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9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翻矫形支具联合手法按摩治疗儿童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收治58例单侧内翻畸形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截骨克氏针组28例,外翻支具组30例。根据Bellemore功能评定标准和影像学评定肘关节功能,比较术后提携角、住院时间、治疗总费用、肘关节屈伸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25~49个月,平均(29.7±4.8)个月,外翻矫形支具组的住院时间、治疗总费用、并发症均明显少于截骨克氏针组(P<0.05)。两组患儿末次随访时患肢提携角、最大屈伸角度及肘关节功能优良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按照评定标准:截骨克氏针组97.5%,外翻矫形支具组9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翻支具和截骨克氏针两种方式均可有效地矫正儿童内翻畸形,但外翻支具联合手法按摩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肘关节 治疗结果 肘内翻 外翻支具 手法按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金旖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健康世界》2022年第12期
  • 机构: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中医院,621100
  • 简介:针刀治疗方法是我国的一种将针灸与刀相结合而产生的治疗工具,针刀治疗医术产于我国的1970年。这种针刀的外形与针灸的针的外形相差不多,只是针刀比针要大一些,针刀的直径为零点六到一毫米之间,且针尖为零点七到一点二毫米宽的刀刃,针刀的手柄处形似扁平的葫芦状。在治疗的时候,针尖的扁平的刀刃刺入患者的皮肤后进入关节囊等组织部位进行切割治疗。针刀治疗技术是结合我国的传统针灸以及西方国家的手术医学刀具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有创治疗方法,它是我国现代化医学的必然的产物。

  • 标签: 小针刀;网球肘
  • 简介:摘要筋骨针疗法具有取穴少、见效快、疗程短、微创伤、无痛苦、安全简便并易掌握的独特优势,尤对脊柱关节软组织病及中枢性痉挛性瘫痪等病疗效显著。傅立新主任从"筋结为宗、松筋解结"立论,应用筋骨针结合气罐在经筋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软组织损伤学、病理学、生物力学,以补法为主,补泻结合,无菌操作,治疗网球疗效满意。

  • 标签: 经络治法 网球肘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无症状管尺神经脱位组及对照组的尺神经最大直径及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评价两组尺神经的僵硬度,以探讨无症状管区脱位尺神经的高分辨率超声及SWE特征。方法由两位有经验的超声医师独立对38例无症状受试者(76侧)于屈伸肘关节时进行高频超声动态检查,判断其脱位与否,分为脱位组及对照组,并分别测量尺神经最大直径及横截面积,然后行SWE检查,分别测量剪切模量值。资料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及独立样本t检验,观察者一致性的评估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结果15.8%(12/76)的受试对象可见尺神经脱位。脱位组管区尺神经最大直径(0.194±0.022) cm与对照组相应位置尺神经直径(0.181±0.023) 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8,P>0.05),脱位组管区尺神经CSA(0.064±0.009) cm2及SWE(43.629±6.737) kPa与对照组相应位置尺神经CSA(0.050±0.008) cm2及SWE(31.293±7.858) kP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用ICC评估观察者间对管尺神经最大直径、CSA及SWE值评价的一致性,结果显示一致性较好(ICC分别为0.941、0.819、0.843)。结论无症状受试者中存在尺神经脱位者其管尺神经的CSA及SWE值均显著增加,观察者一致性较好。高分辨率超声结合弹性成像可全面、定量地评估脱位尺神经的形态变化及力学性能,评估尺神经脱位并监测其进展。

  • 标签: 尺神经 脱位 超声检查 弹性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结合多种固定在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8年1月,本科共收治18例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患者,其中女15例、男3例,平均年龄50岁。摔倒10例,机动车交通事故4例,运动损伤1例,高处掉落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采用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使用多种内固定方式固定骨折端。术后药物抗炎、止痛、预防固化性肌炎,携带肘关节支具保护6周,循序康复锻炼。结果手术时间60~100 min,平均75 min。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均获骨性愈合,愈合平均时间6个月。本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分表(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20分。无骨不连和神经损伤病例,有2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Broberg-Morrey1级,另1例Broberg-Morrey 2级,均行保守治疗),1例异位骨化(Brooker 1级,无症状)。结论后路结合多种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方法,具有骨折显露充分、固定牢固、安全有效、易处理合并损伤等优点,临床疗效好。

  • 标签: 肱骨远端 冠状面骨折 肘后路 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前后联合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O'Driscoll Ⅲb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67例尺骨冠状突O'Driscoll Ⅲb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32例;年龄21~61岁[(38.0±9.4)岁]。31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内固定(联合入路组),36例采用后正中入路复位内固定(后入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对疼痛程度和功能恢复进行评估。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8个月[(20.1±4.2)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和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入路组术中出血量[(133.6±20.3)ml]、骨折愈合时间[(12.3±1.7)个月]均少于或短于后入路组[(144.4±22.1)ml、(13.2±2.0)个月](P<0.05)。联合入路组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分别为(88.7±10.8)°、(111.1±13.9)°、(121.3±14.1)°、(127.1±13.3)°,均高于后入路组[(74.5±11.8)°、(97.6±12.6)°、(111.3±13.0)°、(115.2±12.7)°](P<0.05)。联合入路组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EPS分别为(31.7±8.6)分、(55.6±9.3)分、(84.6±10.5)分、(85.0±10.3)分,均高于后入路组[(27.2±8.2)分、(50.7±8.7)分、(77.4±11.2)分、(80.1±9.4)分](P<0.05)。联合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3/31),低于后入路组的31%(11/36)(P<0.05)。结论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O'Driscoll Ⅲb型骨折与单纯后正中入路相比,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较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并可获得较好的肘部功能。

  • 标签: 肘关节 尺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术中低高频交替电刺激对管综合征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168例(181侧)管综合征保守治疗无效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A~D 4组,每组42例。A组为对照组,B组为低频(3 Hz)电刺激组,C组为高频(15 Hz)电刺激组,D组为低高频交替(3 Hz/15 Hz)电刺激组。术后1 d、3个月、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Lovett肌力分级、顾玉东管综合征的功能评分、段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等指标,并与术前比较。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0,P>0.05);术后1 d各组分并指肌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2,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低高频交替电刺激组优于其他3组(t=7.200,P<0.05)。在术后1 d时顾玉东管综合征的功能评分4组的优良率(23.81%、28.57%、26.19%、2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6,P>0.05);在术后3个月时,低高频交替电刺激组的优良率(73.81%)显著高于低频电刺激组(61.90%)及高频电刺激组(50.00%),3组均高于对照组(42.86%)(t=7.285,P<0.05);低高频交替电刺激组患者MCV(62.88±11.87)均明显优于其他3组(48.57±9.39、53.68±9.69、51.20±1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94、7.200、6.350,P<0.05),且在术后3个月就已经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改变较前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0,P>0.05)。结论术中低高频交替电刺激较单一低频或高频电刺激具有一定优势,可有效改善管综合征患者手术松解预后。

  • 标签: 术中电刺激 肘管综合征 低高频交替电刺激 术后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体外冲击波(ESW)治疗网球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8例网球患者经电磁式ESW治疗前、后行高频超声检查及X线检查,ESW隔3~4 d治疗1次,共治疗3次。于治疗前、每次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分对入选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入选患者经3次ESW治疗后,其疼痛VAS评分由治疗前(5.18±1.57)分降至(2.37±1.89)分,ADL评分由治疗前(6.52±2.93)分降至(2.83±2.60)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显示,58例患者中有50例前臂伸肌总腱血流丰富,有40例肌腱肿胀,有38例出现钙化,有21例出现骨刺增生。治疗后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有29例伸肌总腱血流减少(P<0.05),患者肌腱厚度由治疗前(4.09±1.89)mm降至(3.91±1.82)mm(P<0.05)。通过亚组分析发现,治疗前、后急性期和非急性期患者其疼痛VAS、ADL评分及前臂伸肌总腱厚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网球病变类型及指导ESW治疗、评估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急性期和非急性期网球患者均可给予ESW治疗。

  • 标签: 体外冲击波 网球肘 超声检查 肌腱厚度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肱骨外侧截骨外固定支架与钢板治疗儿童内翻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38例继发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内翻病例资料。通过外侧入路进行肱骨远端截骨后,根据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钢板组(A组)和外固定支架组(B组)两组,术后2、4、6和12个月分别复查肘关节X线正侧位片,根据截骨端愈合情况决定是否取出外固定支架或钢板。按照Bellemore功能评定标准,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评定分析肘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儿术后截骨处均达到骨性愈合,并取得了满意的功能和外观改善,无一例出现骨不连、异位骨化或固定器移位。A组患儿随访时间为36~71个月,平均(59.7±3.2)个月,手术时间为(60.9±5.8)min,出血量为(41.5±3.8)ml,手术切口长度为(5.2±0.4)cm;B组患儿随访时间为38~72个月,平均(60.0±4.1)个月,手术时间为(50.8±5.6)min,出血量为(25.6±3.1)ml,手术切口长度为(3.9±0.4)cm。B组在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手术切口长度方面明显少于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和肘关节Bellemore功能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外侧截骨锁定加压钢板和外固定支架两种方式都是治疗儿童内翻畸形的有效方法,和锁定加压钢板相比,外固定支架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等优点,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肱骨骨折 截骨术 肘内翻 外固定支架 锁定加压钢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后出现内翻畸形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9月—2020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630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8例,女172例;年龄1~14(8.4±2.7)岁;内翻35例,非内翻595例。观察指标:(1)影响内翻畸形的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骨折Gartland分型、骨折远端移位方向、是否合并旋转移位、治疗方式以及骨折至功能锻炼的时间)。(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内翻畸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骨折移位方向是内翻的危险因素(χ2=73.13,P<0.001)。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尺偏移位为发生内翻畸形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9.54,95%可信区间5.748~66.423,P<0.001)。结论骨折远端尺偏移位是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出现内翻畸形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肘内翻 肱骨髁上骨折 儿童
  • 简介:摘要管综合症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尺神经受压而出现的以小指指腹麻木不适,尺侧腕屈肌及环指、小指指深屈肌肌力弱,手内在肌萎缩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早期的手术治疗是单纯切开减压,1898年提出进行尺神经前置,1957年提出了管支持带及其附近的筋膜的概念,1958年在临床上正式提出管综合症的命名。管综合症的治疗包括原位松解、内上髁切除、尺神经前置等。本科在治疗管综合症时常规行尺神经松解+前置。手术以肘关节内侧尺神经沟体表投影做纵形切口,长约8 cm,切开皮肤浅筋膜,显露深筋膜,上下依次松解Struthers弓、臂内侧肌间隔、管支持带、弓壮韧带。多篇文献报道简单的切开减压和减压+前置治疗效果相似,但前置并发症更多。内镜下松解有多种技术,如Hoffman技术、Cobb技术等,文献报道疗效不等,但总体满意。本科采用Cobb技术治疗了15例患者,总体效果满意。总体而言切开减压+尺神经前置与内镜下松解治疗原发性管综合症总体疗效大致相同,但内镜手术术后7 d即可返回工作岗位,而前置术则需要70 d才能回到工作岗位。具体选用哪种治疗方式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决定。

  • 标签: 肘管综合症 尺神经 减压 关节镜
  • 简介:摘要对于儿童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合并外翻畸形,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截骨矫形及骨不连处植骨,但是截骨方式多样,术后常遗留外观畸形或肘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因此,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2月— 2018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6例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合并外翻畸形患儿临床资料,探讨梯形截骨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为儿童外翻畸形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式。

  • 标签: 肱骨骨折 截骨术 肘外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内侧小切口联合空心钉操纵杆技术治疗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儿童医院收治的26例肱骨内上髁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7例;左侧10例,右侧16例;受伤时年龄为(11.3±2.2 )岁;受伤至入院时间为(2.6±3.9)d。术前常规行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术中行内侧小切口联合空心钉操纵杆技术实现骨折解剖复位和牢固固定;末次随访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 ,MEPS )评估肘关节功能,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根据Papavasiliou分型:Ⅱ型骨折9例、Ⅲ型13例、Ⅳ型4例;MEPS评分为(94±5)分(85~100分)。所有患儿均获随访,随访(21.7±11.6)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2.5个月。末次随访所有患儿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骨不连、延迟愈合、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内侧小切口联合空心钉操纵杆技术是一种治疗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的可靠有效方法,可以实现解剖复位和牢固固定和满意疗效。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成人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上肢骨科收治的20例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患者资料。男13例,女7例;年龄36~65岁,平均46岁。尺骨冠突骨折按O'Driscoll分型:ⅡA型15例,ⅡB型4例,ⅡC型1例。内侧入路给予冠状突骨折直视下复位、克氏针或空心螺钉固定,然后置入冠状突专用钢板辅助支撑固定;20例患者的肘关节外侧不稳,常规给予外侧入路带线锚钉缝合外侧副韧带复合体。记录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活动度、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2 min,术中平均出血85 mL,平均住院时间12.5 d。2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4.5个月随访。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冠状突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全部患者肘关节活动稳定,无内置物松动、断裂。2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3例患者出现异位骨化。末次随访时患者肘关节功能:屈曲平均113.2°,伸直平均10.3°,前臂旋前平均72.4°,前臂旋后平均83.4°。末次随访时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5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20/20);评分平均88.5分。结论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为肘关节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通过内侧入路复位并坚强固定冠状突骨块同时修复内侧副韧带,外侧入路探查修复外侧副韧带,指导患者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肘关节 冠状突骨折 骨板 外侧副韧带 肘关节半脱位 缝合锚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正中静脉穿通支的CDU影像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为利用肘部穿通支静脉建立高位血液透析通路的可行性找到依据。方法2016年11月至2019年10月,应用CDU检查75例成年人的150侧正中静脉,测量穿通支长度和内径,对正中静脉穿通支进行超声影像解剖学分型;对其中38例前臂造瘘困难的慢性肾衰患者采用正中静脉穿通支-肱(桡)动脉吻合的方法建立血液透析通路,观测瘘管血流量,记录瘘管成熟时间,测量有效血管长度,得出长期使用率。结果正中静脉穿通支位置恒定,出现率为94.0%,靠近肱动脉,多于静脉汇合处发出,超声影像解剖可分4型,各型之间的血管长度和血管内径无明显差异(P>0.05);38例患者内瘘成熟后均可满足血液透析需求,I型和II型患者瘘管的有效血管长度优于III型(P<0.01),3型患者瘘管的长期使用率分别是84.6%、85.7%和72.7%。各型之间的瘘管血流量和成熟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中静脉穿通支高位造瘘术安全可靠,以I型和II型最优,可以为前臂血管耗竭、高龄糖尿病肾病以及瘘管血栓复通失败的困难造瘘患者提供一个安全高效的血液透析通路。

  • 标签: 肘正中静脉 穿通支 血液透析 造瘘 超声影像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