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骨肿瘤切除术后,应用钛板、钛网行胸壁重建术的临床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中山医院收治的原发性、继发性胸骨肿瘤病例,其中男8例,女5例,中位年龄56岁(41~72岁),原发性胸骨肿瘤11例,纵膈肿瘤侵犯胸骨1例,乳腺癌转移至胸骨1例。行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后即刻应用钛板、钛网行胸壁重建修复。以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和EQ-5D直观模拟评分量表(ED-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时的生活质量,并于术后3个月拍摄CT。以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12例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切口一期愈合,术后恢复好;1例术后出现反常呼吸,予呼吸机支持,术后9 d反常呼吸消失。13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CT显示钛板、钛网无移位,无变形。均无明显上肢功能障碍。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7~41个月),1例软骨肉瘤患者因复发于术后11个月死亡。EQ-5D评分中疼痛或不适一项,术前为(1.85±0.80)分,术后为(1.15±0.3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其余4个维度手术前、后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EQ-5D问卷总分为(7.08±2.02)分,术后为(5.45±0.5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术前ED-VAS得分(85.69±7.58)分,术后为(92.54±2.5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钛板、钛网应用于胸骨肿瘤切除即刻胸壁重建,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内固定 胸骨柄 胸壁重建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垂体阻断综合征(PSIS)患者垂体可见性与性腺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PSIS患者82例,并根据垂体影像学特征分为垂体不可见组(NPS组,52例)和垂体可见组(PS组,3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并根据垂体的可见性估计垂体-性腺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结果82例患者中,确诊年龄(22.81±4.96)岁,最常见的主诉是缺乏青春期发育,其次是身材矮小。垂体影像学表现:NPS组垂体前叶高度<3 mm 27例,3~5 mm 23例,>5 mm 2例;垂体后叶缺失11例,异位41例。PS组垂体前叶高度<3 mm 6例,3~5 mm 21例,>5 mm 3例;垂体后叶异位16例,体积变小13例,正常1例。垂体前叶激素情况:PSIS患者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的患病率分别为100.00%、67.07%、87.80%和68.29%,且NPS组激素缺乏的种类、数目及严重程度均高于PS组(P<0.05),全垂体功能减退症的发生率更高。男性患者中,基础性激素方面,仅NPS组睾酮水平低于PS组(P<0.05)。两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中,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刺激素分泌曲线低平,两者基础值、峰值均低于正常,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IS患者多发性垂体前叶激素缺乏的患病率很高,垂体强化磁共振成像可用于诊断PSIS,显示垂体的可见性,可用于评估PSIS患者的严重程度。

  • 标签: 垂体柄阻断综合征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 磁共振
  • 简介:摘要梭形细胞血管瘤(spindle cell hemangioma)是1986年首次提出的一种罕见病变,好发于青年四肢远端皮下软组织。镜下观察可见海绵状血管区、实性梭形细胞区、裂隙状血管区及乳头结构,极易误诊为其他血管源性肿瘤。本文报道1例发生在67岁女性患者胸骨的梭形细胞血管瘤,随访9个月余,病情稳定,无复发征象。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我科各类经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胸骨上段小切口入路主动脉手术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胸骨上段小切口各类主动脉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术期数据及临床结果,共63例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51例(81.0%),女12例;年龄(49.7±12.7)岁。主动脉夹层手术33例,Bentall手术9例,Wheat手术7例,Ross手术2例,David手术2例,单纯升主动脉置换2例,二次开胸Bentall手术3例,二次开胸Wheat手术2例,二次开胸主动脉根部内漏修补术1例,二次开胸升主动脉、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置换+主动脉内赘生物清除术1例,二次开胸Bentall+肺动脉瓣、肺动脉置换术1例。其中主动脉夹层手术包括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11例,主动脉瓣置换(AVR)+升主动脉置换2例,升主动脉、半弓替换5例,David+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4例,二次开胸David+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1例,David+升主动脉置换1例,主动脉瓣成形(AVP)/AVR/Bentall+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6例,二次开胸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2例,主动脉根部人工血管包裹+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1例。结果全部6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延长切口,无术中死亡发生。1例术后出现急性肾衰竭行透析治疗,后合并感染性休克、颅内出血死亡;2例术后二次开胸探查止血术;9例出现心包积液需心包穿刺治疗;2例术后出现下肢肌力减弱,1例经脑脊液引流后下肢肌力基本恢复,1例合并感染、急性肾衰竭、低氧血症,经积极抗感染、持续床旁血滤、丙种球蛋白冲击及康复锻炼后下肢肌力恢复,其余患者未出现院内并发症。结论胸骨上段小切口入路对于主动脉根部、升主动脉及弓降部显露良好,能够顺利实施各类主动脉手术,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 标签: 胸骨上段切口 主动脉手术 主动脉夹层手术
  • 简介:摘要胸骨切口深部感染(DSWIs)是胸骨切开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术后康复及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影响。目前对于DSWIs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感染、彻底清创和胸壁重建。胸壁重建包括骨性结构重建与软组织重建,其中软组织重建可供选择的各类组织瓣各有优缺点及适应证。因此,对于胸壁重建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该文对目前DSWIs胸壁重建方案以及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及后续研究提供帮助。

  • 标签: 胸骨切开术 纵隔 胸壁 外科伤口感染 游离组织瓣 肌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多模态多层螺旋CT(MSCT)观察胸骨的变异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1—6月泰安市中心医院行胸部MSCT检查的1 000例受检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505例、女495例,年龄10~99(54.7 ± 25.5)岁。胸部CT检查均进行横轴位容积扫描,采用骨算法对胸骨进行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成像显示胸骨的全貌。统计胸骨变异、胸骨体变异、剑突变异、胸骨融合的发生情况。结果(1)胸骨变异:胸骨上骨56例(5.6%),其中单侧27例、双侧29例;胸骨上结节63例(6.3%),其中单侧31例、双侧32例;胸骨上凸12例(1.2%)。(2)胸骨体变异:胸骨体呈"O"形62例(6.2%);胸骨孔40例(4.0%),伴胸骨下裂5例(0.5%)。(3)剑突变异:剑突末端变异347例(34.7%),其中剑突缺失46例、剑突双尾286例、三尾15例;剑突内部变异203例(20.3%),其中剑突单孔118例、双孔5例、假孔80例;剑突形态变异61例(6.1%),其中偏斜35例、延长且远端翘起26例。(4)胸骨融合变异:体融合192例(19.2%),其中完全性融合148例、部分融合44例;体剑融合509例(50.9%),其中完全性融合276例、部分性融合233例;胸骨体第1、2节未融合30例(3.0%)、部分融合39例(3.9%);全胸骨融合60例(6.0%)。结论胸骨变异较为常见,多模态MSCT影像可以很好地观察胸骨变异情况。

  • 标签: 胸骨 解剖变异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胸骨后疝的诊断、临床特点、腹腔镜手术方法及并发症。方法2008年12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胸外科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24例胸骨后疝患儿,男17例,女7例;年龄8个月至4岁,平均年龄1.87岁;12例伴有其他畸形。所有患儿术前均经胸部X线片、消化道造影获得诊断,均择期行腹腔镜下胸骨后疝修补术。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悬吊腹腔镜组、单部位腹腔镜组和双孔腹腔镜组,比较悬吊腹腔镜组和单部位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悬吊腹腔镜手术治疗8例、双孔腹腔镜1例、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15例。将悬吊腹腔镜组与单部位腹腔镜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由于双孔腹腔镜手术例数少,且为悬吊腹腔镜和单部位腹腔镜手术中间的过渡手术方式,故未纳入比较)悬吊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76.88±29.15)min,单部位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31.47±13.44)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悬吊腹腔镜组手术出血量为(2.00±1.31)ml,单部位腹腔镜组手术出血量为1.00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悬吊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为(8.75±2.12)d,单部位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80±0.8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均于腹腔镜下全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均存在疝囊,疝内容物为肝、小肠、结肠、大网膜、回盲部、阑尾。术后随访2~122个月,随访期间悬吊腹腔镜组有1例术后复发,已于我院再次行腹腔镜手术治愈。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胸骨后疝安全可行,单部位腹腔镜使伤口更为美观,皮下打结法减少缝合疝孔时的张力,操作简化,值得推广。

  • 标签: 腹腔镜 胸骨后疝 微创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干预联合胸骨旁阻滞对胸骨正中切口术式切除胸骨后甲状腺肿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首次择期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胸骨正中切口摘除胸骨后甲状腺肿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常规术前辅导组(A组,n=30)、术前积极心理干预组(B组,n=30)、术前积极心理干预联合胸骨旁阻滞组(C组,n=30)。记录3组诱导前(T1)、拔管前(T2)、拔管后1 min(T3)、拔管后5 min(T4)MAP和HR,躁动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苏醒时间,拔出气管导管时间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3组诱导前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对T1,C组T2、T3、T4、时MAP、HR均出现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T2时MAP、HR升高幅度明显(均P<0.05)。组间比较中,A组、B组T2时HR、MAP均高于C组,其中A组数据最为明显(均P<0.01)。C组苏醒期躁动情况和镇静理想程度均优于A组、B组(均P<0.05),但3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相关并发症。结论所有组别的方案均可以安全地应用于开胸切除胸骨后甲状腺肿手术,其中积极心理干预联合胸骨旁阻滞在苏醒期质量和减少躁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 标签: 积极心理干预 胸骨旁阻滞 胸骨后甲状腺肿 苏醒期躁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BPS)与Corail股骨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15年1月—2019年4月贵州省人民医院骨关节外科病区Crowe Ⅰ型DDH患者35例(40髋),其中男5例(5髋)、女30例(35髋),年龄26~77(60.81±11.72)岁,均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按照使用的股骨假体类型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17例20髋,采用Tri-Lock BPS;对照组18例20髋,采用Corail股骨。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髓腔闪烁指数(CFI),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股骨初始稳定性、手术前后双下肢绝对长度差及股骨小转子最宽部骨量保留的面积,使用Mimics 17.0测量大小转子间骨量保留体积,并记录与股骨相关并发症。术后第2日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髋部疼痛程度,术后12周按照Harris髋关节评分(HHS)标准评价整体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CF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6个月。患者的股骨初始稳定性以及术前术后双下肢绝对长度差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患者的股骨小转子最宽部骨量保留的面积[(6.28±0.32)cm2]、大小转子间骨量保留体积[(30.25±0.81)cm3]均大于对照组患者[(5.63±0.14)cm2、(17.74±0.33)c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13、64.099, P值均<0.01)。术后第2天髋部疼痛VAS、双下肢绝对长度差、股骨的初始稳定性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2周,观察组与对照组HHS总分及其中髋部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98、2.432, P值均<0.05),但髋关节功能、运动及肢体畸形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0%,1/20)低于对照组(25.0%, 5/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65, P>0.05)。结论Tri-Lock BPS较Corail股骨假体用于治疗Crowe Ⅰ型DDH THA中,具有更加微创、更好的临床效果和更多的股骨近端骨量保留的优势,且不增加手术并发症。

  • 标签: 髋脱位,先天性 髋关节发育不良 全髋关节置换 骨保留型股骨柄
  • 简介:摘要56岁男性患者,体检发现胸骨占位3个月。2021年8月13日于上海长征医院胸外微创中心行混合现实技术胸骨肿瘤精准切除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病理示(胸骨)软骨肉瘤。术后4天出院。现随访9个月余,患者胸廓及上肢活动好,未见复发及转移。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主动脉根部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风险及技术难度高,现阶段仍以传统的胸骨正中开胸方式为主。胸骨上段正中小切口已广泛应用于主动脉瓣手术,但在主动脉根部疾病的手术较少应用。为探讨胸骨上段小切口应用于主动脉根部大血管的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回顾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胸外科应用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根部大血管手术的58例患者资料,应用SPSS 23.0软件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手术方式、术前和术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深低温停循环、开关胸止血时间、总手术时间、二次体外循环率、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ICU滞留、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出院转归等数据。结果显示,58例中死亡1例,无二次开胸、二次体外循环、切口愈合不良、二次气管插管和卒中等并发症。胸骨上段小切口可以作为一种更安全、更容易被接受和推展的主动脉根部大血管疾病的微创手术方式。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半髋置换股骨在股骨近端髓腔不同形态固定方式对高龄股骨颈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2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分别连续收治的75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100例,纳入标准:Garden Ⅲ、Ⅳ型、骨折前尚能独立行走;排除标准:股骨颈病理性骨折、同侧髋骨关节炎、严重内科疾病不能耐受手术。分为骨水泥组和生物组。骨水泥组行骨水泥股骨双动头置换术,生物组行生物双动头置换术,对比骨水泥组与生物组术中并发症,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情况,股骨近端髓腔Noble分型,股骨假体的初始位置,假体松动情况及其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0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5 ± 3)个月。骨水泥组术中出现明显骨水泥反应2例,未出现死亡病例,术后有2例出现假体周围骨折(Vancouver分型VB2型和VC型)。生物组术中出现股骨距骨折6例(Vancouver分型VAL型),术后假体周围骨折2例(Vancouver分型均为B2型),术后3个月内出现髋关节后脱位1例。术后3个月内死亡2例,均为肾功能衰竭患者。股骨的位置安放在内或外翻位>3°为异常时,100例中仅生物组1例烟囱型髓腔出现内翻位置达4°,异常率仅为1%。骨水泥型股骨容易出现外翻位放置,生物型股骨容易出现内翻位放置。术后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骨水泥组和生物组优良率分别为89%和8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P>0.05)。结论生物无领矩形股骨(LCU股骨)与有领骨水泥股骨(Classic股骨)双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在股骨近端不同类型的髓腔中均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半髋置换 骨水泥 股骨假体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多层螺旋CT(MSCT)影像探讨胸骨后解剖结构随年龄的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2020年8—12月行胸部MSCT检查的1 000例受检者的影像学资料。男500例、女500例,年龄0.5~100(50.23±28.49)岁。按每10岁进行分组,共分为10组,观察和统计在胸骨后方和胸骨体Ⅰ、Ⅱ、Ⅲ、Ⅳ后方以及剑突后方等区域中,不同年龄组观察到的毗邻组织的比率。结果(1)胸骨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胸腺(98%、70%);21~100岁,主要为脂肪(73%~97%)、大血管(34%~65%)和肺组织(20%~55%)。(2)胸骨体Ⅰ后方出现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胸腺(70%、28%)、肺组织(50%、87%);21~100岁,主要为脂肪(24%~72%)和肺组织(56%、85%)。(3)胸骨体Ⅱ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肺组织(59%、78%)、心包(46%、28%)和胸腺(30%、13%);21~100岁,主要为肺组织(58%~86%)、脂肪(11%~57%)和心包(5%~25%)。(4)胸骨体Ⅲ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肺组织(54%、70%)和心包(71%、59%);21~100岁,主要为肺组织(45%~72%)、心包(32%~53%)和脂肪(10%~45%)。(5)胸骨体Ⅳ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心包(82%、77%)和肺组织(42%、44%);21~100岁,主要为心包(60%~70%)、肺组织(23%~48%)和脂肪(9%~35%)。(6)剑突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心包(31%、55%)、膈肌或肝脏(30%、4%)和肺(25%、12%);21~100岁,主要为心包(61%~83%)、脂肪(25%~43%)膈肌或肝脏(3%~19%)和肺(2%~14%)。结论基于MSCT影像,不同的年龄段胸骨后组织结构在不同的区域存在较大的变化。

  • 标签: 胸骨 解剖 年龄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