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强军 王兆宇 姜春雷 潘军平 陈殿森 廖梅香 甄德强 冯连彩 吴婧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洛阳 471003,上海厦维医学检验中心病理科,上海 201112,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放射科,青岛 266002,广东省结核病控制中心影像科,广州 510630,广东省湛江市廉江飞帆医院放射科,湛江 524456,黑龙江省庆安县中医医院影像科,绥化 152400,山东省日照市结核病防治所呼吸科,日照 27680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影像科,南京 21000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结核“反晕征”的CT演变特征,进一步提高对此征象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8月至2020年4月经临床和病理证实且CT表现为“反晕征”的12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并对其中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病理和影像对照分析。结果12例表现为“反晕征”的患者中,单肺单发2例,单肺多发2例,双肺多发8例;3例仅见“反晕征”,9例同时合并晕征样或均匀样“烟花征”。12例患者于“反晕征”外环均可见“树芽征”。8例接受3次及以上CT复查,其中6例规范抗结核治疗后显示“反晕征”整体密度减低、体积缩小。2例自然病程下,1例病灶整体增大,1例病灶整体密度减低、“反晕征”外环壁变薄。1例手术肺叶切除病理显示,肺实质内可见大小不等含朗格汉斯结节巨细胞的肉芽肿性炎结节,典型的干酪性坏死肉芽肿结节少见。CT上“反晕征”外环朗格汉斯结节密集,中央区稀疏伴纤维组织增生和肺泡壁增厚。结论肺结核“反晕征”外环以“树芽征”为主,中央以细网格影为主,在有效抗结核治疗后“反晕征”整体密度减低、病灶缩小,最终多以细网格影长期存在。

  • 标签: 结核,肺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反晕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宁夏地区肾脏疾病谱特征演变趋势。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08年8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肾活检患者的人口学、临床表现和肾脏病理检查结果等资料。根据患者接受肾活检时间段分为2008—2013年组和2014—2019年组。比较两组患者接受肾活检时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肾脏疾病类型、原发性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和糖尿病肾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的差异。分析2008—2019年间宁夏地区肾脏疾病谱的逐年变化趋势。结果3 867例肾活检患者入选本研究,年龄(39.59±14.05)岁,男性多见(53.71%,2 077/3 867)。入选者接受肾活检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36.33%,1 405/3 867)。肾活检患者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78.79%(3 047/3 867),其次分别为继发性肾小球疾病(18.57%,718/3 867)、肾小管间质性疾病(1.45%,56/3 867)和遗传性肾病(1.19%,46/3 867)。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IgA肾病最常见(44.60%,1 359/3 047),膜性肾病次之(30.75%,937/3 047)。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以过敏性紫癜肾炎最常见(27.44%,197/718),狼疮肾炎次之(25.07%,180/718)。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与2008—2013年组相比,2014—2019年组患者膜性肾病比例较高,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非IgA沉积)比例较低(均P<0.00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与2008—2013年组相比,2014—2019年组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损害比例较高,过敏性紫癜肾炎和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比例较低(均P<0.01)。2014—2019年组肾活检患者临床表现为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衰竭、单纯血尿及尿蛋白量≤1.0 g/24 h比例高于2008—2013年组,而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比例低于2008—2013年组(均P<0.05)。与2008—2013年组相比,2014—2019年组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慢性肾衰竭比例较高,表现为蛋白尿合并血尿比例较低(均P<0.05)。结论宁夏地区肾活检人群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多见,IgA肾病是最常见病因,膜性肾病占比有逐年升高趋势。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以过敏性紫癜肾炎最常见,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损害占比有逐年升高趋势,提示应加强宁夏地区代谢性疾病肾脏并发症的筛查,重视轻度尿检异常患者的追踪检查。

  • 标签: 肾疾病 活组织检查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病理类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亚临床期高分辨率CT(HRCT)特征及短期演变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5日至31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及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确诊的17例亚临床期COVID-19患者的HRCT影像资料,男4例,女13例,年龄25.0~51.0(39.8±7.5)岁,均为与确诊COVID-19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所有患者首次CT检查后3~6 d再次行CT复查,其中6例患者复查前接受抗炎抗病毒及对症治疗,11例患者未进行任何治疗。分析亚临床期和短期随访的CT影像学征象,总结其短期随访CT图像演变规律。结果17例COVID-19患者亚临床期及短期随访CT病变主要位于双肺下叶,亚临床期左肺下叶9例,右肺下叶10例;短期随访左肺下叶9例,右肺下叶11例;病变累及肺段由亚临床期的46个增加至90个肺段。亚临床期病变以多发为主(13例),短期复查多发病例减少(7例),局灶性(6例)及弥漫分布(4例)增多。病变主要分布于胸膜下(13例)和沿支气管血管束走行(10例),短期随访1例病变分布由胸膜下进展为胸膜下及沿支气管血管束走行。病变主要有3种形态:磨玻璃密度结节影、斑片状/片状/团片状磨玻璃影和铺路石征。亚临床期及短期复查均可见磨玻璃影,随访复查显示磨玻璃结节减少4例,铺路石征增加4例。6例患者治疗后短期复查,3例由多发磨玻璃结节变为单发磨玻璃结节,3例多发磨玻璃影部分范围变小。11例未治疗患者病变范围增大。结论亚临床期COVID-19患者肺部CT具有一定特征,多为胸膜下或沿支气管血管束走行的小磨玻璃密度结节或磨玻璃影,短期随访病变变化较大。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河北省2009~2018年尘肺病发病的时空分布,为制定尘肺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2月,收集2009~2018年河北省尘肺病新发病例,建立数据库;采用重心迁移技术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尘肺病发病的时间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河北省2009~2018年共报告尘肺病6 099例,发病例数前5位的尘肺病种为矽肺(4 399例,72.13%)、煤工尘肺(1 298例,21.28%)、陶工尘肺(224例,3.67%)、电焊工尘肺(76例,1.25%)和铸工尘肺(48例,0.79%)。尘肺病2009~2014年发病重心由东北部唐山地区向西北部张家口地区方向迁移,2015~2017年向北部承德地区迁移,2018年重心回迁到唐山地区。2009~2011年、2014~2018年尘肺病发病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性(P<0.05),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张家口市、承德市等地区。结论河北省2009~2018年尘肺病发病重心较为稳定,主要位于河北省北部地区,且存在明显的区域聚集性,聚集类型主要为高-高聚集,相关部门应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尘肺病聚集地区的防治工作。

  • 标签: 尘肺 重心迁移 空间自相关 时空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近30年基于性别的人口学特征以及肺癌临床病理特征演变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至2018年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肺科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肺癌患者,比较男性和女性患者在年龄、吸烟史、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等分布差异,趋势分析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8 433例患者,其中男30 729(52.6%)例,女27 704(47.4%)例;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较年轻(56.0岁对59.7岁),非吸烟患者比例更高(98.3%对52.3%),且Ⅰ期肺癌(60.6%对49.3%)和腺癌病理类型(93.7%对56.1%)比例显著高(P值均<0.001)。趋势分析发现,女性患者比例逐年增多,并于2015年超越男性,目前男女比为1∶1.5。2013年后女性发病年龄呈年轻化,平均年龄由58.7岁下降至54.7岁(P=0.02)。吸烟比例的下降主要因为男性患者的吸烟占比下降(由68.5%下降至31.1%,P<0.01)。男性和女性患者Ⅰ期肺癌比例分别在2012年和2010年超过中晚期肺癌,且女性Ⅰ期肺癌比例上升幅度高于男性。在男性患者中,腺癌在2012年超过鳞癌成为主要病理类型;女性患者腺癌始终是最常见的肺癌病理类型,且占比持续增高已超过98%。结论近30年,外科诊治肺癌患者的性别分布已发生巨大转变,女性成为胸外科诊治肺癌的主要人群,并且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吸烟人群和鳞癌比例在男性患者中显著下降,腺癌已成为外科治疗最常见的肺癌病理类型。随着肺癌筛查的普及,Ⅰ期肺癌的比例呈显著增加趋势。

  • 标签: 肺癌 性别 人口学特征 病理类型
  • 简介:摘要肺部真菌病(PFIs)以往常常被认为是少见疾病,多发生于免疫抑制人群,但近年来PFIs发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PFIs的流行病学特征也发生着改变。本文综述了近年PFIs的演变特征,以探讨PFIs流行病学的改变及意义。

  • 标签: 真菌性肺炎 侵袭性真菌病 流行病学研究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表现及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分型和影像演变特征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月8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141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和HRCT影像学分型及影像演变特征。结果141例COVID-19患者首诊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比率降低。141例COVID-19患者中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37.5 ℃)139例(98.58%),偶见呼吸道以外症状如腹泻4例(2.84%)。141例COVID-19患者HRCT均有异常,52例(36.88%)胸部HRCT图像表现为磨玻璃影(GGO),以胸膜下分布为主;23例(16.31%)GGO合并局灶实变影;27例(19.15%)呈小片状模糊影;20例(14.18%)呈大片状实变影;48例(34.04%)可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和血管穿行征;5例(3.55%)有空气支气管征;7例(4.96%)有小结节影;5例(3.55%)呈纤维化、网格影或条索影。首次核酸检测阳性者135例(95.74%),阴性者6例(4.26%),同期HRCT结果普通型71例(50.35%)、重型47例(33.33%)和危重型23例(16.31%),各型自起病至首次CT检查平均时间分别为(2.51±1.32)、(5.02±2.01)、(5.91±1.76)d;其中首次检查为重型的病例有19例(19/47,40.43%)在第二次检查时病变分型加重、第三次检查时分型减轻。第二次核酸检查阳性者141例(100%),同期HRCT结果为普通型44例(31.21%)、重型53例(37.59%)和危重型44例(31.21%),各型距离首次CT检查平均间隔时间分别为(3.32±1.61)、(3.93±1.84)和(4.15±1.57)d。第三次核酸检查阳性者113例,阴性者28例,同期HRCT结果为普通型79例(56.03%)、重型46例(32.62%)和危重型16例(11.35%),各型距离首次CT检查平均间隔时间分别为:(5.59±1.83)、(7.32±1.37)、(7.55±1.78)d;不同时间节点CT检查影像分型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的临床特征及HRCT影像表现多样,双肺广泛的GGO、浸润影为其典型表现;病毒核酸检测阳性通常早于或与CT阳性同步出现,核酸检测存在假阴性,在特定的流行病学背景下,CT影像表现和演变特征在肺部损伤早期预警、评估病变严重程度以及帮助临床进行分型和治疗后随访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早产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导致远期肺和神经发育不良结局。自1967年Northway等首次描述BPD以来,BPD的定义一直在不断演变,其中校正胎龄36周需氧定义和2000年基于严重度分级定义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但后者对婴幼儿远期肺疾病和神经发育损害的预测能力更强。尽管早产儿BPD发病率依所采用的定义而报道不一,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BPD是复杂的多因子疾病,多种产前和产后危险因素参与BPD的发生。

  • 标签: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流行病学 婴儿,早产
  • 简介:摘要基因编辑技术是以改变靶基因序列为目的,实现定点突变、插入或敲除的技术。作为生命科学的新兴研究领域,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为基因的功能研究、基因检测和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基因编辑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三种主要技术—锌指核酸酶(zinc-finger nucleases,ZFNs),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TALENs)和CRISPR-Cas9。通过改造现有Cas9核酸酶以及寻找新的具有特异性识别和切割目的序列的蛋白,适用范围更广泛的基因编辑系统被开发出来,推动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本文同时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和存在的机遇及挑战进行了探讨,以增进对该技术及其未来研究的整体认识。

  • 标签: 基因编辑 CRISPR ZFN TALEN Cas核酸酶
  • 简介:摘要人工和机器人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不断发展,有效地减少了甲状腺手术并发症及颈部瘢痕的形成,得到了广大外科医师及患者的认可。但是,人工和机器人腔镜甲状腺手术发展至今,其衍生的术式及入路种类繁多,不同的术式及入路具备各自的优劣势。在适应证范围内,人工和机器人腔镜甲状腺手术与传统甲状腺手术的效果相当,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 标签: 腔镜 甲状腺手术 机器人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外鼻呈椎体形位于颜面中央,对面部美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种族间鼻形态存在较大差异,而目前鼻部的审美标准主要源于西方。新古典标准和当下文化传媒对鼻部美的定义和描述不断冲击着中国汉族传统"悬胆鼻"审美标准。现尝试探寻时尚审美与传统审美在鼻部的定义、形成、异同之处,如何将传统文化与时尚美学中的元素有机结合,找出健康的符合大众的鼻部美学因素,为今后的鼻部整形提供审美依据。

  • 标签: 整形 悬胆鼻 汉族 演变
  • 简介:摘要在促进"健康中国"这一国策建设过程中,全生命周期健康既是战略思想,也是根本目的。正确认识全生命周期健康,有助于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本文分析了生命周期概念的演变、生命周期与健康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健康中国与全生命周期健康等,阐述了护理在全生命周期健康中的助力作用。

  • 标签: 生命周期 健康管理 健康中国
  • 简介:摘要在促进"健康中国"这一国策建设过程中,全生命周期健康既是战略思想,也是根本目的。正确认识全生命周期健康,有助于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本文分析了生命周期概念的演变、生命周期与健康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健康中国与全生命周期健康等,阐述了护理在全生命周期健康中的助力作用。

  • 标签: 生命周期 健康管理 健康中国
  • 简介:摘要近一个世纪以来,心血管外科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人工心脏瓣膜的发展是心血管外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机械瓣、生物瓣到经导管瓣膜以及组织工程心脏瓣的不断演变,深刻影响着心血管外科技术的发展和趋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了解、认识人工瓣膜的发展过程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在今天仍然很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成功的经验和一些失败的教训,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 作者: 王军 程铭恩 詹志来 张卫 杨洪军 彭华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13
  • 出处:《中华医史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亳州中医药研究所,亳州 236800,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合肥 23001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合肥 23001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 100700;中国医学科学院道地药材研究创新单元(2019RU057),北京 100700
  • 简介:摘要地黄是一味常用的大宗药材,历代经典名方中常收录生地黄、干地黄、熟地黄、干熟地黄、生干地黄等多个品种。为理清经典名方中不同地黄炮制品的来源及品种演变关系,本文对历代本草著作进行了梳理。古今地黄均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天目地黄R. chingii Li曾作为地方品种。南北朝时期地黄已有栽培,唐宋时期栽培技术成熟;河南怀庆府自明代被认为是地黄的道地产区。《神农本草经》所载"干地黄"包括了今天的生地黄和熟地黄;《名医别录》将"生地黄"和"干地黄"相应分条描述,此时所载的生地黄为今之鲜地黄;宋代《本草图经》将"生地黄"与"熟地黄"相应描述,所载生地黄与今之生地黄相近,生地黄在宋代发生了含义的转变;"熟地黄"在秦汉时期的药方中已有记载,宋代单列并独立描述,明代熟地黄的加工方法多样,近代熟地黄加工方式趋于简化。"生干地黄"与"干熟地黄"在本草中独立成条见于明代本草,分别为今之生地黄和熟地黄,两者名称现今基本不用。通过梳理,为经典名方中地黄类药材的基原及加工提供本草学依据。

  • 标签: 经典名方 地黄 品种 基原 本草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探索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起始阶段(疫情出现到武汉市解封)在地级行政区层面的时空聚集性及发展演化规律。方法收集2019年12月8日至2020年4月8日全国367个区域研究单元COVID-19确诊病例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应用GeoDa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并将分析结果通过ArcGIS软件进行可视化;应用Satscan软件对COVID-19确诊情况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确定疫情热点区域,并将其可视化。结果2019年12月8日至2020年3月4日COVID-19发病率具有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的COVID-19发病率空间分布不同;2020年3月5日至4月8日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时空扫描统计分析识别出2个时空聚集区,一级聚集区包括10个区域研究单元,主要聚集于湖北省,时间跨度为2020年1月13日至2月25日;二级聚集区包括142个区域研究单元,主要聚集于湖北省以北和以东的其他省份,时间跨度为2020年1月23日至2月1日。结论全国COVID-19起始阶段早期(2019年12月8日至2020年3月4日)疫情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聚集性;起始阶段后期(2020年3月5日至4月8日)随着病例基数的减少和疫情防控经验的成熟,地区间疫情不再具有明显关联性;研究结果与全国各省份应急响应等级的启动和调整时间节点一致。此外,缩短对新发疫情的认知响应期,采取及时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对阻断疫情暴发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时空聚集性 疫情发展演化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单中心风湿性疾病住院患儿疾病谱的变化趋势,提高对儿童风湿性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6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5 9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发生率的比较和分析。结果①住院例数位列前3位的分别是:川崎病2 633例(44.3%),过敏性紫癜(HSP)2 109例(35.4%),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574例(9.6%)。②除外HLP,其余病种住院人数均呈上升趋势。③近6年住院的风湿性疾病种类由原来的17种增长到目前37种。④ SLE患者逐年增长(112/2 348和197/3 602,χ2=1.41,P=0.235),重症狼疮患者数亦较前增多(35/112和55/197,χ2=0.38,P=0.536)。⑤风湿性疾病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的发生率为7.2‰(43/5 950),幼年型关节炎伴全身发作(sJIA)中有12.9%(26/201)出现过MAS,占风湿性疾病合并MAS总数的60.5%(26/43)。近6年风湿性疾病合并MAS(χ2=14.1,P<0.01),及sJIA合并MAS均明显增多(χ2=11.2,P<0.01)。⑥ 1.1%(64/5 950)风湿性疾病相关肺部病变,幼年型皮肌炎(JDM)中24.4%(20/82)合并风湿性疾病相关肺部病变,占风湿性疾病相关肺部病变总人数的31.3%(20/64)。近6年风湿性疾病并发相关肺部病变及患者明显增多(χ2=5.66,P=0.017)。⑦儿童风湿性疾病病死率为3.7‰(22/5 950),45.5%发生于SLE(10/22)。近6年SLE病死率有所下降(5/112和5/197,χ2=0.34,P=0.558)。结论风湿性疾病住院患者病种及人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川崎病、HSP、JIA、SLE及JDM。在每年总患者数相对稳定情况下,少见、疑难、危重病种逐年增多。虽近6年SLE仍是风湿性疾病主要死因,但病死率逐年下降。

  • 标签: 风湿性疾病 住院 儿童 疾病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基于超声图像特征和临床特征的腮腺肿物恶性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估其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14例腮腺肿物患者的超声图像及临床特征,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有鉴别意义的特征性指标,建立综合预测模型。结果腮腺恶性肿瘤超声图像常表现为边界不清,形态欠规则,伴或不伴颈面部异常淋巴结的低回声实性肿块。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面神经功能、颈面部淋巴结异常及肿物的最大径线、形态、边界是腮腺肿物恶性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利用以上5个指标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结果显示Nomogram的一致性指数为0.896(95%CI=0.834~0.958)。标准曲线显示Nomogram预测效果与腮腺肿物良恶性的实际情况一致性较好,内部验证一致性指数为0.878。结论超声检查对诊断腮腺肿物有重要价值,利用超声图像特征及临床特征建立的Nomogram模型能评估腮腺肿物的生物学特征,该模型对腮腺肿物恶性风险的预测准确性较高。

  • 标签: 超声检查 腮腺肿物 诊断 列线图
  • 作者: 高畅 迟春花 杜雪平 吴浩 郑家强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 10003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45,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00078,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 100034 英国伯明翰大学应用卫生研究学院,伯明翰 B15 2TT,英国
  • 简介:摘要以几个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全科医师学会或家庭医师学会官方网站所记录的学会命名和更名过程为主要依据,对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和家庭医学(Family Medicine)两个名词的起源、演变过程和应用场景进行梳理,论述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不同阶段全科医学或家庭医学学科发展的过程和定位;并对我国全科医学相关名词的定义、内涵与应用范围等进行了阐述。

  • 标签: 全科医学 家庭医学 全科医生 家庭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