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4 个结果
  • 作者: 张兴来 胡婷 严习 沈立明 罗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23年第01期
  • 机构: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污染与疾病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阳 550025,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污染与疾病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阳 550025 贵州省食品营养与健康工程研究中心,贵阳 550025 贵州医科大学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 550014,深圳大学生命科学与海洋学学院海洋生物技术与生态深圳重点实验室,深圳 51806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竹荪多糖对亚砷酸钠诱导大鼠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6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适应性喂养1周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按体质量(80 ~ 100 g)分为对照组(n = 20,普通饲料)和建模组[n = 40,含砷饲料(50 mg/kg亚砷酸钠)]喂养12周后,检测大鼠脑砷与血砷含量(n = 10),进行砷中毒模型鉴定;成功建模后,将建模组大鼠分为竹荪多糖组(含砷饲料+ 20 ml·kg-1·bw竹荪多糖溶液灌胃)、模型组(含砷饲料+等体积蒸馏水灌胃),同时保留对照组(普通饲料+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每组10只,干预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尼氏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并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中氧化应激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及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建模组大鼠的脑砷[(92.02 ± 13.37)μg/g]和血砷含量[(51.37 ± 19.33)μg/L]均高于对照组[(7.42 ± 3.21)μg/g、(2.74 ± 1.29)μg/L,t = - 6.91、- 6.06,均P < 0.001],砷中毒大鼠模型建立成功。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第1、3、4天逃逸潜伏期和第1次到达时间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占比降低(均P < 0.05);与模型组比较,竹荪多糖组大鼠第4天逃逸潜伏期和第1次到达时间缩短、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占比升高(均P < 0.05)。尼氏染色可见,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尼氏小体数量减少,细胞间隙增大、排列杂乱无章;与模型组比较,竹荪多糖组大鼠脑组织尼氏小体数量增多,大部分神经元结构完整。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SOD、GSH-Px水平均较低,MDA、TNF-α、IL-1β水平均较高(均P < 0.05);与模型组比较,竹荪多糖组大鼠脑组织SOD、GSH-Px水平均较高,MDA、TNF-α、IL-1β水平均较低(均P < 0.05);且竹荪多糖组大鼠脑组织SOD、GSH-Px、MDA、IL-1β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竹荪多糖可能通过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改善亚砷酸钠对大鼠的神经毒性损伤。

  • 标签: 亚砷酸盐类 竹荪多糖 大脑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 作者: 吴长艳 胡婷 段恬筱 任仙 简文 罗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24
  • 出处:《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贵阳 550025,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贵阳 550025 贵州医科大学环境污染与疾病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阳 550025 贵州省食品营养与健康工程研究中心,贵阳 550025,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贵阳 550025 贵州医科大学环境污染与疾病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阳 550025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竹荪多糖(DIP)对亚砷酸钠(NaAsO2)诱导人肝细胞(L-02细胞)中PINK1/Parkin途径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的干预作用。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且状态良好的L-02细胞分为对照组、NaAsO2组(10 μmol/L)、DIP组(80 μg/ml)、DIP + NaAsO2组(80 μg/ml DIP + 10 μmol/L NaAsO2)、活性氧(ROS)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组(5 mmol/L)、NAC + NaAsO2组(5 mmol/L NAC + 10 μmol/L NaAsO2)。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LC3Ⅰ、PINK1、Parkin的表达水平,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结构及自噬体,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内ROS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aAsO2组p62、LC3Ⅱ/LC3Ⅰ、PINK1、Parkin蛋白表达量均较高(P均< 0.05);与NaAsO2组比较,DIP、DIP + NaAsO2、NAC、NAC + NaAsO2组p62、LC3Ⅱ/LC3Ⅰ、PINK1、Parkin蛋白表达量均较低(P均< 0.05)。透射电子显微镜下,与对照组比较,NaAsO2组L-02细胞线粒体损伤明显,自噬小体数量增多;与NaAsO2组比较,DIP + NaAsO2组线粒体肿胀程度减小,空泡变性减少,自噬小体数量减少。与对照组(33 110.00 ± 2 191.28)比较,NaAsO2组细胞内ROS水平较高(48 000.00 ± 2 395.31,P < 0.05);DIP + NaAsO2组细胞内ROS水平(38 670.00 ± 2 620.56)与NaAsO2组比较明显降低(P < 0.05),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改变(P > 0.05)。结论NaAsO2可以诱导L-02细胞内PINK1/Parkin途径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发生,DIP可以缓解NaAsO2诱导的线粒体自噬。DIP可能通过对ROS的调控来影响NaAsO2诱导的PINK1/Parkin途径介导的线粒体自噬。

  • 标签: 竹荪多糖 亚砷酸钠 线粒体自噬
  • 简介:摘要黏多糖贮积症(MPS)ⅣA型是由于 N-乙酰半乳糖胺-6-硫酸酯酶缺乏,进而影响溶酶体内硫酸角质素和软骨素-6-硫酸酯降解的一种溶酶体贮积症。早期识别MPS ⅣA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早期诊断对于提高疾病治疗疗效、预防疾病的并发症尤为重要。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等专家基于临床实践并借鉴国外相关指南,结合国内外对MPS ⅣA型诊治的循证研究,就MPS ⅣA型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遗传咨询等相关内容,制定临床诊治共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多糖贮积症(MPS)患儿的颅脑病变的MRI表现,以及MRI各征象之间、MRI征象与患儿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10月经临床确诊的19例MPS患儿颅脑MRI影像资料,对MRI图像中的血管周围间隙增宽、脑白质异常信号、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张、蝶鞍形态异常、齿突发育不全、齿突周围软组织增厚、椎管狭窄、颈髓异常和颈椎椎体形态异常进行分析及半定量评价。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MRI各征象之间、各征象与患儿年龄的相关性。结果19例MRI图像中,血管周围间隙增宽11例,脑白质异常信号9例、蛛网膜下腔增宽14例、脑室扩张10例、蝶鞍形态异常14例、齿突发育不全13例、齿突周围软组织增厚5例、椎管狭窄11例、颈髓异常2例和颈椎椎体形态异常7例。MRI各征象与年龄均无相关性。白质异常信号与血管间隙增宽之间存在正相关(r=0.600,P=0.007),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宽与脑室扩张存在正相关(r=0.719,P=0.001),而椎管狭窄与齿突周围软组织增厚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MPS颅脑受累的MRI涉及范围广泛,表现包括血管周围间隙增宽(胼胝体受累多见),脑白质异常信号,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张,蝶鞍扩大,椎管狭窄以及颈椎椎体终板不规则,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MPS的诊断和鉴别。

  • 标签: 儿童 脑疾病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Ⅱ,MPS Ⅱ)是一种罕见的致死性X连锁隐性遗传病,由于溶酶体艾杜糖-2-硫酸酯酶(iduronate-2-sulfatase,IDS)缺乏,硫酸类肝素和硫酸皮肤素不能降解而蓄积在溶酶体内,导致多种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行性功能障碍。患者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临床上按是否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分为重型和轻型,重型患者的认知障碍表现显著。白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中IDS酶活性降低是诊断MPS Ⅱ的金标准。酶替代治疗可明显减轻MPSⅡ患者多器官系统受累情况,也可谨慎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 标签: 黏多糖贮积症Ⅱ型 诊断 治疗
  • 作者: 王迪 赵健 周天 郑时嘉 杨圆圆 韩增鑫 周忠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3年第01期
  • 机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科,哈尔滨 15006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针灸科,哈尔滨 150000,黑龙江省农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 150028,天问山农业综合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 15032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科,哈尔滨 15006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哈尔滨 150040
  • 简介:摘要黄精多糖是衡量黄精质量的重要指标,具有降血糖、调血脂、抗疲劳、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等作用。黄精作为药食同源的中草药,在食品、保健品开发领域具有良好的前景和应用价值。

  • 标签: 黄精 黄精多糖 药理作用 机制 综述
  • 简介:摘要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是1种由于编码α-L-艾杜糖苷酶的基因变异所致的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本病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差异较大,病程呈进行性进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减缓疾病进展,提高患儿生存质量。为规范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的诊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国罕见病联盟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基于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成果,结合我国临床现状及从业专家的临床经验,共同制定黏多糖贮积症Ⅰ型诊疗专家共识(2022)。

  • 标签:
  • 简介:摘要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 MPS)是一种先天性遗传病,临床上此类患儿常需通过手术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MPS患儿全身状况的改变尤其是困难气道和心脏的受累,对麻醉管理提出了挑战。文章概述了MPS的分型、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表现,并围绕术前评估、麻醉诱导与维持、临床麻醉管理要点等方面对相关文献作了回顾和总结。麻醉医师需全面了解和掌握此类患儿的病理生理特征,加强术前评估和围手术期管理,以确保患儿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 标签: 黏多糖贮积症 麻醉 儿童 围手术期管理
  • 简介:摘要黏多糖贮积症ⅣA型(MPS ⅣA)是一种累及多器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罕见病。患者因常染色体隐性变异造成N-乙酰半乳糖胺-6-硫酸酯酶(GALNS)缺失,使硫酸角质素和软骨素-6-硫酸酯在细胞中贮积引起。患者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但智力正常。白细胞或成纤维细胞中GALNS活性测定为确诊MPS ⅣA的金标准。MPS ⅣA是一种进行性疾病,需尽早诊断,及时施行多学科协同干预,并开展依洛硫酸酯酶α酶替代疗法以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枸杞多糖(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LBP)对大鼠背部任意皮瓣存活状态及术后炎性因子、凋亡因子的影响。方法取8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成4组,在大鼠背部依照样布设计4.5 cm2的任意皮瓣。对照组术后采用生理盐水灌胃(LBP0组),实验组术后用200、400、800 mg/(kg·d)LBP灌胃,分别为LBP200、LBP400、LBP800组,持续时间为2周。记录各组大鼠皮瓣术后的一般情况,包括炎性渗出、水肿、皮瓣张力、皮温及坏死。各组分别于术后0.5、1、3、5、7、10及14 d随机选取3只大鼠测算皮瓣存活面积。切取皮瓣组织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皮瓣组织中TNF-α、Caspase-3因子的mRNA表达。结果大鼠背部任意皮瓣造模后3 d,各组皮瓣创面均可见不同程度渗血及肿胀,部分皮瓣逐步出现暗红至青紫,术后7 d皮瓣坏死逐渐显现,术后10 d坏死边界渐清晰,术后2周坏死区域结痂翘起。各组大鼠术后1周内,皮瓣存活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LBP800与LBP0组相比,TNF-α因子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术后10 d差异更明显(P<0.01)。术后5 d,LBP400与LBP0组相比,TNF-α因子mRNA表达量也存在差异(P<0.05);LBP800与LBP0组相比,Caspase-3因子mRNA表达量存在差异(P<0.05),且术后14 d两组差异更明显(P<0.01)。术后7 d,LBP400与LBP0组相比,Caspase-3因子mRNA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适宜浓度的LBP干预可显著降低皮瓣炎性反应因子及凋亡因子的mRNA表达,有助于降低皮瓣组织坏死的风险,改善皮瓣存活微环境。

  • 标签: 动物实验 大鼠 外科皮瓣 枸杞多糖 炎性因子 凋亡因子
  • 简介:摘要板蓝根是清热解毒的常用中药,临床常用于治疗病毒及细菌感染,其多糖是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研究表明,板蓝根多糖具有显著的佐剂作用,并且不良反应少,有望成为未来疫苗佐剂的较佳选择。本文介绍了板蓝根多糖的提取和纯化方法、结构与组成的研究进展,并对板蓝根多糖的佐剂机制和作为疫苗佐剂的动物实验研究方面进行综述,为未来新型多糖佐剂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疫苗 佐剂 板蓝根多糖
  • 简介:摘要黏多糖贮积症(MPS)Ⅱ型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的罕见病,由IDS基因变异导致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活性缺乏,造成硫酸皮肤素和硫酸类肝素在各组织器官的溶酶体中贮积,引起细胞和组织结构、功能改变,进而导致多器官、多系统功能异常。本病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多种检测结果(尿酸性黏多糖、酶活性、基因分析)等对患儿进行综合诊断。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结合我国现阶段临床经验,为提高医务工作者对MPSⅡ型的认识,推动MPSⅡ型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特制定本共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黏多糖贮积症Ⅰ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Ⅰ,MPS Ⅰ)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常累及多个器官,疾病负担重,普遍存在确诊率低、诊断延迟等情况。酶替代疗法、造血干细胞移植是MPS Ⅰ治疗的主要手段,大量研究数据显示2种疗法均可使MPS Ⅰ患者获益。就目前而言,临床上对MPS Ⅰ的认识仍然不足,相关研究也较少。故本文将围绕MPS Ⅰ流行病学特征、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旨在加深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促进MPS Ⅰ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早获益。

  • 标签: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 诊断 治疗 酶替代疗法 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白术发酵样品中总黄酮和总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白术发酵前后总黄酮和总多糖的含量变化,为白术发酵的深入研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酵母菌、双歧杆菌、乳酸菌对白术进行发酵。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波长500 nm处,测定发酵白术中总黄酮含量。以苯酚-硫酸法显色,在490 nm处测定发酵白术中总多糖含量。结果白术经酵母菌、双歧杆菌、乳酸菌发酵后,总黄酮含量分别提高了2.29、1.81、1.87倍,酵母菌发酵后总多糖含量降低47.89%,双歧杆菌发酵后总多糖含量提高36.41%,乳酸菌发酵后总多糖含量提高14.73%。结论白术经酵母菌、双歧杆菌、乳酸发酵后,其总黄酮、总多糖含量变化显著,可提高有效成分相对含量。

  • 标签: 白术 益生菌 黄酮类 多糖类 炮制(中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地黄多糖(RPS)对血管钙化(VC)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8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目表法分配原则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on)、VC、VC+RPS组,每组12只。采用维生素D3(VD3)和尼古丁制备大鼠VC模型。VC+RPS组在造模后第2d开始予RPS灌胃,Con和VC组每天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灌胃,4周后处死动物并取材。茜素红染色和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VC及凋亡;试剂盒检测血管中碱性磷酸酶(ALP)和钙离子含量;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主动脉中Runx相关转录因子2(Runx2)、α-肌动蛋白(α-SMA)、B淋巴细胞瘤因子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活化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VC组ALP活性及钙含量高于Con组[(219.80±32.70) U/g、(197.32±28.30) μmol/g比(53.20±12.20) U/g、(20.46±5.30) μmol/g,F=202.800、247.000,P<0.01],VC+RPS组ALP活性及钙含量低于VC组[(122.00±21.50) U/g、(78.45±12.60) μmol/g比(219.80±32.70) U/g、(197.32±28.30) μmol/g,q=16.630、20.720,P<0.01];Tunel染色结果显示,VC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Con组[(62.30±7.40)%比(1.30±0.14)%,F=197.700,P<0.01],VC+RPS组凋亡指数低于VC组[(45.70±6.20)%比(62.30±7.40)%,q=7.394,P<0.01]。VC组中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Con组(0.74±0.03比1.00±0.03,F=26.870,P<0.01),VC+RPS组中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VC组(1.01±0.25比(0.74±0.03,q=9.037,P<0.01); VC组中Runx2表达高于Con组(1.75±0.08比1.00±0.05,F=28.250,P<0.01),VC+RPS组中Runx2表达低于VC组(1.44±0.07比1.75±0.08,F=35.241,P<0.05);VC组中bax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Con组(2.65±0.21比1.00±0.04,F=113.400,P<0.01),VC+RPS组中bax蛋白表达量低于VC组(1.51±0.12比2.65±0.21,q=6.375,P<0.01);VC组中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Con组(0.51±0.05比1.00±0.02,F=64.280,P<0.01),VC+RPS组中bcl-2蛋白表达高于VC组(0.79±0.01比0.51±0.05,q=9.061,P<0.01); VC组中Cleaved 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Con组(5.92±0.38比1.00±0.03,F=85.420,P<0.01),VC+RPS组中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低于VC组(3.34±0.25比5.92±0.38,q=9.695,P<0.01)。结论RPS可减轻VD3和尼古丁诱导的大鼠VC,其作用机制可能与RPS抑制血管细胞凋亡,从而阻止血管细胞成骨样转化及钙化有关。

  • 标签: 地黄多糖 血管钙化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黄素在D-氨基半乳糖胺(D-galactosamine,D-GalN)/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急性肝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0只BALB/c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5组(n=8),对照组、大黄素组、D-GalN/LPS组、大黄素+ D-GalN/LPS组和自噬抑制剂3-MA+大黄素+ D-GalN/LPS组。经小鼠腹腔注射D-GalN (700 mg/kg)/LPS (10 μg/kg)诱导急性肝损伤模型。3-MA(15 mg/kg)和(或)大黄素(20 mg/kg)腹腔注射于模型建立前30 min,6 h后在麻醉下处死小鼠并采集血、肝组织标本。采用比色定量法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自噬蛋白LC3-Ⅱ、Beclin1的表达量,并分析实验动物生存率。定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NK-q检验进行两两比较,方差不齐时采用Games-Howell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GalN/LPS组AST、ALT、TNF-α、IL-6水平和MPO活性[(2 476.80±263.14)U/L、(271.71±47.15)U/L、(537.92±89.35)pg/mL、(169.74±25.52)pg/mL、(1.37±0.22)U/mg]显著升高(P<0.05)。与D-GalN/LPS组相比,大黄素+D-GalN/LPS组AST、ALT、TNF-α、IL-6水平和MPO活性[(1 248.01±380.70)U/L、(142.59±34.63)U/L、(288.91±67.21)pg/mL、(61.83±13.64)pg/mL、(0.80±0.21)U/mg]显著降低(P<0.05)。与D-GalN/LPS组相比,大黄素+D-GalN/LPS组可明显减轻肝组织肝细胞的病理损伤,提高小鼠生存率。与对照组相比,D-GalN/LPS组肝组织LC3-Ⅱ、Beclin1表达下降;而与D-GalN/LPS组相比,大黄素+ D-GalN/LPS组肝组织LC3-Ⅱ、Beclin1表达升高。联合自噬抑制剂3-MA后大黄素的肝保护效应被逆转,AST、ALT、TNF-α、IL-6水平和MPO活性[(2 398.78±233.57)U/L、(242.79±43.46)U/L、(505.07±67.89)pg/mL、(151.46±14.11)pg/mL、(1.27±0.15)U/mg]升高(P<0.05),肝组织病理损伤加重。结论大黄素减轻D-GalN/LPS诱导的急性肝损伤,这可能与激活LC3-Ⅱ、Beclin1蛋白恢复自噬有关。

  • 标签: 大黄素 脂多糖 急性肝损伤 自噬
  • 简介:摘要枸杞多糖是从茄科枸杞属植物果实中提取的多糖类化合物,是枸杞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增强免疫、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保护视网膜、保护肝脏、保护神经系统、降血糖、降血脂等多种药理作用。目前,枸杞多糖由于其药食同源特性,在应激损伤中的保护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结合枸杞多糖国内外最新研究,对近年来枸杞多糖抗应激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枸杞多糖在特殊环境下拮抗应激研究与应用推广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 标签: 枸杞属 氧化性应激 特殊环境 创伤和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毛藤多糖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海南省文昌市人民医院骨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接收的骨肉瘤患者30例,经病理检测确诊为骨肉瘤,将骨肉瘤细胞分为对照组、白毛藤多糖低、中、高浓度组、pcDNA3.1组、pcDNA3.1-Ebp11组、白毛藤多糖+si-NC组、白毛藤多糖+si-Ebp1组。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ErbB3结合蛋白1(Ebp1) mRNA表达水平。两组比较行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白毛藤多糖低、中、高浓度处理的骨肉瘤细胞中细胞增殖抑制率[(16.39±1.68)%、(37.25±3.44)%、(58.14±5.71)%比(0.00±0.02)%,F=485.673,P<0.05]显著升高,细胞迁移数[(115.69±10.25)、(81.29±8.34)、(62.33±6.24)个比(136.25±11.21)个,F=117.477,P<0.05]、侵袭数[(87.32±8.33)、(69.65±6.58)、(51.26±5.22)个比(113.54±9.87)个,F=106.720,P<0.05]显著降低,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0.49±0.05、0.37±0.04、0.24±0.03比0.62±0.06,F=110.791,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0.58±0.05、0.44±0.04、0.32±0.03比0.71±0.07,F=104.091,P<0.05)、MMP-9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0.46±0.04、0.34±0.03、0.21±0.02比0.59±0.05,F=176.444,P<0.05),p2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0.49±0.04、0.63±0.05、0.76±0.07比0.31±0.03,F=135.364,P<0.05),Ebp1 mRNA(3.71±0.33、3.05±0.31、2.61±0.26比1.01±0.09,F=169.406,P<0.05)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0.52±0.05、0.67±0.06、0.81±0.08比0.39±0.04,F=84.660,P<0.05)。骨肉瘤组织中Ebp1 mRNA(0.42±0.04比1.00±0.09,t=32.255,P<0.05)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0.39±0.04比0.82±0.07,t=29.213,P<0.05)。过表达Ebp1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抑制Ebp1表达逆转了白毛藤多糖对骨肉瘤U2OS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结论白毛藤多糖可通过上调Ebp1的表达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 标签: 白毛藤多糖 ErbB3结合蛋白1 骨肉瘤 增殖 迁移 侵袭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