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糖尿病的全球患病率已达9.1%,糖尿病肾病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的首要原因,且随糖尿病患病率的显著增长亦成比例增长。联合移植成为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治疗方式,并在2型糖尿病中有类似1型糖尿病的疗效,可提供持久的胰岛素非依赖性,并防止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进展,或在某些方面可以逆转。本文就联合移植的适应证、供者选择、手术方式的演进与创新、术后并发症、免疫抑制方案及HLA配型等问题进行简要介绍。

  • 标签: 胰肾联合移植 并发症 免疫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我科首例同种异体联合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的护理体会。方法对一例1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施行同种异体联合移植术前、术后有效临床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术前充足准备及术后专科精心护理,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21 d发生移植排斥反应,立即给予甲泼尼龙静脉冲击治疗。术后26 d移植移植肾功能均正常,右侧腹股沟处(原周引流管留置切口处)伤口愈合较慢,仍有少量渗液渗出,给予二次清创缝合。术后39 d基本康复出院,随访复查移植移植肾功能基本正常,饮食正常,生活基本自理。结论联合移植是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方法,术前充分准备及术后严密观察和专科临床护理措施可及时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医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资料,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胰肾联合移植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移植(simultaneous pancreas-kidney transplantation,SPK)术后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特点、病因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1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肾移植科接受联合移植的120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微生物培养、影像学表现或排斥反应等明确导致发热的证据,将受者分为无发热(free-fever,FF)组(41例)、原因明确发热(defined-fever,DF)组(47例)和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组(32例),比较三组在一般临床特征、外科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及预后方面差异,定义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明原因发热的风险因素,采用Kapla-Meier进行生存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前糖尿病性胃肠病可能是不明原因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FUO组和DF组白细胞计数[6.50(5.13,7.36)×109/L比10.36(6.11,12.97)×109/L]、C反应蛋白[11.75(6.25,16.85)μg/ml比35.00(16.30,75.00)μg/ml]、降钙素原[0.13(0.06,0.18)ng/ml比0.19(0.11,1.05)ng/ml]等急性期标志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25)。FUO组仅接受1~2种抗生素及较短疗程的受者为13例(40.6%),与DF组32例(6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FUO组另有6例(18.7%)受者在确诊为不明原因发热后,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实现临床转归。FUO组住院时间为(48.72±19.51)d与DF组(57.36±27.46)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住院费用分别为253 463.25元和334 605.96元,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术前糖尿病性胃肠病是SPK术后早期不明原因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不明原因发热者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性标记物均显著低于原因明确发热者,这一典型临床特征有助于不明原因发热的早期诊断。

  • 标签: 胰肾联合移植 糖尿病 不明原因发热 排斥反应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1例联合移植术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受者,根据该受者多器官功能受损表现,结合皮肤病理活检报告、血液供者来源游离DNA检测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相关性蛋白因子等检测,诊断aGVHD,并给予相应预防感染、抑制淋巴细胞增殖、抗炎等治疗。该受者治疗效果不佳,最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本病例提示aGVHD在实体器官移植中发生率低,但风险极高,需早期干预治疗。

  • 标签: 胰肾联合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免疫抑制
  • 简介:摘要回顾2例长期存活的联合移植受者并发瘘的临床诊治过程,归纳整理其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检查数据、影像学资料、治疗方式及预后转归,结合相关文献学习,研究分析后发现,移植肾功能丧失是采用经膀胱回流的胰腺外分泌引流方式的联合移植受者并发瘘的主要原因,同时,长期的贫血、低蛋白血症及膀胱残余尿的存在也和瘘的发生密切相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联合移植术后并发瘘的临床转归尤为重要。

  • 标签: 胰肾联合移植 并发症 胰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联合移植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联合移植术受者115例,回顾性分析联合移植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根据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发生情况,将受者分为肠梗阻组19例和非肠梗阻组96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类型、糖尿病患病时间、透析方式、透析时间、糖尿病性胃肠病史、腹部手术史、肠道准备、手术时间、出血量、免疫抑制剂方案、低蛋白血症等因素对于麻痹性肠梗阻发生率的影响。将筛选的可疑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受者术后发生麻痹性肠梗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15例受者中,术后发生麻痹性肠梗阻19例(16.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存在糖尿病性胃肠病史、手术时间、开腹手术史、无肠道准备、低蛋白血症的受者麻痹性肠梗阻发生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糖尿病性胃肠病史、手术时间、开腹手术史、无肠道准备是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联合移植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性胃肠病史、手术时间、开腹手术史和无肠道准备,临床工作中应对上述因素予以干预。

  • 标签: 胰肾联合移植 麻痹性肠梗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期行联合移植术后存活期超过15年受者生活质量及器官功能状态。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0年至2005年因2型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期行联合移植术后随访至今(2017年失访1例)存活期超过15年的4例受者的资料,评估移植胰腺、移植肾功能,对生活质量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4例受者原发病均为2型糖尿病肾病。手术方式均为同期联合移植(膀胱引流式)。受者在随访过程中生活质量良好。4例受者中3例肾功能和空腹血糖、C肽检查均正常,1例血清肌酐和空腹血糖轻度升高。1例术后15年发生淋巴瘤,1例术后14年出现切口疝行疝修补术。1例术后出现3次血尿。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期行联合移植术,移植胰腺及肾功能稳定,术后因免疫抑制引起的恶性肿瘤仍然需密切注意。

  • 标签: 胰肾联合移植 糖尿病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联合移植术后应用阿司匹林和肝素抗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20年3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器官移植科行联合移植手术的受者,根据术后抗凝方案不同将受者分为阿司匹林组和肝素组。阿司匹林组的受者从术后第1天开始接受100 mg阿司匹林。肝素组的受者术后第1天开始皮下注射依诺肝素2 000 AxaIU,共持续7 d,1周后序贯改为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抗凝。比较两组移植后临床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9例在接受联合手术的受者,其中阿司匹林组受者60例,肝素组为69例。两组受者均成功接受手术,无一例死亡,阿司匹林组出现了5例胰腺血栓,其中胰腺切除1例,肝素组未出现胰腺血栓,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阿司匹林组发生了8例肠道吻合口出血,而肝素共出现了19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两组在移植物功能延迟,排斥反应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移植术后应用肝素抗凝可以显著降低术后胰腺血栓的发生率,虽然肠道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有所增加,但经保守治疗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 标签: 胰腺移植 肾移植 血栓形成 肝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16例联合移植术中输尿管处理经验,探讨供输尿管与受者输尿管端-端吻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成功完成116例联合移植手术,术中均采用供输尿管与受者输尿管端-端吻合,留置F6输尿管支架管,术后1~3个月拔除。术后追踪观察移植输尿管并发症和受者自体肾脏变化情况。结果116例受者中5例发生输尿管相关并发症。其中1例尿瘘,经保守治疗痊愈;4例输尿管不全梗阻,均采用输尿管镜逆行腔内治疗,1例治愈,余3例定期更换输尿管支架管。116例中有111例联合移植的对侧行单纯肾移植,对比两种手术的术后输尿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5)。116例联合移植受者中,共追踪到89例受者的术前和术后自体形态变化情况,其中术前有尿者73例,术前无尿者16例,术后共有85例受者出现移植同侧的自体轻度积液。术前有尿和术前无尿受者术后自体肾积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4)。术后自体肾积水不需要特殊治疗。结论联合移植术中输尿管端-端吻合安全有效,可减少手术操作的难度,降低术后并发症,避免发生输尿管梗阻后再次开放手术等。

  • 标签: 胰肾联合移植 输尿管输尿管吻合术 并发症 肾积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0岁以上受者行联合移植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150例联合移植(SPK)受者资料,根据年龄分为≥60岁组(21例)、50~60岁组(44例)和<50岁组(85例),通过比较三组受者一般资料术后排斥反应、围手术期移植物血栓、再手术比例、平均住院时间、再住院比例、术前、术后心脑血管并发症、术后1年内巨细胞病毒血症、术后1年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术后1年肾小球滤过率(eGFR)、移植物及受者存活率,分析60岁以上受者行联合移植术疗效及安全性。结果≥60岁组有21例,占总例数的14%,最大年龄为67岁。术前心血管事件比例分别为:≥60岁组14.3%(3/21)、50~60岁组34.1%(15/44)、<50岁组7.1%(6/85),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发现50~60组受者术前心血管事件高于<50岁组受者(P=0.000 6)。三组术后心血管事件分别为:4.8%、4.5%、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三组移植物血栓发生率分别为9.5%、2.3%、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4)。三组再手术比例分别为14.3%、18.3%、18.8%(P=0.889)。共有5例受者死亡,死亡原因分别是:脑出血2例,心肌梗死2例,肿瘤1例,≥60岁组1例(1/21,4.8%),50~60岁组1例(1/44,2.3%),<50岁组3例(3/85,3.5%),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2)。三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再住院比例、术后排斥反应、术后脑血管事件、术后1年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术后1年eGFR、受者、移植物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术前严格评估,60岁以上受者行SPK没有额外增加手术风险,能取得同样的疗效。

  • 标签: 胰腺移植 肾移植 心血管疾病
  • 作者: 李美思 董建辉 乔鹏飞 吴基华 秦科 蓝柳根 王洪良 李壮江 李海滨 高照 孙煦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25
  • 出处:《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器官移植科 广西移植医学重点实验室 广西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宁 530021 李美思现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移植医学中心,南宁 530007,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器官移植科 广西移植医学重点实验室 广西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移植医学中心 广西器官捐献与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7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死亡器官捐献供者行联合移植术后小剂量肝素静脉持续泵入预防移植胰腺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46例联合移植(SPK)受者。根据术后是否使用肝素分为两组,非肝素组27例受者术后第1天开始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肝素组19例受者术后第1天开始接受肝素纳静脉泵入,连续泵入5~7 d之后改为100 mg/d的阿司匹林肠溶片。统计两组术后移植胰腺血栓发生率、移植胰腺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抗凝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肝素组血栓形成1例,发生率5.3%(1/19);非肝素组血栓形成4例,发生率14.8%(4/27),肝素组移植胰腺丢失2例,非肝素组移植胰腺丢失共4例,肝素组比非肝素组移植血栓形成和移植物丢失明显减少(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肝素静脉持续泵入预防SPK术后血栓形成疗效确切且安全。

  • 标签: 胰腺移植 胰肾联合移植 肝素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接受存在供者来源感染边缘供者、行联合移植(simultaneous pancreas and kidney transplantation,SPK)并出现移植急性细胞/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1例受者的临床资料,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时代SPK的开展积累经验。

  • 标签: 胰肾联合移植 边缘供者 急性排斥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联合移植术后围手术期外科并发症的发生、治疗及预后。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138例联合移植受者。回顾性分析围手术期外科并发症的种类、发生率、治疗及再手术情况,探讨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其对受者和移植物存活的影响。结果138例联合移植受者,按是否发生外科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35例)和无并发症组(103例)。围手术期外科并发症包括:移植胰腺静脉血栓1例(0.72%),移植肾动脉血栓1例(0.72%),消化道出血14例(10.14%),腹腔出血3例(2.17%),移植劈裂1例(0.72%),肠漏2例(1.45%),漏1例(0.72%),尿漏2例(1.45%),腹腔感染4例(2.90%),完全性肠梗阻9例(6.52%,其中机械性肠梗阻1例)。并发症组受者、移植胰腺、移植的4年存活率分别为96.3%、88.9%、82.1%,无并发症组受者、移植胰腺、移植的4年存活率分别为100%、100%、98.8%。两组移植及胰腺的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005和0.0 018)。结论阿加曲班和/或低分子肝素抗凝、黏膜下止血、消化道内镜及肠梗阻导管的应用,可有效预防或治疗外科并发症,有助于改善受者及移植物预后。

  • 标签: 胰肾联合移植 并发症 糖尿病 存活率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例心联合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从术前准备、术中处理、术后维护及并发症防治等方面阐述心联合移植的特点及效果。心联合移植治疗终末期心疾病效果确切,精细的供受者准备、恰当的手术方式选择、合理的围手术期管理及免疫抑制剂应用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心脏移植 肾移植 器官联合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138例联合移植(SPK)受者,根据是否发生排斥反应分为排斥组27例和无排斥组111例,比较两组受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糖尿病类型、糖尿病时间、透析时间、免疫诱导、供者年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错配、冷缺血时间、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NI)药物种类、CNI药物浓度等因素,Logist回归多因素分析SPK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急性排斥反应对移植物存活的影响。结果27例(19.6%,27/138)受者共发生34次排斥反应,中位时间为术后3个月(0.6~18.0个月)。发生单纯移植排斥反应15例、单纯胰腺排斥反应1例,胰腺和肾脏同时发生排斥反应11例。单因素分析发现排斥反应组CNI药物浓度低的比例为55.6%(5/27)高于无排斥反应组的20.7%(23/111)(P<0.001)。排斥反应组供者年龄(28.2±7.9)岁低于无排斥反应组的(31.8±8.6)岁(P=0.045)。多因素分析发现CNI药物浓度低(OR=4.802,P=0.001)是急性排斥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排斥反应组1年的移植移植胰腺存活率分别为73.0%和73.6%,而无排斥反应组分别为100%和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胰腺功能丧失组的胰腺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高于胰腺存活组(40.0%比4.1%,P<0.001),胰腺功能丧失组受者BMI(25.8±3.9)kg/m2高于胰腺存活组的(23.6±3.3) kg/m2(P=0.016)。多因素分析发现SPK术后胰腺急性排斥反应(HR=6.636,P<0.001)和受者BMI(HR=1.432、P=0.021)是影响移植胰腺功能丧失的独立危险因素。移植肾功能丧失组肾脏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100%高于移植存活组的11.2%(P<0.001)。结论联合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高,影响移植物预后,应加强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治。

  • 标签: 肾移植 胰腺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联合移植受者的治疗过程及随访结果,总结心联合移植的治疗经验。方法2016年10月至2021年5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11例心功能衰竭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接受心联合移植,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50.6±12.9)岁,术前体重指数(26.72±3.29)kg/m2,术前心功能均为Ⅳ级,左室射血分数(29.40±4.48)%,术前均为尿毒症规律透析状态,透析时间0.5~7.0年,平均2.5年,术前肌酐753.5(434~1144)μ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5.59(3.93~17.23)ml/(min·1.73m2)。手术方案均为同期心联合移植,供心和供器官均来自同一供者。心脏冷缺血时间为2.75(2.5,4.0)h,肾脏冷缺血时间为9(8.5,15.0)h,心脏移植手术结束至肾移植手术开始时间为2(1.0,3.5)h。长期免疫抑制方案为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和甲泼尼龙联合应用。结果9例术后恢复正常心功能及肾功能,术后半年左室射血分数(57.55±2.51)%,术后半年肌酐107.7(85~132)μmol/L,术后半年24 h尿量1 988(1 800~2 200)ml。随访6~62个月,9例受者均未发生感染及排斥反应等并发症,心功能均为Ⅰ级,生活质量高。术后死亡2例,1例于术后4个月死于肺部毛霉菌感染,另1例于术后1个月死于消化道真菌感染。结论同期心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合并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肾移植 心脏移植 心肾联合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联合移植受者治疗和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2003年11月至2019年6月22例肝联合移植受者手术、免疫抑制剂应用以及远期随访数据。结果22例肝联合移植受者术后3个月内死亡5例,1、3、5、10年存活率分别为77.3%、72.4%、66.9%、66.9%。围手术期死亡与移植延迟恢复、肺部感染呈正相关(P=0.000和P=0.039),与原发病、术前是否透析治疗、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等无明显相关。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受者免疫抑制剂应用参照单纯肝脏移植受者,用量低于单纯肾脏移植受者,排斥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升高。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与供冷缺血时间及远期移植肾功能不全无明显相关(P=0.053和P=0.074)。术后1个月停用激素受者与术后3个月停用激素受者比较,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增加。2例受者远期发生泌尿系移行细胞癌,手术切除并加用西罗莫司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肝联合移植围手术期死亡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肺部感染明显相关,其免疫抑制剂应用可以参考单肝移植,如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可以得到良好的远期预后。

  • 标签: 肝肾联合移植 免疫抑制剂 调节性B细胞 免疫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胰腺供者联合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6年9月至2020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共完成146例联合移植,按胰腺供者年龄将146例受者分为三组:<18岁组(18例)、18~39岁组(85例)和≥40岁组(43例)。随访1~45个月,分别监测三组受者术后不同时间的移植胰腺、肾脏的功能指标,统计内科和外科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三组受者术后1、3年受者、移植胰腺和移植存活率。结果三组受者血清肌酐在术后10 d达到正常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在术后6个月达稳态,三组受者术后6个月在血清肌酐、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淀粉酶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科并发症以围手术期感染为主。三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均以胰腺十二指肠排斥为主,三组在胰腺十二指肠、和胰腺合并这三种形式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科严重并发症以肠漏、动脉血栓及静脉血栓为主。三组受者在肠漏、动脉血栓、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受者1年、3年受者存活率均分别为85.0%、95.0%、90.4%;1年、3年移植胰腺存活率均分别为85.0%、91.0%、85.8%;1年、3年移植存活率均分别为85.0%、95.0%、85.8%;1年、3年死亡删失的移植胰腺存活率分别均为100%、95.8%、90.6%,死亡删失的移植1年、3年存活率均分别为100%、100%、98.5%,三组受者、移植胰腺和移植存活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严格的供者筛选和精细的手术操作基础上,使用儿童及一定年龄限制的高龄供者胰腺,具有与成人供相似的临床结局。高龄供者需谨慎评估,长期的随访结果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胰肾联合移植 年龄组 供者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移植前活检联合肾脏灌注运输器(Lifeport)对移植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行肾移植手术的34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者移植前活检组织病理学资料、Lifeport参数和受者术后3个月内的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观察组织病理学指标和Lifeport参数与术后3个月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关系和对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预测价值。结果术后发生DGF 13例,占38.2%。DGF组供获取时血肌酐以及Lifeport低温机械灌注(HMP)后0.5、1、2、4 h的阻力指数(RI)显著高于非DGF组,其中RI以HMP 4h时两组差异最显著。组织学方面,DGF组急性肾小管损伤(ATI)评分较非DGF组高,而Remuzzi评分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术后3个月时的eGFR与HMP 4h时的RI以及Remuzzi评分之间具有相关性(RI:r=-0.48,P<0.001;Remuzzi评分:ρ=-0.42,P=0.01),而与ATI评分之间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另外,Lifeport HMP 4 h的RI联合ATI评分可以将预测DGF的敏感度提高至100%(95% CI:75.3%~100%),特异度提高至90.5%(95% CI:69.6%~98.8%)。结论DGF组供获取时血肌酐、Lifeport RI以及ATI评分显著高于非DGF组,而移植术后3个月时的eGFR与Lifeport RI以及Remuzzi评分之间具有相关性;ATI评分与Lifeport灌注4 h的RI联合可以提高DGF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 标签: 肾移植 病理组织学 供者 预后
  • 简介:摘要接受肝联合移植受者术前至少存在2个重要器官的功能异常或衰竭,以及由此导致的一系列复杂病理生理变化,是一项极具挑战的手术。术前优化、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和围手术期适当的液体管理可以显著提高移植物和受者存活率。为进一步规范肝联合移植麻醉管理,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移植麻醉专家,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最新进展,并结合国际指南和临床实践,从术前麻醉评估与准备、麻醉方法与麻醉用药、术中麻醉监测与管理、术中血液透析及术后早期管理等方面,制订《中国肝联合移植麻醉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

  • 标签: 肝肾联合移植 麻醉管理 围手术期 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