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可通过直接抗病物治疗从血液循环中清除,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研究表明,直接抗病物治疗达到SVR后,可降低肝细胞癌(HCC)发病率,但仍需监测HCC的发生。现简要总结现有研究关于抗病治疗后丙型肝炎继发HCC可能原因的讨论,主要分为表观遗传学改变与DNA异常甲基化、HCV相关肝硬化与DNA倍数异常、HBV再激活、隐匿性HCV感染几个方面,以及抗病治疗对HCC复发的影响。抗病治疗在极少数情况下不能完全阻止丙型肝炎后HCC的发生和复发,其机制仍需继续研究探索,临床医生也应谨慎对待。

  • 标签: 丙型肝炎 肝细胞癌 直接抗病毒治疗
  • 作者: 梁静 刘芳 张亚萍 向慧玲 李春红 韩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三中心临床学院,天津 300170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消化肝病科,天津 300170,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消化肝病科,天津 300170,天津医科大学三中心临床学院,天津 300170,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肾内科,天津 300170,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消化肝病科,天津 300170 天津市肝胆疾病研究所,天津 300170
  • 简介:摘要目的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治疗有助于代谢状态的改善,但接受直接抗病物(DAA)治疗后血清尿酸(SUA)水平的变化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观察慢性丙型肝炎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特点及DAA治疗后血尿酸水平的变化。方法用前瞻性的研究队列,探讨接受DAA治疗并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生风险,观察DAA治疗后12周血尿酸水平的变化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组间比较应用校正的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方差分析、Student's t检验或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应用通过重复测定及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SUA、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尿酸降低定义为治疗后12周SUA较基线下降。肾小球滤过率(eGFR)、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丙氨酸转氨酶及受控衰减指数变化比率定义为(基线-治疗后12周)/基线。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与高尿酸血症及尿酸降低的风险因素及影响因素。结果纳入161例慢性丙型肝炎接受DAA治疗的患者,高尿酸血症患者占19.3%。eGFR < 60 ml/(min·1.73 m2)及人体质量指数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独立风险因素(eGFR:OR = 0.123,P = 0.002;人体质量指数:OR = 1.220,P = 0.002)。治疗前、治疗结束及治疗后12周SUA水平明显变化(327.96比320.76比314.92,F = 3.272,P = 0.042),治疗后12周SUA、肝硬度、丙氨酸转氨酶及受控衰减指数较基线均有显著下降,P < 0.05。治疗过程中eGFR较基线升高比率与受控衰减指数下降比率是SUA降低的影响因素(eGFR:OR = 5 124,P = 0;受控衰减指数:OR = 0.010,P = 0.039)。结论慢性丙型肝炎发生高尿酸血症的风险因素为eGFR降低及人体质量指数,通过DAA治疗病毒清除后,血尿酸水平显著降低。

  • 标签: 慢性丙型肝炎 尿酸 高尿酸血症 直接抗病毒药物
  • 简介:摘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一种蜱传的新型布尼亚病毒,在中国大别山地区被首次发现,临床上可以引起严重发热、血小板减少等症状,致死率可达10%~30%。目前,SFTSV的致病机理和感染机制尚不清楚,还没有针对该病毒的特效药物和疫苗。本文对SFTSV的入胞机制、膜融合、复制、装配和出芽过程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目前SFTSV相关的治疗性抗体和抗病物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SFTSV的疫苗和抗病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感染周期 抗病毒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索磷布韦(Sofosbuvir,SOF)为基础的直接抗病物治疗儿童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诊断为CHC的儿童,接受SOF(体质量≥17 kg 200 mg/d,<17 kg 150 mg/d)/雷迪帕韦(Ledipasvir, LDV,体质量≥17 kg 45 mg/d,<17 kg 33.75 mg/d)或维帕他韦(Velpatasvir,VEL,体质量≥17 kg 50 mg/d, <17 kg 35 mg/d)±利巴韦林(RBV,15 mg/kg/d)治疗12周,停药随访12周的资料。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结束和停药随访12周时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并观察治疗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13例儿童中10例(76.92%)儿童均在抗病治疗后2周内HCV RNA转阴,2例(15.38%)在2~4周内HCVRNA转阴,1例(7.69%)患者在8周HCV RNA未转阴时加用RBV,第10周复查HCV RNA转阴。停抗病物后12周和24周(SVR12,SVR24)复查HCV RNA持续阴性。不良反应:头痛2例(15.38%)、3例乏力(23.08%) ,无1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索林布韦为基础的直接抗病物治疗儿童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良好。

  • 标签: 丙型肝炎 慢性 儿童 治疗 索磷布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物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肾功能、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血管活性、抗病指标及对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platelet ratio index,APRI)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唐山市传染病院和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50例。应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和抗病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柔肝化纤颗粒。观察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血管活性、抗病指标及对APRI的变化。计量资料的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硬化病程、肝功能Child分级、治疗前各项指标基数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门静脉内径(diameter of portal vein,Dpv)、脾静脉内径(diameter of splenic vein,Dsv)、内皮素1、一氧化氮、胰高血糖素(glucagon,GLA)、APRI均较治疗前降低;组间比较,观察组ALT(51.60±15.97)U/L、AST(62.65±26.28)U/L、尿素氮(10.25±1.65)mmol/L、肌酐(78.54±14.09)μmol/L、Dpv(10.20±1.10)mm、Dsv(8.08±0.68)mm、内皮素1(31.93±6.35)ng/L、一氧化氮(41.38±8.06)μg/L、GLA(69.54±12.14)mg/L、APRI 3.14±1.35明显低于对照组[(97.49±30.87)U/L、(96.03±25.63)U/L、(17.49±2.55)mmol/L、(116.43±22.77)μmol/L、(13.42±1.26)mm、(10.44±0.83)mm、(44.34±11.88)ng/L、(63.47±15.50)μg/L、(107.11±25.29)mg/L、5.91±1.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43、7.87、20.64、12.26、16.62、18.99、7.98、10.96、11.60、10.23,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白蛋白、门静脉血流速度(portal vein velocity,Vpv)、脾静脉血流速度(velocity of splenic vein blood flow,Vsv)均较治疗前升高,但对照组治疗前后V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P=0.613);组间比较,观察组白蛋白(39.42±7.35)/L、Vpv(25.72±4.06)cm/s、Vsv(24.22±6.15)cm/s明显高于对照组[(34.66±7.95)g/L、(19.38±3.46)cm/s、(19.54±5.88)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1、10.28、4.76,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72/75)与86.67%(65/75),χ2=4.13,P=0.042]、HBV DNA转阴率[76.00%(57/75)与58.67%(44/75),χ2=5.12,P=0.024]、HBeAg转阴率[50.67%(38/75)与30.67%(23/75),χ2=6.22,P=0.013]、HBeAg/HBeAb血清转换[28.00%(21/75)与13.33%(10/75),χ2=4.92,P=0.027]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sAg转阴率[8.00%(6/75)与5.33%(4/75),χ2=0.43,P=0.513]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物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疗效显著,改善肝肾功能、肝纤维化和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增加血管活性功能,降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载量、HBV复制,降低APRI、TLR-4、TGF-β1水平,提高机体免疫状态。

  • 标签: 柔肝化纤颗粒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 血管活性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
  • 简介:摘要根据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治疗的研究进展和临床诊治实际需求,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特制订此专家意见,建议在人群中扩大HBsAg筛查并采用高灵敏HBV DNA检测方法,降低启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的丙氨酸转氨酶阈值,积极治疗有疾病进展风险和"不确定期"患者,在经治低病毒血症患者中换用、加用或联用抗病物。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治疗 适应证
  • 简介:摘要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每年呈季节性流行且多为自限性,但是对于部分高危人群可发生重症流感,甚至导致死亡。流感的早诊早治对降低重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减少疾病进一步传播有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务工作者对流感的认识,合理使用抗流感病毒物,专家组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制订了《成人流行性感冒抗病治疗专家共识》,从方法学、流行特点和疾病负担、早期识别和诊断、首诊病情评估、抗病治疗、抗病物、特殊人群的抗病治疗、抗病物在阻断传播中的作用、抗病物在流感预防中的作用等9个方面给出了10条推荐意见。

  • 标签: 流感,人 抗病毒治疗 诊治 共识
  • 简介:摘要随着抗病治疗的广泛使用,HIV感染者的预期寿命、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改善。与此同时,HIV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尤其是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也有所增加。HIV感染者中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与很多因素共同作用有关。近年来研究表明HIV感染及抗病治疗与糖尿病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HIV感染及抗病治疗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感染 抗病毒治疗 糖尿病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4—2016年山东省新诊断HIV/AIDS接受抗病治疗后病毒载量(VL)抑制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艾滋病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描述HIV/AIDS接受治疗后VL抑制情况,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VL抑制的影响因素。结果2014—2016年山东省新诊断HIV/AIDS中共4 833例接受治疗,其中首次VL抑制的有3 449例,抑制率71.36%。文化水平为初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的HIV/AIDS治疗后首次VL取得抑制的可能性高于小学及以下者,OR值分别为1.75和2.00;在临床机构治疗的HIV/AIDS首次VL取得抑制的可能性高于在疾控机构治疗者,OR值为1.29;治疗基线CD4细胞水平为201~350、351~500及≥501个/μl的HIV/AIDS首次VL取得抑制的可能性高于≤200个/μl者,OR值分别为2.36,2.11和2.66;漏服药物HIV/AIDS首次VL取得抑制的可能性低于按时定量服药者,OR值为0.55。以上P值均<0.05。结论HIV/AIDS的抗病治疗效果与其文化水平、治疗基线CD4细胞水平、治疗机构和服药依从性有关联。尽早治疗、医疗机构开展治疗服务以及提高服药依从性可进一步促进抗病治疗效果。

  • 标签: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 抗病毒治疗 病毒载量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艾滋病患者抗病治疗后发生高血糖的情况,并分析高血糖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登封市人民医院采用抗病物治疗的艾滋病患者255例,所有患者均治疗6个月。治疗6个月后,统计255例患者高血糖的发生情况,设计基线资料填写表,比较发生高血糖患者与未发生高血糖患者的基线资料,纳入可能的影响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艾滋病患者抗病治疗后高血糖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经过6个月的治疗,255例艾滋病患者中发生高血糖40例,占15.69%(40/255);发生组体质指数[(27.28±3.04)kg/m2]大于未发生组[(22.38±2.43)kg/m2],治疗方案中含蛋白酶抑制剂占比(60.00%,24/40)高于未发生组(19.53%,42/215),CD4水平[(30.52±4.22)%]低于未发生组[(36.38±5.03)%],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70.56±5.67)U/L]高于未发生组[(52.38±4.25)U/L],P均<0.05。两组性别、年龄、传播途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体质指数大、治疗方案中含蛋白酶抑制剂、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高是艾滋病患者抗病治疗后高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CD4水平高是其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艾滋病患者抗病治疗后发生高血糖可能受体质指数大、治疗方案中含蛋白酶抑制剂、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高、CD4水平低的影响。

  • 标签: 艾滋病 高血糖 体质指数 蛋白酶抑制剂 γ-谷氨酰转移酶
  • 简介:摘要目的联合应用两种神经认知评价量表,探讨接受抗病治疗(ART)的HIV感染者神经认知损伤患病率、影响因素及其神经认知表现特征。方法纳入浙江省台州市开展的HIV与衰老相关疾病前瞻性队列研究中2 250例接受ART的HIV感染者。使用中国版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国际HIV相关性痴呆量表(IHDS)评价其神经认知损伤情况,并对2个量表中的7个神经认知域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在接受ART的HIV感染者2 250例中,年龄集中在45~89岁(48.0%,1 080/2 250),男性占79.2%(1 782/2 250),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37.8%(852/2 250)。MMSE和IHDS判断的神经认知损伤的患病率分别为14.3%(321/2 250)和31.8%(716/2 2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IV感染者MMSE判断的神经认知损伤危险因素包括60~89岁(aOR=2.63,95%CI:1.52~4.56)、抑郁症状(aOR=5.58,95%CI:4.20~7.40)和使用依非韦伦(EFV)治疗(aOR=2.86,95%CI:1.89~4.34);男性(aOR=0.71,95%CI:0.51~1.00)、偏胖(aOR=0.63,95%CI:0.44~0.89)和文化程度较高(aOR=0.11,95%CI:0.05~0.25)为保护因素。IHDS判断的神经认知损伤危险因素包括60~89岁(aOR=3.10,95%CI:2.09~4.59)、抑郁症状(aOR=1.78,95%CI:1.44~2.20)和使用EFV治疗(aOR=1.79,95%CI:1.41~2.29);男性(aOR=0.75,95%CI:0.58~0.97)、偏瘦(aOR=0.67,95%CI:0.47~0.96)、基线CD4+T淋巴细胞(CD4)计数≥350个/μl(aOR=0.69,95%CI:0.53~0.91)和文化程度较高(aOR=0.23,95%CI:0.14~0.39)是保护因素。HIV感染者的神经认知表现分为4种主要类型,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饮酒、抑郁症状、腰臀比、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基线CD4计数和使用EFV治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接受ART的HIV感染者神经认知表现分为4种类型,神经认知损伤患病率较高,需对不同类型者采取针对性的监测、预防与控制措施。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神经认知损伤 聚类分析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是我国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现有的核苷(酸)类似物和聚乙二醇干扰素均不直接作用于肝细胞核内的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难以实现HBV的彻底清除和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治愈。因此,亟需研发靶向HBV生命周期各阶段及促进宿主抗HBV免疫的新型抗病物。现汇总了目前处于临床试验不同阶段的抗HBV新药,并提出在临床试验中应根据在研药物的不同作用靶点与机制,确定最适的用于疗效评价和临床试验终点选择的病毒学和免疫学指标,从而有助于新药研发。此外,由于CHB疾病进程复杂,不同的在研药物可能有其最大获益的患者亚群,在临床试验中也应予以考虑。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治疗 抗病毒药物 临床试验 血清学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抗病治疗前耐药对HIV感染者治疗3年后的病毒学应答的影响。方法2018年对HIV感染者开展抗病治疗前耐药基线调查,进行抗病治疗3年后随访。通过临床数据和病毒学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 433例研究对象中,18~34岁占41.6%(1 012/2 433),男性占82.8%(2 015/2 433),高中及以上占46.9%(1 142/2 433),务农占22.4%(544/2 433),未婚占33.8%(823/2 433),异性性传播占48.1%(1 169/2 433),CRF07_BC亚型占41.3%(1 004/2 433)。抗病治疗前耐药率为4.5%(109/2 433)。抗病治疗3年后病毒学抑制失败率(病毒载量≥50拷贝数/ml)和耐药率分别为8.1%(196/2 433)和2.5%(60/2 433),其中抗病治疗前耐药和不耐药的病毒学抑制失败率分别为18.3%(20/109)和7.6%(176/2 324)、耐药率分别为4.6%(5/109)和2.4%(55/2 3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抗病治疗前耐药对HIV感染者治疗3年后的病毒学抑制失败的影响因素包括文盲(aOR=3.26,95%CI:1.82~5.86)、小学/初中(aOR=1.54,95%CI:1.09~2.18)、抗病治疗3年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和200~499个/μl(aOR=2.77,95%CI:1.75~4.37;aOR=1.55,95%CI:1.10~2.18)、最近1个月漏服抗病治疗药物(aOR=4.24,95%CI:2.92~6.17)和抗病治疗前耐药(aOR=2.84,95%CI:1.67~4.85)。结论我国HIV感染者抗病治疗前耐药处于低流行水平,抗病治疗3年后病毒学抑制失败率较高。建议加强HIV感染者的耐药监测,重视抗病治疗前耐药对抗病治疗效果的影响。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耐药 抗病毒治疗 病毒学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乙型肝炎前基因组RNA(pgRNA)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治疗停药抉择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就诊的长期抗病治疗的CHB患者资料,经高敏HBV DNA及HBV pgRNA评估后停药(HBV DNA≤20 IU/ml且HBV pgRNA<150 拷贝/ml),对纳入的91例HBeAg阴性CHB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随访停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临床情况,分析HBV pgRNA等因素与停药后复发的关系。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停药后累积复发率以Kaplan-Meier分析计算。结果观察至停药后12个月,共有34例(37.4%)患者出现复发并恢复抗病治疗,停药12个月累积复发率为46.8%。复发患者中,有14例(41.2%)患者伴随出现了生物化学突破,恢复抗病治疗后均实现良好的生物化学及病毒学应答。运用Cox多因素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发现停药前HBV pgRNA水平及服用的抗病物种类与停药后复发有关。HBV pgRNA≤50 拷贝/ml组停药后出现复发的风险是HBV pgRNA阴性组的2.316倍(HR=2.316,95%CI:1.047~5.126,P=0.038)。而HBV pgRNA>50 拷贝/ml组停药后出现复发的风险是HBV pgRNA阴性组的3.45倍(HR=3.450,95%CI:1.338~8.892,P=0.010)。结论HBV pgRNA可以用于预测CHB患者抗病治疗停药后的复发风险。停药前血清中HBV pgRNA阴性的患者停药后复发风险相对较低,对于HBV pgRNA>50 拷贝/ml的患者不建议停药。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 停药 HBV pgRNA 高敏HBV DNA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相关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抗病治疗后早期房水VZV-DNA载量变化。方法回顾性观察性临床研究。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且接受完整房水取样的VZV相关ARN患者24例2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3例13只眼,女性11例11只眼;左眼、右眼各12只;年龄(52.0±9.5)岁(39~ 71岁)。发生眼部症状至确诊ARN的时间为(16.6±6.1 )d (7~30 d )。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BCV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患者均在确诊后给予玻璃体腔注射40 mg/ml更昔洛韦0.1 ml (含更昔洛韦4 mg)治疗,2次/周,直至活动性坏死性视网膜病灶消退,但最多注射至确诊后4周,共计9次。治疗后随访时间(12.8±5.6)个月。抗病治疗首次及启动治疗后4、7、14、21、28 d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前抽取前房水,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中VZV-DNA载量。将房水病毒DNA载量变化过程分为平台期和对数减少期,对比观察患眼各期房水VZV-DNA载量情况。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比分析基线、末次随访时患眼BCVA的差异。结果治疗前,患眼房水VZV-DNA载量为(8.6×107±1.3×108)拷贝/ml。平台期持续时间为(7.4±2.4)d;对数减少期VZV-DNA载量下降斜率为(-0.13±0.04) log/d;病毒DNA载量减少50%的时间为(2.5±0.7)d。抗病治疗启动后28 d,患眼房水VZV-DNA载量下降至(1.7×105±1.8×105)拷贝/ml。病程中出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6只眼。治疗前、末次随访时,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1.1±0.6、0.8±0.7。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末次随访时logMAR BCVA与初始VZV-DNA载量相关(r=0.467,P=0.033 )。结论VZV相关ARN患眼抗病治疗后房水VZV-DNA载量明显下降,其与ARN临床过程密切相关。

  • 标签: 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急性 更昔洛韦 病毒载量 疱疹病毒3型,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7—2018年苏州市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失败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HIV基因型及耐药特点。方法收集2017—2018年235例抗病治疗失败患者的阳性血浆,采用in-house基因型耐药检测方法,成功扩增205例pol基因片段并测定核酸序列,经HIV-1数据库比对分析获得耐药突变位点和亚型。结果205例样本中,128例样本发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总耐药率为62.44%。对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及蛋白酶抑制剂(PIs)的耐药构成比分别为42.44%,60.49%和2.44%。基因分型以CRF01_AE为主,构成比为57.56%。结论2017—2018年苏州市抗病治疗失败的患者中耐药检出率偏高,以NNRTIs的耐药为主,M184V/I突变位点检出率高,应加强随访管理和依从性教育,定期开展耐药监测,防止耐药株的产生和传播。

  • 标签: HIV-1 耐药分析 基因检测
  • 简介:摘要一般认为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状态(inactive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carriers state,IHCs)患者的疾病进展缓慢,相对预后良好,国内外指南均不推荐治疗。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这种状态并非恒定不变,也可以发展为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或)肝癌。单纯基于丙氨酸转氨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 DNA评估患者是否处于IHCs,可能会使部分人群错失治疗时机。机体的免疫应答在疾病的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IHCs患者有残余的HBV特异性免疫细胞活性,采用基于聚乙二醇干扰素α的治疗方案可帮助IHCs患者恢复HBV特异性免疫细胞功能,从而获得更高的临床治愈率。

  • 标签: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干扰素类 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状态 抗病毒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