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疱疹疱病也被称作妊娠期泛发性疱型银屑病,通常被认为是发生于妊娠期间的疱型银屑病的罕见亚型。治疗方法包括系统性或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环孢素、生物制剂、抗生素及光疗法、吸附分离血液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法等。本文综述疱疹疱病的治疗进展。

  • 标签: 银屑病 孕妇 糖皮质激素类 环孢菌素 生物制剂 疱疹样脓疱病
  • 简介:摘要2021年,国际专家组对《拯救毒症运动:2016版毒症和毒症休克管理国际指南》进行了更新。感染是毒症的重要病因,及早诊断并给予恰当处理是改善毒症/毒症休克预后的关键。新版指南提出了启动抗菌药物应用及停药的指征,增加了依据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特点给药的策略,以6个最佳实践声明和21条推荐意见的形式,指导毒症/毒症休克的感染诊治。现主要解读2021年新版指南中感染管理部分。

  • 标签: 感染 脓毒症 休克,脓毒性 指南 成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血液、唾液、皮疹、接触皮疹处衣物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DNA阳性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皮肤科确诊的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血液、唾液、皮疹和接触皮疹处衣物中VZV DNA,用χ2检验比较头面颈部与非头面颈部带状疱疹患者唾液标本中VZV DNA阳性率,分析治疗前后不同标本VZV DNA阳性率的变化。结果共纳入86例带状疱疹患者,其中男26例,女60例,年龄(52.65 ± 14.83)岁,病程(5.23 ± 2.10) d。24例头面颈部带状疱疹患者唾液标本中10例(41.67%)VZV DNA阳性,62例非头面颈部带状疱疹患者中8例(12.90%)阳性,两组比较,χ2 = 7.63,P < 0.05。治疗前后,37例采集了血液标本,35例采集了唾液标本,28例采集了皮疹标本,27例采集了接触皮疹处衣物标本。治疗前,血液、唾液、皮疹、接触皮疹处衣物标本中VZV DNA阳性分别为32例(86.49%)、8例(22.86%)、26例(92.86%)、24例(88.89%),治疗(6.82 ± 2.23) d后,这4种标本的VZV DNA阳性率分别下降为51.35%、8.57%、89.29%、85.18%,仅血液标本治疗前后VZV D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9.60,P = 0.003),其余标本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急性期头面颈部带状疱疹患者唾液VZV DNA阳性率高于其他部位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衣物处VZV DNA阳性率均较高。

  • 标签: 带状疱疹 疱疹病毒3型,人 唾液 接触皮疹处衣物
  • 简介:摘要本文对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例创伤弧菌原发性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综述最新文献。2019年11月6日收治1例54岁男性患者,其进食淡水水产品后双下肢红肿、疼痛明显,出现瘀斑及血性水疱,入院后3 h急诊行筋膜切开减张术,术后各脏器功能衰竭,入院后24 h放弃治疗。2020年8月12日收治1例73岁男性患者,其进食海鲜后右下肢出现血性水疱,入院时呈休克状态,入院后3 h急诊手术探查并行右大腿截肢,6 d后残端行负压伤口疗法,入院后13 d家属放弃积极治疗,入院后15 d患者死亡。2例患者均未能第一时间诊断,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坏死性筋膜炎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明确诊断后分别予筋膜切开减张和高位截肢,微生物培养结果均为创伤弧菌。虽最终均未救治成功,但早期截肢患者病程及部分指标均优于切开减张者。创伤弧菌分布广泛,淡水水产品中多次检出,致病途径模糊复杂,极易误诊,宜建立创伤弧菌毒症救治流程,尽早积极手术干预,筋膜切开和清创应彻底,合并出血性大疱者应早期截肢,术后采用综合措施提高患者存活率。

  • 标签: 创伤弧菌 脓毒症 筋膜炎,坏死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带状疱疹是由人体内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复发感染导致的感染性皮肤病,其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与年龄增长以及免疫功能低下有关。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人群在儿童期发病表现为水痘,成年之后发病表现为带状疱疹。我国每年有近300万成年人罹患带状疱疹,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全球已上市的带状疱疹疫苗主要是美国默沙东公司的Zostavax以及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的Shingrix。此文就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及国内外相关带状疱疹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带状疱疹疾病的预防及疫苗的开发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带状疱疹 疫苗 流行病学 接种策略
  • 简介:摘要一对父母带着他们2岁的孩子来院就诊,因为孩子已经发烧2天,并且持续烦躁不安。今天,孩子出现了食欲减退、口腔溃疡,而且她的牙龈似乎发炎了。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诺卡菌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目前液诺卡菌导致肺部感染的病例报道罕见。本文报道1例液诺卡菌肺部感染病例,通过分析诺卡菌的临床感染特征、影像学变化、检验结果以及药物治疗过程,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帮助,加强临床、药学及检验等多学科的协助诊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子宫性肌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19年至2020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收治的2例产后子宫性肌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回顾2000年至2020年国内外报道的16例产后子宫性肌瘤病例,对这18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8例患者中,12/15为初产妇(3例未报告孕产史),孕期子宫肌瘤最大径线[M(min~max)]为10 cm(6~25 cm);12/18有宫腔操作史,10/18伴有贫血或严重产后出血,4/18合并其他感染。18例均以发热为首发表现,伴有腹痛,14/18发生在产后2周内。CT、MRI和超声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11/13、3/6和1/8。培养阳性率最高,最常见的感染病原体是大肠杆菌。18例均未死亡,但其中14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毒症、毒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肌瘤破裂、腹膜炎及切口感染等)。18例单纯药物抗感染治疗均无效,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感染迅速得到控制。3例患者于术后2年(16个月~2年)再次妊娠。结论对于妊娠合并子宫大肌瘤,尤其合并贫血、感染或有宫腔操作史,且产后发热者,要警惕子宫性肌瘤。子宫性肌瘤一经明确诊断,应尽早手术治疗。

  • 标签: 子宫肿瘤 平滑肌瘤 妊娠并发症,肿瘤 产后期 宫腔积脓
  • 简介:摘要毒症是一种严重损害健康的全身性疾病,2016年毒症被重新定义为由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所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是全球公共健康的优先事项。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微量元素铁代谢失调在毒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ixon等在2012年首次提出了铁死亡的概念,这是一种依赖铁的、非凋亡的细胞死亡模式,其特征是脂质活性氧(ROS)的累积。铁死亡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在形态和生化特征上不同于凋亡、自噬、坏死、裂解等多种形式的细胞死亡。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铁死亡在毒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已成为相关疾病诊疗和改善预后的研究重点和热点。现将铁死亡在毒症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进一步了解其发病机制并为毒症所致相关器官功能障碍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 标签: 铁死亡 脓毒症 多器官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毒症存活患者出院后仍然面临较高的二次感染和死亡风险,并且长期遗留认知功能、精神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本文浅析毒症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进而从心理干预、早期活动、营养支持和免疫调理等方面阐述有利于改善毒症患者长期预后的康复治疗对策。

  • 标签: 脓毒症 预后 康复 认知 感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毒症是机体对于感染的失控反应所导致的威胁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心肌损伤是毒症常见的并发症,而线粒体作为心肌细胞能量供应的主要场所,其结构和功能障碍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文章旨在总结毒症时线粒体功能障碍而导致心肌损伤的相关机制:线粒体内活性氧产生和氧化应激、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线粒体动力学失衡、线粒体生物合成和自噬过程异常等,为毒症心肌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脓毒症 心肌损伤 线粒体机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疱疹病毒(EBV)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在聊城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EB病毒感染患儿2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6例,对照组采用更昔洛韦单独治疗,实验组采用干扰素、更昔洛韦联合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该研究252例EBV病毒感染患儿中,按照年龄分组:婴儿期3.97%、幼儿期53.57%、学龄前期28.97%、学龄期13.49%,幼儿期和学龄前期所占比例较高;临床主要以发热、咽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咽痛为主要表现,其中肝脾肿大在学龄期(44.12%)所占比例最高,双眼水肿在幼儿期(10.37%)所占比例最高。实验组热退时间、眼睑水肿及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分别为(3.55±1.58)h、(3.82±1.17)h、(9.55±1.60)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40±1.80)h、(5.33±1.58)h、(10.44±1.66)h(t=3.64、2.47、2.67,P < 0.001、P=0.024、0.009)。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03%(107/1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92%(121/126),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3,P=0.003)。结论儿童EBV感染在不同年龄组的临床表现多样,治疗上采用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效果更显著。

  • 标签: 疱疹病毒 更昔洛韦 干扰素 发热 咽充血 颈部淋巴结肿大 咽痛 双眼水肿 肝脾肿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缺血缺氧性损伤标志物在烧伤毒症患者毒症相关性脑病(SAE)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8年10月—2021年5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4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毒症患者,其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18~65(35±3)岁。按住院期间是否发生SAE,将患者分为SAE组(21例)及非SAE组(20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深Ⅱ度烧伤面积、Ⅲ度烧伤面积、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 Ⅱ)评分。统计2组患者毒症确诊后(以下简称确诊后)12、24、48 h的血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确诊后12、24、48、72、120、168 h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au蛋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水平,确诊后1、3、7 d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液流速(VmMCA)、搏动指数、脑血流指数(CBFi)。对数据行χ2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SAE发生的自变量,绘制预测烧伤毒症患者发生SAE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和最佳阈值及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深Ⅱ度烧伤面积、Ⅲ度烧伤面积、APACHE Ⅱ评分均相近(χ2=0.02,t值分别为0.71、1.59、0.91、1.07,P>0.05)。确诊后12、24、48 h,SAE组患者血清S100β、NSE水平均明显高于非SAE组(t值分别为37.74、77.84、44.16,22.51、38.76、29.31,P<0.01)。确诊后12、24、48、72、120、168 h,SAE组患者血清IL-10、Tau蛋白、ACTH水平均明显高于非SAE组(t值分别为10.68、13.50、10.59、8.09、7.17、4.71,5.51、3.20、3.61、3.58、3.28、4.21,5.91、5.66、4.98、4.69、4.78、2.97,P<0.01);确诊后12、24、48、72、120 h,SAE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非SAE组(t值分别为8.56、7.32、2.08、2.53、3.37,4.44、5.36、5.35、6.85、5.15,P<0.05或P<0.01);确诊后12、24、48 h,SAE组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均明显高于非SAE组(t值分别为5.44、5.46、3.55,P<0.01)。确诊后1 d,SAE组患者VmMCA、CBFi均明显低于非SAE组(t值分别为2.94、2.67,P<0.05);确诊后1、3、7 d,SAE组患者搏动指数均明显高于非SAE组(t值分别为2.56、3.20、3.12,P<0.05或P<0.01)。确诊后12 h的血清IL-6、确诊后24 h的血清Tau蛋白、确诊后24 h的血清ACTH、确诊后24 h的血清皮质醇为烧伤毒症患者发生SAE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2.42、1.38、4.29、4.19,95%置信区间分别为1.76~3.82、1.06~2.45、1.37~6.68、3.32~8.79,P<0.01)。对41例烧伤毒症患者,确诊后12 h的血清IL-6预测SAE发生的ROC的AUC=0.92(95%置信区间为0.84~1.00),最佳阈值为157 pg/mL,敏感度为81%,特异度为89%;确诊后24 h的血清Tau蛋白预测SAE发生的ROC的AUC=0.92(95%置信区间为0.82~1.00),最佳阈值为6.4 pg/mL,敏感度为97%,特异度为99%;确诊后24 h的血清ACTH预测SAE发生的ROC的AUC=0.96(95%置信区间为0.89~1.00),最佳阈值为14.7 pg/mL,敏感度为90%,特异度为94%;确诊后24 h的血清皮质醇预测SAE发生的ROC的AUC=0.93(95%置信区间为0.86~1.00),最佳阈值为89 nmol/L,敏感度为94%,特异度为97%。结论血清Tau蛋白和ACTH、皮质醇对烧伤毒症患者并发SAE具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烧伤 脓毒症 缺血缺氧,脑 脑疾病 血清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芍药苷干预对毒症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SD大鼠分为4组,每组10只。(1)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1.4 ml生理盐水;(2)二甲基亚砜组:大鼠腹腔注射5%二甲基亚砜溶液1.4 ml;(3)毒症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1.4 ml生理盐水,1 h后腹腔注射0.1 ml(5 mg/kg)脂糖造模;(4)芍药苷干预组:大鼠腹腔注射1.4 ml芍药苷(70 mg/kg),1 h后腹腔注射0.1 ml(5 mg/kg)脂多糖造模。24 h后处死4组大鼠。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4组大鼠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1(CXCL1)、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2(CXCL2)、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伊文思蓝法测4组大鼠心肌组织中伊文思蓝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测4组大鼠心肌组织中TNFα、IL-6、IL-1β、CXCL1、CXCL2、VCAM-1mRNA表达;Western-Blot法测血管内皮钙黏蛋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38MAPK)、磷酸化p38MAPK(P-p38MAPK)、磷酸化Src蛋白(P-Src)、Ras相关C3肉毒素底物1(Rac1)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毒症模型组cTnI增高[(312.9±17.9)pg/ml比(174.4±17.7)pg/ml,P<0.05],伊文思蓝含量上升[(23.8±2.9)μg/g 比(5.2±2.0)μg/g,P<0.05],心肌炎性细胞浸润明显;与毒症模型组比,芍药苷干预组cTnI明显降低[(227.7±15.9)pg/ml,P<0.05],伊文思蓝含量显著下降[(13.2±2.3)μg/g,P<0.05],心肌炎性细胞浸润减轻。与对照组比,毒症模型组TNFα、IL-6、IL-1β、CXCL1、CXCL2、VCAM-1增高;与毒症模型组比,芍药苷干预组TNFα[(63.39±9.55)pg/ml 比(126.54±19.17)pg/ml,P<0.05]、IL-6[(64.03±8.82)pg/ml 比(85.60±9.52)pg/ml,P<0.05]、IL-1β[(69.52±9.23)pg/ml比(130.45±15.10)pg/ml,P<0.05]、CXCL1[(2 600.19±379.54)pg/ml比(4 903.89±533.42)pg/ml,P<0.05]、CXCL2[(93.71±10.83)pg/ml比(127.24±13.92)pg/ml,P<0.05]、VCAM-1[(112.22±13.49)pg/ml 比(149.32±15.65 pg/ml),P<0.05]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毒症模型组TNFα、IL-6、IL-1β、CXCL1、CXCL2、VCAM-1 mRNA表达增高;与毒症模型组比,芍药苷干预组IL-6(相对表达量1.271±0.139 比 1.920±0.191,P<0.05)、IL-1β(相对表达量1.180±0.130 比 1.817±0.191,P<0.05)、VCAM-1(相对表达量1.088±0.144 比 1.460±0.166,P<0.05)mRNA表达降低。与对照组比,毒症模型组P-p38MAPK、P-Src表达增加,血管内皮钙黏蛋白表达降低。与毒症模型组比,芍药苷干预组p38MAPK(相对表达量1.125±0.078 比 1.520±0.164,P<0.05)、P-p38MAPK(相对表达量 1.639±0.133 比 2.112±0.227,P<0.05)表达均明显下降,血管内皮钙黏蛋白表达升高。结论芍药苷能改善毒症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通透性,抑制炎症相关蛋白及基因的分泌和表达,可能与芍药苷抑制Src/血管内皮钙黏蛋白通路有关。

  • 标签: 脓毒症 芍药苷 心肌损伤 心脏微血管内皮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
  • 简介:摘要毒症是宿主感染致病微生物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治疗不当可进展为严重毒症,甚至毒症休克,是PICU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毒症的炎性反应对细胞的一系列基础生理功能均造成影响,包括线粒体内的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通过氧的还原产生三磷酸腺苷形式的高能磷酸键,为细胞供能并生成一系列有功能的副产物。在毒症时,线粒体中氧化磷酸化的过程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又进一步促进了毒性器官损伤的发生。该综述旨在说明毒症时氧化磷酸化功能变化与毒症各器官损伤之间的联系。

  • 标签: 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 脓毒症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