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食卫生会的成立基于改良国人饮食和卫生习惯的出发点,随着时代变迁介入了更为宽广的公共卫生领域,其宗旨为"改良食品,研究卫生,俾免病苦而登寿域"。食卫生会提倡素食,开办了素食馆;鼓吹"剪发不易服",掀起了沪上剪辫风潮;参与防控上海鼠疫,调和华洋冲突,推动华人自主检疫;劝戒纸烟有益于国民健康与减少贸易逆差。

  • 标签: 慎食卫生会 伍廷芳 素食主义 公共卫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2014年1月—2018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肩部和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5~56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6 cm×5 cm~11 cm×8 cm。5例患者创面采用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皮瓣面积8 cm×7 cm~12 cm×6 cm)修复,供瓣区直接缝合。3例患者创面采用侧胸部穿支皮瓣(皮瓣面积8 cm×7 cm~13 cm×9 cm)修复,2例患者供瓣区直接缝合,1例患者供瓣区大部分直接缝合,小部分移植同侧大腿中厚皮覆盖。4例患者创面采用臂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皮瓣面积6 cm×5 cm~12 cm×10 cm)修复,2例患者供瓣区直接缝合,2例患者取左侧胸壁中厚皮覆盖。11例患者术后皮瓣成活,1例患者皮瓣远端出现血运障碍,经处理,皮瓣远端出现3 cm×2 cm坏死,经二次扩创植皮后,皮片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皮瓣质地良好,供瓣区瘢痕增生轻,肘关节及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侧胸部穿支皮瓣、臂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皮瓣成活率高、手术效果好等优点,是修复肩部和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佳选择。

  • 标签: 外科皮瓣 伤口愈合 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深动脉第三穿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科应用股深动脉第三穿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1例。机械伤4例,车祸伤4例,慢性溃疡2例,蛇咬伤1例。创面面积5 cm×7 cm~7 cm×16 cm,所有患者均合并肌腱或骨外露,供区直接缝合。结果11例皮瓣顺利存活,1例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探查后皮瓣存活。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7.5个月,皮瓣外形无明显臃肿,质地柔软,无色素沉着,功能满意。结论股深动脉第三穿动脉穿支皮瓣皮下脂肪少,穿支恒定,血管蒂8~10 cm,是一种有效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 标签: 手损伤 外科皮瓣 股深动脉 第三穿动脉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及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F)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21年9月-2022年1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显微)外科,用基于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技术辅助完成游离穿支皮瓣共10例,其中游离ALTPF 8例,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及舌重建;游离DIEPF 2例,用于修复乳腺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并重建乳房。术前根据改良的扫描参数及给药方案,患者行双股部或腹部CTA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GE AW 4.7工作站,对供皮瓣区进行穿支体区和血管体区的三维重建。从血管体区动态观察源动脉的基本信息,从穿支体区动态观察穿支血管的基本信息,并对其具体数据进行测量。先使用HHD对穿支点进行标记,再根据CTA三维重建测量数据将穿支点、穿支干走行及源动脉走行同样标记于体表。将术中探查到的源动脉及穿支的情况与术前三维重建进行比较,对CTA穿支定位点与HHD穿支定位点进行比较。本组皮瓣切取时间、皮瓣成活情况与既往单独采用HHD定位的患者进行比较。ALTPF和DIEPF的切取面积分别为4.0 cm×4.0 cm~15.0 cm×6.0 cm和19.0 cm×7.5 cm~25.0 cm×10.0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与供区愈合情况,定期门诊随访皮瓣外形、质地、功能恢复情况及供皮瓣区愈合情况。结果8例ALTPF及2例DIEPF均顺利成活,无动、静脉血管危象发生,供区与受区均一期愈合,无肌疝及腹壁疝等并发症。术前三维重建图像见股部肌皮型穿支7条、肌间隙型穿支2条及腹部直接型穿支3条、迂曲型穿支2条,与术中探及的穿支类型、起源基本一致。本组CTA定位距离[(0.36±0.11)cm]比本组HHD定位[(0.54±0.19)cm]精确度更高(t=-3.160, P<0.05)。本组[(52.80±24.57)min]较既往组[(74.60±30.53)min]在相近面积皮瓣切取上时间更短(t=-9.179, P<0.05)。既往组中有1例因穿支及源动脉管径过细而放弃移植。术后随访2~6个月,皮瓣无臃肿,质地柔软,血运良好,闭、开口及舌功能无明显受限;重建乳房与健侧对称,外形满意。皮瓣供区留有线形瘢痕,功能无明显受限。结论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能够较为准确的显示穿支点及穿支干在浅筋膜层面内的走行、分布,为穿支皮瓣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提供可靠依据,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穿支体区 计算机断层扫描造影 三维重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BC"三线定位穿支方法在游离小腿前外侧穿支皮瓣设计、切取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自2021年3月至2021年11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手外科对42例62处手、足创面,采用"ABC"三线定位穿支方法术前指导穿支定位及来源预判,术中指导皮瓣设计及切取,进行创面修复。其中,单指24例,2指7例,3指4例,4指1例,虎口1例,腕部1例,趾2例,第2趾1例,足背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2.0 cm~3.0 cm×14.0 cm,皮瓣切取面积2.0 cm×2.5 cm~3.5 cm×15.0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随访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功能,采用皮瓣综合评价量表评定供、受区恢复情况。术后门诊定期随访。结果术前共定位162条穿支。术中共探及穿支95条,其中5例患者较术前定位各多探及1条,与术前定位相符76条,定位符合率为84.4%(76/90);与术前来源判断相符64条,准确率为84.2%(64/76)。术后62块皮瓣均成活,未出现血管危象。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7.1个月,皮瓣颜色、质地优良,薄且耐磨,BMRC感觉功能评定为S1~S3,皮瓣综合评价量表评定优38例,良4例。结论"ABC"三线定位穿支方法在游离小腿前外侧穿支皮瓣中的应用,将解剖知识、临床经验与CDU定位巧妙结合,精准指导术前穿支定位及来源预判,是临床工作中可行、理想的辅助方法。

  • 标签: 小腿前外侧穿支皮瓣 "ABC"三线定位穿支方法 修复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携带胫前动脉穿支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中足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2月至2019年7月,以携带胫前动脉穿支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患者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44~73岁,平均62岁。软组织缺损面积7 cm×4 cm~18 cm×5 cm。手术使用胫前动脉穿支联合腓动脉穿支供血的小腿前外侧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供区以全厚皮片植皮。术后采用门诊结合微信随访,观察记录皮瓣外观及肢体恢复情况。结果42例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植皮均一期成活。术后随访3~12个月,末次随访皮瓣外形美观,质地柔软,足外观和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以胫前动脉穿支联合腓动脉穿支供血的双血供岛状皮瓣血供可靠,修复范围大,可修复距离远,修复前中足背组织缺损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胫前动脉穿支 腓动脉穿支皮瓣 岛状皮瓣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穿颧种植技术是临床上修复上颌骨大面积缺损、恢复上颌牙列外形及功能的重要手段,不仅可减少植骨量、缩短修复进程,还可提高患者舒适度、改善发音及咀嚼功能。随着临床应用的普及,该技术不断改进完善。本文围绕该技术适用范围的更新、种植体数量和位点的选择理念、术式的改良及评价、常见特异性并发症的规避及应对、专用成功标准的提出以及数字化技术的辅助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颧骨 牙种植体 无牙颌 外科手术,计算机辅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深动脉第3穿穿支皮瓣I期修复Pilon骨折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4月至2020年1月,收治15例Pilon骨折患者,其中Miller AO分类43-C1 8例,43-C2 4例和43-C3 3例,所有患者骨折周围均合并严重软组织挫伤,皮肤坏死,骨折复位后均合并软组织缺损、内固定外露及肌腱外露,I期应用游离股深动脉第3穿穿支皮瓣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面积3.5 cm×15.5 cm~5.5 cm×12.5 cm,皮瓣血管与胫后或者胫前血管行端侧吻合。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其中1例血管卡压出现静脉危象,探查后皮瓣顺利成活,术后随访5~18个月,皮瓣质地良好,无色素沉着,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无减退及粘连,供区仅留线形瘢痕,足踝部皮瓣稍臃肿,不影响穿鞋,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I期游离股深动脉第3穿穿支皮瓣修复Pilon骨折术后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可修复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减低切开术后皮肤坏死和骨折感染,同时保护骨折周围血液供应,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

  • 标签: 穿支皮瓣 股深动脉第3穿支 Pilon骨折 软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各种原因引起的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常影响患者的语言、进食、吞咽等功能,并可能造成容貌损害,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存质量甚至存活率。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穿支皮瓣移植成为重建外科领域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具有可观的穿支血管、充足的皮瓣面积、美观性能好且供区并发症少等优点,使其在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重建的报道日益增多。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CTA和CDU在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2月-2016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骨科使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重建软组织缺损的47例患者完整资料,术前均行CTA及CDU检查,选取合适的穿支血管并记录其体表定位点和外口径,与术中实际观察、测量值进行比较,数据分析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DU检测术中拟用穿支位置符合率为97.87%,CTA检测术中拟用穿支位置符合率为95.74%,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支血管外直径术前CTA与CDU测量值与术中实际测量值相一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联合应用CDU定位的腓动脉穿支血管,术中探查血管位置符合率为100%。术后皮瓣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8个月,平均13.5个月。所有皮瓣均成活良好,无其他并发症,皮瓣质地优良,外形美观。结论CDU和CTA在腓动脉穿支皮瓣术前血管评估方面是一种可靠且有用的方法,且临床上可互补联合应用。

  • 标签: 腓动脉穿支皮瓣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彩色多普勒超声 穿支定位
  • 简介:摘要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具有血管恒定、管径粗、可切取的组织量大、供区隐蔽、损伤小和可直接闭合等优点,已成为乳房重建或整形的首选皮瓣,广泛应用于乳房再造。经改良与发展,也较多应用于头颈部、躯干和四肢等部位创面的修复和器官再造,是几个最常用的穿支皮瓣之一。然而,有关DIEP的应用方面有些观点不一,亟待一份专家指导意见。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和《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组织专家讨论DIEP的应用解剖、适应证、应用设计类型、手术方法、优点和缺点、术后主要并发症、预防措施,以及术后护理与康复,形成DIEP专家共识。

  • 标签: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选择对机体损伤最小的皮瓣供区,使得受区获得最佳的外形和最大的功能恢复,是整形修复重建手术需遵守的基本原则之一。穿支皮瓣因符合该理念而被广泛的应用于修复和重建领域。分叶穿支皮瓣是穿支皮瓣的一种特殊形式,可通过巧妙的设计,化宽度为长度,可使皮瓣供区直接闭合;且只需要损伤一个供区,吻合一组血管,减少了机体的损伤,缩短了手术时间。该种皮瓣成为临床修复宽大不规则创面的应用热点。分叶穿支皮瓣进一步丰富了穿支皮瓣的内涵,扩大了穿支皮瓣的适应证。本文系统的回顾了分叶穿支皮瓣的历史发展演变,总结了分叶穿支皮瓣近年来的临床应用进展,旨在进一步促进分叶穿支皮瓣在复杂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分叶穿支皮瓣 皮瓣外科 显微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尺动脉穿支皮瓣接力修复前臂及手部创面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我科收治前臂或手部创面患者共9例,创面大小为4.5 cm×5.5 cm~6.5 cm×7.3 cm,仅根据术前彩超或便携式多普勒探测仪探查的创面周围尺动脉穿支血管情况,摆脱传统的上肢解剖标志及血管变异的束缚,更"自由"地设计二组尺动脉穿支皮瓣,接力修复上肢创面。二组皮瓣的面积为5.5 cm×6.5 cm~7.5 cm×8.3 cm。结果术中皮瓣缝合后张力适中,术后皮瓣存活良好,创面及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4~15个月,平均11.2个月。皮瓣外观满意,未见明显臃肿,肤色及质地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且将植皮可能引起的面状瘢痕转变为线性瘢痕。结论尺动脉穿支皮瓣接力修复上肢创面,未损伤前臂及手部主要血管,皮瓣外观、质地等方面均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 标签: 外科皮瓣 尺动脉 上肢创面 接力修复
  • 简介:摘要穿支皮瓣是近30年来皮瓣外科领域兴起的一种新型皮瓣外科技术,它使皮瓣更加精细、美观,符合微创外科新理念,目前在临床应用十分盛行。然而,传统的穿支皮瓣移植存在切取面积有限,不适合超长创面、宽大创面或合并死腔创面修复,部分皮瓣仍显臃肿、需要牺牲受区主干血管等问题,限制了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特殊形式穿支皮瓣是在传统穿支皮瓣基础上衍生而来,进一步丰富了穿支皮瓣的内涵,扩大了穿支皮瓣的适应证。本文回顾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历史发展演变,总结了特殊形式穿支皮瓣近年来在临床的应用进展,旨在进一步促进特殊形式穿支皮瓣在复杂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与发展。

  • 标签: 特殊形式穿支皮瓣 皮瓣外科 进展 显微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及对比红外热成像技术(IRT)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术前穿支血管探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接受ALTPF手术行修复重建的患者共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12~53岁,平均38.7岁;所有患者均切取带蒂或者游离的ALTPF,大小5.0 cm×8.0 cm~7.5 cm×30.0 cm,其中游离皮瓣21例,局部带蒂转移皮瓣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行IRT以及CDU检查进行供区穿支血管定位。使用卡方检验比较术前探测与术中实际情况,统计一致性。结果本组25例中,术前CDU共检测出53条穿支血管,IRT共检测到51个"热点",其中50个"热点"与CDU的结果相对应,κ指数为0.712(P<0.05),代表高度一致性,敏感性为94.3%,特异性为85.7%,两者之间定位的偏移与皮下组织厚度呈正相关。结论利用IRT在ALTPF术前探测穿支血管与CDU相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兼具便携、经济、无创、操作简便的特点,同时在皮下组织较薄的人群中具有更高的精准度,是术前穿支血管导航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红外热成像技术 穿支血管探测 彩色多普勒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纵三横法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穿支定位及深度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12月—2020年6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深度创面患者,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12~72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7 cm×3 cm~11 cm×7 cm。通过腋窝中点、髂后上棘和骶髂关节突出点定位2条纵线,在2条纵线间通过腋窝中点下5、10、15 cm定位3条横线(即二纵三横法),从而形成2个梯形区域,再使用便携式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在2个梯形区域内探寻胸背动脉穿支,以此设计并切取单个、分叶或携带部分背阔肌的面积为7 cm×4 cm~12 cm×8 cm的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供区均直接缝合。记录术前定位与术中探查胸背动脉穿支数量、位置及第1穿支(距离腋窝顶点最近的穿支)穿出肌肉的位置距离背阔肌外侧缘的长度,术中测量的胸背动脉穿支管径,采用的组织瓣类型;术后随访组织瓣成活情况与供区外观。结果每例患者术前定位胸背动脉穿支数量、位置与术中探查情况一致,穿支数量为2条或3条(共42条);穿支均位于2个梯形区域内,在第1个梯形区域中均定位和探查到1条稳定的穿支(第1穿支),第2个梯形区域的平均穿支数量为1.47条;第1穿支穿出肌肉的位置距离背阔肌外侧缘2.1~3.1 cm。术中测量的胸背动脉穿支管径为0.4~0.6 mm。本组患者中12例采用单个胸背动脉穿支皮瓣、3例采用胸背动脉穿支分叶皮瓣、2例采用携带部分背阔肌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术后随访6~16个月,17例患者组织瓣均成活,质地柔软、弹性好、血运良好;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结论二纵三横法有助于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穿支定位,方法简单可靠,基于该方法设计切取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深度创面的临床效果良好,供区损伤小。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外科皮瓣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二纵三横法 背阔肌
  • 简介:摘要创面易导致深部组织结构外露,引起持续感染和功能障碍。穿支皮瓣是创面修复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其主要优点是修复效果好、供区损伤小,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但穿支皮瓣在创面修复中的具体应用仍有争议,比如足背部创面的修复是选择带蒂移植还是游离移植,带蒂移植时如何切取面积更大的穿支皮瓣,带蒂移植时高位穿支和低位穿支如何选择,穿支皮瓣移植是否需要重建感觉神经等,笔者对以上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应用建议。

  • 标签: 外科皮瓣 软组织损伤 移植 显微外科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