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幽门螺杆(H.pylori)感染是消化道常见病,也是目前胃癌预防中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根除H.pylori可降低胃癌发生风险。我国H.pylori感染率高,耐药形势复杂,含铋剂的四联疗法是我国主要的H.pylori根除方案。近年来,经改良的二联高剂量方案也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并且具有更好的临床普及性。现对H.pylori根除治疗中的关键问题和近年来国内外常用H.pylori根除治疗方案中的疗效进行综述,为提高我国H.pylori根除治疗成功率提供参考。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感染 耐药 根除治疗
  • 简介:摘要幽门螺杆(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恶性肿瘤等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各国强烈建议根除Hp,以降低消化性溃疡复发、预防胃癌的发生。然而,由于Hp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增加以及胃酸分泌抑制的不足,以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的治疗方案的根除率逐渐下降。伏诺拉生是一种钾离子竞争性拮抗剂,因其强烈而持久的抑制胃酸分泌及良好的根除Hp的疗效引起临床广泛的关注。因此,本文将对伏诺拉生的抑酸特点及其在根除Hp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综述。

  • 标签: 伏诺拉生 钾离子竞争性拮抗剂 质子泵抑制剂 幽门螺旋杆菌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4年8月、2016年6至12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H.pylori初治患者根除方案和根除率,结果显示H.pylori根除率呈下降趋势[总根除率76.5%(202/264)比73.8%(276/374)],含左氧氟沙星方案使用比例增加3.2倍[12.9%(34/264)比54.5%(204/374)]。募集深圳多中心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碳13尿素呼气试验检测结果呈阳性、初治、行胃镜检查患者,H.pylori培养阳性率为74.7%(557/746),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阿莫西林耐药率为1.3%(7/557),克拉霉素为34.1%(190/557),左氧氟沙星为42.4%(236/557),甲硝唑为92.5%(515/557),呋喃唑酮为0,盐酸四环素为0,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联合耐药率为56.2%(313/557);依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H.pylori根除成功率为94.2%(483/513),依据本地区耐药背景,H.pylori根除率为86.1%(136/158)。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高耐药是导致深圳地区H.pylori整体根除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依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和耐药背景选择方案可提高H.pylori根除率。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细菌培养 耐药 多中心研究 深圳
  • 简介:摘要幽门螺杆(H.pylori)感染是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京都共识和Maastricht Ⅴ共识均建议对H.pylori感染者进行根除治疗,除非有抗衡因素的存在,并且推荐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和2种抗菌药物组成H.pylori四联根除方案,疗程为10或14 d。PPI和抗生素治疗会对肠道微生态造成影响,目前短期(根除治疗后1~6个月内)影响已较为明确,长期(根除后至少6个月)影响的研究有限,但大多数研究结果均提示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基本可恢复至基线水平,证明了根除H.pylori治疗的长期安全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根除方案中添加益生菌能减少H.pylori根除治疗后肠道微生态的波动,对于维持肠道微生态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根除治疗 胃肠道微生态 益生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Helicobacter pylori,HP)根除后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2021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26例HP根除后胃癌和45例HP未根除胃癌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根除HP后胃癌患者男20例,女6例;中位年龄65岁(范围53~77岁);胃上部12例,胃中部4例,胃下部10例。肿瘤中位最大径12 mm(范围4~29 mm)。巴黎分型0~Ⅱa型4例,0~Ⅱb型4例,0~Ⅱc型18例。白光内镜观察癌灶呈微红色至微黄色,12例癌灶边界清楚;14例癌灶边界欠清楚,并有胃炎样改变,但通过窄带成像放大观察,仍可发现不规则微血管结构和微表面结构异常,以及相对可见的棘状边界。形态学上,高分化管状腺癌20例,高~中分化管状腺癌4例,高分化管状腺癌伴乳头状腺癌2例。与HP未根除胃癌相比,HP根除后胃癌的主体病变癌细胞核质比<50%、癌表面正常上皮覆盖、癌表面轻度不典型性上皮覆盖、癌组织内非癌腺体伸长现象和癌性腺体上皮下进展的比例高(P<0.05)。细胞表型为胃型6例,肠型4例,胃肠混合型16例。结论HP根除后早期胃癌临床上更为隐匿,多为分化型管状腺癌。癌细胞异型度降低和癌组织表面覆盖正常上皮或轻度不典型性上皮是HP根除后胃癌的重要形态学特征。理解和识别这些形态学特征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

  • 标签: 胃肿瘤 螺杆菌,幽门 内窥镜检查,胃肠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儿Hp根除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济南市第二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8例十二指肠溃疡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感染Hp分为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留取Hp感染组治疗前及治疗7 d、治疗14 d、治疗结束后30 d的粪便行16S rDNA测序,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肠道菌群检出情况,配对t检验比较Hp感染组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检出情况,以非参数检验比较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的菌群多样性[多样性(Shannon、Simpson)指数和丰富度(Chao 1)指数]和Hp感染组治疗前后的菌群多样性。结果治疗前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的双歧杆菌[(5.92±1.85) lg copies/g粪便比(6.58±2.01)lg copies/g粪便]、乳杆菌[(4.89±1.35) lg copies/g粪便比(4.47±1.59)lg copies/g粪便]、类杆菌[(8.42±2.12) lg copies/g粪便比(8.01±2.20) lg copies/g粪便]、产气荚膜梭菌[(5.90±1.90) lg copies/g粪便比(5.88±2.01) lg copies/g粪便]、肠球菌[(5.41±1.27) lg copies/g粪便比(5.02±1.48) lg copies/g粪便]、肠杆菌[(5.01±1.80) lg copies/g粪便比(5.37±1.47) lg copies/g粪便]、酵母菌[(5.90±1.85) lg copies/g粪便比(5.88±2.01) lg copies/g粪便]检出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的肠道菌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3.84±0.52比3.90±0.45)、Simpson指数(0.16±0.04比0.15±0.05)、Chao 1指数(178.52±40.22比185.32±42.4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Hp感染组治疗后不同时间双歧杆菌、乳杆菌、类杆菌检出数量均下降(均P<0.05);与治疗7 d及治疗14 d比较,治疗结束后30 d双歧杆菌[(4.54±1.78) lg copies/g粪便比(4.20±1.22) lg copies/g粪便比(5.21±1.55) lg copies/g粪便]、乳杆菌[(4.01±1.20) lg copies/g粪便比(3.89±1.32) lg copies/g粪便比(4.43±1.10) lg copies/g粪便]、类杆菌检出数量[(6.78±1.88) lg copies/g粪便比(6.55±1.90) lg copies/g粪便比(7.68±2.00) lg copies/g粪便]均有所升高(均P<0.05);Hp感染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产气荚膜梭菌、肠球菌、肠杆菌、酵母菌检出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Hp感染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的Shannon指数与Chao 1指数均降低,Simpson指数均增加(均P<0.05);与治疗7 d及治疗14 d比较,治疗结束后30 d的Shannon指数(2.85±0.45比2.57±0.48比3.20±0.50)与Chao 1指数(148.45±32.33比140.32±30.47比160.42±38.42)均增加,Simpson指数(0.25±0.06比0.27±0.08比0.19±0.05)降低(均P<0.05)。结论Hp感染对十二指肠溃疡患儿肠道菌群无明显影响,抗Hp治疗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及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在抗Hp治疗时应考虑大量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十二指肠溃疡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幽门螺杆(H.pylori)耐药形势日益严峻,导致传统根除方案的疗效显著下降。国内外共识均推荐铋剂四联方案作为高耐药地区的一线治疗方案。各国耐药率和抗生素可获得性不尽相同,应结合国情选择耐药率低的抗生素根除H.pylori。我国呋喃唑酮耐药率极低,呋喃唑酮铋剂四联方案高效、安全、价格低廉,适合我国国情,但在H.pylori根除临床实践中,仍存在呋喃唑酮未被正确认识和规范应用的现象。现通过阐述呋喃唑酮根除H.pylori的疗效、安全性、不良反应、治疗费用等,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呋喃唑酮根除H.pylori的认识。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根除率 不良反应 呋喃唑酮
  • 简介:摘要幽门螺杆(Hp)感染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等疾病密切相关。根除Hp对于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着重要作用。我国人口众多、人群Hp感染率高、卫生资源相对缺乏,采取全面Hp筛查和治疗策略的时机尚不成熟。目前临床常用的Hp根除方案包括标准三联疗法、非铋剂四联疗法和铋剂四联疗法,各方案的根除率有所差异,其中铋剂四联疗法的根除率最高,被推荐作为首选治疗方案。然而Hp感染在成功根除后仍存在复发情况,且复发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此文对Hp的根除方案、根除后复发率及复发危险因素的相关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Hp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螺杆菌,幽门 根治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成都地区儿童幽门螺杆治疗成功率,分析可能导致儿童根除失败的主要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经碳13尿素酶呼气试验和胃镜检查确诊幽门螺杆感染且需要根除治疗的患儿临床数据,包括疾病人口学数据、根除方案、可能导致根除失败的原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974例确诊幽门螺杆感染且需根除治疗的患儿(男性514例,女性460例,<6岁402例,6~9岁371例,≥10岁201例)。所有患儿根除成功率69.82%(680/974),首次根除成功率64.99%(633/974);失败后家长同意继续根除治疗116例,最终成功率40.52%(47/116);因溃疡行根除治疗成功率72.00%(18/25)。共完成1135次根除,成功率59.91%(680/1135),6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070,P=0.07)。2012至2015年成都地区儿童根除以含甲硝唑根除方案为主,根除成功率63.49%;2015年中国儿童幽门螺杆诊治专家共识出版后,2016至2019年首选克拉霉素方案,根除成功率提高至7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2,P=0.001)。幽门螺杆感染家族史是影响儿童根除率的主要因素[优势比=3.921,95%CI(1.249~12.305),P=0.019]。结论成都地区儿童幽门螺杆感染总体根除成功率尚未达到80%,初次根除选择克拉霉素三联方案能够提高成功率;有幽门螺杆感染家族史是影响成功的主要环境因素。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根除 儿童 成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庆地区幽门螺杆(Hp)感染儿童CYP2C19基因代谢型分布及其与性别、年龄及疗效等方面的相关性,为重庆地区儿童Hp感染的根除提供合理的方案。方法前瞻性临床队列研究。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20年3月至7月疑诊为Hp感染并行胃镜检查的156例儿童,均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及组织学检测,同时对Hp培养阳性的患儿(102例)应用聚集合酶链反应(PCR)-序列特异性引物分析方法进行CYP2C19基因检测及对2种抗生素(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进行耐药性试验,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将CYP2C19基因代谢型分为纯合子快代谢型(HomEM)、中间代谢型(HetEM)及慢代谢型(PM),观察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PAC)方案在不同代谢型中的根除结局。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M)表示,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102例患儿Hp培养阳性,13C-UBT阳性率为97.1%(99/102),RUT阳性率为99.0%(101/102),组织学阳性率为90.2%(92/102)。2.102例Hp感染儿童中,HomEM占45.1%(46/102),HetEM占41.2%(42/102),PM占13.7%(14/102)。3.102例Hp感染儿童中,男50例,女52例,年龄3岁~17岁9个月(中位数9岁7个月),CYP2C19基因代谢型在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患儿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使用PAC方案者87例,Hp根除治疗初治失败者36例,其中HomEM 18例,HetEM 15例,PM 3例,根除治疗成功者51例,其中HomEM 21例,HetEM 21例,PM 9例,不同CYP2C19基因代谢型在PAC方案中的Hp根除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87例患儿中,45例患儿对克拉霉素敏感,其中37例患儿根除治疗成功,42例患儿对克拉霉素耐药,其中14例患儿根除治疗成功,克拉霉素耐药性与PAC方案中儿童Hp根除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CYP2C19基因代谢型在PAC方案中根除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发现重庆地区Hp感染儿童CYP2C19基因代谢型与性别、年龄及目前的PAC方案根除疗效有相关性。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CYP2C19基因 三联疗法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幽门螺杆(HP)根除三联疗法在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中的疗效。方法根据关键词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纳入相关文献,提取数据,通过Revman 5.03进行Meta分析。结果荟萃分析共纳入8篇文献,受试者共计1200例,对照组888例,ESRD组312例。对照组进行HP三联疗法的有效人数为766例,有效率为86.3%;ESRD组进行HP三联疗法的有效人数为274例,有效率为87.8%,三联HP根除疗法的有效率合并OR值为1.05(95%CI:0.76~1.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荟萃分析认为HP三联疗法在ESRD中疗效与普通人群相似。

  • 标签: 肾病 幽门螺杆菌 三联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发生球形变的相关因素及其与胃黏膜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66例H.pylori感染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胃黏膜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pylori球形变发生情况和胃黏膜组织病理改变。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66份H.pylori感染者的胃黏膜标本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26份(39.39%)发现H.pylori球形与螺旋形共存,未发现单纯H.pylori球形变。有H.pylori根除治疗史的患者球形变发生率为52.63%(20/38),高于无根除治疗史患者的21.43%(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7,P=0.012)。不同性别、民族、年龄、胃黏膜病理改变(包括萎缩、胃肠上皮化生、炎症、活动性)患者的H.pylori球形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0)。23例胃镜检查距离末次根除治疗时间>1~3个月的患者中17例(73.9%)发生H.pylori球形变,而15例胃镜检查距离末次根除治疗时间>3个月的患者中3例发生球形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9,P=0.002)。结论H.pylori球形变的转化与既往根除治疗有关,球形H.pylori相对于螺旋形H.pylori同样具有致病性。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球形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根除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在H.pylori根除治疗同时或之后添加嗜酸乳杆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从肠道菌群角度为探索合适的益生菌使用时机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门诊进行H.pylori根除治疗的患者30例,分成单用四联组、四联同时用嗜酸乳杆菌组、四联后用嗜酸乳杆菌组,每组10例。主要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第8周末治疗结束时,检测3组患者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指数PD_whole_tree和Shannon,主要分析相对丰度>1%的优势菌门、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和增长或减少的趋势。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平均秩多重比较和Bonferonni校正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第8周末治疗结束时,单用四联组和四联同时用嗜酸乳杆菌组的PD_whole_tree指数均低于四联后用嗜酸乳杆菌组[22.43(21.39,23.45)和22.86(20.93,24.46)比24.93(24.17,27.00)],单用四联组优势菌属柯林斯菌的相对丰度低于四联后用嗜酸乳杆菌组[0.00(0.00,0.01)比0.02(0.01,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00、-2.667、-3.581,P=0.004、0.023、0.001);单用四联组与四联同时用嗜酸乳杆菌组的PD_whole_tree指数,四联同时用嗜乳杆菌组与四联后用嗜乳杆菌组的优势菌属柯林斯菌的相对丰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用四联组、四联同时用嗜酸乳杆菌组、四联后用嗜酸乳杆菌组的Shannon指数,优势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优势菌属拟杆菌属、链球菌属、布劳特菌、肠杆菌属、栖粪杆菌属、毛圈瘤胃球菌属、克雷伯菌属、活泼瘤胃球菌属、霍氏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Fusicatenibacter的相对丰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优势菌属中,有益菌属栖粪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均表现正性增加趋势,而潜在致病菌属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链球菌属均呈负性减少趋势。相对丰度差折线图显示,第8周末治疗结束时,四联同时用嗜酸乳杆菌组与单用四联组的致病菌或有益菌属的相对丰度差大于四联后用嗜酸乳杆菌组与单用四联组的相对丰度差。结论在含铋剂四联H.pylori根除后添加嗜酸乳杆菌方案更有利于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而根除同时添加嗜酸乳杆菌的方案较后添加方案在调节有益菌增长、减少潜在致病菌方面的效果可能更佳。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嗜酸乳杆菌 肠道菌群 添加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抗幽门螺杆感染治疗幽门螺杆感染情况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新泰市第三人民医院内一科收治的97例慢性胃炎患者,男54例,女43例,年龄(41.78±5.64)岁,年龄范围为25~63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n=48)和联合治疗组(n=49)。单药治疗组患者给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联合治疗组在单药治疗组基础上给予阿莫西林胶囊和呋喃唑酮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胃黏膜评分,胃泌素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幽门螺杆感染转阴率。结果联合治疗组有效率[93.9%(46/49)]高于单药治疗组[79.2%(3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胃黏膜评分及胃泌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黏膜评分[(1.59±0.26)分、(0.69±0.12)分]及胃泌素水平[(100.82±9.48)ng/L、(78.42±6.40)ng/L]低于治疗前[(2.36±0.46)分、(2.39±0.44)分,(132.94±12.65)ng/L、(132.89±12.75)ng/L],且联合治疗组低于单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L-6、TNF-α、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6[(24.74±2.95)pg/ml、(17.89±2.58)pg/ml]、TNF-α[(32.76±4.54)pg/ml、(28.49±3.49)pg/ml]、IL-8水平[(35.94±5.27)pg/ml、(27.48±4.14)pg/ml]低于治疗前[(27.76±3.86)pg/ml、(27.79±3.84)pg/ml,(42.94±5.65)pg/ml、(42.89±5.75)pg/ml,(46.82±5.89)pg/ml、(46.76±5.98)pg/ml],且联合治疗组低于单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幽门螺杆感染转阴率[100%(49/49)]高于单药治疗组[77.1%(3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胃炎患者采用抗幽门螺杆感染治疗后能够改善治疗效果,提高幽门螺杆感染转阴率,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有助于减轻患者临床症状。

  • 标签: 慢性胃炎患者 抗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炎症因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的耐药性对H.pylori根除率的影响,并探究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的最佳最小抑菌浓度(MIC)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因H.pylori阳性,采用标准三联疗法根除H.pylori的患者,最终纳入140例H.pylori感染者,其中12例无根除治疗结果。治疗结束8~12周后,分别采用意向性治疗(ITT)和符合方案人群(PP)分析计算140和128例H.pylori感染者的H.pylori根除率,分析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耐药与H.pylori根除失败的关系,以及不同MIC折点判断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耐药与H.pylori根除失败的关系。统计学方法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和一致性检验。结果ITT和PP分析标准三联疗法患者的H.pylori根除率分别为66.4%(93/140)和72.7%(93/128),95%CI分别为59.3%~74.3%和65.6%~79.7%。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阿莫西林耐药(OR=6.326,95%CI1.090~36.725, P=0.040)和克拉霉素耐药(OR=10.686,95%CI 4.031~28.326,P<0.01)均为H.pylori根除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阿莫西林MIC折点为0.125 mg/L时,阿莫西林耐药与H.pylori根除失败的相关性最高(一致性一般,P<0.05);克拉霉素MIC折点为2.000 mg/L时,克拉霉素耐药与H.pylori根除失败的相关性最高(一致性中等,P<0.05)。结论标准三联疗法的H.pylori根除率已降至80%以下。H.pylori根除率下降与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耐药有关,二者在体内的最佳MIC折点分别为0.125和2.000 mg/L。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标准三联疗法 根除率 抗生素耐药 最小抑菌浓度折点
  • 简介:摘要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H.pylori)学组主办的第六次全国H.pylori感染处理共识会议于2021年12月17日在江西南昌召开。我国消化病学和H.pylori研究领域的专家们出席了会议,并分组起草了相关陈述。采用《牛津循证医学中心分级2011版》评估陈述的证据等级,根据推荐等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系统的指导原则对陈述的推荐强度进行分级,并使用德尔菲法达成相关陈述的共识。构建的陈述通过多轮讨论修改后,由参会专家对陈述条款进行最终表决。本共识共30条陈述,分为四部分:①H.pylori感染的诊断;②H.pylori感染的根除指征;③H.pylori感染与胃癌;④H.pylori感染与胃肠道微生态。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诊断 根除指征 胃癌 胃肠道微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