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1例31岁妊娠女性停经23+1周时因先兆流产给予黄体酮软胶囊0.2 g阴道用、2次/d,那屈肝素钙注射4 100 U皮下注射、1次/d。用药第16天,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766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411 U/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98 U/L,碱性磷酸酶(ALP)180 U/L,总胆汁酸(TBA)40.1 μmol/L。考虑为那屈肝素钙引起的损伤,停用该药并给予保治疗。停用那屈肝素钙第21天,患者出现难免流产,经阴道分娩一死婴,实验室检查示ALT 83 U/L,AST 103 U/L,γ-GT 37 U/L,ALP 157 U/L,TBA 42.0 μmol/L。继续给予保治疗,停用那屈肝素钙35 d后,实验室检查示ALT 18 U/L,AST 15 U/L,γ-GT 33 U/L,ALP 156 U/L,TBA 6.2 μmol/L。

  • 标签: 肝素 化学和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1例75岁男性患者因肺癌给予信迪利单抗注射200 mg静脉滴注、第1天,21 d为1个治疗周期。第5个周期用药3 d后,患者出现下肢浮肿、全身皮肤黄染。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91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622 U/L,碱性磷酸酶(ALP)385 U/L,总胆红素(TBil)152.6 μmo1/L,直接胆红素(DBil)87.9 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64.7 μmol/L,总胆汁酸(TBA)25.8 μmol/L。经实验室与辅助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损伤,诊断为药物性损伤,考虑与信迪利单抗有关。先后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腺苷蛋氨酸、多烯磷脂酰胆碱、异甘草酸镁及熊去氧胆酸等治疗,患者下肢浮肿、全身皮肤黄染症状逐渐消退。25 d后复查ALT 33 U/L,AST 33 U/L,ALP 92 U/L,TBil 18.2 μmol/L,DBil 5.2 μmol/L,IBil 13.0 μmol/L,TBA 7.4 μmol/L。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化学和药物性肝损伤 信迪利单抗
  • 简介:摘要1例34岁女性患者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给予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肌内注射。用药后8 h出现深黄色尿,随之出现乏力、纳差和皮肤黄染。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76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211 U/L,碱性磷酸酶(ALP)280 U/L,γ-谷氨酰转酶(γ-GT)861 U/L,总胆红素(TBil)72.0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61.3 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10.7 μmol/L。诊断:药物性损伤,可能与复方氨林巴比妥有关。立即给予保药物治疗。16 d后,患者黄疸消退,实验室检查示ALT 58 U/L,AST 34 U/L,ALP 237 U/L,γ-GT 345 U/L,TBil 26.0 μmol/L,DBil 13.1 μmol/L。

  • 标签: 氨基比林 安替比林 巴比妥 化学和药物性肝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血塞通注射、丹参注射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0月运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依据辅助治疗方式将接受血塞通注射与丹参注射治疗患者分别纳入血塞通组(42例)、丹参组(34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肾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血塞通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40/42)高于丹参组(73.53%,25/34),P<0.05。治疗后,两组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尿微量蛋白、尿素氮以及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等肾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血塞通组上述肾功能指标低于丹参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血流方程K值、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血细胞比容等指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血塞通组上述血液流变学指标低于丹参组(P<0.05)。血塞通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29%,6/42)与丹参组(26.47%,9/34)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采用血塞通注射治疗疗效优于丹参注射,可明显改善患者肾功能、血液流变学状态。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血塞通注射液 丹参注射液 疗效
  • 简介:摘要德谷胰岛素利拉鲁注射是德谷胰岛素和利拉鲁两种药物的联合制剂,两种组分通过多种机制发挥协同作用,增强降糖效果,提高血糖达标率,并减少胰岛素治疗带来的低血糖和体重增加风险及胰高糖素样-1受体激动剂治疗相关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该药每日1次任意时间给药,提高了治疗依从性。为帮助临床医师全面了解和更好地使用该药,相关领域专家组对该药在不同的2型糖尿病人群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对其适用人群、剂量调整方法及用药注意事项等提出临床应用建议。

  • 标签: 糖尿病,2型 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 专家意见
  • 简介:摘要1例37岁女性患者因异位妊娠伴轻度贫血给予蔗糖铁注射200 mg(10 ml)入0.9%氯化钠注射250 ml静脉滴注。输注药液约3 min时,患者突然出现喉部不适、呕吐、刺激性呛咳,迅即出现呼吸困难、面色发绀,血氧饱和度0.87,血压87/56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121次/min,考虑为蔗糖铁注射引起的喉头水肿。立即停止滴注,给予氧气吸入,先后静脉给予地塞米松共20 mg,患者症状逐渐好转。2 h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症状消失。

  • 标签: 含糖氧化铁 过敏反应 喉头水肿
  • 简介:目的:分析盐酸羟考酮注射与舒芬太尼注射对晚期胰腺癌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21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80例晚期胰腺癌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VA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疼痛相关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晚期胰腺癌患者应用盐酸羟考酮注射进行镇痛治疗,可有效降低疼痛相关因子水平,其镇痛效果更为显著。

  • 标签: 盐酸羟考酮注射液;舒芬太尼注射液;晚期胰腺癌;镇痛效果
  • 简介:摘要1例77岁女性患者因骨质疏松症接受唑来膦酸注射5 mg静脉滴注。该患者既往有哮喘病史,用药前无哮喘发作。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19 h后,患者出现喘憋、呼吸困难,肺部可闻及哮鸣音,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发作,考虑为唑来膦酸注射所诱发。立即给予甲泼尼龙静脉滴注,多索茶碱静脉泵入,沙丁胺醇联合异丙托溴铵及吸入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30 min后喘憋和呼吸困难症状缓解。26 h后支气管哮喘再次发作,再次给予上述治疗后好转。但患者活动耐量下降,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及孟鲁司特钠口服治疗,3个月后活动耐量恢复至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之前。

  • 标签: 唑来膦酸 骨质疏松 哮喘
  • 简介:摘要1例78岁男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肺部感染,给予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0.6 g静脉滴注、1次/d和注射用头孢米诺钠2 g静脉滴注、1次/12 h抗感染治疗。首次用药8 h后,患者颈部及四肢出现红褐色、圆形、高出皮肤的皮疹。患者有服用环丙沙星后出现药疹的病史。皮肤科医师会诊后诊断为固定型药疹,考虑与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有关。停用该药,继续使用头孢米诺钠并给予抗过敏治疗。7 d后,患者皮疹消退。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药疹
  • 简介:摘要1例54岁男性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接受甲钴胺、艾地苯醌、辅酶Q10等治疗,治疗1周后因患者双上肢无力,胸闷、憋气等无明显改善,加用依达拉奉注射、胞磷胆碱钠胶囊及维生素E胶丸。使用依达拉奉注射第10天,患者出现头颈部出汗增多,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1.7×109/L,中性粒细胞0.25,中性粒细胞计数0.4×109/L,考虑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能与依达拉奉有关。停用该药,其他药物继续应用,同时给予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150 μg皮下注射1次。2 d后复查,白细胞计数9.6×109/L,中性粒细胞0.72,中性粒细胞计数6.9×109/L。

  • 标签: 自由基清除剂 白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 依达拉奉
  • 简介:摘要肝癌发病率、病死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肝癌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靶向治疗、放化疗等,这些方法单独使用存在着各种问题,现对近年来中药复方注射治疗肝癌及其机制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肝癌的临床治疗、改善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肝癌 中药 治疗 复方注射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脾多肽注射对于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河北省儿童医院的初发初治的HSPN患儿,临床表现为中等至大量蛋白尿[>25 mg/(kg·24 h)],伴镜下和(或)肉眼血尿,发病8周内完善肾病理诊断明确且病理分级在Ⅲ级以上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脾多肽注射治疗1周。比较治疗后第4周、8周和6个月后2组总有效率和感染率差异,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最终纳入研究HSPN患儿共60例,根据随机化数字表分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治疗后第4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比较(80.0% vs 70.0%),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第8周,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93.3% vs 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665,P=0.003);在治疗后第6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100.0% vs 9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6,P=0.001)。观察组感染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454,P<0.001),特别是急性期治疗8周内,观察组感染仅3例(10.0%),而对照组为9例(30.0%)。观察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脾多肽注射辅助治疗紫癜性肾炎安全、有效,可通过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率和增加治疗有效率。

  • 标签: 脾多肽注射液 儿童 紫癜性肾炎 辅助治疗
  • 简介:摘要1例53岁女性患者于内胆管癌术后20个月给予纳武利尤单抗注射140 mg静脉滴注、1次/d,第1、20天。第2次应用该药后第3天,患者出现双下肢乏力;第14天乏力加重,出现视物模糊、上眼睑下垂、胸闷气促伴心悸;第24天出现胡言乱语,发展为呼之不应。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神志恢复。诊断为药源性重症肌无力危象,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给予激素、人免疫球蛋白治疗19 d后,患者眼睑下垂、心悸症状明显好转,但呼吸衰竭无明显好转,无法脱机自主呼吸。

  • 标签: 纳武利尤单抗 重症肌无力 呼吸困难
  • 简介:摘要1例69岁女性糖尿病患者因急性脑梗死行头部血管造影术。术前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碘普罗胺-370时发生右手注射部位造影剂外渗,造成严重皮下血肿、组织坏死和感染,外渗创面最大至6.0 cm×7.0 cm。给予50%硫酸镁+地塞米松冷局部湿敷,每日清创换药,外敷水凝胶、亲水纤维银、水胶体敷料等治疗,外渗后第14天创面坏死组织逐渐脱落,伤口开始愈合;外渗后第35天创面完全愈合。

  • 标签: 造影剂 诊断和治疗物质外渗 血肿 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1例64岁女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化疗前为防止紫杉醇过敏反应,予以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10 mg入5%葡萄糖注射100 ml静脉滴注,约30 min滴注完毕,输注过程中患者无不适。约2 h后,患者出现尿失禁,无尿急、尿痛,此后逐渐缓解。患者第2次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后2 h,尿失禁症状复现。将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改为口服地塞米松片后尿失禁症状减轻。考虑患者的暂时性尿失禁很可能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有关。

  • 标签: 地塞米松 尿失禁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注射对四肢骨折患者骨代谢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抽取于2016年12月至2019年10月在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接受治疗的216例四肢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8例)和观察组(10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内固定术后予以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骨注射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3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5、30 d疼痛程度评分,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及血清CRP、IL-1、IL-6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5、30 d两组患者NRS评分呈逐渐降低趋势,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骨钙素(BGP)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RP、IL-1、IL-6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骨注射可有效减轻四肢骨折患者的疼痛程度,加快骨代谢速度,抑制炎症反应,促进恢复。

  • 标签: 代谢 骨肽注射液 四肢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必净注射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效果及对炎症因子、谵妄发生率、机械通气维持时间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26例AP患者,男75例,女51例,年龄(51.50±5.81)岁,年龄范围为24~80岁。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血液净化组与联合治疗组,每组63例。血液净化组患者给予一般治疗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在血液净化组的基础上联合血必净注射。比较两组患者谵妄发生率、治疗效果指标与康复指标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谵妄发生率[1.6%(1/63)]显著低于血液净化组[11.1%(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腹部疼痛消失时间[(3.43±1.25)d]、恶心呕吐消失时间[(2.14±0.35)d]、血清淀粉酶(AMY)恢复时间[(4.11±0.35)d]、机械通气维持时间[(5.74±1.12)d]均短于血液净化组[(5.38±1.32)d、(2.89±0.47)d、(5.68±0.37)d、(7.15±1.4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L-6、TNF-α及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两组患者的IL-6[(34.27±6.11)pg/ml、(25.67±5.26)pg/ml]、TNF-α[(57.26±4.35)μg/L、(43.59±3.24)μg/L]、CRP[(29.34±3.68)mg/L、(12.11±2.37)mg/L]均低于治疗前[(74.63±8.21)pg/ml、(74.59±8.32)pg/ml,(87.22±6.34)μg/L、(87.31±6.28)μg/L,(269.74±25.11)mg/L、(268.47±25.32)mg/L],且联合治疗组的IL-6、TNF-α、CRP显著低于血液净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应用于AP临床实践中的治疗效果较好,可以有效缩短症状转归及机械通气时间,改善炎症,降低谵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血必净注射液 急性胰腺炎 炎症因子 谵妄 机械通气维持时间
  • 简介:摘要1例62岁女性胃癌患者在根治术后接受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第1天)+替吉奥(第1~14天)治疗,21 d为1个周期。每次应用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前3 h予地塞米松等药物预处理以减轻化疗不良反应。第1周期化疗期间,患者除恶心、乏力外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未予干预。第2周期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滴注结束后约2 h,患者四肢肿胀、潮红,皮肤出现红色斑片,之后红斑增多并融合成片,足部皮肤脱屑,经抗过敏治疗后上述症状好转。第3周期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滴注结束后约3 h,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全身皮肤潮红、肿胀,伴抓痕;之后,部分皮肤可见大水疱,关节屈曲处水疱裂开,有渗出浸渍。给予甲泼尼龙等抗过敏治疗,4 d后患者全身皮肤呈鳞片状脱屑,手足皮肤呈手套状脱落,诊断为剥脱性皮炎;9 d后患者皮肤颜色变浅,无新发皮疹。考虑剥脱性皮炎由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所致,将化疗方案更改为多西他赛(第1天)+替吉奥(第1~14天),患者未再出现皮肤过敏反应。

  • 标签: 奥沙利铂 皮炎,剥脱性 药物相关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皮肤疾病,丘疹鳞屑性
  • 简介:摘要1例75岁糖尿病女性患者因右桡骨远端骨折拟行手术治疗。术前禁食期间给予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500 ml+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诺和灵R)6 U静脉滴注,无其他并用药物。输液前测指尖血糖10.6 mmol/L。液体输注约3 min(输入液体约8 ml),患者突然全身发冷、恶心,随之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口吐白沫、双上肢抖动、小便失禁。指尖血糖9.6 mmol/L,可排除低血糖反应。心电监护显示,血压最低37/27 mmHg(1 mmHg=0.133 kPa),血氧饱和度0.40,考虑为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导致的过敏性休克。先后给予静脉泵入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和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等抗过敏、抗休克治疗,3 h后患者恢复正常。

  • 标签: 胰岛素 过敏反应 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