定术,内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Draf Ⅲ型手术是治疗顽固性额窦炎症、额窦黏液囊肿、内翻性乳头状瘤、骨瘤、脑脊液鼻漏或进行前颅底肿瘤前期切除的主要手术方式。经典的Draf Ⅲ型手术需要首先辨认额窦开口再进入额窦,易导致术腔出血和手术时间延长。经中线手术即“outside-in”(由外向内)技术,避免了寻找额窦口的步骤,早期即确定解剖界限,大大降低了手术时间和难度。本文介绍这一手术技术的有关解剖和操作方法,并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探讨。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