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小腿和足部的解剖学特点导致其重建十分具有挑战性。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血管解剖学的新理论、显微外科技术和器械的进步使得小腿和足部复杂组织缺陷的评估和治疗发生了巨大改变。治疗此类病变的主流方法是多学科治疗,由参与治疗的专家们合作完成。这也是为何在上个世纪后期出现了一种新的专业——整形外科。肢体重建整形术可用于创伤性、肿瘤性和脓毒性疾病的治疗。本文将讨论从传统皮瓣到现代穿支皮瓣的发展过程中,小腿和足部手术中组织移植的时机和组织重建术的相关医疗设备。

  • 标签: 小腿 创伤 清创术 重建术 传统游离皮瓣 局部皮瓣 游离穿支皮瓣 局部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各种原因引起的下颌缺损可严重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如何恢复重建下颌外观及功能是修复重建外科医生不懈的追求。目前,下颌重建术后外观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观察者评估、患者自我评估、影像评估,但均存在不足,尚无客观统一的评价体系。如何建立客观、有效的外观评估方法是下颌重建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该文通过回顾下颌重建的发展历史,综述不同学科对面部轮廓的评估方法与技术手段,旨在为下颌重建后的外观评估提供更全面的借鉴。

  • 标签: 下颌骨重建术 外貌,身体 结果评价(卫生保健)
  • 简介:摘要近年来,CT图像算法中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重建(DLIR)技术不断发展,日益成熟,目前已经逐步应用于临床实践中。DLIR算法较常规迭代重建算法具有在降低辐射剂量和图像噪声的同时不改变图像纹理,保持或提高解剖细节显示能力、总体图像质量和医生诊断信心的众多优势。因此,笔者重点就DLIR算法的原理、优劣势及其在人体各系统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提高对DLIR算法的认识,并对其可能的应用情景提供借鉴。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深度学习 重建算法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是目前CT图像重建领域最为前沿的技术,随着算法的不断优化和模型泛化性的提升,适用人群和全身各部位的临床应用也在不断拓展,在疾病诊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能够降低图像噪声、消除伪影、避免“过度平滑”的视觉感观,提升主观诊断效能,并有助于CT检查中辐射剂量的降低。此外,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不影响CT图像重建的速度,能够满足临床工作流的需求。随着对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的不断探索以及临床应用的拓展,可以挖掘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的潜在优势,提升CT临床应用的能力。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深度学习 图像重建算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导航辅助下颌修复重建下颌三维形态变化量及下颌缺损位置和注册配准方法对修复重建精确性的影响。方法2011年8月至2019年10月,纳入导航辅助下颌修复重建共41例,在术前、术后CT三维图像上选取未受病变破坏的特定解剖标志点,统计分析导航辅助下颌修复重建三维形态变化量。根据下颌重建侧与非重建侧、缺损是否包括髁突以及注册配准的方法进行分组,对比下颌术前、术后三维形态变化量,分析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为统计学方法,设定显著性水平为P<0.05。结果下颌三维形态变化量平均值范围为1.710~4.977 mm。当下颌缺损涉及髁突时,三维形态变化量(1.671~5.587) mm大于缺损未涉及髁突时的变化量(1.346~4.358) mm,其中下颌角宽度、髁突内侧距离及髁突外侧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辅助下颌修复重建中,标志点注册组在髁突内侧宽度与非重建侧下颌重建精确性优于表面注册组(P<0.05),其余下颌三维形态变化指标两种注册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导航技术辅助下的下颌修复重建,能较为精确的实现下颌三维形态的恢复。当下颌缺损涉及髁突位置时,会明显降低下颌修复重建精确性,标志点注册在下颌髁突位置修复重建精确性优于表面注册。

  • 标签: 导航技术 下颌骨修复重建 三维形态变化 注册方法 精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术前Mimics软件重建后突骨折三维模型,结合踝后内侧入路治疗距后突骨折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2015年5月至2019年2月采用术前Mimics软件重建后突骨折三维模型结合踝后内侧入路治疗的7例距后突骨折患者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20~70岁,平均39岁。术前常规行CT检查,应用Mimics软件基于CT扫描数据三维重建后突以明确骨折块大小、数量和移位程度,踝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距后突骨折。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70~105 min,平均87.1 min。术后早期伤口均愈合良好,无神经、肌腱损伤。所有患者术后随访4~24个月,平均12个月。10~16周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未发现断钉、不连和畸形愈合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为80~98分,平均87分。结论术前CT影像基于Mimics软件重建后突骨折三维模型可精确定位进钉点和进钉方向,用于踝后内侧入路术中有清楚显露、骨折易复位、置钉方便的优势。

  • 标签: 距骨 跗三角骨 骨折 Mimics软件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游离腓骨瓣是修复颌缺损最常用的瓣,其重建缺损术后可能会出现相关并发症,包括血管蒂骨化、钛板暴露或断裂、吸收或骨坏死等。近年有研究表明,颌重建后游离腓骨瓣的血管蒂发生骨化的具体原因不详,主要可能与血管化骨膜成特性相关。本文报道游离腓骨瓣重建缺损后出现血管蒂骨化3例,其中1例因出现张口受限和质硬肿块被发现,行完善的手术治疗后顺利出院,2例未出现临床症状而通过影像学摄片偶然发现,考虑到患者没有出现临床症状,建议保留施行病变切除手术并密切随访。

  • 标签: 游离腓骨瓣 血管蒂骨化 颌骨重建 骨膜骨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训练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模型,构建一种包括跨中线上颌缺损的虚拟重建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影像科就诊的汉族成年口腔疾病患者CT资料,选择100例健康上颌及15例上颌缺损(5例单纯单侧缺损、5例单侧缺损并累及颧骨、5例跨中线缺损)CT数据。应用Mimics软件在健康上颌数据及其附近区域创建球型模体并模拟上颌缺损,分别为单纯单侧缺损、单侧缺损并累及颧骨、跨中线缺损,以原始图像为虚拟重建的正确参照;人工缺损与正确参照配对后分为训练集(70例)、验证集(20例)以及测试集(10例),前两者用于训练GAN模型,测试集用于评估GAN性能。15例上颌缺损CT数据导入训练完成后的GAN模型中进行虚拟重建,对单侧缺损分别采取镜像和基于GAN的方式进行虚拟重建,而对跨中线缺损仅采取基于GAN的方式进行虚拟重建重建结果分为镜像重建组(10例)、单侧缺损GAN重建组(10例)和跨中线缺损GAN重建组(5例)。对测试集、镜像重建组、单侧缺损GAN重建组进行定量评价,定量指标为Dice相似性系数(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DSC)和95%豪斯道夫距离(95% Hausdorff distance,HD95),对各组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检验。对测试集、镜像重建组、单侧缺损GAN重建组和跨中线缺损GAN重建组进行定性评分,对各组总分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和事后检验(Bonferroni校正法)。结果测试集、镜像重建组、单侧缺损GAN重建组DCS(分别为0.891±0.049、0.721±0.047、0.778±0.057)和HD95[分别为(3.58±1.51)、(5.19±1.38)、(4.51±1.10)mm]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8.08,P<0.001;F=3.62,P=0.041);其中,测试集DSC显著大于镜像重建组(P<0.05),测试集HD95显著小于镜像重建组(P<0.05)。测试集、镜像重建组、单侧缺损GAN重建组、跨中线缺损GAN重建组定性总分[分别为8(1)、6(2)、6(2)和4(2)分]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8.13,P<0.001);两两比较显示,测试集总分显著高于镜像重建组(P<0.05)。结论本项研究提出的基于GAN的虚拟重建方法,其单侧缺损虚拟重建效果优于镜像技术,亦可实现跨中线上颌缺损的虚拟重建

  • 标签: 神经网络(计算机) 假体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 颌面假体 深度学习 上颌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自体灭活后回植重建踝关节治疗胫骨远端骨肉瘤的可行性及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6例胫骨远端骨肉瘤患者资料,男4例,女2例;年龄(16.8±4.4)岁(范围10~22岁)。6例均经穿刺活检确诊为骨肉瘤,EnneckingⅡa期4例,Ⅱb期2例;术前接受4个疗程新辅助化疗。行瘤段切除,肿瘤灭活后回植内固定重建术,术中瘤段被完整切除,将段巴氏消毒法进行灭活,即65 ℃下质量浓度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中浸泡45 min;取出后在瘤段缺损处填充水泥,并安置钢板螺钉和锚钉等内固定材料;最后回植灭活内固定复合体(auto-graft-fixation composite,AFC),重建软组织。术后石膏固定3月后接受康复治疗;术后2周开始继续接受化疗。术后3、6、12个月随访摄胫骨下段正侧位X线片,评估愈合率和愈合时间;评价瘤段截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世界与软组织肿瘤协会评分(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 Ankle Society,AOFAS)评估踝关节功能;同时统计肿瘤学结果。结果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5)个月(范围12~28个月),无一例发生深部感染、内固定机械性失败或肿瘤局部复发等并发症。至末次随访,6例的MSTS评分为(26.7±2.6)分;AOFAS为(82.3±8.5)分;VAS评分为(2.7±1.3)分。3例在术后发生伤口皮肤局部溃疡,换药后愈合;5例在随访期间可观察到形成痂愈合。所有病例均对治疗结果满意。结论采用肿瘤灭活回植内固定重建踝关节后不但能根治肿瘤,而且具有满意的肢体功能,是较理想的保肢重建策略。

  • 标签: 骨肉瘤 胫骨远端 骨重建 内固定器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成分化后的去分化骨髓间质干细胞(differentiation osteogenic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De-BMSCs)移植对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腱界面形成的促进作用,并探索De-BMSCs成分化效应增强的分子机制。方法从家兔胫骨和股骨中提取BMSCs,经成诱导分化后用普通培养基进行去分化培养制备De-BMSCs,鉴定De-BMSCs的干细胞特性。建立家兔ACL重建模型,分为3组:腱界面注射海藻酸钠凝胶(对照组);腱界面注射复合BMSCs海藻酸钠凝胶(BMSCs组);腱界面注射复合De-BMSCs海藻酸钠凝胶(De-BMSCs组)。术后4周和12周取膝关节标本,进行组织学、影像学、生物力学检测,评估腱界面形成情况。De-BMSCs体外成诱导分化,给予活化T细胞核转录因子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 1,NFATc1)RNA干扰处理,检测成分化标志基因及Nanog/NFATc1/Osterix信号通路的表达,明确De-BMSCs成分化效应增强的分子机制。结果De-BMSCs可向成、成脂、成软骨分化,具有干细胞特性(均P<0.05)。术后4周De-BMSCs组BV/TV值为0.36±0.01,较对照组0.24±0.03和BMSCs组0.30±0.02明显增加(P<0.05),最大负荷(40.34±1.19)N和刚度(20.67±2.14)N/mm较对照组[(14.88±2.74)N,(8.67±2.19)N/mm]和BMSCs组[(26.31±1.76)N,(13.81±2.14)N/mm]明显升高(均P<0.05);术后12周De-BMSCs组BV/TV值0.47±0.02较对照组0.30 ± 0.02和BMSCs组0.35 ± 0.03明显增加(均P<0.05),最大负荷(64.46±6.69)N和刚度(25.18±3.11)N/mm较对照组[(41.01±6.12)N,(11.59±2.54)N/mm]和BMSCs组[(48.21±4.12)N,(15.89±2.94)N/mm]明显升高(均P<0.05);De-BMSCs成分化过程中,Nanog的表达增加(P<0.05),NFATc1的表达上升且其与Osterix的相互作用增强(P<0.05),成分化标志基因COL1A、OCN、OPN的表达增加(均P<0.05)。结论De-BMSCs移植可促进ACL重建后的腱界面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是Nanog/NFATc1/Osterix信号通路介导了De-BMSCs成分化效应增强。

  • 标签: 细胞分化 细胞去分化 间质干细胞 前交叉韧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动脉扫描联合CT薄层重建对肺内小结节性质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肺内小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动脉扫描及CT薄层重建检查,且在接受检查后2周内CT引导下行肺小结节穿刺活检检查,判断肺内小结节性质,以CT引导下肺小结节穿刺病理活检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MSCT动脉扫描、CT薄层重建单独及联合诊断肺内小结节性质的价值,并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的主要影像学特征。结果84例肺内小结节患者病理活检检查结果示良性31例,恶性53例。MSCT动脉扫描联合CT薄层重建的准确度、灵敏度均高于单独使用MSCT动脉扫描、CT薄层重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动脉扫描、CT薄层重建技术单独与联合检查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MSCT动脉扫描恶性小结节多为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部分良性小结节可见少许毛刺、分叶及胸膜凹陷征;CT薄层重建可发现更多细微CT征象,如钙化、棘状突起及脂肪等,良性肺内小结节主要为圆形,且表面光滑。结论MSCT动脉扫描与CT薄层重建联合评估肺内小结节性质有协同作用,可提升对肺内小结节恶性的诊断效果。

  • 标签: 肺小结节 性质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薄层靶重建
  • 简介:摘要报道2020年7月收治的1例因外伤致右足跟、距缺损及舟骨开放性骨折合并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患儿,术前运用3D打印技术明确缺损情况及一期手术置入的水泥的位置和形态,术中"V"形截断腓骨设计三节段腓骨瓣,固定后吻合腓动脉与胫前动脉,瓣静脉与胫前静脉、皮下静脉吻合。患者术后三节段腓骨瓣成活良好,随访结果示患者行走功能良好,下蹲站立动作完成良好,未诉酸胀、疼痛等不适,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效果满意。

  • 标签: 腓骨瓣 移植 跟骨缺损 距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CT三维重建分析距软骨下囊肿的形态学及分布特点。方法在天津医院影像报告数据库中检索2015—2020年经踝关节或足部CT扫描后诊断为距软骨下囊肿患者176例,其中男77例,女99例;年龄14~84岁[(56.1±14.0)岁]。通过Mimics 20.0软件三维重建及囊肿区域后,构建田字解剖网格系统并将穹隆关节面分为前内侧、前外侧、后内侧及后外侧四个区域。记录网格定位下距软骨下囊肿的受累区域及其性别、年龄及发病侧别;测量距软骨下囊肿的前后径、横径、深度、表面积及体积。结果距软骨下囊肿发生于前内侧131例(74.4%),前外侧5例(2.8%),后内侧34例(19.3%),后外侧6例(3.4%)。距软骨下囊肿发生于老年(≥60岁)共78例(44.3%),发生于中年(45~59岁)共62例(35.2%),发生于青年及未成年分别为32例(18.2%)、4例(2.3%)。前内侧、前外侧、后内侧、后外侧区域年龄构成分别为59(49,64)岁、44(39,45)岁、61(54,68)岁、40(22,58)岁(P均<0.01);性别、发病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前内侧、前外侧、后内侧、后外侧的软骨下囊肿前后径分别为(9.7±4.4)mm、(3.5±1.1)mm、(10.3±4.4)mm、(2.1±0.8)mm;横径分别为(5.4±1.7)mm、(3.9±1.8)mm、(5.9±2.2)mm、(3.4±1.1)mm;深度分别为(7.1±2.4)mm、(3.2±2.2)mm、(8.2±3.0)mm、(3.9±1.9)mm;表面积分别为156.1(82.6,198.2)mm2、23.0(21.4,28.9)mm2、180.0(75.1,230.4)mm2、28.0(20.3,36.7)mm2;体积分别为77.1(37.1,129.1)mm3、23.9(14.2,37.8)mm3、104.6(37.7,157.4)mm3、13.0(10.4,16.0)mm3。前内侧区和后内侧区分别与前外侧区及后外侧区在囊肿的前后径、横径、深度、表面积及体积比较,除前内侧横径与前外侧横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另外,前内侧区软骨下囊肿深度明显大于后内侧区软骨下囊肿(P<0.05)。结论距软骨下囊肿好发于中老年人群,距穹隆前内侧病变最为常见,囊肿体积大且累及较深,其次为穹隆后内侧,穹隆前外侧及后外侧病变较为少见且囊肿体积较小。距囊肿的田字网格定位系统有助于对囊肿的定位及特征描述,可辅助临床医师对囊肿进行精确诊断及治疗。

  • 标签: 骨囊肿 距骨 软骨 踝关节
  • 简介:摘要脊柱截矫形作为重建脊柱力线的有效方式,广泛应用于脊柱矢状序列重建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为避免截角度不佳引起的术后躯干矢状面二次失平衡,术前制定合适的手术计划,精确评估截角度尤为重要。目前,学者们通过对患者脊柱-骨盆参数及其代偿机制的全面分析,针对不同患病人群和疾病特点提出相应的脊柱矢状面重建目标,并根据不同重建目标、截部位和截方式提出多种截角度的预测方法,为制定最佳手术策略提供帮助。

  • 标签: 脊柱 截骨术 矢状面 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薄层重建及后处理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周口市中医院收治的67例S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SCT平扫和薄层靶扫描检查,并使用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重建,诊断SPN的良恶性,同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比较CT平扫和薄层重建诊断SPN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Kappa值。结果67例SPN患者中,经病理学诊断为恶性病变40例(59.70%),良性病变27例(40.30%)。MSCT薄层重建对SPN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牵拉征、空泡征和支气管气相征的检出率均高于CT平扫(P均<0.05),且其诊断SPN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平扫(P均<0.05)。MSCT薄层重建诊断与病理诊断的Kappa值为0.814,大于CT平扫诊断与病理诊断的Kappa值0.380。结论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可较好地检出SPN的形态学特征,其鉴别SPN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均较高,并与病理学诊断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 标签: 孤立性肺结节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薄层靶扫描 后处理重建技术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的4种重建算法对肺结节标准摄取值(SUV)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46例实性肺结节患者[男27例,女19例,中位年龄66(44~82)岁]的PET/CT图像,采用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迭代法(OSEM)、OSEM+飞行时间(TOF)、OSEM+TOF+点扩散函数(PSF)及正则化算法(BSREM)进行图像重建(方法依次以G1~G4表示),通过视觉和半定量方法分析肺结节及背景参数。根据肺窗所测结节直径,分为小结节(直径≤10 mm)和大结节(10 mm<直径≤30 mm)。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及Bonferroni法分析不同算法间SUV的差异,行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SUV变化率(%ΔSUV)与结节直径的相关性,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探讨SUV对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效能。结果共114个结节,大结节55个,小结节59个。在视觉分析中,G4较G1~G3的小结节视觉检出率分别提高了55.93%(33/59)、44.07%(26/59)和20.34%(12/59)。在114个肺结节中,最大SUV(SUVmax)、平均SUV(SUVmean)在不同算法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SUVmax :2.65~5.29,中位SUVmean:2.05~2.99;H值:20.628和17.749,均P<0.001),G4对G1的SUVmax(中位数分别为5.29和2.65)和SUVmean(中位数分别为2.99和2.05)有明显提升(均P<0.001)。%ΔSUVmax(中位数:4.45%~52.96%)、%ΔSUVmean(中位数:1.69%~47.56%)与结节直径呈负相关[9.75(6.20,16.58) mm;rs值:-0.371~-0.354、-0.371~-0.320,均P<0.001]。在59个小结节中,G4对G1的SUVmax(中位数分别为4.05和2.14)有明显提升(H=18.327, P<0.001),G4对G1和G3的SUVmean (中位数分别为2.31、1.26和1.53)有提升作用(H=16.808,均P<0.05)。在55个大结节中,SUV在不同算法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值:0.812~7.290,均P>0.05)。G1~G4的SUVmax诊断良恶性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335、5.185、5.410、5.745,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7、0.699、0.756和0.778,四者的SUVmean及SUVpeak最佳截断值对应的AUC也显示出类似趋势。结论在4种重建算法中,BSREM可明显提高图像质量和直径10 mm以下肺结节的SUVmax及SUVmean,其SUV良恶性诊断阈值应适当上调。

  • 标签: 肺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脱氧葡萄糖
  • 简介:摘要微血管化游离组织移植是肿瘤切除术后下颌重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腓骨游离皮瓣移植虽然即刻重建了下颌,但牙列修复通常需要6到18个月后才能完成,牙列缺失期间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造成严重影响。该病例报道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多学科组建的修复重建团队进行的颌与牙列同日重建术,即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作的支持下同期完成颌骨肿瘤切除、血管化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牙种植体植入及临时义齿修复。颌与牙列同日重建术充分贯彻了“以咬合为导向的修复重建”的理念,通过恢复患者的颌和牙列,重拾患者自信,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帮助患者术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智能术前规划的下颌重建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可行性与精准性。方法术前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的115例头颅无异常的成年患者的CT影像,男57例,女58例,年龄(40.3±9.1)岁,就诊时间2010年2月至2019年5月;另选取115例肿瘤侵蚀下颌的成年患者的CT影像,男62例,女53例,年龄(55.6±7.2)岁,就诊时间2008年3月至2019年8月。建立智能颌重建手术机器人系统,主要由工作站、UR5六自由度机械臂、光学定位跟踪仪、六自由度力传感器、截手术工具组成。将2组患者的颌面CT图像数据用于训练残差连接的3D V-Net分割网络自动分割下颌,并用该网络对1例54岁需腓骨重建的下颌骨肿瘤男性患者的头颅CT数据进行自动分割,形成下颌模型,以手动分割结果为标准,评价自动分割的精度。使用基于机器学习的颌特征点还原法根据该患者的上颌特征点自动还原下颌特征点,形成重建方案,以下颌未缺损部分实际特征点与还原的特征点位置的误差值评价精度。利用该患者的下肢CT数据,制作5个3D打印的腓骨仿真模型。应用智能颌重建手术机器人系统,基于术前规划的图像,结合光学定位系统以及力传感器信号,实现机械臂与手术医生协同操作进行腓骨塑形,完成30次截。以CT影像下的术后腓骨段截面与术前规划的位置距离与角度偏差为精度标准,验证手术机器人系统精度。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s表示。结果设计的分割网络自动分割下颌骨肿瘤患者下颌的精度为96.581%,耗时小于30 s。该病例下颌特征点的误差值为(2.24±1.74) mm。下颌重建手术机器人能精确、快速地实施腓骨模型塑形,截的位置误差为(1.02±0.45) mm,角度误差为(0.96±0.42)°,术中耗时约15 min。结论智能术前规划能精确地分割下颌并定位下颌特征点,下颌重建手术机器人系统能精确地实现功能性下颌重建

  • 标签: 下颌骨重建术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机器人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四肢长骨恶性肿瘤切除后长节段缺损修复重建的方法及其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9年10月共10例进行缺损修复重建的四肢长骨超长病灶恶性肿瘤患儿病例资料,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10.2岁(范围6~16岁)。骨肉瘤7例,尤文肉瘤3例;肱骨肿瘤2例,股骨肿瘤7例,胫骨肿瘤1例。肿瘤切除后缺损占病变全长的比例为80.9%(范围71.4%~89.3%)。考虑青少年涉及骺生长问题,手术在保证肿瘤扩大切除的前提下,采用自体腓骨移植、传统假体结合钢板、3D打印设计保留关节骺的超长假体,并在假体与结合端做3D打印小梁的长入处理,两端保留骺的短力臂设计辅助钢板及交锁螺钉增强稳定性。主要观察X线片及CT检查评估假体重建稳定性及连接端3D打印处理处长入情况,同时评估患者术后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1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随访5~58个月,平均随访22.9个月。1例术后2年复查X线片示移植腓骨有吸收迹象,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明显异常;2例术后1年半至2年内出现辅助钢板断裂,给予更换断裂钢板目前内固定良好。按照国际保肢学会的评估标准进行评分:2例肱骨骨肉瘤术后评分分别为23、26分,平均24.5分;4例股骨骨肉瘤及3例股骨尤文肉瘤评分分别为26、25、19、30、27、24、28分,平均25.6分;1例胫骨骨肉瘤评分为26分;均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本组10例肿瘤体积自110~367 cm3,平均224.5 cm3;病变与近侧端的距离平均为5.2 cm(范围0~11.3 cm);与远侧端的距离平均为4.2 cm(范围0~8.7 cm);。规范新辅助化疗后30%患者达到部分缓解,70%患者达到疾病稳定。保肢治疗效果良好,目前均无复发病例。结论利用3D打印与传统机加工技术相结合,制作保留骺的个体化长节段假体在恶性肿瘤保肢治疗中的合理应用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骨肿瘤 四肢 骨肉瘤 肉瘤,Ewing 骨重建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五味子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中药,可维持重建平衡,在促进成骨细胞分化、调控破骨细胞活性以及软骨保护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为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提供广阔前景。本文综述五味子及其活性成分在重建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其产品开发及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五味子属 骨重建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