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6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人乳比常规婴儿配方营养、健康。虽然缺乏强有力的证据显示人乳喂养可预防特应性疾病,但因人乳喂养对婴儿的营养与免疫作用,人乳对婴儿心理发育的益处和其他优点是其他任何食物无可替代的。因此,各国指南仍然建议所有婴儿包括有特应性疾病家族史的婴儿应纯人乳喂养至4~6月龄。

  • 标签:
  • 简介:摘要肠内外营养在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牛奶蛋白是早产儿肠内营养的主要蛋白质来源。早产儿牛奶蛋白过敏(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CMPA)发生率虽然相对低,但症状不典型,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导致实施不恰当的诊疗措施,严重影响早产儿生长发育和预后。因此,本文通过阐述早产儿CMPA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研究进展,发现早产儿CMPA起病时间晚,单纯表现为直肠出血者较少,表现胆汁样呕吐及类似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症状更为常见,主要依据诊断性回避试验做出诊断,对于确诊CMPA的患儿,应通过母亲饮食回避、更换为深度水解配方奶或氨基酸配方奶治疗。但就如何早期识别早产儿CMPA仍然需要深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 标签: 早产儿 食物过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0~5岁儿童IgE介导牛奶蛋白过敏(CMPA)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变态反应科确诊为IgE介导0~5岁CMPA的106例患儿资料。完善患儿外周血常规、血清总IgE、牛奶特异性IgE、新鲜牛奶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PT)及牛奶蛋白组分检测等检查,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严重过敏反应,采用秩和检验、χ²检验进行临床特征差异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06例CMPA患儿中男67例、女39例。首次就诊年龄为15(8,34)月龄,≤1岁42例、>1~<3岁39例,≥3岁25例,发病年龄为6(5,8)月龄。患儿中进食牛奶或其制品后出现过敏95例(89.6%),皮肤接触时出现过敏42例(39.6%),在哺后出现过敏11例(10.4%);进食牛奶或奶制品时间为45(1,120)min、皮肤接触途径时间为10(5,30)min、母乳喂养途径出现症状时间为121(61,180)min,3种不同途径暴露后过敏症状出现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01,P<0.001)。临床表现以皮肤症状(100例,94.3%)最常见,其余依次为消化道症状(20例,18.9%),呼吸道症状(16例,15.1%),很少表现神经症状(1例,0.9%)。24例(22.6%)患儿既往至少发生过1次牛奶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伴其他食物过敏87例(82.1%),曾患湿疹94例(88.7%)、鼻炎57例(53.8%)、喘息23例(21.7%)。患儿总IgE水平为191.01(64.71,506.80)kU/L,牛奶特异性IgE水平为3.03(1.11,15.24)kU/L,SPT风团最长直径为8.2(4.0,12.0)mm,过敏原组分检测结果示77例(81.9%)至少存在酪蛋白、α乳清蛋白、β乳球蛋白、牛血清白蛋白组分中1项致敏。牛奶特异性IgE Ⅳ~Ⅵ级的患儿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性高于0~Ⅲ级的患儿[57.7%(15/26)比12.5%(10/80),OR=9.545,95%CI 3.435~26.523];牛奶SPT≥+++的患儿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性高于≤++的患儿[34.4%(11/32)比11.5%(3/26),OR=4.016,95%CI 0.983~16.400];α乳清蛋白阳性的CMPA患儿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性高于阴性[34.2%(13/38)比14.3%(8/56),χ²=1.23,P=0.042]。结论儿童CMPA发病年龄小,以皮肤症状为主要表现。多数患儿有1种以上蛋白组分致敏;SPT、牛奶及其组分特异性IgE检测对CMPA的诊断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高度致敏者易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 标签: 儿童 食物过敏 牛奶
  • 简介:摘要牛奶蛋白过敏指机体对牛奶中部分蛋白质分子发生的免疫反应。导致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生机制包括肠黏膜屏障破坏、宫内致敏、母乳传递、遗传、环境因素及胃肠道手术等多个方面。临床症状多以消化道为主,重症者还包括低白蛋白血症及生长发育迟缓,甚至休克及循环衰竭,部分伴有皮肤黏膜表现。诊断需进行临床评估,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明确。牛奶蛋白回避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益生菌的应用可预防过敏的发生。

  • 标签: 牛奶蛋白过敏 新生儿 牛奶回避
  • 简介:摘要牛奶蛋白过敏为婴幼儿最常发生的一种食物过敏,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开展合适的动物实验是牛奶蛋白过敏研究的关键,但目前国际上尚未建立非常符合人体生理致敏过程的牛奶蛋白过敏动物模型。理想动物模型的建立,对牛奶蛋白过敏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牛奶蛋白过敏模型动物品系、模型类型、评估指标作一综述,通过总结不同牛奶蛋白过敏动物模型的优缺点,希望为牛奶蛋白过敏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牛奶蛋白过敏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牛奶蛋白过敏婴儿饮食回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饮食回避治疗对牛奶过敏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人工喂养、临床诊断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暂停普通配方更换为氨基酸配方粉喂养4周。选择其中成功治疗病例23例,收集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粪便标本,分别提取粪便基因组,对16S rDNA特定区段PCR产物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干预前后菌群组成的差异,寻找组间差异物种。结果牛奶蛋白过敏患儿饮食回避疗法后,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肠道菌群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在门的水平上,治疗后变形菌门减少,其下级水平纲的水平上,α-变形菌纲与γ-变形菌纲均显著减少,肠杆菌科及肠杆菌属、颗粒链菌属均显著减少。在科的水平上,肉杆菌科、消化链球菌科及梭菌科下的Peptoclostridium菌属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乳杆菌科及下属乳杆菌属、优杆菌科及下属优杆菌属、瘤胃球菌属、Limosum菌种,以及巴氏杆菌目-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副流感嗜血杆菌T3T1菌种、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ATCC15697/JCM1222/DSM20088和Pseudocatenulatum-DSM20438/JCM1200/LMG10505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经饮食回避治疗后,肠道菌群中有害菌减少,有益菌增加。

  • 标签: 牛奶蛋白过敏 氨基酸配方粉 肠道菌群 婴幼儿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牛奶蛋白过敏婴儿饮食回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饮食回避治疗对牛奶过敏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人工喂养、临床诊断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暂停普通配方更换为氨基酸配方粉喂养4周。选择其中成功治疗病例23例,收集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粪便标本,分别提取粪便基因组,对16S rDNA特定区段PCR产物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干预前后菌群组成的差异,寻找组间差异物种。结果牛奶蛋白过敏患儿饮食回避疗法后,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肠道菌群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在门的水平上,治疗后变形菌门减少,其下级水平纲的水平上,α-变形菌纲与γ-变形菌纲均显著减少,肠杆菌科及肠杆菌属、颗粒链菌属均显著减少。在科的水平上,肉杆菌科、消化链球菌科及梭菌科下的Peptoclostridium菌属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乳杆菌科及下属乳杆菌属、优杆菌科及下属优杆菌属、瘤胃球菌属、Limosum菌种,以及巴氏杆菌目-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副流感嗜血杆菌T3T1菌种、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ATCC15697/JCM1222/DSM20088和Pseudocatenulatum-DSM20438/JCM1200/LMG10505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经饮食回避治疗后,肠道菌群中有害菌减少,有益菌增加。

  • 标签: 牛奶蛋白过敏 氨基酸配方粉 肠道菌群 婴幼儿
  • 简介:摘要牛奶蛋白过敏(CMPA)是婴儿期最常见的食物过敏。早产儿CMPA的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易漏诊或误诊,导致不适当的禁食以及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因此早产儿CMPA更应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明肠道菌群的建立和完善是婴儿出生后免疫系统成熟和诱导免疫反应平衡的基本因素。食物过敏婴儿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与非过敏婴儿存在差异。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显著不足,胃肠道和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过敏风险更大。益生菌的使用能增强肠道屏障功能,提高机体免疫耐受性。现对早产儿CMPA的临床诊治、肠道菌群特点及益生菌在早产儿中使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婴儿,早产 牛奶蛋白过敏 肠道菌群 益生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性直肠结肠炎(allergic proctocolitis,AP)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牛奶蛋白AP患儿资料,包括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电子结肠镜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点刺试验结果,以及诊疗经过与转归情况。结果共纳入11例AP患儿。首发症状最常见血便,其次是腹胀、腹泻、呕吐。11例均出现血便,腹胀5例,腹泻3例,呕吐3例,发热、反应低下、呼吸暂停各1例。混合喂养4例,人工喂养7例,发病日龄3~12 d(平均8.1 d)。便常规均提示潜血阳性,2例有白细胞、红细胞,便培养均阴性。血炎性指标正常9例, 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增高2例,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8例,皮肤点刺试验阳性3例。胸腹立卧位X线片正常4例,局部肠管充气、扩张3例,局部肠壁水肿、增厚2例,肠管排列与走行僵硬、肠壁透亮影2例。腹部超声正常2例,肠胀气6例,肠胀气伴少量腹腔积液或肠蠕动差3例。11例肠镜检查均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伴肠黏膜糜烂8例、黏膜出血5例、溃疡灶5例。组织病理学示结肠黏膜间质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局灶区间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5~30个/HPF。起病后均调整为深度水解配方奶或氨基酸配方奶喂养,3~7 d(平均4.3 d)后症状消失。结论新生儿AP可发生在生后第1周内,血便是主要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特征及检查手段,临床需依据症状、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性回避牛奶蛋白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肠镜及病理活检特征性改变并排除其他病因后诊断。回避过敏原是主要干预措施,预后良好。

  • 标签: 直肠结肠炎 婴儿,新生 牛奶蛋白过敏 结肠镜检查 皮肤点刺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牛奶蛋白过敏(CMPA)患儿饮食回避的依从性及其与营养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94例,均给予饮食回避与营养干预治疗6个月后,根据饮食回避依从性差异,将94例CMPA患儿分为依从组(36例,6个月内坚持完成饮食回避)与未依从组(58例,6个月内未能坚持饮食回避),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营养相关临床指标、营养风险。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铁蛋白(SF)、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依从组PA、SF、Hb、ALB水平均高于未依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从组营养风险低于未依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患儿依从性有利于降低其营养风险的发生,护理专业人员应明晰二者关系,使患儿家长明确饮食回避重要性,并给予帮助及指导,提高患儿依从性,进而改善CMPA患儿预后。

  • 标签: 儿童 牛奶蛋白过敏 饮食回避 依从性 营养风险 营养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玉屏风散联合深度水解配方奶粉治疗牛奶蛋白过敏婴幼儿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免疫功能、白细胞介素(IL)10、IL-2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杭州市儿童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接诊的牛奶蛋白过敏婴幼儿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玉屏风组、常规治疗组各40例,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婴幼儿80例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予深度水解配方奶粉,玉屏风散组患儿采用玉屏风散联合深度水解配方奶粉治疗,均持续治疗30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总免疫球蛋白(IgE)、牛奶特异性IgE(sIgE)、外周血CD4+CD25+Treg、IL-10、IL-22水平。结果玉屏风散组总有效率为92.5%(37/40),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的72.5%(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P < 0.05)。玉屏风散组血清总IgE、牛奶sIgE分别为(132.93±14.61)IU/L、(0.62±0.14)IU/L,均低于常规治疗组的(150.27±16.22)IU/L、(0.85±0.17)I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2、6.61,均P < 0.001);玉屏风散组CD4+CD25+Treg表达为(13.29±1.40)%,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的(11.84±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P < 0.05),玉屏风散组CD4+CD25+Treg与对照组[(13.40±2.0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P=0.759);玉屏风散组IL-10为(34.57±4.07)μg/L,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的(22.19±2.15)μg/L,IL-22水平为(2.20±0.42)ng/L,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的(5.28±0.79)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01、21.77,均P < 0.05),且玉屏风散组IL-10、IL-22与对照组[(35.53±3.85)μg /L、(2.13±0.53)ng/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6,P=0.209;t=0.73,P=0.468)。结论玉屏风散联合深度水解配方奶粉治疗牛奶蛋白过敏婴幼儿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婴幼儿的免疫功能,提高IL-10水平,降低IL-22水平。

  • 标签: 食物过敏 乳类过敏反应 婴幼儿 玉屏风散 水解配方奶粉 免疫球蛋白E 白细胞介素10 白细胞介素2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牛奶蛋白过敏性肠炎患儿粪便中嗜酸性粒细胞(EOS)的数量变化,为牛奶蛋白过敏性肠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70例牛奶蛋白过敏性肠炎患儿(过敏组)、同期就诊的50例非过敏普通腹泻患儿(非过敏组)及50例健康体检儿童(健康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3组儿童外周血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EOS及EOS%;Gomori染色法计数3组儿童及过敏组治疗后粪便中的EOS,分析粪便中EOS与牛奶蛋白过敏性肠炎的相关性。结果过敏组外周血EOS计数(0.71±0.74)×109/L、EOS%(7.56±5.96)%、PLT(382.96±85.98)×109/L;非过敏组外周血EOS计数(0.31±0.18)×109/L、EOS%(3.53±2.26)%、PLT(315.12±69.81)×109/L;健康对照组外周血EOS计数(0.31±0.15)×109/L、EOS%(3.66±1.65)%、PLT(307.56±85.20)×109/L。过敏组外周血EOS、EOS%、PLT均高于非过敏组和健康对照组(F=13.606、19.055、16.074,均P<0.05)。过敏组粪便EOS计数[(10.75±17.17)个/50个1 000倍视野]明显高于非过敏组[(1.16±3.09)个/50个1 000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25,P<0.05),而健康对照组患儿粪便未见EOS。过敏组患儿回避牛奶4周后,粪便中EOS计数明显下降[(2.26±5.32)个/50个1 000倍视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22,P<0.05);而血EOS计数[(0.56±0.47)×109 /L]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81,P>0.05)。结论牛奶蛋白过敏性肠炎患儿粪便中EOS数量明显升高,经治疗后下降,有助于指导过敏性肠炎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估。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婴幼儿 牛奶蛋白过敏 过敏性肠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儿童及青少年人群牛奶过敏原致敏阳性率,探讨牛奶致敏的年龄、疾病分布特征和致敏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门诊的818例疑诊食物过敏的未成年患者。采用ImmunoCAP荧光酶联免疫法对患者血清进行牛奶sIgE检测,定义sIgE 1级为轻度致敏,2~3级为中度致敏,4~6级为重度致敏。并采用χ²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牛奶致敏患者的年龄分布、临床症状及多重致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中,牛奶致敏率为25.7%(210/818)。0~3岁组婴幼儿患者牛奶致敏率为39.2%、牛奶sIgE水平[0.93(0.52,2.62)kU/L]、中重度致敏患者比例23.5%,均高于其他年龄组。牛奶致敏率及致敏程度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牛奶致敏以皮肤过敏症状最常见(50.0%),其次是呼吸道(38.9%)和胃肠道症状(36.1%)。0~3岁组以皮肤症状最常见(47.3%),4~6岁和7~18岁组以呼吸系统症状多见(58.7%,56.0%)。中重度牛奶致敏患者的多重致敏率达74.1%,其中70.4%合并其他食物过敏原致敏,31.5%合并其他吸入性过敏原致敏。结论18岁以下人群中,婴幼儿患者牛奶致敏率高、致敏程度严重,随年龄增长逐渐减轻。牛奶致敏患者以皮肤过敏症状最常见。

  • 标签: 牛奶过敏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 致敏
  • 简介:摘要严重过敏反应是急性全身过敏反应最严重的临床表现,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高,因此有必要继续传播该疾病的诊治和管理知识,以使每位医疗保健专业人员都具备相应急救知识技能。本版指导意见与当前最新的严重过敏反应诊治信息保持一致,从定义、诊断标准、严重度分级、诱因和协同因素及治疗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强调肾上腺素肌内注射仍是严重过敏反应的一线治疗措施,在严重过敏反应发生后,患者应转诊至专科医师来评估潜在诱因,并接受健康教育以预防复发和进行疾病自我管理。

  • 标签: 严重过敏反应 指导意见 肾上腺素 诱因 食物 昆虫毒液 药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无锡地区过敏性疾病儿童过敏原种类和分布特点,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采用德国Mediwiss过敏原体外检测系统,本文对2017年1月至12月在无锡市儿童医院进行过敏原检测的2 544例过敏性疾病患儿的血清总IgE和19种过敏原特异性IgE进行定量检测。结果2 544例过敏患儿总IgE阳性率为67.6%,阳性率最高的吸入过敏原是户尘螨(42.2%),其次是霉菌(22.3%),阳性率最高的食物过敏原是牛奶(36.9%),其次是腰果(22.6%)。不论吸入还是食物过敏原,男孩阳性率均高于女孩。6~8月过敏原阳性率最高,1~2月、12月最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过敏原阳性率逐渐升高。婴幼儿以食物过敏原为主,而3岁以上儿童以吸入物过敏原为主。特应性皮炎和过敏性胃肠炎患者以婴幼儿为主,过敏性结膜炎、鼻炎、支气管哮喘患者以学龄前期多见。结论无锡地区过敏性疾病儿童最主要的过敏原是尘螨,其次是牛奶、霉菌和腰果,不同年龄、性别、季节、疾病儿童过敏原阳性率及种类不完全相同。

  • 标签: 儿童 过敏原 过敏性疾病
  • 简介:摘要作为常见的、日益增多的过敏性疾病,食物过敏和哮喘可并存于同一患者,使病情复杂化,亦可相互产生负向影响。食物过敏会增加哮喘患者的发作风险,是发生致命哮喘的危险因素之一。早期的食物过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哮喘的发生。哮喘也会对食物过敏产生负向影响,使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的风险增加。回避食物过敏原仍是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主要方法。

  • 标签: 儿童 食物过敏 哮喘
  • 简介:摘要目前,免疫球蛋白E (immunoglobulin E,IgE)的致敏性检测是诊断过敏性疾病的基础,也是管理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原规避、药物治疗及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关键。2020年,世界过敏组织(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WAO)发表了关于IgE介导过敏反应诊断方法(包括体内检测和体外检测)的立场文件。本文旨在解读该文件中的体内检测部分,详细介绍了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和皮内试验(intradermal test,IDT)的适应证、技术操作要求、结果判定和解读,比较了两种皮肤试验的优缺点,并对个别问题进行了补充说明,以便于理解。

  • 标签: 免疫球蛋白E 过敏 体内检测 皮肤点刺试验 皮内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