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碳纳米地三多孔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制备方法及具体临床效果。方法首先制备CNTs/PLA/CHI碳纳米(CNTs)/聚乳酸(PLA)/甲壳素(CHI)三多孔支架材料,然后对材料亲水性表征及动物实验效果进行观察。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甲壳素纤维的亲水性理想,可将复合材料的亲水性显著改善。对于本研究所使用的几种材料,唯有聚乳酸(PLA)/碳纤维(CF)复合材料亲水性最佳。与未含碳纳米的对照组比较,加入少量的碳纳米地low组的亲水性要显著降低,然而随着复合材料中所加入的碳纳米(CNTs)逐渐增多,材料亲水性也稍增强。但是材料亲水性与是否交联无显著关系。当CNTs添加至PLA/CF复合材料中,会使得复合材料亲水性显著下降。当CNTs水平逐渐增大时,复合材料的亲水性能则出现一定的增强。(2)经X线片检查,各组术后骨缺损移植地人工骨材料均未发生移位以及断裂现象。在第4周时,实验组桡骨缺损区域能够发现存在非常明显的骨生成影像,呈现云雾状,且均匀分布于骨缺损区域,骨密度水平非常低,存在大量孔隙;第8周时,经X线检查,显示植入体已与缺损断端骨性愈合,骨缺损部位的骨密度水平显著增大,新骨阴影非常显著,有成骨出现,但皮质骨连续性较差;第12周时,实验组CNTs中剂量组以及高剂量组均显示,植入体已与骨缺损部位断端骨性愈合,皮质骨连续性比较理想,髓腔畅通性较好。4种不同含量的CNTs复合材料组中,随着CNTs含量逐渐增多,骨缺损愈合程度逐渐加大。(3)随着CNTs含量的逐渐增加,骨密度水平显著增大,低含量组、中等含量组与高含量组骨密度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低含量:4周:P<0.01;中等含量:4周:P<0.01,8周:P<0.01,12周:P<0.01;高含量:4周:P<0.01,8周:P<0.01,12周:P<0.01),同组各时间节点骨密度水平两两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含量:4周比8周:P<0.01,4周比12周:P<0.01,8周比12周:P<0.01;中等含量:4周比8周:P<0.01,4周比12周:P<0.01,8周比12周:P<0.01;高含量:4周比8周:P<0.01,4周比12周:P<0.01,8周比12周:P<0.01)。结论碳纳米可有效促进新骨生成。

  • 标签: 碳纳米管 三维多孔骨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骨缺损
  • 作者: 张宇 张曦木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Division of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Department of Medicine,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Harvard Medical School, MA 02139, U S A,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口腔疾病与生物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高校市级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401174
  • 简介:摘要口腔软组织工程涉及口腔颌面功能和美学的修复重建。三生物打印作为21世纪初的新兴技术,包裹细胞的生物墨水可通过模拟发育过程中组织的自组装促进再生,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巨大。口腔软组织既包括口腔特有的牙髓、牙周膜、牙龈、口腔黏膜和唾液腺,也包括颌面部涉及的皮肤、血管、肌肉和神经等组织。目前,三生物打印在口腔特有软组织修复中主要应用于牙髓再生领域,利用不同的生物墨水荷载牙髓细胞在牙本质基质中修复牙髓组织;三生物打印在牙周膜重建和类唾液腺培养方面仅有少量体外研究;且尚未检索到三生物打印在牙龈和口腔黏膜再生方面的应用。这应与牙周膜复杂精细有序结构、口腔的湿润环境、有限的操作空间以及持续的咀嚼压力相关。对于皮肤、血管、肌肉和神经的三生物打印,虽研究较多,但大多无口腔针对性。本文简要介绍目前以细胞相容水凝胶为生物墨水的三生物打印在口腔软组织再生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

  • 标签: 口腔医学 组织工程 再生 三维打印 三维生物打印 软组织
  • 简介:摘要生物三打印技术近年来因其可通过程序控制构建具有精细结构的组织工程移植物,在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领域中拥有极佳的应用前景。该文简述了生物打印的基本步骤,回顾了近年来生物三打印技术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对功能组织构建的策略进行分析,以挤出式生物打印机的不同喷嘴技术及优势为重点综述3种生物打印方式(牺牲打印、支撑浴悬浮打印、梯度打印)。最后总结了现有生物三打印技术的局限性,并对其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 标签: 组织工程学 再生医学 生物三维打印 三维打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咽瘤侵袭脑组织的常规MRI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咽瘤患者的术前MR图像,明确有无梗阻性脑积水、测量并计算瘤体大小,比较这些影像指标及病理类型(造釉细胞型和非造釉细胞型)在64例成年组和74例未成年组的差别。根据术后病理证实的脑组织受侵与否进行分组,比较上述影像及病理指标、患者年龄及性别的组间差别。根据脑组织是否受侵,分别将成年和未成年组分为2个亚组,对上述影像、病理和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以年龄分组:①肿瘤体积在成年组和未成年组分别为为8619.5 (5358.0~12568.8) mm3、11469.0(5367.4~26560.1) mm3,差别显著(P=0.008);②造釉细胞型肿瘤所占比率在成年组和未成年组分别为56.3% (36/64)和83.8% (62/74),差别显著(χ2=12.640,P<0.01)。(2)以侵袭分组:①脑积水率在侵袭组和无侵袭组分别为46% (22/48)和18% (16/90),差别显著(χ2=12.349,P<0.01);②造釉细胞型肿瘤的比率在侵袭组和无侵袭组分别为90% (43/48)、61% (55/90),差别显著(χ2=12.329,P<0.01)。(3)成年组中,造釉细胞型肿瘤比率在侵袭亚组和非侵袭亚组中分别为78% (18/23)和44% (18/41),差别显著(χ2=7.068,P=0.008)。(4)未成年组中,①造釉细胞型肿瘤比率在侵袭和无侵袭亚组分别为100% (25/25)、76% (37/49),差别显著(χ2=5.616,P=0.018);②梗阻性脑积水率在侵袭和无侵袭亚组分别为60% (15/25)、20% (10/49),差别显著(χ2=11.600,P=0.001)。结论颅咽瘤瘤体大小和病理类型有年龄差别,脑组织受侵多见于造釉细胞型肿瘤,且易出现梗阻性脑积水,这些特点在未成年患者更明显。

  • 标签: 颅咽管瘤 脑积水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前骨软骨修复再生技术存在诸多不足,组织工程方案仍难以维持持久有效的修复效果。三生物打印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为骨软骨组织重建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技术手段,生物活性材料的可控沉积使得精准重建骨软骨的异质性生物微结构成为可能。本文对骨软骨三生物打印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介绍包括基于支架的生物打印、基于细胞团簇的生物打印和原位生物打印。同时,对骨软骨三生物打印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提出目前的解决方案及探讨研究的前沿和趋势,以期提高口腔医师对骨软骨组织生物打印的认识。

  • 标签: 组织工程 骨和骨组织 软骨 三维打印 三维生物打印 原位生物打印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三(3D)组织学重建技术观察研究小鼠睾丸下降过程及其毗邻组织器官形态、位置的时序性变化。方法取怀孕(GD)及出生后(PD)不同天数(GD15、GD17、GD19及PD3、PD7)雄性昆明小鼠肾脏平面以下整块组织连续切片、HE染色,再使用PerkinElmer全自动切片分析系统进行镜下图像全景扫描,Photoshop软件配准、对齐,3D-doctor软件进行3D重建及分析。结果1.附睾将睾丸包绕其中,附睾尾部与睾丸引带相连,睾丸下极与睾丸引带未见有直接连接;孕期时,小鼠附睾各部分及输精相互堆积成团,不易于辨认,睾丸引带发生"膨大反应",出生后,附睾变大、拉长,在形态上可辨认,睾丸引带则退化成纤维索带样组织,在整个过程中,睾丸引带的体积在形态上明显小于睾丸的体积。2.双侧睾丸形态相近,位置不对称,左侧睾丸位置低于右侧,并先于右侧开始下降;孕期时,小鼠双侧睾丸从肾下极开始下降,左侧睾丸下降至膀胱下部位置,右侧睾丸下降至膀胱中部位置,出生后,左侧睾丸降至膀胱颈部以下,右侧睾丸降至膀胱颈部,最终是左侧睾丸位置低于右侧。3.附睾先于睾丸启动下降;在整个过程中,附睾尾部始终先于睾丸开始下降,附睾尾下降后拉动整个附睾下降,睾丸则沿着附睾体的下降路径进入阴囊,下降完全后,附睾尾始终位于睾丸之下。结论小鼠睾丸的下降过程可能是睾丸引带首先牵引附睾尾部下降至内环口,附睾尾部及体部通过其形态改变不断扩张内环口及腹股沟,并继续降入阴囊且扩大阴囊,睾丸及附睾头顺着附睾体通过扩大的内环、腹股沟进入阴囊。

  • 标签: 形态学 三维组织学重建 睾丸下降 附睾下降 小鼠
  • 简介:摘要三生物打印作为组织工程的前沿技术,可以精确打印仿生组织,在骨骼、牙齿等硬组织打印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软组织生物打印的研究也飞速发展。该文主要就软组织生物打印技术以及打印软件、打印硬件、配套耗材、生物反应器等配套装备的研发进展进行阐述,并对其未来研发方向进行展望。

  • 标签: 打印,三维 软组织损伤 创面修复 配套装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畸治疗中成年女性颊颞部不同区域的软组织变化。方法选取40位接受正畸治疗的成年女性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拔牙患者20例,非拔牙患者20例;对照组为未接受正畸治疗的成年女性20位。实验组在正畸治疗粘矫治器之前(T0)及正畸治疗开始后5个月(T1)、10个月(T2)、15个月(T3)、20个月(T4),用3dMDface™扫描仪拍摄面部软组织图像。T0-T4平均20.3个月。对照组距首次拍摄后平均17.6个月后再次拍摄面部软组织图像。通过Geomagic2013 Wrap对三图像进行二次处理,重叠T0-T1、T0-T2、T0-T3、T0-T4期图像,比较分析颊颞部不同区域软组织突度变化。结果成年女性开始正畸治疗5个月后,拔牙组软组织突度变化量颞部-0.46 mm,上颊部内侧区域-0.55 mm,上颊部外侧区域-0.66 mm,下颊部内侧区域-0.97 mm,下颊部外侧区域-1.31 mm。随治疗进展,软组织突度变化量无明显的增加或进一步减小。拔牙与否对颊颞部软组织的减小量无明显影响。17.6个月后未进行正畸治疗的成年女性颊颞部软组织突度几乎没有变化。结论成年女性正畸治疗过程中,颊颞部各区域软组织变化量随治疗时间推移没有明显变化,拔牙与否及短期内增龄性变化对软组织变化没有明显影响。

  • 标签: 正畸治疗 三维测量 面部软组织 增龄性变化
  • 简介:摘要面部美学是口腔医学关注的重点内容,而面部软组织对称性是影响面部美学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三面部扫描技术及相关软件的发展,使得客观准确地评价面部软组织不对称性成为可能,相较于CBCT技术而言,该法更为便捷且无需担心辐射对患者的影响,因此在临床应用中有比较大的潜力。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利用三面部影像分析面部不对称性的相关研究,梳理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以及具体的应用领域。

  • 标签: 面部不对称 三维面部影像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三测量的方法对面部软组织进行测量,研究正常面部软组织的立体结果,建立正常面部软组织的正常值,为错畸形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144例受试者(蒙古族女性77例,男性70例)拍摄三立体影像,并在软件上进行20个标志点的确定,23个角度、13个线距的测量,所得数据用SPSS 22.0统计分析,对比男女面部差异。结果共有20项测量项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是:全面凸角、鼻尖角、鼻尖突度、鼻额角、鼻根突度、INPG角、上唇突度、下唇突度、颏沟深度、颏突度、全面高、下面高、面上1/3角、面下1/3角、上面宽、面宽、下面宽、种族上三角、美学前三角、美学上三角。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蒙古族男性鼻部挺拔,侧貌较凸,鼻根部较凹,下唇相对于颏部较突,面部较宽,蒙古族女性鼻尖部较圆钝,鼻根部更加高挺,并且男女均为上面高>中面高>下面高,男性下面高大于女性。

  • 标签: 3DMD 面部软组织 蒙古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CTA技术下游离足底内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掌侧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2月至2020年5月我科采用游离足底内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40例,分为A、B两组,A组采用3D-CTA检查确定穿支位置20例,B组采用传统超声多普勒确定穿支位置20例。比较两组术前穿支血管标记准确率、皮瓣切取时间、供区无效损伤。比较术前3D-CTA检查拟切取的足底内侧穿支血管管径、穿支穿出位置与术中实际测量值是否一致。末次随访依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指功能。结果A组的穿支准确率、皮瓣切取时间、供区无效损伤均优于B组。A组术前3D-CTA测量的穿支血管管径为(0.85±0.12) mm,与术中测量的(0.87±0.13) mm相近(P=0.62);术前3D-CTA测量的舟骨粗隆到穿支起始处横向距离为(8.2±1.7) mm,舟骨粗隆到穿支起始处纵向距离为(12.6±3.5) mm,与术中测量的(7.9±1.5)、(12.3±3.2) mm相近(P=0.56、0.78)。末次随访手指功能评价A组优良率为90%,B组为85%,均获得满意疗效(P=0.63)。结论足底内侧穿支皮瓣是修复手指掌侧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术前3D-CTA可明确供区血管解剖结构,指导手术设计及实施,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供区的无效损伤。

  • 标签: 外科皮瓣 指损伤 三维CT血管造影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骨性Ⅲ类患者手术先行治疗后上气道及其周围组织的形态学变化。方法研究对象为接受手术先行治疗的骨性Ⅲ类患者16例(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27.3±9.1)岁。将患者术前(T0)和术后1年(T1)拍摄的CB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测量,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手术前后测量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骨性Ⅲ类患者手术先行治疗1年后,舌咽气道容积减小(1726.62±1609.78)mm3 (P=0.007)。软腭尖处横截面积减小(77.47±115.23)mm2 (P=0.017),矢状径减小(2.73±3.97)mm (P=0.015)。会厌顶处横截面积减小(95.73±100.64)mm2 (P=0.002),横径,矢状径分别减小(1.63±2.22)mm (P=0.010),(3.13±3.33)mm (P=0.002)。术后软腭长度增加(3.23±2.45)mm (P=0.000),厚度减小(0.76±0.98)mm (P=0.007)。结论骨性Ⅲ类患者手术先行治疗1年后,患者腭咽,舌咽气道有一定的缩窄,而鼻咽气道形态未发现显著的改变。

  • 标签: 骨性Ⅲ类 手术先行 上气道 CB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可视化技术在复杂骨与软组织肿瘤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4—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骨科11例复杂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16~67(52.6±15.9)岁。11例患者术前均行CT常规二扫描及三可视化技术重建,于重建模型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尤其是血管的关系、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及安全切缘、指导制定手术方案并模拟手术操作;对比常规CT二扫描与三可视化重建影像的观察结果,并于肿瘤切除手术中观察验证术前三可视化重建影像评估的准确性。结果本组11例患者CT二扫描图像经三可视化技术重建后,可清晰显示肿瘤形态、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比CT二扫描影像,三可视化技术在手术策略精准制订和指导手术操作方面更具有优势。除1例因腹腔转移未予手术治疗外,余10例患者经三可视化技术评估后均顺利完成安全边界外肿瘤完整切除术,无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术中探查结果与术前三可视化模型的判断基本一致。结论在复杂骨与软组织肿瘤术前应用三可视化技术可以提高术前评估的准确性,指导个体化精准手术方案的制订,协助确定肿瘤外科边界并完整切除肿瘤,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疗效。

  • 标签: 骨肿瘤 软组织肿瘤 三维可视化技术 精准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动态CT扫描探索声带麻痹患者喉部软组织形态的动态变化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二嗓音科的单侧声带麻痹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29~75岁)和健康受试者10名(男5名,女5名,年龄25~58岁),行喉部动态CT Cine电影序列扫描,获得受试者从吸气到发音过程中喉部运动的10个动态序列影像,结合声门区面积和环状软骨位移的动态变化将获得的动态序列影像划分为吸气相和发音相、开相和闭相,分别测量各个相位声带长度、宽度、厚度和声带下方收敛角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单侧声带麻痹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声带的三形态参数。结果健康受试者从吸气到发音的过程中,吸气相和发音闭相声带形态相对稳定,发音开相和开闭相变换时,声带形态变化明显,长度变长(1.19±0.10)mm,宽度变宽(2.19±0.17)mm,厚度变薄(2.66±0.56)mm,声带下方收敛角度变小(31.45±4.78)°。声带麻痹组与健康受试组比较,开相时,声带麻痹组患侧声带的厚度比健康受试组薄(t=10.25,P<0.001),宽度较健康受试组大(t=5.25,P<0.001);闭相时,声带麻痹组患侧声带下方收敛角度较健康受试组大(t=4.41,P=0.001),健侧声带宽度比健康受试组大(t=2.54,P=0.026),其他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喉部动态CT扫描为吸气到发音过程中喉部软组织形态动态变化的客观定量测量提供了一种简便、无创的方法。吸气到发音过程中,失神经支配的单侧声带麻痹患者的声带下方收敛角度与声带厚度较健康受试组发生特征性的动态变化。闭相时健侧声带的宽度可用于评估其代偿功能。

  • 标签: 声带麻痹 动态CT Cine电影模式 声带下方收敛角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CT血管造影在旋髂深动脉组织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收治5例下颌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男2例,女3例,年龄30~70岁,平均52岁。术前行双下肢三CT血管造影,利用CT工作站进行数据处理,根据术区缺损大小、形状,构建旋髂深动脉组织瓣三模型,观察并测量旋髂深动脉走行、起始点径、起始点至髂前上棘连线与双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夹角及起始点至髂前上棘的距离。术中依据旋髂深动脉组织瓣三模型,设计并制备以旋髂深动脉为蒂复合组织瓣,并进行下颌骨缺损修复,同时将术中实际情况与术前旋髂深动脉组织瓣三模型进行对比。结果共测得5例旋髂深动脉起始点径(2.30±0.24) mm,旋髂深动脉起始点至双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夹角39.3°±6.1°,起始点至髂前上棘的距离(5.83±0.24) cm。术中观察到旋髂深动脉走行、位置与三模型基本一致,术后随访3~6个月,所有皮瓣均移植成功,患者两侧颌面部基本对称,术后影像学检查示髂骨瓣愈合良好,下颌牙槽嵴高度、宽度恢复满意,供区无麻木、腹疝及步态异常等并发症。结论由三CT血管造影制作旋髂深动脉组织瓣三模型,可准确定位旋髂深动脉位置、走行,清楚显示目标血管周围皮肤、肌肉、骨骼之间的三空间关系,明显减少供区并发症及手术时间。

  • 标签: 旋髂深动脉 CT血管造影 成像,三维 下颌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3dMD®面部三成像系统研究拔牙矫治对青少年骨性Ⅰ类错畸形面部软组织特征的影响,为正畸矫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2019年期间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青少年骨性Ⅰ类患者50例,其中拔牙组25例,非拔牙组25例为对照组,应用3dMD®收集正畸治疗前后的面部三图像数据,通过3dMD® vultus软件测量线距、角度、体积变化,应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对各项测量指标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正畸治疗后,在线距方面,拔牙组、非拔牙组前下面高变化量分别为(0.28 ± 2.28)、(1.85 ± 2.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238,P = 0.031);拔牙组下颌高、颏高、唇宽变化量分别为(-0.52 ± 2.31)、(-1.14 ± 2.64)、(-1.33 ± 3.62)mm,非拔牙组则分别为(1.64 ± 2.42)、(0.93 ± 2.51)、(1.40 ± 2.1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下颌高 = -2.878,P下颌高 = 0.007;t颏高 = -2.506,P颏高 = 0.017;t唇宽 = -2.942,P唇宽 = 0.006)。在角度方面,拔牙组、非拔牙组鼻唇角变化量分别为4.91° ± 3.12°、1.50° ± 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692,P = 0.011);拔牙组、非拔牙组颏唇角变化量分别为-0.24° ± 6.83°、4.82° ± 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373,P = 0.023);拔牙组、非拔牙组唇角变化量分别为-16.80° ± 12.65°、-1.04° ± 1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171,P<0.001)。在体积方面,拔牙组、非拔牙组唇部变化量分别为(-0.66 ± 1.24)、(0.46 ± 1.43)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584,P = 0.014);拔牙组、非拔牙组颏部变化量分别为(-0.16 ± 0.94)、(0.65 ± 0.91)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766,P = 0.009)。结论(1)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患者面下1/3水平向无明显影响,但对面下1/3的垂直向影响有差异,非拔牙较拔牙矫治更易导致面部高度的增加;(2)开唇露齿的青少年患者经拔牙矫治可有效改善颏、唇部形态;(3)对于面部消瘦、颧部凸出的患者,应慎重拔牙矫治。

  • 标签: 正畸学 青少年 成像,三维 面部软组织 骨性Ⅰ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上颌前突患者正颌术后鼻唇区软组织的三变化特点。方法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收治88例女性上颌前突畸形患者,年龄18~42岁,平均28.2岁。所有患者上颌均行Le Fort Ⅰ型分块截骨术,通过拔除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创造间隙后退上颌骨。上颌前突并下颌后缩患者,下颌行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移动下颌体部,双颌前突患者下颌行根尖下截骨术。分别在术前1~3 d及术后至少6个月拍摄3dMD照片,获取面部三图像,使用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测量手术前、后软组织标志点坐标以及线距、角度的变化,并进行三偏差分析。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上颌前突患者鼻下点在矢状向的距离术前为(-10.90±18.60) mm,术后为(-10.05±18.62) mm(t=-7.66,P<0.001),后退了(0.85±1.00) mm;上唇缘点术前为(-15.18±18.67) mm,术后为(-11.92±18.90) mm(t=-21.97,P<0.001),后退了(3.26±1.40) mm。鼻翼宽度术前为(37.32±2.32) mm,术后为(38.08±2.32) mm(t=-4.85,P<0.001),增加了(0.76±1.47) mm;口角宽度术前为(49.17±3.54) mm,术后为(47.68±3.74) mm(t=5.77,P<0.001),减小了(1.49±2.42) mm;人中长度术前为(15.20±2.32) mm,术后为(15.78±2.17) mm(t=-4.70,P<0.001),增加了(0.58±1.16) mm;鼻唇角术前为101.98°±9.34°,术后为109.05°±8.59°(t=-12.36,P<0.001),增大了6.99°±5.35°。三偏差分析显示,术后鼻旁区软组织前移了(1.54±0.73) mm。结论正颌术后女性患者鼻底及上唇均显著后退,鼻旁区出现前移,并伴随鼻翼变宽、口角宽度减小、人中变长、唇红变薄、鼻唇角增大等改变。

  • 标签: 正颌外科 上颌前突 软组织 变化,三维 偏差 鼻唇区
  • 简介:摘要组织缺损或畸形往往给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生物医用组织修复材料的研发和规模化发展方兴未艾,国内医疗市场也陆续涌现出一批优质的组织修复产品,如同种异体骨修复材料、脱细胞异体真皮、脱细胞神经、肌腱等。但由于受文化习俗、医药监管法规/制度、精细化加工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制约,我国组织修复材料的研发、监管及规模化程度远落后于欧美国家。结合公开报道的数据和实地考察情况,将美国组织库及组织修复材料的发展近况作简要回顾、总结和讨论,以期为我国组织捐献事业和组织库及组织修复材料的发展模式带来切实有益的探索。

  • 标签: 美国组织库协会 组织修复材料 同种异体骨 监管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环形泪道支撑术治疗泪小断裂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通大学附属南京江北医院眼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外伤性泪小断裂环形泪道支撑术修复断裂的泪小48例(48眼)的临床资料。术后3至6个月拔,之后随访3~6个月,分析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期末,39眼治愈,7眼好转,2眼无效。有效率为95.83%(46/48),术后未见明显眼睑畸形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环形泪道支撑术修复泪小断裂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导泪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断裂,泪小管 支撑管,环形 置管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良环形支撑术治疗深部泪小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深部泪小断裂58例(58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泪小逆向置联合远端支撑缝线固定的改良环形硅胶支撑术。术后随访(53.36±27.43)个月。观察其效果。结果患者年龄9~76(39.52±14.86)岁,下泪小深部断裂52例,上泪小深部断裂5例,上下泪小均断裂1例。手术成功率为100%,未见相关并发症。结论以泪小逆向置联合远端缝线固定的改良环形支撑术治疗深部泪小断裂安全、有效。

  • 标签: 断裂,泪小管,深部 置管术,支撑管,泪道,逆行 环形,改良 效果,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