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2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睡眠在维持正常发育、神经可塑性和语言发展方面至关重要。有睡眠问题的儿童青少年在记忆和认知功能方面表现更落后之外,还存在明显的语言发展迟缓。研究发现,睡眠时间短可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词汇理解、词汇表达以及词汇记忆;睡眠质量差的儿童青少年常表现为语言发展落后,但缺乏统一的睡眠和语言评估工具,目前尚未得出一致结论;白天小睡有助于巩固婴幼儿的词汇学习,并且与儿童青少年词汇记忆和泛化有关;睡眠相关呼吸障碍患儿表现出较差的接受性语言理解能力和较低的词汇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语言障碍程度越严重;此外,睡眠促进神经发育障碍儿童的语言学习。睡眠与语言发展的神经机制尚未明确,可能的机制为睡眠问题影响额叶、海马的信息处理,干扰神经突触可塑性,损害包括记忆功能、注意力、执行功能、听觉处理功能等,最终影响到语言发展。未来仍需要更多相关研究阐明其中的关联和机制,有助于为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合并神经发育障碍儿童提供一条提高语言能力的途径。

  • 标签: 睡眠 语言发展 儿童青少年
  • 简介:摘要鼻咽癌(NPC)是一种起源于鼻咽部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青少年人群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青少年鼻咽癌的治疗通常参照成人治疗指南,但是青少年鼻咽癌有其自身的临床特点。对于处于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患者来说,治疗的晚期不良反应也不可忽视。寻找适合青少年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青少年鼻咽癌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治疗现状和有前景的降低治疗强度的策略作一论述,旨在为今后的治疗研究提供思路。

  • 标签: 青少年 鼻咽癌 诱导化疗 放射治疗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编制一个适于测量我国青少年体重控制行为的量表。方法采用自编《青少年体重控制行为量表》对兰州市1 020例高中学生进行调查,年龄为(15.4±0.6)岁。使用体像忧虑问卷、进食障碍症状自评量表、罗森博格自尊量表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作为校标,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健康体重控制行为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一个月之后的重测信度为0.62。不健康体重控制行为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7,隔一个月之后的重测信度为0.56。不健康体重控制行为与体像忧虑(rs=0.26,P<0.01)、进食障碍症状(rs=0.40,P<0.01)、自尊(rs=-0.09,P<0.01)及负性情绪(rs=0.20,P<0.01)等心理指标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青少年体重控制行为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能够用于测查青少年的体重控制行为。

  • 标签: 青少年 体重控制行为 测量 体像忧虑 进食障碍
  • 简介:摘要青少年及青年正处于由儿童向完备成年人转变的阶段,性生理趋于成熟,而性心理尚不完善,具有特有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易于发生不安全性行为,从而增加了自身感染HIV的风险。青少年及青年中存在较多的易感因素,近年来HIV感染新报告病例数逐年上升,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本文从青少年及青年HIV感染现状、感染与发现途径、易感因素3个方面综述,为降低青少年及青年HIV感染风险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青少年 青年 艾滋病病毒 易感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儿童及青少年人群牛奶过敏原致敏阳性率,探讨牛奶致敏的年龄、疾病分布特征和致敏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门诊的818例疑诊食物过敏的未成年患者。采用ImmunoCAP荧光酶联免疫法对患者血清进行牛奶sIgE检测,定义sIgE 1级为轻度致敏,2~3级为中度致敏,4~6级为重度致敏。并采用χ²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牛奶致敏患者的年龄分布、临床症状及多重致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中,牛奶致敏率为25.7%(210/818)。0~3岁组婴幼儿患者牛奶致敏率为39.2%、牛奶sIgE水平[0.93(0.52,2.62)kU/L]、中重度致敏患者比例23.5%,均高于其他年龄组。牛奶致敏率及致敏程度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牛奶致敏以皮肤过敏症状最常见(50.0%),其次是呼吸道(38.9%)和胃肠道症状(36.1%)。0~3岁组以皮肤症状最常见(47.3%),4~6岁和7~18岁组以呼吸系统症状多见(58.7%,56.0%)。中重度牛奶致敏患者的多重致敏率达74.1%,其中70.4%合并其他食物过敏原致敏,31.5%合并其他吸入性过敏原致敏。结论18岁以下人群中,婴幼儿患者牛奶致敏率高、致敏程度严重,随年龄增长逐渐减轻。牛奶致敏患者以皮肤过敏症状最常见。

  • 标签: 牛奶过敏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 致敏
  • 简介:摘要目的编制《青少年脊柱健康评定问卷》,并进行问卷信度和结构效度评价,初步研制常模。方法通过文献综述、专家咨询,确定颈肩腰背痛症状、颈肩腰背功能欠佳、日常不良行为和保健行为4个维度,初步纳入37个条目。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以沈阳、郑州、深圳市和江西省为研究现场,采取立意抽样方法抽取15 096名中学生纳入研究,结合条目分析、因子分析、信度评价等多种统计学方法对问卷的条目进行筛选和信度、效度评价。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以深圳、郑州、南昌和贵阳市为研究现场,采取立意抽样方法抽取14 500名中学生纳入研究,研制青少年脊柱健康的常模。结果《青少年脊柱健康评定问卷》最终包含4个维度,共计34个条目,方差累积贡献率为68.37%;内部一致性检验得出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76~0.93之间;问卷的分半系数为0.78,各维度的分半系数为0.62~0.77。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问卷的近似均方根残差为0.067,规范拟合指数、相对拟合指数、比较拟合指数、拟合优度指数、调整拟合优度指数均在0.80以上,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采用P90作为青少年脊柱健康问题的划界标准,对应的问卷总分为92分(初中)、102分(高中)和98分(总体中学生)。结论《青少年脊柱健康评定问卷》符合心理统计学评价标准,可作为评价青少年脊柱健康状况的评估工具。

  • 标签: 脊柱 青少年 常模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青少年Chiari畸形Ⅰ型(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I,CMI)患儿与健康青少年脊髓形态的差异,探讨脊髓空洞对CMI患儿脊髓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9年3月期间诊断为CMI的292例患儿病历资料,其中不伴脊髓空洞的15例CMI患儿纳入CM组;余下277例中274例患儿脊髓空洞上缘低于C3-4椎间盘平面,按照最佳匹配原则选择年龄与CM组最为相近(±18个月)伴脊髓空洞的CMI患儿,按照1∶2比例将30例患儿纳入CMS组;再以同样方式选取30名健康青少年志愿者纳入对照组。在MRI测量所有纳入对象C2水平脊髓前后径、C2水平椎管前后径、中脑-桥脑交界处前后径、小脑扁桃体顶端至枕骨大孔的距离和脊髓空洞的最大直径。所有影像学参数由2名研究者分别独立测量2次后取首次测量结果平均值纳入统计,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检验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信度。三组间影像学参数及年龄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三组间性别分布比较采用χ2检验,CM组及CMS组中影像学参数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ICC为0.91~0.95,表明测量可靠性"极好"。三组纳入对象的年龄及性别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M组和CMS组患儿C2水平脊髓前后径相似(P=0.254),且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01)。CMS组患儿的C2水平椎管前后径明显大于CM组(P=0.003)和健康对照组(P<0.001),而CM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6)。CMS组患儿中脑-脑桥交界处前后径明显低于CM组(P<0.001)和健康对照组(P<0.001)。CM组与CMS组小脑扁桃体顶端至枕骨大孔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8)。CMS组C2水平脊髓前后径与C2水平椎管前后径呈明显正相关(r=0.906,P<0.001),而小脑扁桃体顶端至枕骨大孔的距离、空洞最大处前后径、空洞最大处脊髓前后径、空洞最大处椎管前后径或中脑-脑桥交界处前后径与C2水平椎管前后径无相关性。CMS组中脑-脑桥交界处前后径与其他影像学参数无相关性(均P>0.05)。CM组C2水平脊髓前后径与中脑-脑桥交界处前后径呈显著正相关(r=0.703,P=0.005)。健康对照组C2水平脊髓前后径与C2水平椎管前后径、中脑-脑桥交界处前后径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与健康青少年相比,CMI患儿颈髓、中脑-脑桥连接处及C2水平脊髓有明显萎缩性改变;伴脊髓空洞的CMI患儿存在更加明显的中脑-桥脑连接处萎缩性改变和椎管扩张。

  • 标签: Arnold-Chiari畸形 中脑 脊髓 萎缩 脊髓空洞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家庭矛盾与青少年自杀行为间的关系。方法在山东省3个县(市)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共选取8所中学作为调查学校,选取7、8和10年级的学生进行基线和随访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自杀行为、家庭矛盾和抑郁等信息,研究共纳入7 072名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矛盾和自杀行为的关系。结果7 072名研究对象的基线年龄为(14.58±1.45)岁,有任何自杀行为的有750人(10.6%),其中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人数(报告率)分别为707人(10.0%)、258人(3.6%)和190人(2.7%)。有自杀行为者的家庭矛盾得分高于没有自杀行为者。调整其他因素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家庭矛盾与自杀行为(OR=1.05,95%CI:1.01~1.10)、自杀意念(OR=1.05,95%CI:1.00~1.09)、自杀计划(OR=1.08,95%CI:1.01~1.16)和自杀未遂(OR=1.10,95%CI:1.02~1.19)的风险增加有关。进一步对性别进行分层后,分析结果显示,女生的家庭矛盾和自杀行为无统计学关联;男生的家庭矛盾和自杀行为有统计学关联,尤其是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且男生家庭矛盾对于自杀计划的预测作用大于自杀意念。敏感性分析显示该结果对于男生稳定。结论家庭矛盾可能会增加青少年自杀行为的风险,尤其是男生。和谐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对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自杀行为 家庭矛盾 青少年 队列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青少年学生的核与辐射科普需求,为做好精准科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于2020年12月在京津冀地区抽取了1所小学、5所中学和2所大学,并通过教师发放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在朋友圈等发放问卷扩大调查范围,调查对象共计1 345名。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对核与辐射科普了解及关注情况以及对核与辐射科普需求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1 120份。学生群体中,52.4%对辐射认知主要停留在概念层面;52.2%偶尔关注核与辐射科普;关注目的为生活参考和兴趣爱好的占比分别为65.3%和41.3%;希望获取的科普知识方面,辐射防护和来源及影响的关注度较高,分别为72.6%和68.3%;图解及短视频是学生群体比较喜爱的科普形式,分别为45.7%和44.3%。不同性别学生对辐射认知、科普关注程度、关注目的及辐射防护的科普内容需求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017、26.859、56.237、17.305,P<0.05)。结论核与辐射科普应遵循需求规律,精准定位青少年学生的需求特点,并结合不同性别公众特点,以生活性、趣味性为切入点,重点选取防护及救治类和损伤效应及危害类知识,以提高公众关注程度,提升全民核科学素养,营造良好核安全文化氛围。

  • 标签: 核与辐射 青少年学生 科普需求 性别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青少年睡眠不足、周末睡眠社会时差等睡眠问题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的相关性,为预防和改善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9年4-5月采用立意抽样按照街道—学校类型—学校3个阶段在深圳市宝安区辖区内6个街道选取14所学校,对30 188名1~12年级儿童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心理行为问题评定采用父母版与学生版困难与长处问卷进行,夜间睡眠时间、周末上床和起床推迟时间、午睡情况等采用自编的《中小学生成长轨迹及健康指数调查问卷》。调整性别、年龄、父母文化程度、学习成绩、学习负担和噪声等混杂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问题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的关联强度(OR值)及其95%CI。结果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睡眠不足分别占90.4%、90.1%、98.2%和98.4%,有19.9%的学生不午睡,19.6%的学生周末推迟起床时间≥2 h,35.1%的学生晚上不固定时间睡觉,15.5%的学生每天不固定时间起床。与夜间睡眠时长8~9 h相比,小学低年级学生夜间睡眠时长≤7 h、7~8 h增加心理行为问题发生风险,睡眠时间>9 h与心理行为问题呈负向关联;小学高年级学生夜间睡眠时长≤7 h增加心理行为问题发生风险;初、高中生夜间睡眠≤6 h者心理行为问题增加,OR值(95%CI)分别为2.53(1.85~3.47)、2.41(1.11~5.25),而夜间睡眠>9 h者心理行为问题也增加,OR值(95%CI)分别为2.37(1.40~4.01)、5.38(1.79~16.1)。与午睡时间0.5~1 h相比,不午睡及午睡时间<0.5 h都是中小学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午睡时间1~2 h还是高中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早上不固定时间起床、晚上不固定时间睡觉、周末推迟起床≥2 h是中小学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周末夜间推迟入睡≥2 h,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初中、高中学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OR值(95%CI)分别为2.07(1.45~2.97)、1.57(1.09~2.26)、2.66(2.06~3.44)、2.48(1.96~3.15)。结论儿童青少年夜间睡眠不足、不午睡以及睡觉与起床时间不固定与心理行为问题呈正向关联,但夜间睡眠长也是中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同时,睡眠的社会时差增加了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风险,小学低年级学生周末入睡推迟0.5 h即与不良心理行为增加有关联。

  • 标签: 睡眠 心理行为问题 儿童 青少年
  • 简介:摘要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社会认知和心理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抑郁发病率的不断攀升,造成了严重的全球疾病负担。非稳态负荷是一项包括多个生理系统失调的综合性指标,在大脑发育关键阶段,非稳态负荷在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总结了青少年非稳态负荷的评价方法和流行状况,综述了非稳态负荷与青少年抑郁的关联,并揭示了潜在的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机制,以期为青少年抑郁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青少年 抑郁 非稳态负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少年急性药物中毒的临床特点及抢救结果。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2月至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72例(15.78±2.11)岁青少年急性药物中毒患者,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中毒药物类型、救治方式及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72例患者中,女性占77.78%(56/72),男性占22.22%(16/72);16、17、18、19岁青少年急性药物中毒患者均为10例(13.89%),为主要人群;中毒药物以精神类药物为主,2种精神类药物患者24例(33.33%),1种精神类药物患者22例(30.56%),3种及以上精神类药物患者20例(27.78%);阿普唑仑(22例)、舍曲林(17例)、碳酸锂(11例)、丙戊酸(10例)、文拉法辛(8例)为使用频率前5位的中毒药物;72例患者入院后进行积极的抢救,34例患者拒住院离院,38例患者住院治疗后好转出院,抢救成功率为100.00%。结论应当根据青少年急性药物中毒的临床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抢救措施,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急性药物中毒 青少年 临床特点 转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内钉固定治疗青少年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佛山市中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30例青少年股骨干骨折患者资料。男20例,女10例;年龄为12~17岁,平均14岁;左侧13例,右侧17例。手术均采用髓内钉固定:12例患者行切开复位固定,18例患者行闭合复位内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抗生素使用时间,比较患者末次随访时健侧与患侧的下肢长度、颈干角、股骨颈最宽径、关节面转子间距离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18例闭合复位和12例切开复位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平均分别为153.2、238.0 mL,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70.5、91.5 min,抗生素使用时间平均分别为1.5、3.0 d。30例患者术后获12~41个月(平均20.3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及畸形愈合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1例患者双下肢长度不等长,但差值<1 cm。末次随访时30例患者患侧颈干角、股骨颈最宽径、关节面转子间距离、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133.4°±2.3°、(29.3±4.2)mm、(27.1±6.3)mm、(96.4±3.6)分],与健侧[132.4°±3.5°、(30.2±3.6)mm、(26.4±6.8)mm、(95.6±4.7)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内钉固定治疗青少年股骨干骨折的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对股骨近端发育影响小。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髓内 骨钉 青少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近视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调节参数及隐斜度的变化,探讨角膜塑形镜延缓近视进展的机制及近视发病病因。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门诊进行角膜塑形镜配戴前后调节参数资料完整的患者51例(102眼),比较角膜塑形镜配戴前、配戴后1、12个月或以上的正负相对调节、调节滞后、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及隐斜度的变化。对角膜塑形镜配戴前及配戴后1、12个月的调节滞后、负相对调节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正相对调节力、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及隐斜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51例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后裸眼视力均达1.0,1个月时正相对调节力为(-3.87±1.64)D,12个月时为(-4.39±1.45)D,均较配戴前[(-2.14±1.30)D]明显提高(F=32.515,P<0.001);调节滞后量较配戴前降低(H=16.351,P<0.001);双眼调节幅度较配戴前明显提高(F右眼=22.95,P<0.001;F左眼=18.10,P<0.001);40 cm处隐斜度较配戴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81,P=0.040);负相对调节力、双眼调节灵敏度及5 m处隐斜度配戴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的正相对调节力明显增强,提高了调节的准确性,改善调节滞后,减少视网膜远视性离焦。正相对调节力下降可能是青少近视发病的病因。

  • 标签: 近视 角膜塑形镜 正相对调节力 调节滞后
  • 简介:摘要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类型,是一种功能性心血管疾病,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直立性高血压(orthostatic hypertension,OHT)、境遇性晕厥(situational syncope,SS)、颈动脉窦敏感综合征(carotid sinus syndrome,CSS)。其中以VVS及POTS为主,约占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患儿的95%。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影响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威胁着患儿的身心健康,也引起家长的焦虑。因此近年来针对此病的相关研究进一步增多。该文就儿童青少年VVS、POTS、OH和OHT临床特点、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等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 儿童青少年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发展中国文化背景下具有年龄适用性和疾病针对性的青少年HIV感染者社会适应测量工具,并对其信度、效度进行检验。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对8名专家咨询构建青少年HIV感染者社会适应概念框架,拟定量表维度和条目。采取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10月—2021年2月于北京地坛医院、徐州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云南省传染病医院采用线上、线下方式发放问卷,用于问卷效度检验,采用项目分析、信效度检验等方法初步编制了具有年龄针对性和疾病适应性的青少年HIV感染者社会适应量表。结果量表由认知、情绪、意志3个维度、5个变量,共23个条目组成。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56,折半信度为0.836。量表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0.750~1.000,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S-CVI)为0.940,量表得分与主观幸福感量表得分呈正相关(P<0.05)。因子分析提取出5个公因子,累计解释变量为61.156%。结论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可行性,可作为我国青少年HIV感染者社会适应的评价工具。

  • 标签: HIV 艾滋病 青少年 社会适应 量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青少年骨性Ⅱ类错患者的二次矫治过程,一期矫治阶段主要纠正口腔不良习惯,二期固定矫治阶段上下牙列排齐后,通过头帽-口外弓牵引,用矫形力抑制上颌生长,最终实现患者咬合及面型的良好改善。

  • 标签:
  • 简介:摘要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和乳糜泻(celiac disease,CD)都是在环境因素参与下、遗传易感个体发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与一般人群相比,T1DM儿童青少年CD的患病率明显升高。T1DM合并CD的儿童青少年大多缺乏典型CD症状,容易漏诊或误诊,延误治疗;更易出现低血糖和血糖控制不良,增加慢性并发症风险,严重影响生活质量。T1DM儿童青少年筛查CD势在必行,抗组织型谷氨酰胺转移酶抗体(tissue transglutaminase autoantibody,tTG-Ab)是2岁以上儿童青少年筛查CD的首选指标,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100%和94%~100%。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结合无麸质饮食(gluten-free diet,GFD)仍然是T1DM合并CD儿童青少年的首选治疗措施之一。

  • 标签: 1型糖尿病 乳糜泻 儿童青少年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学龄儿童青少年的骨折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参加“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2017年基线调查和2019年队列随访中骨折调查资料完整的12 056名(男童49.4%)学龄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分组、BMI分组、骨折史及生活行为方式等因素与骨折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北京地区学龄儿童青少年骨折的2年累计发生率为3.1%(95%CI:2.8%~3.4%),其中男童(4.1%)明显高于女童(2.1%),P<0.01;且在男童中呈现随年龄递增而在女童中递减的特点。骨折的发生部位以上肢为主(69.0%),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在男女童中均发现,骨折史是未来骨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男童:RR=1.81,95%CI:1.18~2.64;女童:RR=3.11,95%CI:1.74~5.13)。另在男童中发现,较长时间与频率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120 min/d)和频繁饮用含糖饮料(≥1次/周)也可增加其未来骨折发生风险。结论北京地区学龄儿童青少年骨折率受到性别、年龄、骨折史和生活行为习惯的影响。应面向不同个体开展相应的预防策略,以避免儿童骨折的发生。

  • 标签: 儿童 骨折 发生率 影响因素 队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