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移动支付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已被广泛采用。许多医疗机构在院内也引入了移动支付渠道,通过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然而,移动支付地普及给医院财务及信息化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作者介绍了浙江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通过构建统一支付系统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具体举措,在使患者获得更好就医体验的同时,保障支付及财务数据的安全。

  • 标签: 财务管理,医院 信息服务 移动支付 统一支付平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按绩效付费是美国支付方式演变的第三个阶段。2010年起,美国联邦政府机构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陆续推行了一系列按绩效付费项目,医院基于价值支付项目(hospital value-based purchasing,HVBP)是其中之一。作者对美国HVBP项目的背景、适用范围进行了介绍,重点阐述了HVBP项目的内容和支付标准计算方法,以期为我国支付方式改革提供参考。

  • 标签: 支付方式 按绩效付费 价值购买 医疗服务质量 美国
  • 简介:摘要现行门诊按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诱导需求严重,增加了医保基金的浪费。作者简要介绍了与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理念相同的门诊患者分组(ambulatory patient groups,APG),并结合我国医院门诊医保支付现况及信息化程度提出建议:试点先行,慢性病切入,推进改革;完善门诊电子病历,开发适合我国的APG;老龄化背景下配合总额预算,确保医疗保障力度。

  • 标签: 支付标准制定和审核 门诊疾病分组 医疗保险 支付制度 老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大Carlson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合并前外侧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9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例胫骨后外侧平台合并前外侧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2~59岁[(35.2±4.3)岁]。根据Schatzker分型:Ⅱ型10例,Ⅲ型4例,Ⅴ型1例,Ⅵ型1例。双柱骨折14例,三柱骨折2例。均采用扩大Carlson切口钢板内固定进行手术。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及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情况。术后12个月进行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38个月[(18.3±4.6)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术后12个月,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为(11.5±4.7)°,与术前的(28.93±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为(25.8±1.1)分,与术前的(13.1±3.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9例(56%),良6例(37%),一般1例(6%),优良率达94%。无一例患者出现皮肤坏死、浅表或深部感染、内置物外露及骨髓炎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扩大Carlson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合并前外侧平台骨折,可有效复位、固定骨折,改善胫骨后外侧平台的后倾角,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且无血管、神经损伤,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医保部门将医疗共同体整体作为支付对象,使牵头单位在资金统筹、资源分配等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作者总结分析了典型地区医疗共同体牵头单位在整体支付实施后面临的基金超支风险大、额外医疗风险高、专项资金管理难等问题,提出了实现利益责任统一、下放医保结算权、医保支付精细化、基层医疗服务定价改革等解决措施,以期为完善医疗共同体医保支付政策、进一步推动医疗共同体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 标签: 县域医疗共同体 牵头单位 医保 整体支付 挑战 对策
  • 简介:摘要目前,胫骨平台骨折分类包括: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胫骨平台骨折四象限分型、胫骨平台骨折八"段"分型和十"段"分型、四柱九段分型等。本文综述胫骨平台骨折各种CT分类的方法、优缺点和手术入路选择。胫骨平台骨折的CT分型的精髓更加注重冠状面骨折线,尤其后方的冠状面骨块。将胫骨平台关节面的四象限分类与胫骨平台周缘皮质的四柱分类相结合,再辅以非关节面结构(髁间棘、胫骨结节、腓骨头),有可能对胫骨平台骨折提供更加完整的描述,但也可能因为配对组合太多,太过繁杂,临床使用困难。

  • 标签: 胫骨平台 骨折 分型 CT
  • 简介:摘要英国自2014年开始对其国家卫生体系(NHS)进行了新一轮更注重资源下沉到社区的医疗领域改革,且对其各类创新诊疗模式探索配套了不同的支付方式改革,以推动更加精细化的管理,保证医疗卫生领域各项改革的顺利开展。作者介绍了英国支付方式改革的历史演进与最新动态,对基层诊所主要支付方式,即基础医疗服务合同质量与结果框架的审查与更新进行了重点分析,以期为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支付方式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 标签: 卫生服务体系 医疗保险 支付方式 精细化管理 英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医学健康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为临床医学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的远程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提供数据资源和技术保障。方法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体系架构分析法和专家小组讨论法,了解国内外医学健康大数据平台研究和应用情况,在吉林省智慧医疗云服务平台、新冠肺炎远程智能防控诊断云服务平台、医学影像质控互认共享云服务平台基础上,结合目前实际和远期发展趋势,采用结合构建的方法,开展医学健康大数据平台建设实践、探索和研究。与东北师范大学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国家工程实验室合作建立科研数据库。结果运用现代体域网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数据处理及生命体征监测分析系统,依托网络技术,促进和发展健康管理、健康干预与促进、健康教育、肿瘤防控、慢病管理、医学营养、儿童健康管理、老年健康管理、医学护理、医学健康研究等服务功能,完善平台管理机制,探索平台建设标准和管理方法,初步建成了科学、高效、实用的医学健康大数据平台。结论①在原有信息服务平台基础上,采用结合构建方法,进行医学健康大数据平台架构设计,结合实际,探索研究科学系统建设平台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可保护原有投资,降低建设成本,减少浪费;另一方面可保持原有业务的连续性,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医学健康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建设途径和发展模式;②医学健康大数据平台的功能要依据医学健康行业和社会的需求适时完善与升级;③医学健康大数据标准和平台标准的体系建设是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有效手段,包括医学健康信息获取、传输、交换、分析和处理等整个处理过程,需要对基础标准、数据标准、技术标准、平台标准、工具标准、管理标准、安全和隐私标准、行业应用标准等诸多标准进行研究、规范和完善;④在医学健康大数据平台中建立科研数据库,为医学健康科研服务,拓展了平台的功能。

  • 标签: 医学健康管理 大数据 平台建设 标准化 医学护理 健康促进 医学营养 科研数据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区域医学检验中心信息化平台构建是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区域医学检验中心高效运营的基础和保障。区域实验室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环节,其建设有助于增强医学检验服务的可及性、实现区域检验资源高效配置、缓解老百姓重复检验和提升区域内检验水平。在确保信息安全管理前提下,区域医学检验中心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要求和流程设计应遵循互联互通和共享互认原则。

  • 标签: 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 计算机安全
  • 简介:摘要雨课堂为移动学习和即时互动教学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学习平台。暨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在前期积累的学习资源基础上,利用雨课堂作为教学辅助,完善课程资源平台建设和资源发布功能,构建无时空限制的教学互动方式,创建全过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互动、学习过程监督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改革,发挥雨课堂移动教学及互动教学功能,有利于提高病理教学的信息化水平。

  • 标签: 移动学习 病理学 雨课堂 教育信息化
  • 简介:摘要科学建立预约诊疗制度是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作者介绍了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基于信息平台从顶层设计、预约内容、预约方式、配套服务、监管制度5个方面统筹全院预约诊疗服务,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丰富了挂号、检查、床位、检验、手术、治疗服务内涵,以期为医院预约诊疗实施统筹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门诊医疗信息系统 预约诊疗 改善医疗服务 统筹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医疗信息云平台用于日间手术管理的价值。方法择期妇科日间手术患者,年龄≥18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云平台管理组(P组)和传统管理组(C组)。P组采用医疗信息云平台辅助管理,患者宣教及随访均在云平台完成;C组采用医护口头宣教、发放宣教材料及电话随访。于手术日晨,采用问卷法确定宣教效果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确定术前焦虑程度评分;测量血压及心率,计算手术日较门诊日水平的变化率。记录日间手术延迟-取消、术后24 h随访、术后并发症发生及患者主动反馈的情况;记录医护围术期宣教时间及随访时间。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26例妇科日间手术患者。与C组(n=113)比较,P组(n=113)术前宣教效果评分升高,术前焦虑程度评分、血压变化率降低,手术延迟-取消率显著降低(6.2%/0)(P<0.05);术后随访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主动反馈率明显升高,医护围术期宣教时间及随访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医疗信息云平台不仅可改善围术期宣教和术后随访的质量,还可提高其效率,对完善日间手术管理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 标签: 门诊外科手术 病人医护管理 病人教育 随访研究 云平台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模拟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伤两种受伤模式,了解和验证胫骨平台Hoffa骨折损伤的力学机制。方法选取下肢膝关节标本10具,男6例,女4例;年龄42~65岁,平均57.4岁。平均分为高处坠落伤组和交通伤组,每组5例,分别模拟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伤两种受伤模式。试验后,伸直位行膝关节标准正、侧位X线和CT扫描检查,观察是否骨折、骨折的部位和骨折线的走行。结果6例成功模拟出胫骨平台Hoffa骨折,4例未能模拟出,失败原因包括股骨骨折、胫骨平台其他类型骨折。模拟高处坠落伤成功的3例骨折中,骨折线均位于后内侧,分别累及胫骨平台后1/3、2/5和1/2,骨折线与冠状面成角分别为21°、19°和12°,1例在X线片不显示骨折,在CT上显示出后内侧骨折;模拟交通伤成功的3例骨折中,骨折线分别累及胫骨平台后侧1/6、1/4和1/3,骨折线与冠状面成角分别为47°、56°和63°,1例在X线上无明显骨折征象,CT显示冠状面骨折。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了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伤均可导致胫骨平台Hoffa骨折,但骨折累及范围和骨折形态有明显差异。X线片不足以完全诊断该类型骨折,提示有明确膝关节屈曲和轴向暴力损伤史者,应常规行CT扫描以减少漏诊和治疗不足的情况发生。

  • 标签: 膝关节 生物力学 标本制备 胫骨平台骨折 Hoffa骨折 受伤机制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越来越重视体育运动健身,为满足科学、安全、有效的体育健身运动,真正促进全民的健康,在长春市体育局的指导下,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健康管理(体检)中心与长春市奥方体育传媒有限公司共同积极探索"互联网+体育+医学+护理+营养"服务模式,在"奥运动"大众健身服务平台基础上,采用混合式方法,开展体医融合健康促进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本研究主要分析总结在体医融合健康促进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平台架构、技术功能、平台总体功能,探讨研究体医融合发展增加平台服务内容、提升平台服务水平的作用和平台促进体医融合发展的作用。本研究认为平台未来发展趋势:①平台服务范围区域化,②平台服务全面化和精准化,③平台服务技术智能化,④平台服务措施科学化,⑤平台服务流程和管理规范化。

  • 标签: 体医融合 健康促进 大数据 服务平台
  • 简介:摘要目前核酸检测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验室诊断,常规检测技术如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耗时长且依赖特定的仪器设备。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相关蛋白(Cas)系统是细菌和古细菌在与病毒斗争过程中获得的适应性免疫防御机制,已被发展成强大的基因组编辑技术。最近CRISPR领域的先驱团队基于Cas13a、Cas12a和新发现的Cas14蛋白开发出SHERLOCK、DETECTR等新型核酸检测工具,在传染性疾病的快速诊断、癌症中基因突变的检测和基因分型等方面意义重大,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且快速经济,在临床分子诊断领域具有巨大潜力。本文综述了CRISPR/Cas系统的作用机制及新型诊断平台的原理和应用进展,总结了新型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CRISPR-Cas系统 CRISPR相关蛋白质类 内切核酸酶类 敏感性与特异性
  • 简介:摘要学术型社团可以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科研和协作能力。目前,关于学术型社团的研究较多,而对于医学学术型社团的研究甚少。本文基于四川大学华西胸外创新与实践协会在建设和发展中的经验,探讨了搭建学术型社团人才成长平台的方法。结果表明,建立持续的反馈机制、人才成长档案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医学学术型社团的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医学学术型社团能够帮助成员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医学生 学术型社团 人才成长 探索
  • 简介:摘要医疗设备管理已成为医疗质量管理、医疗风险防范和医疗成本控制的重要一环,需要不断创新,以实现设备管理的精细化,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作者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基于数据平台支持,以核磁使用为例,对医用设备进行监测,为医用设备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 标签: 信息服务 数据平台 医用设备 精细化管理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经胫前开孔隧道推顶复位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应用经胫前开孔骨隧道顶起复位微创治疗的9例胫骨平台患者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26~63岁,平均38岁;左侧5例,右侧4例。按照Schatzker分型:Ⅱ型7例,Ⅲ型2例;按照胫骨平台骨折综合分型均为Ⅰ型。所有患者在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下进行手术,根据骨折线波及的长度,在胫骨结节内下方远端骨折线以远1~2 cm胫骨前内侧面使用环钻建立骨隧道,经骨隧道顶棒复位塌陷骨折,之后选择自身双皮质自体髂骨或人工骨棒进行植骨支撑。使用膝关节外侧小切口置入接骨板,术中使用关节镜测量骨折移位程度,记录每位患者的手术时间、胫前切口长度、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0~60 min,平均48.3 min;术中出血量为35~60 mL,平均46.1 mL;透视次数为12~21次,平均为17.4次;复位切口长度为1.6~3.0 cm,平均2.3 cm;固定完成后关节镜检查骨折移位程度为0~2.0 mm,平均0.8 mm;术后15 d膝关节最大活动度125°~140°,平均128.9°。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小腿腓静脉血栓,无术后感染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胫前开孔骨隧道微创推顶复位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短期效果肯定,但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病例,从而获得更加可靠的研究结论。

  • 标签: 膝关节 外科手术,微创性 骨板 胫骨平台骨折 骨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