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听分散法在婴儿手或足静脉穿刺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在该院急诊输液的婴儿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视听分散法)和对照组(常规程序穿刺法),各80例。比较两组静脉穿刺过程的FLACC疼痛量表法疼痛评分、哭闹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家属满意度。结果两组婴儿的静脉穿刺过程的FLACC疼痛量表法疼痛评分、哭闹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家属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视听分散法可有效降低婴儿静脉穿刺过程的疼痛程度,缩短哭闹时间,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视听分散 婴儿 手足浅静脉穿刺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良静脉穿刺法在肾内水肿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住院接受传统静脉穿刺的35例肾内水肿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治疗接受改良静脉穿刺法的35例肾内水肿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静脉穿刺操作时间及一次性穿刺率、疼痛程度、穿刺过程中的舒适度主观感受,并记录相关不良事件(针脱落、渗液、血肿、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而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控制有效率为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86%(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治疗过程中的异物感、活动度、恐惧感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渗液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针脱落、血肿、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静脉穿刺方法更适合肾内水肿患者治疗需求,操作更安全,有利于保护血管,降低静脉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提高其舒适性。

  • 标签: 肾内水肿 静脉穿刺 不良事件 舒适度
  • 简介:静脉穿刺是一种极具创伤性的手术,如果不能一次性完成,就会导致重复操作,从而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疼痛感受。疼痛是一种由于组织损害导致的不良感受,其程度不仅仅取决于刺激的力度,还取决于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影响的范围,因此,血液穿刺时产生的痛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穿刺治疗位置、能否准确扎止血带、穿刺治疗时能否握拳、针灸位置以及拔针方式等。进一步提高静脉穿刺的成活率,并尽可能减少病人的痛楚,是医护人员必须面对的挑战。

  • 标签: 静脉穿刺;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腕部"H"型深、静脉联合移植修复掌弓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年10月至2015年8月,共收治手部严重挤压伤伴掌弓缺损16例,均为手掌部严重创伤,伴有皮肤、掌骨、肌腱、神经及掌弓的损伤,创面以远手指组织无血运,手掌部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0 cm×3.0 cm~10.0 cm×7.0 cm。设计应用腕部"H"型深、静脉联合移植修复动脉弓缺损,对其中7例软组织缺损者同时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覆盖创面,5例行腹部皮瓣覆盖,4例行游离植皮术。出院后通过微信和门诊复查的方式进行随访。结果16例患者手指血运良好,皮瓣完全成活。其中受区创面15例一期愈合,1例游离植皮坏死,遗留创面经过换药后愈合;供区出现1例剥离皮肤坏死,行游离植皮后皮片成活,余供区切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5~25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肢受区手部功能:优9例,良5例,差2例。结论腕部"H"型深、静脉具有解剖位置相对恒定、表、取材方便等优点,利用其修复掌弓缺损,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掌浅弓 血管损伤 移植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基于遥感技术的静脉穿刺角度监测仪,测量不同熟练度人群在进行静脉穿刺时的进针角度,探究其熟练度、进针角度和穿刺成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招募无静脉穿刺经验的本科二年级学生和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护士各30人,在手臂橡胶穿刺模型上进行穿刺,记录2组穿刺时的预估角度,读取监测仪给出的穿刺实际角度,记录其穿刺成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护士组穿刺成功率为96.7%(58/60),学生组的穿刺成功率为51.7%(3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9.4,P<0.05);护士组角度预估平均差异为(5.2 ± 1.9)°,学生组角度预估平均差异为(8.9 ± 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7.10,P<0.05);最适合初学者的静脉穿刺角度范围是(31.6 ± 6.4)°。结论穿刺的成功率和穿刺的角度存在着相关关系,对于初学者来说,最适宜角度范围在(31.6 ± 6.4)°;操作者对角度的预估值偏大普遍存在;基于遥感技术的角度监测仪使得静脉穿刺的精准研究成为可能。

  • 标签: 静脉穿刺 进针角度 教学 视觉监测 遥感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静脉穿刺困难患者中护生采取可视化穿刺方法的临床效果,为提高老年静脉穿刺困难患者的穿刺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在该院实习的120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名;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穿刺技能培训,方法包括目视法、触摸法等;研究组给予在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及高年资护士指导下,通过可视化静脉注射技术支持完成培训。另选取同时期接受静脉穿刺的老年静脉穿刺困难患者200例作为护生考核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单号)和对照组(双号),每组100例。比较两组护生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患者满意度以及带教教师对护生静脉穿刺操作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穿刺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生VAS得分为(7.59±1.6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生的(6.43±1.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静脉穿刺困难患者中护生采取可视化穿刺方法效果满意,可显著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并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及带教教师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老年患者 静脉穿刺 可视化静脉穿刺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头皮静脉穿刺结合行为干预在婴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12月婴儿头皮静脉输液病例1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头皮静脉穿刺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头皮静脉穿刺结合行为干预。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疼痛评分、穿刺依从性、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4.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30%;观察组穿刺疼痛主观Wong-Baker笑脸量表评分及疼痛客观FLSACC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穿刺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头皮静脉穿刺结合行为干预在婴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满意,能够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患儿依从性,降低穿刺疼痛感,且安全性可靠,护理满意度较高。

  • 标签: 静脉输液 头皮静脉 婴儿 静脉穿刺 行为干预
  • 简介:摘要下肢股动脉转位动静脉内瘘具有成熟率高、远期通畅率高、感染率低的特点。在上肢静脉耗竭或中心静脉闭塞的患者中,有理由将股静脉转位作为下肢通路的首选方案。但国内报道罕见。本文报道一例全长使用股静脉及腘静脉构建下肢自体动静脉内瘘用于长期维持稳定透析的病例,并做相关文献的回顾总结。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行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至2019年11月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行动静脉内瘘穿刺的124例患者,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n=62,给予传统绳梯式取位穿刺穿刺)和观察组(n=62,给予零压力改良穿刺穿刺),观察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为94.62%,高于对照组的89.25%,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 0.05);观察组穿刺点渗血、区域性狭窄和假性动脉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行动静脉内瘘穿刺采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疼痛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零压力改良穿刺 维持性血液透析 绳梯式取位穿刺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手送管法在儿童外周静脉留置穿刺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40例需进行外周静脉留置穿刺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观察组实施单手退针芯送套管法。比较两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感、留置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儿家属满意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而患儿疼痛感评分低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穿刺点渗血率、药物外渗率、留置针脱落、送管打折发生率、穿刺套管扭曲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单手退针芯送套管法能有效提高儿童外周静脉留置针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患儿穿刺并发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率。

  • 标签: 单手退针芯送套管 外周静脉留置针 不良事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后的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吐鲁番市人民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1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患者给予改良前的穿刺术设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给予改良后的穿刺术设为改良组,各55例。对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针眼渗血率及透析效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改良组患者穿刺成功率为98.2%,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96.4%,改良组的穿刺成功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改良组患者针眼渗血率为3.6%,对照组针眼渗血率为5.4%,改良组针眼渗血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改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7%,对照组为41.8%,改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改良组的透析效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中采用改良后的穿刺方法,在保证穿刺成功率和透析效率的同时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出现,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血液透析 穿刺 自体动静脉内瘘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不同的静脉穿刺病例开展培训,观察静脉穿刺虚拟训练系统在护理临床技能培训中发挥的作用及价值。方法在临床科室随机抽取40名岗前护士(大专及以上学历,均已获取护士资格证)开展培训,通过系统自带软件在培训前、培训后分别对40名学员进行虚拟静脉穿刺技术理论与操作考核。采用训练前、训练后自身对照进行研究(随机抽取病例考核)。培训结束后采取调查问卷形式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采用SPSS 19.0进行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40名护士参加静脉穿刺虚拟培训,均顺利通过考核。培训前、培训后的理论、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岗前护士接受静脉穿刺虚拟训练系统培训后,在操作的灵活性、准确性方面都比训练前有显著提高,都能熟练、迅速完成静脉穿刺操作。

  • 标签: 静脉穿刺 技能培训 操作考核 统计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血管超声仪对儿童静脉输液留置针穿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0月武汉市第一医院儿科住院病区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患儿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血管超声仪确定血管直径和深度,根据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的留置针。对照组采用常规法依据临床经验评估血管,选择合适的留置针,两组患儿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比较两组患儿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平均穿刺次数、平均穿刺时间、留置针留置时间、留置针置管成功后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家属满意度,并分析观察组患儿静脉直径与首次穿刺成功率相关性。结果观察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0.00%(45/50),明显高于对照组74.00%(37/50),平均穿刺次数及平均穿刺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测得的静脉直径为0.11~0.52 cm,平均(0.32±0.15)cm,其中患儿静脉直径≥0.30 cm组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1.11%,41/45),显著高于静脉直径<0.30 cm组(20.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留置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总体满意度(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测量儿童静脉直径后进行超声引导下留置针穿刺可有效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 标签: 儿童静脉输液 超声引导 留置针穿刺 外周静脉直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辅助超声引导静脉穿刺的超声探头固定支架在困难静脉通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困难静脉通路的住院患者共105例。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3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进行穿刺;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66例患者作为试验组,采用超声探头固定支架辅助超声引导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进行穿刺。比较2组患者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次数、疼痛程度。结果试验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2.4%(61/66),对照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66.7%(26/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1.450,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穿刺次数分别为(1.08 ± 0.27)、(1.44 ± 0.72)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3.435,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疼痛评分分别为(2.00 ± 0.95)、(3.08 ± 1.37)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4.159,P<0.01)。结论困难静脉通路患者应用超声探头固定支架辅助超声引导外周静脉穿刺技术提高了一针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减轻疼痛程度。

  • 标签: 超声引导 外周静脉 留置针 血管分级 困难静脉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五指并拢拱背法应用于手背静脉穿刺输液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分娩需静脉输液治疗的产妇12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4例,对照组62例。产妇年龄范围为23~35岁,体质量(120.0±3.7)kg,身高(160.0±4.1)cm。观察组产妇采用五指并拢拱背法进行手背静脉穿刺输液,对照组产妇采用传统的握拳法进行手背静脉穿刺输液。对比两组产妇静脉穿刺时间、输液治疗时间、穿刺成功率、液体外渗率、疼痛程度、满意度、焦虑负面心理评判分值和抑郁不良心理调查值、对于静脉穿刺依从占据百分数。结果观察组产妇的静脉通路建立时间[(2.22±0.48)min比(2.45±0.25)min]、输液治疗时间[(1.96±0.50)h比(2.20±0.30)h]、焦虑评分[(31.24±2.30)分比(42.80±4.12)分]、抑郁评分[(32.50±3.59)分比(43.68±5.10)分]均低于对照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的穿刺成功率、满意度、静脉穿刺依从人数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五指并拢拱背手背静脉穿刺法可降低患者疼痛程度,缩短输液治疗时间,提升静脉通路建立速度,提高穿刺成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产妇焦虑负面心理及抑郁不良心理情况,提升产妇对于静脉穿刺的依从性,是理想的手背静脉穿刺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静脉穿刺 五指并拢拱背 手背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家属-护士协作对低年资护士小儿静脉输液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于武汉市第一医院静脉输液的小儿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护士单人操作)和B组(家属-护士协作),各50例。比较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患儿依从情况、疼痛情况、家属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94%)、患儿依从性(74%)和家属满意度(94%)均明显高于A组的64%、46%和78%,B组患儿疼痛程度(3级及以下47例)明显轻于A组(3级及以下4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属参与可提高低年资护士小儿静脉输液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疼痛,提高其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提高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 标签: 家属参与 低年资护士 小儿静脉留置针 穿刺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在血液透析患者较深的动静脉新内瘘穿刺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透析室动静脉内瘘深度≥5 mm的30例新内瘘患者,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随机数字生成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患者。观察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穿刺共855次,对照组采用常规有经验的护士进行盲穿法共849次。通过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较深的动静脉内瘘新瘘患者在6个月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内瘘穿刺失误所致皮下血肿、渗血、疼痛、中断或延期治疗、误伤动脉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患者对穿刺及透析效果的满意度评分,来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在较深的动静脉新内瘘穿刺中进行临床应用的优势。结果观察组患者内瘘穿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8.95%(846/8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27%(690/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753,P<0.01);观察组内瘘穿刺失误导致皮下血肿、渗血、疼痛、中断或延期治疗的发生率分别为0.58%(5/855)、0.94%(8/855)、0.47%(4/855)、0,对照组分别为17.20%(146/849)、2.47%(21/849)、2.12%(18/849)、1.06%(9/84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557、6.022、7.875、Fisher精确检验,P<0.01或0.05);临床上误伤动脉的发生率极低,观察组为0,对照组为0.12%(1/8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因内瘘穿刺失误所致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1.99%(17/855)和22.97%(195/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126,P<0.01);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平均秩为1261.25,高于对照组的44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107,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在血液透析患者较深的新动静脉内瘘穿刺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能显著提高新内瘘的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因穿刺失败导致不良事件发生,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多普勒超声 动静脉瘘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