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诺如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极易突变和重组,型别众多。研究早期采用VP1区氨基酸序列对诺如病毒进行及鉴定。由于处在或接近聚合酶和衣壳区的重叠区为重组发生的热点区域,因此国际上提出使用聚合酶和衣壳区的双区域系统。目前基于2 s标准的双区域方法,聚合酶区可分为10个基因组及76种基因,包括2个暂定基因组及16种暂定基因,VP1可分为12个基因组及53种基因,包括2个暂定基因组及5种暂定基因。暂定基因组和基因有待进一步型别鉴定和基因组划分。本文对诺如病毒分子特征、不同分方法的原理、序列扩增方法、在线工具及最新的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诺如病毒 基因分型 聚合酶区 衣壳区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疆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分布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慢性HCV感染者6 462例,排除了重复检测者,有效纳入了检测HCV基因者共4 773例,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并回顾性分析基因的分布。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 773例标本中检测出了5种基因:1b2 928例(占61.3%)、2a1 241例(占26%)、3a375例(占7.9%)、3b205例(占4.3%),6a24例(占0.5%)。患者年龄在(48.14±13.93)岁,各年龄段均以检出基因1b为主;汉族2 965例,18个少数民族共1 808例,其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基因1b分别为1 798例(占60.6%)、1 130例(占62.5%),基因3分别为235例(占7.9%)、345例(占19.1%)。在少数民族中主要以维吾尔族居多,且可检测出基因6a,其他民族未检测出6a,检出基因1b维吾尔族704例(占62.1%),基因3维吾尔族共269例(占23.7%)。男性2 413例,女性2 360例,其中基因1b男性1 418例(占58.8%)、女性1 510例(占64.0%);基因3男性424例(占17.6%),女性156例(占6.6%)。基因1b基因非1b患者性别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汉族与少数民族患者基因2a、3a、3b、6a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结论新疆地区HCV基因分布呈多样性,以1b为主。少数民族HCV基因3较汉族比例高。新疆HCV基因检测丰富了我国HCV基因分布特征,并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肝炎病毒,丙型 基因分型 新疆 分布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天津市1例输入基孔肯雅热病例开展病毒基因,确定基孔肯雅病毒(CHIKV)与全球主要流行株的关系。方法提取临床症状疑似为CHIKV感染患者血清中RNA,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CHIKV核酸。两步RT-PCR法扩增编码CHIKV包膜糖蛋白E1的基因,扩增产物经测序后开展测序分析。将测序结果与全球其他地区流行毒株一同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天津市输入CHIKV基因属于能够感染白纹伊蚊并在其体内繁殖的东/中/南非基因印度洋亚型(ECSA-IOL)。系统发生树分析表明,此次输入的CHIKV与2016-2017年在巴基斯坦、意大利、孟加拉国等国家流行的CHIKV毒株高度同源,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4%,并与这些国家流行的CHIKV毒株共同组成1个基因簇。结论此次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感染的毒株更容易在人群中传播,提示应加强对基孔肯雅热输入性病例的防控工作,以防止该蚊媒传染病在我国发生本地聚集性传播。

  • 标签: 基孔肯雅病毒 基孔肯雅热 输入病例 蚊媒传染病 系统发生树分析
  • 简介:摘要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可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作为RNA病毒,EV的RNA依赖的RNA聚合酶缺乏校对功能,导致其基因发生高频率的突变和重组,从而使EV获得进化优势,进而发生对宿主的免疫逃逸、对抗病毒药物的抗性,也可使病毒的传播力和致病性增强或组织嗜性发生改变。本文综述了EV的重组机制,并对部分重要型别和新型别EV的重组情况以及重组对病毒流行、致病性的影响进行了概述。

  • 标签: 肠道病毒 基因重组 重组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福建省2014—2019年不同基因麻疹野病毒流行情况,为制定后续麻疹防控策略,完成消除麻疹目标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福建省2014—2019年麻疹发病监测数据及各地市上送的麻疹疑似病例咽拭子样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麻疹病毒N蛋白羧基端450个核苷酸序列,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鉴定和分析。结果2014—2019年福建省共报告疑似麻疹病例1 102例,年发病率为0.47/10万;实验室共接收咽拭子标本884份,获得除疫苗株外麻疹病毒N蛋白羧基端450个核苷酸序列179条,其中110条为H1基因麻疹毒株序列,43条为B3基因麻疹毒株序列,26条为D8基因麻疹毒株序列。福建省H1基因麻疹病毒属于H1a基因亚型,存在两个分支,有19种不同的变异序列毒株,部分毒株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麻疹毒株高度同源(99.8%~100.0%);福建省B3基因麻疹病毒存在6个变异序列毒株,与国内外流行的B3麻疹毒株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8.4%~100.0%,其中部分毒株与2018年的香港HongKong.C HN/35.18/B3毒株同源性为100.0%,与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的B3基因毒株高度同源(99.8%);而福建省D8基因麻疹毒株存在5个变异序列毒株,部分毒株与2014年越南的HoChiMinh.VNM/11.14/MV95毒株、2019年日本的MVs/KobeC.JPN/28.19/19MR69毒株、2018年的泰国MVs/Samut_Sakhon.THA/8.18毒株高度同源。结论2014—2019年福建省共发现三种不同基因型别的麻疹野病毒(H1、B3、D8)流行传播,其中H1a基因依然是福建省的本土流行基因,B3和D8基因麻疹病毒为福建省输入性基因毒株,并引起有限的传播流行。结果提示福建省近年来麻疹本土病例虽有所减少,但境外输入病例的风险在增大,后续应加强境外输入病例的监测。

  • 标签: 麻疹病毒 B3基因型 D8基因型 病原学监测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正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病毒,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来源、是否变异、感染途径等问题尚待研究。此文通过对GISAID平台发布中的SARS-CoV-2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并就目前关于SARS-CoV-2的病毒起源、核酸序列、遗传关系、传播途径和感染机制等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结合笔者对基因组序列分析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冠状病毒属 来源 变异 生物信息学
  • 作者: 王庭璋 马云婷 沈泓 吴俊 李珏 李钧 孙宝昌 洪烨 洪文杰 王美霞 陈欢 俞云松 刘程智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浙江天科高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浙江省微生物技术与生物信息学研究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12 ,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微生物检测与预警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52 ,杭州市临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科 311300 ,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中心 310021 ,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浙江省 325000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感染科 浙江省微生物技术与生物信息学研究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16
  • 简介:摘要冠状病毒基因组资源库(Coronavirus Tracing,CoVTrac)是通过2019新型冠状病毒信息库(2019 novel coronavirus resource, 2019nCoVR)、全球流行性感冒病毒数据库(Global Initiative on Sharing All Influenza Data, GISAID)和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等多个数据平台及自测方式收集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包括2019新型冠状病毒),利用Java、Spring、Angular和MySQL等技术搭建的在线数据平台。CoVTrac数据库整合了包含α、β、γ、δ 4个冠状病毒属共456条基因组序列,实现了数据提交、数据展示、进化溯源分析、基因功能注释和辅助分子实验设计等功能。CoVTrac数据平台可为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冠状病毒基因组的科学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和快速检测、药物研发等行业应用提供支持。

  • 标签: 冠状病毒 多态性,单核苷酸 新型冠状病毒 进化 引物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北京部分地区女性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病理诊断为未发现上皮内病变及癌变、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及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3组人群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亚型感染以及年龄分层的感染情况。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妇产科的女性宫颈脱落细胞标本,利用高危HPV核酸测定试剂盒[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进行基因检测,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其中同时行TCT检测患者结果,按TCT病理学诊断分为3组,将诊断为未发现上皮内病变及癌变患者纳入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以及宫颈TCT-LSIL组和宫颈TCT-HSIL组,采用χ2检验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对照组(561例)中,至少有一个亚型感染的例数为68例,总阳性率为12.12%;TCT-LSIL组(385例)中,至少有一个亚型感染的例数为288例,总阳性率为74.81%;宫颈TCT-HSIL组(170例)中,至少有一个亚型感染的例数为128例,总阳性率为75.29%。对照组阳性率最高的是52,宫颈TCT-LSIL组和宫颈TCT-HSIL组阳性率最高的是16。16、18、31、33、39、45、51、52、56、58、68的感染率在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型别中只有16在宫颈TCT-HSIL组的感染率与对照组和宫颈TCT-LSIL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所有纳入对象进行年龄分层后,仅16在不同年龄段之间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3组进行年龄分层后在<31岁年龄段内,16、18、31、33、39、45、51、52、56、58的感染率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31~<41岁年龄段内,16、18、39、51、52、56、58的感染率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41~<51岁年龄段内,16、18、35、52、56、58的感染率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51岁年龄段内,16、18、31、33、51、52、58的感染率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CT-LSIL组进行年龄分层后16、45在<31岁、≥31~<41岁、≥41~<51岁和≥51岁4个年龄段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对照组和宫颈TCT-HSIL组各个年龄段之间各个亚型的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HPV中的16、18、51、52、58在HSIL患者中感染率高,是引起宫颈病变的主要HPV类型,且在HSIL患者不同年龄段内HPV各个型别的感染率相当。

  • 标签: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河北省散发腹泻病例诺如病毒的分子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河北省6市哨点医院散发腹泻病例粪便标本,用实时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检测标本中的诺如病毒。阳性标本进行基因片段扩增,并测序进行序列比对,确定基因。对测序所得序列与基因库中诺如病毒参考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并做进化树分析。结果共采集腹泻便样本1 240份,检出诺如病毒阳性样本58份,其中GI5份,GII53份。对诺如病毒阳性样品RNA进行测序,得到21条主要衣壳蛋白(VP1)区序列和17条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polymerase,RdRP)区序列。经过与GenBank中诺如病毒参考序列比对,得到VP1区5种基因,GII.4最多(10/21),其次为GII.17(4/21),其他还有GII.2(3/21)、GII.3(3/21)和GII.6(1/21)。RdRP区有2种基因,分别为GII.P17(4/17)和GII.Pe(13/17)。结论河北省感染诺如病毒散发腹泻病例以GII.4和GII.17为主,其他型别也有检出,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及时发现新型毒株。

  • 标签: 诺如病毒 腹泻病例 基因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阐明2011年甘肃省幼儿急疹病例中人疱疹病毒6(human herpesvirus-6,HHV-6)感染情况及病毒基因特征。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方法对2011年甘肃省收集的169份幼儿急疹病例的咽拭子标本进行HHV-6初筛,对HHV-6病毒核酸阳性标本进行U90基因PCR扩增、序列测定以及病毒基因特征分析。结果在169份幼儿急疹病例标本中,有60份标本检测为HHV-6病毒核酸阳性,获得了10条HHV-6B U90基因序列。HHV-6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2岁以下婴幼儿,病例年龄中位数为9月龄。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发现,HHV-6B可分为分支a和b。其中分支a又可进一步分为3个亚分支(亚分支a-1、a-2和a-3),不同亚分支之间呈现一定的地域聚集性。本研究获得的10条HHV-6B序列分散在系统发育树的不同分支上,分属于亚分支a-1和a-2以及分支b。在10条序列中未发现基因重组现象。结论甘肃省存在着多个HHV-6B分支/亚分支病毒同时流行,病毒呈现出序列多样性。通过本研究首次阐明了甘肃地区幼儿急疹病例中HHV-6B基因特征,填补了我国HHV-6B分子流行学研究的空白,同时也为全球HHV-6B研究积累了数据。

  • 标签: 幼儿急疹 人疱疹病毒6型B亚型 基因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7年山东省戊肝炎病毒(HEV)的基因分布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取山东省2017年1—12月通过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戊肝炎病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个案调查,并采集其血清标本,共1 04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复核检测HEV-IgM和HEV-IgG抗体,对HEV-IgM阳性者的血清提取病毒核酸,采用逆转录PCR方法扩增HEV开放式阅读框架2区域内长度为644 bp的核苷酸片段,直接测序后与GenBank下载的参考病毒株序列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HEV-IgM复核检测阳性者638例(61.1%),其中男性病例年龄为(57.9±12.2)岁,阳性率为61.5%(496/807),女性病例年龄为(58.1±15.0)岁,阳性率为59.7%(142/238);复核检测阳性者中共检出163株HEV毒株,检出率为25.6%(163/638),其中,东、中和西部地区检出率分别为23.0%(71/309)、33.6%(72/214)和17.4% (20/115)。检出的163株HEV病毒株均属于基因,以4d亚型为主,占85.9%(140株),其次为4b亚型(7.4%,12株),以及少量的4a和4h亚型,分别占3.7%(6株)和3.1%(5株)。4a、4b和4h基因亚型组病例以东部为主,分别占3/5、11/12和4/6;4d基因亚型组以中部为主,占50.0%(70/140)。163株HEV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2.7%~100.0%,其中140株HEV 4d亚型毒株与山东省猪源(KF176351)、牛源(KU904278)和羊源(KU904267)HEV毒株亲缘关系较近,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3.1%~98.3%、92.7%~97.9%和92.7%~97.9%。结论山东省HEV优势流行株属于基因4d亚型,跨种间传播可能是山东省人HEV感染的主要来源。

  • 标签: 肝炎病毒,戊型 基因型 分子流行病学 监测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慢性感染是其相关肝病发生、进展的根本原因。HBV基因与宿主基因的整合不一定是病毒复制的必要环节,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HBV基因整合事件可发生于病毒感染宿主的不同疾病阶段。HBV基因整合事件可能是影响包括HBV慢性感染、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等肝脏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HBV基因整合可诱导宿主对HBV免疫耐受,从而导致病毒感染慢性化;HBV基因组中HBV X区、HBV前S和S片段与宿主基因的整合事件最为常见,这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BV基因易与宿主端粒反转录酶、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B和细胞周期E1等基因发生整合,并影响这些基因的转录,进一步引起其他相关基因的功能紊乱。针对HBV基因整合事件,可通过Sanger法测序和HBV捕获测序的方式进行测定研究;虽然越来越多的HBV基因整合事件在二代测序研究中被发现,但HBV基因与宿主基因整合的机制尚未明确。整合事件对疾病的发生、转归和对宿主基因活动的影响仍不清楚,需深入、细致的研究。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慢性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整合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7—2019年上海市松江区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病毒基因特征。方法收集上海市松江区2017—2019年69起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疫情的流行病学资料及相关样本,用针对诺如病毒ORF1和ORF2连接区进行基因测序的方法进行诺如病毒基因测序及型别鉴定。结果2017—2019年,上海市松江区共报告诺如病毒感染腹泻疫情69起,共检测1 767份样本:619份病例样本(诺如病毒阳性率19.9%),343份从业人员样本(诺如病毒阳性率1.1%),505份环境样本(诺如病毒阳性率0.5%)和300份食品样本(未检出)。测序获得141株基因序列,基因型别分析显示2017年和2018年主要引起感染性腹泻的基因型别为GII.P16-GII.2(50.98%,26/51),而2019年引起感染性腹泻的基因型别中GII.P16-GII.2(13.73%,7/51)和GII.Pe-GII.4(9.80%,5/51)较多。结论引起上海市松江区2017—2019年诺如病毒感染的69起腹泻疫情病毒主要的基因型别为GII.P16-GII.2,呈明显的春、秋冬季高峰,且幼儿园及学校的事件较多。

  • 标签: 腹泻 基因型 横断面研究 诺如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国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组序列的免疫逃逸突变、耐药突变和基因组进化信息。方法选取1998-2021年在GenBank中的中国HBV全基因组序列信息作为分析对象,采用MAFFT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使用在线工具Gen2pheno进行免疫逃逸突变和耐药突变分析,使用BEAST 1.10.4做序列的时间进化分析。结果5 426条序列纳入分析集,分布于我国19个省份,C占比最高(59.1%,3 211/5 426)。其次为B(33.7%,1 833/5 426)。有764条(14.1%,764/5 426)序列发生了免疫逃逸突变,98.1%的序列至少发生了1处反转录酶编码区域突变。中国大部分系列的进化根在公元1801年左右。结论中国HBV耐药突变率较高,HBV基因组进化缓慢。

  • 标签: 乙型肝炎 基因组耐药和免疫逃逸突变 基因组进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9年辽宁省收集到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基因特征。方法采集辽宁省2019年疑似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的疱疹液样本共32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筛查疑似样本,通过检测分析阳性样本的三个开放阅读框(ORF)即ORF22、ORF38和ORF62上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整理样本及序列资料并对基因序列对比分析,确定病毒基因型别,进行疫苗株与野毒株鉴别。结果32份疑似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样本中,27份为VZV阳性,均为野毒株属Clade2遗传支,核苷酸与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8.85%~100%和96.9%~100%。其中LN-14在37990位点发生A→G碱基突变,并且有1例疫苗突破病例。结论2019年辽宁省流行的VZV基因均属Clade2野毒株。

  • 标签: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基因型 野毒株 疫苗株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河南省境外输入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毒株的基因组进化特征及变异情况。方法纳入2020年5月至12月河南省报告的16例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采集患者咽拭子标本送至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以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平台上公布的SARS-CoV-2 Wuhan-Hu-1作为参考序列,采用MEGA X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和分析,并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16例病例中,13例来自俄罗斯,2例来自缅甸,1例来自乌克兰。共获得16条基因组长度为29 804~29 882 bp的2019-nCoV基因组序列。共检测到145个核苷酸突变位点和80个氨基酸突变位点,所有序列均存在C241T、C3037T、C14408T、A23403G核苷酸位点突变,以及刺突蛋白区D614G氨基酸位点突变。BetaCov/HEN02/Human/2020、BetaCov/HEN04/Human/2020和BetaCov/HEN05/Human/2020毒株基因组的第29704位点出现碱基A插入,所有序列均未发现缺失变异。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16株毒株与目前流行的需关注的变异株均无相关性。结论2020年5月至12月河南省境外输入病例的2019-nCoV毒株基因组突变呈现随机性和多样性,均不属于需关注的变异株。

  • 标签: 冠状病毒属 基因组 序列比对 2019新型冠状病毒 进化 关切变异株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福建省2018年健康人群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 MuV)抗体水平和基因情况。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测定人群静脉血IgG抗体水平;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检测腮腺炎现症患者咽拭子标本及细胞培养物中MuV的小疏水蛋白(small hydrophobin, SH)基因序列,通过SH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鉴定MuV基因型别。结果完成血清学检测4 925人,MuV IgG抗体阳性3 780人,阳性率78.58%,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eometric mean concentration, GMC)为245.83 IU/ml。不同性别人群的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GMC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295, P=0.117; Z=-2.220, P=0.026)。抗体阳性率和GMC在不同地区人群之间以及不同年龄组人群之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抗体阳性率和GMC最低的为<1岁组的婴幼儿,其次为12~15岁组人群。有含MuV成分的疫苗(mumps-containing vaccine, MuCV)免疫史人群的抗体阳性率和GMC均高于无MuCV免疫史人群及MuCV免疫史不详人群,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315, P<0.001; Z=-16.319, P<0.001)。病毒基因表明2018年福建省2起腮腺炎疫情中分离出的2株活病毒及6例咽拭子核酸阳性标本均为F基因。结论2018年福建省流行性腮腺炎婴幼儿及12~15岁人群组的抗体水平较低,其中12~15岁人群组为重点关注对象;MuV主要是以F基因毒株流行为主。

  • 标签: 腮腺炎病毒 抗体水平 基因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20—2021年山东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的基因特征。方法于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收集85份山东省疑似水痘患者的疱疹液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ZV核酸,筛查疑似样本。通过PCR和Sanger法测序检测阳性样本的开放阅读框(ORF)ORF22片段和ORF38片段的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确定病毒基因型别;检测ORF38片段和ORF62片段的4个SNP位点鉴别疫苗株和野毒株。从GenBank数据库上下载VZV各基因参考序列,采用Sequencher软件和Mega7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85份疑似水痘样本中,有80份样本为VZV阳性,均为野毒株,属于clade 2遗传分支。80株序列与clade 2代表株相比,ORF22片段的核苷酸与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9.5%~100%和98.5%~100%。其中病毒毒株SD20-1、SD20-5、SD20-6、SD20-8、SD20-9、SD20-10、SD20-11、SD20-12、SD20-13、SD20-30和SD20-31均在37990位点发生A➝G的碱基突变,导致所编码氨基酸由谷氨酰胺变为精氨酸;SD21-1在38059位点发生C➝A的碱基突变,导致编码苏氨酸变为天冬酰胺。结论2020—2021年山东省VZV基因均属于clade 2型别的野毒株。

  • 标签: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基因型 野生型毒株 疫苗株
  • 简介:摘要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北部院区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252例,其中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或HCV-RNA定量检测任一阳性者为感染HCV组(23例),两者均阴性者为未感染HCV组(229例),HCV感染率为9.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糖尿病(OR=8.354,95%CI 1.021~68.380)、肾移植史(OR=12.831,95% CI 2.135~77.103)、透析器复用时间(OR=1.036,95%CI 1.016~1.056)和更换透析单位次数(OR=4.978,95%CI 1.823~13.840)是MHD患者HCV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MHD合并HCV感染中1b是最常见的基因。作者认为,积极开展基于HCV基因的抗病毒治疗可能会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 标签: 肾透析 肝炎病毒属 感染 危险因素 基因型
  • 简介:摘要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2002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和2012年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大流行以来,SARS-CoV-2的出现并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暴发,标志着冠状病毒再次跨越物种屏障并导致在人类中大规模流行。目前对于SARS-CoV-2的防治主要借鉴于对冠状病毒的治疗经验,仅局限在对症支持治疗,并无针对性的有效治疗措施。本文从基因组、蛋白质及疫苗方面综述了SARS-CoV-2的研究进展,为防治SARS-CoV-2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基因组 疫苗 新型冠状病毒 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