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6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汶川地震波及的范围较广,给国家经济及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近些年,地震灾情备受关注,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可知因房屋抗震系数较低造成的人员伤亡数较大,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本文重点分析的是抗震吊架的应用技术,结合其基本的应用范围和施工技术展开讨论,对相应的实践加以总结。

  • 标签: 抗震支吊架 施工技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测旋股外侧动脉(LFCA)升肌骨膜髂骨支走行和分布,为应用带LFCA升的肌骨膜髂骨瓣治疗股骨头坏死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对9具尸体的18个髋部进行解剖。髋部部位以髂前上棘及耻骨联合作为坐标轴的定位点,以耻骨结节为原点,以从耻骨联合到髂前上棘的直线为x轴(以mm为单位),以与身体矢状面平行的直线为y轴(以mm为单位),观测LFCA升肌骨膜髂骨的发出点、走行、分支和外径等情况。对所得数据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LFCA升髂嵴的肌骨膜髂骨交叉点坐标为[x,(84.47±7.80) mm;y,(27.60±5.93) mm],从髂前上棘到髂嵴分叉处距离为(2.85±0.84)(2.0~3.6) cm;骨膜髂骨直径(0.23±0.06) mm。结论以LFCA升肌骨膜髂骨支配的髂骨瓣具有手术应用价值。

  • 标签: 旋股外侧动脉 肌骨膜髂骨支 股骨头坏死 应用解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尺动脉腕上双叶穿皮瓣的设计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21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手足显微外科应用包含上行及下行的尺动脉腕上双叶穿皮瓣修复相邻两指同时存在软组织缺损以及单指末节脱套伤患者12例,其中单指末节脱套伤5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5 cm×5.2 cm~3.4 cm×6.8 cm,相邻手指同时存在软组织缺损7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0 cm×2.6 cm~2.7 cm×3.2 cm。分别在前臂远端尺掌侧缘和手背尺侧缘,设计以包含尺动脉腕上皮上行及下行的双叶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单叶皮瓣切取范围2.0 cm×2.8 cm~3.0 cm×3.6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采用门诊直接访问、电话咨询以及手机微信视频通话相结合的形式随访。结果术后11例皮瓣完全成活。出现动脉危象1例,经手术探查皮瓣成活;其中1例以下行营养血管远端叶皮瓣术后出现皮瓣远端供血不足,出现部分坏死,经换药治疗后创面愈合。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10.5个月。皮瓣外形、弹性、质地、色泽均满意。远端叶皮瓣TPD为6.2~12.4 mm,平均7.3 mm;近端叶皮瓣TPD 7.3~14.8 mm,平均9.4 mm。结论包含上行及下行的尺动脉腕上双叶穿皮瓣修复相邻两指同时存在软组织缺损及单指末节脱套伤,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修复效果,手术操作方便,疗效肯定。

  • 标签: 尺动脉腕上支双叶穿支皮瓣 指损伤 修复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尺神经手背尺侧皮神经体表投影的解剖研究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自2017年4月至2019年9月,我院通过标本解剖及术中观察,研究发现尺神经手背尺侧自尺骨茎突背侧走行至第五掌指关节尺背侧,其走行的体表投影为手掌背部尺背侧掌-背侧皮纹交界处,利用此特点指导5例尺神经手背尺侧营养血管皮瓣的精准设计与切取,同时在19例微创第五掌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单根克氏针内固定中,有效地避免该神经的损伤。结果皮瓣全部存活,色泽质地良好,外形满意;第五掌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单根克氏针内固定患者均随访1.5~3.0个月,骨折均获解剖复位,达到骨性愈合,无一例伴有尺神经手背损伤所致的麻木及浅感觉消失的症状;第五掌骨颈骨折术后按照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8例,良1例。结论通过手掌尺背侧的掌-背侧皮纹交界处定位,发现恒定走行的尺神经手背尺侧体表投影,从而在微创第五掌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单根克氏针内固定中有效避免神经的损伤;指导尺神经手背尺侧营养血管皮瓣达到术前精准设计、术中精细切取,是一种简单实用、值得推广的方法。

  • 标签: 尺神经 解剖学 体表投影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施行股前外侧皮瓣(ALTF)移植手术中所发现的斜血管情况及斜"陷阱"的处理。方法2017年5月-2019年10月,共施行ALTF手术治疗患者30例,术前完善CTA检查,初步确定ALTF血管来源情况;术中采用"三纵五横法"进行皮瓣定位及设计,注意斜位置及解剖斜血管,避免损伤斜,探查、分离斜血管;根据术中斜血管与降血管的关系,切取1~2处血管蒂;对2处血管蒂者分别进行夹闭试验,确定动脉血供情况;根据血液循环状况对血管蒂静脉超引流处理。术后常规抗感染、抗凝、抗痉挛处理,密切观察术后皮瓣血运、皮温、肿胀程度、渗液情况、皮瓣成活状况,定期随访。结果30例ALTF中,术前CTA检查发现13例存在斜,术中共有11例存在斜血管并进入皮瓣,出现率为36.6%。所有斜均完整保留,其中8例切取了2处血管蒂,并采用了静脉超引流技术处理血管蒂,术后皮瓣血运良好、皮温与周围正常皮肤温度接近、皮瓣肿胀轻、渗液少,术后皮瓣完全成活,术区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32(平均16.1)个月,受区愈合良好,功能、外形满意;供区关节活动正常,局部感觉无明显缺失。结论本组ALTF斜血管约1/3病例出现,应尽可能保留,避免斜"陷阱" 、合理处理斜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股前外侧皮瓣 斜支 旋股外侧动脉 静脉超引流技术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不同类型的游离桡动脉掌浅(SPBRA)穿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应用不同类型SPBRA游离穿皮瓣修复指端缺损38例46指,其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17~ 54 (38.5±15.5)岁。指端缺损面积1.5 cm×3.5 cm~ 2.5 cm×5.5 cm。其中双侧游离SPBRA穿皮瓣修复8例;13指携带掌长肌腱修复;30指皮瓣携带桡神经浅分支,16指皮瓣未携带神经。皮瓣面积1.6 cm×4.0 cm~ 2.8 cm×6.0 cm,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对38例进行随访,每个月门诊随访1次,随访时进行皮瓣各项评价指标的测量及记录,并指导患者进行腕关节及手指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本组38例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皮瓣均成活。有1例皮瓣远端约有0.5 cm×0.3 cm浅表坏死,经换药后逐渐愈合。随访6~ 24 (14.5±8.5)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无臃肿,肤色接近正常皮肤,感觉功能恢复良好,TPD为5.0~ 8.5 mm,手指关节活动均良好。所有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参照《手外科手术学》的皮瓣综合评定标准进行皮瓣综合评价,结果为优42例(91.30%),良3例(6.52%),可1例(2.17%),优良率为97.83%。结论应用不同类型的游离SPBRA穿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可以一期修复指掌侧固有动脉、神经及肌腱缺损,简便易行,皮瓣成活满意,手功能恢复好。

  • 标签: 桡动脉掌浅支 穿支皮瓣 指端缺损 修复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2014年1月—2018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肩部和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5~56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6 cm×5 cm~11 cm×8 cm。5例患者创面采用旋肩胛动脉穿皮瓣(皮瓣面积8 cm×7 cm~12 cm×6 cm)修复,供瓣区直接缝合。3例患者创面采用侧胸部穿皮瓣(皮瓣面积8 cm×7 cm~13 cm×9 cm)修复,2例患者供瓣区直接缝合,1例患者供瓣区大部分直接缝合,小部分移植同侧大腿中厚皮覆盖。4例患者创面采用臂内侧动脉穿皮瓣(皮瓣面积6 cm×5 cm~12 cm×10 cm)修复,2例患者供瓣区直接缝合,2例患者取左侧胸壁中厚皮覆盖。11例患者术后皮瓣成活,1例患者皮瓣远端出现血运障碍,经处理,皮瓣远端出现3 cm×2 cm坏死,经二次扩创植皮后,皮片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皮瓣质地良好,供瓣区瘢痕增生轻,肘关节及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旋肩胛动脉穿皮瓣、侧胸部穿皮瓣、臂内侧动脉穿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皮瓣成活率高、手术效果好等优点,是修复肩部和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佳选择。

  • 标签: 外科皮瓣 伤口愈合 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足底内侧动脉深远端穿皮瓣的血管解剖及逆行修复趾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对1例男性成人足部标本的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后进行血管解剖,观察足底内侧动脉及分支、足背动脉及其分支的分布吻合情况。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趾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12例,采用逆行足底内侧动脉深远端穿皮瓣进行修复,供区游离皮片移植修复。观察皮瓣成活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解剖研究可见足底内侧动脉深是足底内侧动脉的直接延续,走行于趾短屈肌与展肌之间,沿途发出多条穿,近端穿穿过展肌,与足内侧动脉浅和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吻合,在第1跖趾关节近端发出3条穿,即关节支、皮穿和交通,皮穿为足底内侧动脉深远端穿皮瓣的主要血供来源。临床12例患者共切取皮瓣12块,面积为4.5 cm×3.0 cm ~9.0 cm×6.0 cm,3例术后皮瓣出现颜色暗紫、少许水泡,立即给予拆除蒂部缝线,外涂抗生素软膏保持湿润等处理,术后5 d皮瓣颜色逐渐好转。12块皮瓣最终均完全成活。所有患者均获2~12个月电话随访,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患足可正常行走。结论足底内侧动脉深远端穿皮瓣血供可靠,将其逆行修复第1跖趾关节以远趾中小面积的皮肤缺损,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效果较好。

  • 标签: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解剖学 临床研究 足底内侧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旋髂浅动脉浅为血管蒂的腹部穿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3年6月至2018年8月对15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以旋髂浅浅蒂腹部穿皮瓣移植修复,皮瓣切取面积7 cm×5 cm~12 cm×7 cm,旋髂浅动脉浅与指动脉吻合2例,与鼻烟窝桡动脉分支吻合4例,与掌背动脉吻合5例,与桡动脉掌浅吻合1例,与桡动脉主干端侧吻合3例;15例均吻合旋髂浅静脉,其中9例另外吻合旋髂浅动脉浅1条伴行静脉。结果1例吻合掌背动脉的皮瓣术后出现血管痉挛,经对症处理后存活;其余14例皮瓣顺利存活,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外观质地良好,柔软,稍臃肿,感觉恢复至S2,无溃疡,腹部供区留线性瘢痕。结论利用旋髂浅动脉浅蒂腹部穿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缺损,较常规腹部皮瓣的供区损伤更小,手术时间短,是修复手部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较好的方法,临床效果良好。

  • 标签: 手损伤 外科皮瓣 旋髂浅动脉浅支 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前降(LAD)长起自右冠状窦(RCS)/右冠状动脉(RCA)的双前降变异的CT血管成像(CTA)影像解剖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2年1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的79 617例患者中LAD长起自RCS/RCA的双前降变异的患者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9~87(59.0±15.2)岁。根据LAD长支走行方式将患者分为肺动脉前型12例(pre-LAD组)和肺动脉下型13例(sub-LAD组)。另纳入30例CCTA检查无冠状动脉变异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4~76(59.6±11.6)岁。观察指标:(1)测量和比较LAD短及LAD长全程长度、起始段管径的差异;比较pre-LAD组、sub-LAD组、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LAD长度(全程、前室间沟前段)、管径(起始段、中段、远段)的差异。(2)比较pre-LAD组、sub-LAD组患者的LAD长起源、对角、间隔及右圆锥的差异。(3)评估pre-LAD组与sub-LAD组患者冠状动脉各分支有无斑块以及管腔有无狭窄,比较2组患者冠状动脉整体斑块发生率的差异,以及pre-LAD长与sub-LAD长、LAD长与LAD短斑块发生率的差异。结果LAD长起自RCS/RCA变异的发生率为0.31‰(25/79 617),其中0.20‰(16/79 617)起自RCS、0.11‰(9/79 617)起自距RCA开口10 mm范围内的RCA近段。(1)LAD长、LAD短的全程长度分别为(137.5±23.4)mm和(47.6±1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1,P<0.001);二者起始段管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re-LAD组、sub-LAD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LAD全程长度[(149.0±17.6)mm]大于sub-LAD组[(129.2±21.2)mm];pre-LAD组长进入前室间沟前段长度[(90.8±15.7)mm]依次大于sub-LAD组[(48.1±8.4)mm]和对照组[(21.6±5.2)mm];对照组LAD起始段管径依次大于pre-LAD组和sub-LAD组;对照组LAD及pre-LAD组长中段管径均大于sub-LAD组;对照组LAD及sub-LAD组长远段管径均大于pre-LA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LAD及pre-LAD组长由近段至远段管径均逐渐缩小;但sub-LAD组长远段管径较中段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04)。(2)pre-LAD组与sub-LAD组患者LAD长起源位置及对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条pre-LAD长(3/12)和11条sub-LAD长(11/13)可见间隔发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re-LAD组中右圆锥均起自LAD长,sub-LAD组中右圆锥均起自RCA近段或R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pre-LAD组与sub-LAD组患者的整体冠状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12与8/13,2组患者的LAD长的斑块发生率为2/12与0/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25条LAD长中有2条存在斑块(8%,2/25),25条LAD短中有12条存在斑块(48%,1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2,P=0.002)。结论LAD长起自RCS/RCA的双前降变异,与正常LAD解剖差异很大。全面评估双前降变异中LAD长及LAD短的起源、走行、分支、重要解剖关系及管腔情况,对于相关心血管症状的解释及手术计划的制定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冠状血管 左前降支 CT血管成像 解剖变异 容积再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穿体区CTA三维重建在股前外侧穿皮瓣(ALTPF)及腹壁下动脉穿皮瓣(DIEPF)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21年9月-2022年1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显微)外科,用基于改良穿体区CTA三维重建技术辅助完成游离穿皮瓣共10例,其中游离ALTPF 8例,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及舌重建;游离DIEPF 2例,用于修复乳腺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并重建乳房。术前根据改良的扫描参数及给药方案,患者行双股部或腹部CTA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GE AW 4.7工作站,对供皮瓣区进行穿体区和血管体区的三维重建。从血管体区动态观察源动脉的基本信息,从穿体区动态观察穿血管的基本信息,并对其具体数据进行测量。先使用HHD对穿支点进行标记,再根据CTA三维重建测量数据将穿支点、穿支干走行及源动脉走行同样标记于体表。将术中探查到的源动脉及穿的情况与术前三维重建进行比较,对CTA穿定位点与HHD穿定位点进行比较。本组皮瓣切取时间、皮瓣成活情况与既往单独采用HHD定位的患者进行比较。ALTPF和DIEPF的切取面积分别为4.0 cm×4.0 cm~15.0 cm×6.0 cm和19.0 cm×7.5 cm~25.0 cm×10.0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与供区愈合情况,定期门诊随访皮瓣外形、质地、功能恢复情况及供皮瓣区愈合情况。结果8例ALTPF及2例DIEPF均顺利成活,无动、静脉血管危象发生,供区与受区均一期愈合,无肌疝及腹壁疝等并发症。术前三维重建图像见股部肌皮型穿7条、肌间隙型穿2条及腹部直接型穿3条、迂曲型穿2条,与术中探及的穿类型、起源基本一致。本组CTA定位距离[(0.36±0.11)cm]比本组HHD定位[(0.54±0.19)cm]精确度更高(t=-3.160, P<0.05)。本组[(52.80±24.57)min]较既往组[(74.60±30.53)min]在相近面积皮瓣切取上时间更短(t=-9.179, P<0.05)。既往组中有1例因穿及源动脉管径过细而放弃移植。术后随访2~6个月,皮瓣无臃肿,质地柔软,血运良好,闭、开口及舌功能无明显受限;重建乳房与健侧对称,外形满意。皮瓣供区留有线形瘢痕,功能无明显受限。结论改良穿体区CTA三维重建能够较为准确的显示穿支点及穿支干在浅筋膜层面内的走行、分布,为穿皮瓣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提供可靠依据,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穿支体区 计算机断层扫描造影 三维重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外侧为蒂的ALTPF的切取以及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2019年1月-2021年3月,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外侧为蒂的ALTPF修复四肢创面32例,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21~63岁,平均34岁;受伤机制:交通事故伤12例,机器绞伤8例,重物压砸伤6例,慢性感染性创面6例;软组织缺损面积8.2 cm×6.3 cm~18.6 cm×11.2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25例,游离植皮7例。所有需要皮瓣修复创面的患者术前常规行CTA及高频CDU检查,判断旋股外侧动脉降外侧大致走行方向及穿血管位置。术后所有患者均行门诊规律性随访3~13个月,平均11个月。结果32例接受游离皮瓣手术进行修复的患者,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皮瓣成活顺利,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美观无臃肿,供区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相较于传统ALTPF,股前外侧动脉降外侧穿皮瓣切取相对简便,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传统ALTPF,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降支外侧支,旋股外侧动脉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四肢创面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BC"三线定位穿方法在游离小腿前外侧穿皮瓣设计、切取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自2021年3月至2021年11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手外科对42例62处手、足创面,采用"ABC"三线定位穿方法术前指导穿定位及来源预判,术中指导皮瓣设计及切取,进行创面修复。其中,单指24例,2指7例,3指4例,4指1例,虎口1例,腕部1例,趾2例,第2趾1例,足背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2.0 cm~3.0 cm×14.0 cm,皮瓣切取面积2.0 cm×2.5 cm~3.5 cm×15.0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随访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功能,采用皮瓣综合评价量表评定供、受区恢复情况。术后门诊定期随访。结果术前共定位162条穿。术中共探及穿95条,其中5例患者较术前定位各多探及1条,与术前定位相符76条,定位符合率为84.4%(76/90);与术前来源判断相符64条,准确率为84.2%(64/76)。术后62块皮瓣均成活,未出现血管危象。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7.1个月,皮瓣颜色、质地优良,薄且耐磨,BMRC感觉功能评定为S1~S3,皮瓣综合评价量表评定优38例,良4例。结论"ABC"三线定位穿方法在游离小腿前外侧穿皮瓣中的应用,将解剖知识、临床经验与CDU定位巧妙结合,精准指导术前穿定位及来源预判,是临床工作中可行、理想的辅助方法。

  • 标签: 小腿前外侧穿支皮瓣 "ABC"三线定位穿支方法 修复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携带胫前动脉穿的腓动脉穿皮瓣修复前中足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2月至2019年7月,以携带胫前动脉穿的腓动脉穿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患者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44~73岁,平均62岁。软组织缺损面积7 cm×4 cm~18 cm×5 cm。手术使用胫前动脉穿联合腓动脉穿供血的小腿前外侧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供区以全厚皮片植皮。术后采用门诊结合微信随访,观察记录皮瓣外观及肢体恢复情况。结果42例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植皮均一期成活。术后随访3~12个月,末次随访皮瓣外形美观,质地柔软,足外观和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以胫前动脉穿联合腓动脉穿供血的双血供岛状皮瓣血供可靠,修复范围大,可修复距离远,修复前中足背组织缺损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胫前动脉穿支 腓动脉穿支皮瓣 岛状皮瓣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前为蒂的逆行跗外侧动脉穿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3月至2018年10月,采用以前为蒂逆行跗外侧动脉穿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9例,其中急诊修复1例,二期修复8例,创面均位于前足,缺损面积3.0 cm×2.0 cm~5.0 cm×4.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3.5 cm×3.0 cm~6.0 cm×4.5 cm。皮瓣供区采用全厚皮片植皮修复。术后通过门诊、微信、电话定期随访。结果8例皮瓣顺利成活,伤口I期愈合;1例皮瓣术后2 d发生静脉危象,经蒂部拆线处理,仅远端皮缘发生坏死,换药处理瘢痕愈合;皮瓣供区植皮均成活良好。术后均获得随访3~18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观无明显臃肿,感觉部分恢复。其中8例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标准评价,优5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87.5%。结论采用以前为蒂的逆行跗外侧动脉穿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不损伤足背动脉主干,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相对简单,是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跗外侧动脉穿支皮瓣 前支 前足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侧融合术或单源化治疗(unifocalization,UF)在室间隔缺损(VSD)及粗大体肺侧(MAPCAs)的肺动脉闭锁(PA)患儿中的应用,并从组织病理学角度深入剖析不同解剖形态的MAPCAs。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6例合并粗大体肺侧及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闭锁(MAPCAs/VSD/PA)患儿实施选择性UF术加一期根治术,男4例,女2例;年龄6~96个月;体质量5.0~23.0 kg。术前均行心导管、选择性体肺侧造影及心脏CTA检查,明确体肺侧种类及解剖分布。对造影提示参与肺"气血交换"的粗大体肺侧实行选择性UF,对不参与肺"血气交换"的功能性体肺侧术中结扎或不处理。术中留取不同种类粗大体肺侧的组织行病理检查,根据组织病理学结果明确侧类型。结果围术期及随访期间无死亡。术前心导管、选择性侧检查及术中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参与肺"血气交换"的功能性MAPCAs具有肺动脉壁结构,属于弹性动脉;不参与肺"血气交换"的非功能性MAPCAs为小动脉壁结构,属于肌型动脉。结论术前可通过选择性MAPCAs造影检查明确参与肺"血气交换"功能性侧,功能性侧支属于弹性动脉,具有肺动脉壁结构,术中对功能性侧进行UF术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 标签: 肺动脉闭锁 粗大体肺侧支 选择性肺动脉融合术 组织病理学 弹性动脉
  • 简介:摘要具矫形是小儿鸡胸的一种无创治疗方法。为探讨具矫形的优越性、治疗体会及应用经验,回顾分析自2010年8月至2020年8月采用矫形具治疗的鸡胸患儿817例,男616例,女201例,中位年龄8岁9个月(2岁2个月至17岁)。所有患儿治疗前采用3D扫描胸廓重建技术或CT扫描重建胸廓外形,量体定制矫形具。治疗过程中,每天佩戴矫形具12 h以上,矫形时间3个月至1年。所有患儿均完成具矫形治疗,其中694例(84.9%)获得满意的胸壁外观;97例矫形效果不满意;26例矫正后不久鸡胸复发。将患儿按年龄分组统计分析:低龄患儿具矫形效果良好;随着年龄增大,患儿矫形失败率有上升的趋势。具矫形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无创鸡胸治疗方法,具有无创伤、并发症少、不影响生长发育、经济有效等优点。低龄患儿可将具矫形作为首选治疗方式;但大龄患儿具矫形时间长、失败率高,效果不甚满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深动脉第3穿穿皮瓣I期修复Pilon骨折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4月至2020年1月,收治15例Pilon骨折患者,其中Miller AO分类43-C1 8例,43-C2 4例和43-C3 3例,所有患者骨折周围均合并严重软组织挫伤,皮肤坏死,骨折复位后均合并软组织缺损、内固定外露及肌腱外露,I期应用游离股深动脉第3穿穿皮瓣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面积3.5 cm×15.5 cm~5.5 cm×12.5 cm,皮瓣血管与胫后或者胫前血管行端侧吻合。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其中1例血管卡压出现静脉危象,探查后皮瓣顺利成活,术后随访5~18个月,皮瓣质地良好,无色素沉着,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无减退及粘连,供区仅留线形瘢痕,足踝部皮瓣稍臃肿,不影响穿鞋,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I期游离股深动脉第3穿穿皮瓣修复Pilon骨折术后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可修复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减低切开术后皮肤坏死和骨折感染,同时保护骨折周围血液供应,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

  • 标签: 穿支皮瓣 股深动脉第3穿支 Pilon骨折 软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