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孕不育症患者血中的因子κB(NF-κB)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及生殖道(宫颈分泌物、精浆)解脲支原体(UU)的含量,分析其在不孕不育症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不孕不育夫妻30对为观察对象,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时间段,在过去两年内有生育史的健康夫妻30对,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中 NF-κB、TNF-α含量,采用脲酶比色法检测生殖道分泌物UU。结果观察组UU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孕不育症患者UU感染者血中NF-κB[(16.72±1.23)mg/L]、TNF-α[(12.00±0.98)ng/mL]水平高于UU阴性者[(11.84±0.48)mg/L、(8.03±0.56)ng/mL)] (t=-44.347、-36.461,均P<0.01);观察组NF-κB[(15.82±2.21)mg/L]、TNF-α[(11.27±1.8)ng/m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90±0.71)mg/L、(1.75±0.21)ng/mL] (t=40.511、37.474,均P<0.01);且NF-κB水平与TNF-α水平呈正相关(R2 = 0.9547,P<0.05)。结论UU感染可导致患者体内细胞因子NF-κB、TNF-α表达异常,细胞因子平衡失调,降低生殖能力,从而引起不孕不育症。

  • 标签: 不育症 感染 核因子κB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因子类 妊娠 生殖健康 解脲支原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传染病是一类可在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呼吸道传染病因通过飞沫传播更容易造成爆发流行,其中冠状病毒已多次导致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感染患者初始症状较轻,且起病隐匿,但部分患者短时间内病情突然加重,终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患者免疫应答过度所引发的细胞因子风暴是感染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 标签: 冠状病毒 细胞因子类 细胞因子风暴综合征
  • 作者: 曾湛 程澄 李明慧 谢尧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北京大学地坛医院教学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一科 1000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一科 1000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北京大学地坛医院教学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的发生,一方面与病毒的复制和多种病毒蛋白的表达有关,同时另一方面更在于宿主体内固有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慢性HBV感染的自然过程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各种免疫细胞细胞因子与HBV的相互作用,对HBV感染后的转归及CHB的发病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免疫活跃的时期,也是抗病毒治疗的时机。本文就HBV及其相关蛋白产物与免疫系统(包括固有免疫细胞、特异性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的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识别治疗时机提供依据。

  • 标签: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免疫细胞 细胞因子 乙型肝炎病毒
  • 简介:摘要细胞因子风暴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导致患者病情迅速恶化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细胞因子风暴与近期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病情加重也密切相关。本文将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细胞因子风暴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临床诊疗中的价值作一综述。

  • 标签: 诊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细胞因子风暴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毒症皮肤瘙痒(UP)患者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74例U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高通量组(37例)和低通量组(37例),分别给予高通量、低通量血液透析,观察患者血清毒素清除、生活质量改善等情况。结果高通量组患者透析后可视模拟评分(VAS)显著低于低通量组(P<0.05),瘙痒缓解优良率为37.03%(10/37),显著高于低通量组的5.41%(2/37)(P<0.05);透析后,高通量组患者磷、β2微球蛋白(β2-M)及甲状旁腺素(PTH)水平均显著低于低通量组(P<0.05),两组血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高通量组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因子(SCF)水平显著低于低通量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35/37),显著高于低通量组的78.38%(29/37)(P<0.05);高通量组患者透析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低通量组(P<0.05)。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UP患者,可明显提高患者血清毒素清除效果,降低周血干细胞因子水平,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尿毒症 肾透析 皮肤瘙痒 生活质量 干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谱在老年矽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体内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于2019年10月,采取回顾性研究,选取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收治的老年矽肺患者167例为调查对象,分为矽肺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15例作为感染组,其中Ⅰ期矽肺41例,Ⅱ期矽肺38例,Ⅲ期矽肺36例;矽肺不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52例作为不感染组;选择同期院内健康体检者48例作为对照组。调查对象进行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7A(IL-17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等指标水平检测并统计分析相关实验数据。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感染组的IL-6、IL-10、IL-17A、TNF-α和IFN-γ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不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感染组治疗前后的IL-6、IL-10、IL-17A、TNF-α和IFN-γ水平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不感染组的IL-10、IL-17A、TNF-α和IFN-γ水平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感染组Ⅰ期患者比较,感染组Ⅲ期患者治疗前IL-6、IL-10、IL-17A和IFN-γ水平更高;与感染组Ⅱ期患者比较,感染组Ⅲ期患者治疗前IL-6、IL-17A水平更高;与感染组Ⅰ期患者比较,感染组Ⅱ期患者IL-10水平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诊断老年矽肺患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发现,IL-6的线下面积(AUC)最大(AUC=0.910),其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85.2%和98.1%。结论IL-6、IL-10等细胞因子检测在老年矽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早期诊疗中具有较好的特异度及较高的诊断效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为临床医生早期治疗提供重要的实验室依据。

  • 标签: 矽肺 细胞因子 老年 下呼吸道感染
  • 简介:摘要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疫情中,细胞因子风暴对重症患者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在风湿病、肿瘤免疫治疗和感染等相关的细胞因子风暴中,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参与的细胞因子类型各具特点。在不同疾病背景下,针对特定细胞因子如IL-6的靶向治疗方案呈现出不同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细胞因子风暴 2019新型冠状病毒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异种肝细胞或肝移植中,活化的人外周血单个细胞(h-PBMC)分泌的细胞因子对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敲除猪肝细胞(GalT-KO-hep)的作用。方法利用永生化GalT-KO-hep,与经脂多糖+聚肌胞苷酸激活的h-PBMC共培养。生化分析检测共培养上清中白蛋白、ALT、AST和尿素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alT-KO-hep凋亡,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GalT-KO-hep中Caspase-3剪切体表达以及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因子κB(NF-κB)、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传导与活化转录因子3(STAT3)和蛋白激酶B(AKT)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刺激时间h-PBMC分泌的细胞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共培养模型不同时间点上清液生化指标含量、GalT-KO-hep中Caspase 3剪切体表达量和细胞凋亡率,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GalT-KO-hep与活化h-PBMC共培养6 h组上清液中ALT含量高于共培养24 h和48 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共培养48 h组AST含量高于共培养6 h和24 h组(P均<0.05);共培养24 h和48 h组尿素含量均高于共培养6 h组(P均<0.05)。GalT-KO-hep与活化h-PBMC共培养24 h和48 h后,细胞中Caspase 3剪切体表达增加,细胞凋亡程度逐渐增加。与活化h-PBMC共培养0.5、1、6和12 h后,GalT-KO-hep磷酸化蛋白p-STAT3、p-JNK、p-IκBα、p-P38 MAPK、p-AKT和p-ERK(1/2)均被不同程度激活。结论h-PBMC释放的细胞因子可诱导GalT-KO-hep损伤和凋亡,并促进炎症相关分子通路的激活。

  • 标签: 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敲除猪肝细胞 异种肝移植 免疫排斥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髓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外泌体对诱导人尿源干细胞(urine-derived stem cells,USCs)向髓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USCs和NPCs,提取NPCs外泌体,以Western-blot检测外泌体标记蛋白;以GFP慢病毒转染标记USCs细胞质、DAPI染料标记USCs细胞以及PKH26染料标记NPCs外泌体;将USCs与NPCs外泌体共孵育12 h并观察摄取情况,采用NPCs外泌体和非接触共培养方法诱导USCs分化,检测各组髓细胞标志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45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结果分离的USCs具备向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高表达干细胞标志蛋白CD29(99.57%)、CD44(97.46%)、CD73(97.71%),低表达干细胞阴性蛋白CD31(0.59%)、CD45(0.19%)。分离的NPCs高表达髓细胞标志蛋白COL2A1、ACAN、SOX-9。提取的NPCs外泌体高表达标志蛋白CD63、CD81、Tsg101。共孵育12 h后,NPCs外泌体与USCs细胞膜融合并出现在USCs细胞质中。共培养第3、5、7天时,外泌体组USCs细胞吸光度值(0.44±0.004、0.76±0.004、0.82±0.006)高于共培养组(0.39±0.022、0.63±0.035、0.69±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7、14、21天外泌体组USCs髓标志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ACAN(1.80±0.31、3.50±0.21、5.35±0.31、7.46±0.12)、COL2A1(1.43±0.15、4.33±0.23、6.89±0.22、8.11±0.31)、SOX-9(2.21±0.13、3.13±0.11、3.96±0.14、4.52±0.26)、HIF-1α(1.45±0.16、2.14±0.21、4.31±0.41、4.01±0.25)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21天外泌体组USCs髓标志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为ACAN(5.69±0.21、6.69±0.13)、COL2A1(6.33±0.17、7.89±0.15)、SOX-9(4.19±0.29、4.38±0.12)、HIF-1α(4.49±0.32、4.96±0.26)高于非接触共培养组ACAN(3.69±0.35、5.13±0.23)、COL2A1(3.40±0.16、6.79±0.19)、SOX-9(2.26±0.32、3.69±0.26)、HIF-1α(2.39±0.11、3.96±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髓细胞外泌体在体外可诱导人尿源干细胞分化为髓细胞,与非接触共培养相比外泌体法具有更高的诱导效率,并可更好地保持髓细胞的增殖活性。

  • 标签: 髓核 外泌体 干细胞 细胞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细胞因子样蛋白1 (cytokine-like protein 1,CYTL1 )在脓毒症早期天然免疫反应阶段,对中性粒细胞促炎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C57BL/6小鼠,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脓毒症组(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和对照组(实施假手术),每组6-12只。术后8 h后分离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用CYTL1重组蛋白作用于细胞。Boyden趋化小室检测CYTL1对细胞的趋化活性;荧光素标记大肠杆菌吞噬试剂盒检测吞噬功能;荧光探针标记后流式细胞术检测氧自由基释放。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YTL1对脓毒症小鼠中性粒细胞有较强的趋化活性[ (10.0 ± 2.0)vs(66.3 ± 4.0),t=-21.6,P <0.0001]。与其他趋化因子相比,CYTL1趋化活性较"中间型"趋化因子细胞介素-8强[(66.3 ± 4.0)vs(21.7 ± 6.5 ),t= 10.1,P= 0.001];与"终点型"趋化因子fMLF相比差别不明显[(66.3 ± 4.0 )vs (86.0 ± 13.5 ),t=-2.4,P= 0.073】。流式细胞术及共聚焦激光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与脓毒症组相比,CYTL1蛋白能促进脓毒症小鼠中性粒细胞吞噬大肠杆菌[(7.35 ± 1.66)vs(2.84 ± 0.62),t = 4.4,P= 0.012],并增加细胞释放氧自由基[(84 340.1 ± 5 353.5 )vs (351 018.7 ± 72 291.7 ),t = 6.4,P = 0.003]。结论在脓毒症天然免疫反应阶段,CYTL1对小鼠中性粒细胞有较强的趋化活性,且能促进细胞吞噬能力及氧自由基释放,提示该因子可能在疾病早期有促进炎症反应的作用。

  • 标签: 细胞因子样蛋白1 中性粒细胞 趋化活性 吞噬功能 氧活性物质 脓毒症 天然免疫反应 炎症反应
  • 作者: 金凡力 张蓝熙 陈锴 田燕歌 李建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1-10
  • 出处:《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450046 郑州,河南中医药大学,呼吸疾病中医药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中医药防治呼吸病重点实验室;450046 郑州,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50046 郑州,河南中医药大学,呼吸疾病中医药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中医药防治呼吸病重点实验室
  • 简介:摘要尘肺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职业性肺部疾病。巨噬细胞、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可通过释放大量转化生长因子-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等,细胞因子,如参与局部损伤、炎症反应及肺纤维化的形成等病理过程,现就细胞因子在尘肺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 标签: 细胞因子 尘肺 机制 职业性 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前淋巴瘤以联合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治疗及新型靶向治疗为主,但其治疗相关耐药性、复发、结外及中枢浸润以及白血病转化仍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淋巴瘤患者中细胞因子存在不同程度的表达,与淋巴瘤的进展、不良预后、化疗反应、耐药等显著相关。目前已证实,白细胞介素6(IL-6)、IL-10在所有类型的淋巴瘤中高表达、IL-10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脑脊液中高表达,且均提示不良预后。文章就细胞因子在淋巴瘤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淋巴瘤 细胞因子类 预后 表达水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大鼠硬金属肺病(HMLD)进展不同阶段肺泡灌洗液(BALF)和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于2019年03月,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生理盐水组(C组)和硬质合金粉染毒组(HM组)各3组。HM组用肺部气管雾化滴注给药套装给予10 mg/只硬质合金粉。染毒4、8和12周取BALF及血清进行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C组和HM组大鼠各染毒时间行为活动、饮食和皮毛无异常,两组大鼠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HM组大鼠BALF中MMP-1水平在染毒4、8和12周明显升高(P<0.05),TIMP-1水平在染毒8和12周明显升高(P<0.05)。而两组间血清中MMP-1和TIMP-1水平在各染毒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HM组大鼠BALF和血清中TNF-α水平在各染毒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P-1和TIMP-1的动态变化趋势为筛选HMLD诊断和监测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依据。

  • 标签: 大鼠 硬金属肺病 肺纤维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1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泼尼松联合甲氨蝶呤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细胞细胞因子分泌及Th亚群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7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分作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泼尼松治疗,试验组患者予以泼尼松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对比两组外周血单个细胞细胞因子分泌及Th亚群水平。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γ-干扰素为(15.35±2.16)ng/L,白介素10为(10.04±1.21)pg/ml,分别较对照组的(18.51±2.26)ng/L、(14.07±1.02)pg/ml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Th17、Tc17、Th1、Tc1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疾病活动度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泼尼松联合甲氨蝶呤可有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细胞细胞因子分泌及Th亚群进行改善,进而促进患者疾病活动度下降。

  • 标签: 泼尼松 甲氨蝶呤 系统性红斑狼疮 单个核细胞 Th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接受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免疫治疗后,12种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对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早期发现和指导治疗的重要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至2020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CAR-T细胞免疫治疗的住院患者12例,包括男性6例,女性6例,年龄53.0(49.8,62.5)岁。12例CAR-T细胞免疫治疗患者细胞回输后,采用流式细胞微球技术在不同时间点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2P70、IL-17A、干扰素(IFN)-α、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对比分析同期的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血清铁蛋白(SF)和乳酸脱氢酶(LDH)。根据CRS诊断标准进行分级(包括0、1、2和3级),比较4组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对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和CRS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炎症细胞因子预测CRS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12例患者CAR-T细胞回输后分别在第1、4、7、11天进行CRS分级,总计48例次(包括CRS 0级25例,CRS 1级6例,CRS 2级9例,CRS 3级8例),经相关性分析显示,IL-4、IL-6、IL-10、TNF-α、IFN-γ、IL-1β、IL-8的表达水平与CRS分级呈正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384、0.730、0.632、0.341、0.681、0.319、0.622。在12例患者中出现升高的7种炎症细胞因子(IL-6、IL-10、IFN-γ、IL-8、IL-2、TNF-α和IFN-α),开始升高的时间平均值分别为3.4、5.3、6.1、2.9、4.3、6.0和5.8 d,CRP、D-D、SF和LDH开始升高的时间平均值为6.6、7.6、8.3和7.6 d。出现升高的7种炎症细胞因子开始升高的时间平均值均小于CRP、D-D、SF和LDH。有效治疗后,除IL-6外,其余6种炎症细胞因子(IL-10、IFN-γ、IL-8、IL-2、TNF-α和IFN-α)转归时间平均值分别为7.8、3.9、5.1、8.0、6.0、2.5 d,均小于CRP、D-D、SF和LDH的转归时间平均值9.7、9.2、13.7和13.8 d。ROC曲线显示,IL-6、IL-10、IFN-γ和IL-8对CRS诊断均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论12种炎症细胞因子监测对判断CAR-T细胞回输后的CRS等级有一定价值,有助于CRS的早期诊断以及临床转归的评估。

  • 标签: 炎症趋化因子类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流式微球技术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足口病发病与细胞因子水平异常变化的关系,研究EV71病毒诱导细胞天然免疫的发生机制。方法将Jurkat细胞接种到24孔板中,设EV71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并用Realtime-PCR法检测感染不同时间段的细胞上清液中IL1-β、IL6、TNF-α、IFN-γ的mRNA表达含量。用乙酰肉豆蔻佛波酯(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预作用Jurkat细胞不同时间后,接种EV71病毒,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病毒载量变化。结果EV71病毒感染Jurkat细胞后,IL1-β的mRNA在6 h后达峰,IL-6的mRNA在24 h后达峰,TNF-α和IFN-γ的mRNA分别在48 h和72 h达峰;PMA预作用Jurkat细胞后,IL1-β、IL6、TNF-α、IFN-γ的mRNA表达均上调,病毒载量下降。结论随着EV71病毒作用时间的延长,IL1-β、IL6、TNF-α、IFN-γ的mRNA表达均达峰值,Jurkat细胞内EV71病毒载量呈递减趋势。EV71可引起IL1-β、IL6、TNF-α、IFN-γ细胞因子反应。

  • 标签: 肠道病毒71型 细胞因子 乙酰肉豆蔻佛波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301例川崎病(KD)患儿血清细胞因子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内科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确诊的301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效果分为丙种球蛋白敏感组与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组,比较两组患儿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结果1.对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有50例患儿,占16.6%。治疗前,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组和丙种球蛋白敏感组患儿血清细胞因子分别为:IFN-γ[11.32(10.88) ng/L比4.52(5.09) ng/L]、TNF-α[7.43(11.25) ng/L比4.42(6.04) ng/L]、IL-10[14.44(20.3) ng/L比8.32(7.99) ng/L]、IL-6[100.28(126.39) ng/L比41.34(49.32) ng/L]、IL-4[1.06(1.79) ng/L比0.98(1.42) ng/L]、IL-2[0.48(0.90) ng/L比0.40(0.62) ng/L],2组IFN-γ、TNF-α、IL-10、IL-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IL-4、IL-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治疗前和热退后,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组细胞因子分别为:IFN-γ[11.32(10.88) ng/L比1.26(2.10) ng/L]、TNF-α[7.43(11.25) ng/L比1.52(3.46) ng/L]、IL-10[14.44(20.3) ng/L比4.63(7.00) ng/L]、IL-6[100.28(126.39) ng/L比22.85(39.95) ng/L]、IL-4[1.06(1.79) ng/L比0(0.25) ng/L]、IL-2[0.48(0.90) ng/L比0(0.02) ng/L];丙种球蛋白敏感组细胞因子治疗前和热退后分别为:IFN-γ[4.52(5.09) ng/L比0.79(1.53) ng/L]、TNF-α[4.42(6.04) ng/L比1.60(3.4) ng/L]、IL-10[8.32(7.99) ng/L比3.59(3.74) ng/L]、IL-6[41.34(49.32) ng/L比11.90(18.84) ng/L]、IL-4[0.98(1.42) ng/L比0(0.88) ng/L]、IL-2[0.40(0.62) ng/L比0(0.14) ng/L];2组患儿细胞因子水平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FN-γ、IL-6、发热持续时间和清蛋白为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治疗前,血清IFN-γ、IL-6异常增高的KD患儿更易出现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对此类患儿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若首次应用丙种球蛋白效果欠佳,应尽早再次应用丙种球蛋白或二线治疗药物,以改善预后。

  • 标签: 川崎病 细胞因子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引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异常,也是全世界感染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细胞因子是一类由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物质,参与脓毒症的免疫和炎症调节。许多研究者使用细胞因子靶向治疗脓毒症取得了有益的效果,细胞因子水平也被认为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和严重程度有关,是脓毒症可靠的生物标志物。本文重点讨论促炎细胞因子,包括β-干扰素(IFN-β)及白细胞介素(IL-1β、IL-3、IL-6、IL-7)。IFN-β和IL-1β在脓毒症的治疗中均具有双面性,即早期小剂量干预可以通过恢复免疫细胞的功能减轻脓毒症,起到保护作用,但同时也与脓毒症严重炎症反应的发生有关,晚期可增加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IL-3和IL-6更多是增强"炎症因子风暴",加重损伤;而IL-7主要参与免疫调节,促进淋巴细胞活化,对脓毒症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 标签: 脓毒症 促炎细胞因子 生物标志物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