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振动作业对工人职业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2021年5~8月期间以广东省某市20家工厂共384名作业工人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从事振动作业分为振动组和对照组,振动组229人,对照组155人。采用职业紧张量表、职业倦怠量表和作业疲劳症状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IBM 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独立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作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振动组职业紧张量表中认知行为紧张[(3.78 ±1.79)分]、心理紧张反应[(4.15 ±2.29)分]、躯体紧张[(2.81 ± 1.65)分]、总得分[(10.74 ± 5.11)分]均高于对照组[(2.23±1.23)分、(2.30±1.62)分、(1.81±1.07)分、(6.34±2.88)分,t=9.31,8.67,6.68,9.72,均P<0.01];振动组职业倦怠量表中情感耗竭[(8.95 ±3.62)分]、人格解体[(3.24 ±2.16)分]均高于对照组[(5.37±2.72)分、(1.79±1.20)分,t=10.48,7.59,均P<0.01],个人成就[(26.20 ±2.47)分]低于对照组[(29.73±2.52)分,t=13.64,P<0.01];振动组作业疲劳症状量表中困倦感[(8.38±1.52)分]、情绪不安感[(6.85 ± 1.74)分]、不快感[(6.38 ±1.57)分]、怠倦感[(8.94 ±2.05)分]、视觉疲劳感[(7.83 ± 1.95)分]、总分[(38.37 ± 6.56)分]均高于对照组[(7.89±1.29)分、(6.21±1.32)分、(5.61±1.29)分、(6.54±1.52)分、(6.67±2.02)分、(32.92±5.56)分,t=3.26,3.90,5.00,12.45,5.61,8.48,均P<0.01]。各工龄组振动作业工人的职业紧张得分、职业倦怠得分和作业疲劳症状得分在总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10年和10年以上工龄组工人的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和作业疲劳症状得分均高于0~5年工龄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工龄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和作业疲劳存在相关性(均P<0.01)。振动作业工人的职业紧张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与职业倦怠量表各维度得分(r=-0.67~0.63,P<0.01)、作业疲劳症状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r=0.26~0.73,P<0.01)均具有相关关系。职业紧张对作业疲劳的直接效应为0.417,职业紧张通过职业倦怠对作业疲劳的中介效应为0.127。结论振动作业可导致工人的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和作业疲劳,是影响职业心理与职业行为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振动作业 职业紧张 职业倦怠 作业疲劳 中介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某钢厂接触铬酸盐作业人员的职业损害状况。方法于2021年3月,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6年至2017年山东省某钢厂工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50例接触铬酸盐的工人作为观察组,598例未接触铬酸盐的工人作为对照组,收集体检资料中职业相关信息、血常规、空腹血糖、鼻部、皮肤、胸部X线片等检查结果,分析铬作业人员的职业危害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鼻损害、皮肤损害、谷丙转氨酶增高、胸片异常、血常规异常、血糖异常情况的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5.69、12.25、5.82、10.37、10.46、20.66,P=0.000、0.000、0.016、0.001、0.001、0.000);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鼻中隔偏曲、鼻黏膜充血、鼻黏膜糜烂、鼻炎症状的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54、4.07、13.20、32.05,P=0.000、0.044、0.000、0.000)。对照组与观察组工种、年龄、铬接触工龄与鼻黏膜糜烂面积的发病率无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31、0.42、0.28,P=0.505、0.662、0.871)。结论接触铬酸盐的职业性危害不容忽视,应注意加强铬接触工人的职业防护和健康宣教,提高其重视程度。

  • 标签: 重金属中毒 铬酸盐类 职业性中毒 铬鼻病 职业健康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深圳市环卫工人职业伤害的发生情况,为环卫工人职业伤害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5至11月,通过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深圳市部分街道环卫工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2 200份问卷,有效问卷2 167份(有效回收率98.5%)。收集环卫工人社会人口学资料、工龄、工种和职业伤害发生情况等资料,分析其职业伤害的分布特征及与工种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2 167名环卫工人中,240人(11.1%)发生过职业伤害。环卫工人职业伤害发生较多的为锐器伤、中暑及机动车交通事故,发生率分别为6.1%(133/2 167)、2.4%(53/2 167)和1.7%(36/2 167)。不同工龄和工种环卫工人职业伤害发生情况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龄超过5年的环卫工人职业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工龄低于5年的工人(P<0.05);垃圾整理及运输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较高(7.9%,21/265),手动清扫人员中暑发生率较高(3.1%,42/1 366),机械化清扫人员机动车交通事故发生率较高(5.4%,10/184)。结论深圳市环卫工人发生职业伤害的情况较多,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不同工种以及不同种类职业伤害的发生,提高环卫工人职业健康水平。

  • 标签: 职业伤害 环卫工人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程之范(1922—2018)是中国当代著名医史学家和医教育家。先后担任《中华医杂志》副总编辑、总编辑和名誉总编辑,与医史学家共同努力,将《中华医杂志》发展为中国医学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程之范在《中华医杂志》总计发表论文46篇,青年和中年时期发表的论文侧重于西医史研究,晚年将研究的重心转移到医学教育和中西比较医学史研究。程之范毕生致力于医学教学与科研,关心《中华医杂志》发展,为中国医学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程之范 医史学家 医史教育家 《中华医史杂志》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海南省电力工人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20年9月,应用整群随机抽样抽取海南省2家发电厂509名一线电力工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其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方式以及工作相关情况等信息,并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组间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有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509名海南省电力工人平均年龄为(43.13±11.26)岁,平均工龄为(20.27±11.85)年,血清中IL-6、IL-8和TNF-α浓度中位数[M(Q1,Q3)]分别为2.78(1.77,4.00)、9.77(7.10,13.23)和8.18(6.18,11.26)pg/ml。与女性比较,性别为男性是电力工人IL-6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OR=1.80,95%CI:1.08~3.00,P=0.024)。与51~60岁年龄段比较,21~31岁(OR=0.27, 95%CI:0.18~0.42,P<0.001)、31~41岁(OR=0.27,95%CI:0.17~0.43,P<0.001)及41~51岁(OR=0.64,95%CI:0.41~0.99,P=0.043)均是IL-8水平升高的保护因素;与常白班作业的工人比较,倒班作业是电力工人IL-8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OR=1.73,95%CI:1.21~2.48,P=0.003)。与女性比较,性别为男性是电力工人TNF-α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OR=2.87,95%CI:1.70~4.86,P<0.001);与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数目为7种及以上的工人比较,接触1~3种(OR=0.53,95%CI:0.30~0.92,P=0.024)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电力工人TNF-α水平升高的保护因素。结论海南省电力工人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与性别、年龄、工作制度和职业环境有关。

  • 标签: 工人 炎症趋化因子类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炎症因子 影响因素 电力工人
  • 简介:摘要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是发作性运动障碍中最常见的类型,以突然运动诱发短暂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由于相对少见,PKD易被误诊为癫痫或其他发作性疾病。为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及规范化诊治,我国PKD诊治领域的专家反复讨论撰写了该指南,并在神经遗传学组会议上反复讨论修改后定稿。内容包括PKD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遗传咨询。

  • 标签: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诊断 治疗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建筑工人角膜异物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长垣郭氏眼科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建筑工人角膜异物280例(298眼)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246例(260眼)和预后不良组34例(38眼),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280例中,男性270例占96.43%。年龄30~50岁160例占57.14%。工龄10~25年109例占38.93%。切割工73例占26.07%、磨削工76例占27.14%。初中学历177例占63.21%。右眼受伤者141例占50.36%。298患眼中,异物位于B区者123眼占41.28%。损伤程度为浅II度93眼占比较大(31.21%)。38眼治疗后视力下降,发生率为12.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伤后就诊时间≥2 d、未佩戴防护镜、金属异物、异物位于B区和C区、损伤为深Ⅱ度及Ⅲ度、合并角膜感染及合并角膜瘢痕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伤后就诊时间、未佩戴防护镜、金属异物、异物区域、伤及角膜程度、合并角膜感染或角膜瘢痕均是建筑工人角膜异物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 标签: 异物,角膜 工人,建筑 因素,影响,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乘坐车船等交通工具旅行,或进行航天、航空、航海等作业,受到前庭刺激或/和视觉等刺激时,敏感人群会发生运动病。关于运动发病机制,广泛接受的是“感觉冲突”学说。但是,运动病详细的发病机制与个体差异机制仍不很清楚,防治方面仍有开发高效而无明显不良反应药物等的需求。本文就运动病发病情况、机制与防治等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运动病 晕动症 发病机制 个体差异 防治方法
  • 作者: 刘金炜 王芳 张倪惠 彭楠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解放军医学院,北京 100853 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解放军总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解放军总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53
  • 简介:摘要衰弱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衰弱后卧床可加重躯体衰弱。运动干预能够改善衰弱患者的躯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少不良预后,由于衰弱卧床患者所处的空间环境特殊,实施的运动干预方法不同于传统运动方案。综合考虑卧床患者的躯体运动能力、认知等因素,对患者进行主被动躯体运动、辅助器具运动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等有助于改善老年人衰弱,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衰弱 卧床休息 运动
  • 简介:摘要作为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帕金森病以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然而有趣的是,在某些条件下,诸如恐惧情绪、视觉刺激等,帕金森病患者能够短暂恢复正常运动功能,称之为帕金森病中的反常运动现象。文中对帕金森病中反常运动的表现、可能机制与临床意义进行评述,并尝试提出目前该现象相关研究的局限性与争议所在,以期进一步阐明该现象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提供新的帕金森病诊疗策略。

  • 标签: 帕金森病 反常运动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煤作为主要能源之一,为全球工业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能源和经济效益。在煤矿开采和运输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煤矿粉尘,严重威胁相关作业劳动者的健康。生产性煤矿粉尘接触不仅直接导致呼吸系统疾病,还可能引起全身各个系统的健康损害。大量研究认为煤矿粉尘接触与肺功能下降、煤工尘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且疾病的严重程度受煤阶、接尘浓度、累积接尘量、煤矿粉尘组分以及个体的生活方式等的影响。本文就煤矿粉尘对工人健康损害的流行病学研究及进展进行综述,为推进煤尘的健康损害研究和保障职业人群健康服务。

  • 标签: 粉尘 流行病学 健康损害 煤工尘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癌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不完全性SC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悬吊运动训练,观察组则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及悬吊运动训练。于入选时、干预8周后,对比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及步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下肢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躯干控制测试量表(TCT)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下肢ASIA评分[(37.55±5.04)分]、BBS评分[(42.03±5.68)分]及TCT评分[(49.43±8.10)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以3~4级为主,对照组FAC分级以1~3级为主,干预后观察组FAC分级≥3级占比(54.76%)显著高于对照组(30.95%)水平(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能显著改善SCI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躯干控制能力及步行能力,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运动想象疗法 悬吊运动训练 脊髓损伤 下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MIT)联合肌内效贴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纳入92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MIT组(31例)和联合组(30例)。对照组仅行常规康复训练,以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任务导向性训练为主,每次治疗40 min;MIT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MIT治疗,治疗师指导患者进行运动想象训练,想象患肢也在按步骤完成健侧上肢完成的指定动作;联合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MIT和肌内效贴治疗,选取个体化的贴扎方法,每次贴扎维持48 h,2 d换1次。3组患者均每日训练2次,每周训练6 d,共训练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香港版偏瘫上肢功能测试(FTHUE-HK)、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3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肌张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的FMA-UE和MBI评分分别为(38.70±15.55)和(58.97±11.18)分,MIT组的FMA-UE和MBI评分为(33.03±14.36)和(50.88±10.58)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且联合组较MIT组有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MIT组的FTHUE-HK分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联合组明显优于MIT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MAS评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MIT联合肌内效贴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且较常规治疗可降低患者异常上肢张力。

  • 标签: 运动想象疗法 肌内效贴 脑卒中 上肢 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职业性铅接触工人体内微量元素含量的差异。方法于2021年1月,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系统检索1990至2020年公开发表的职业性铅接触工人体内微量元素含量的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筛选和资料提取,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将职业性铅接触工人作为接触组,非铅接触人员作为对照组,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用标准化均数差(SMD)及其95%可信区间作为效应指标。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质量评分为5~7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接触组工人血锌(SMD=-1.01,95%CI:-1.53,-0.49)、发锌(SMD=-0.17,95%CI:-0.33,-0.01)、发铜(SMD=-0.50,95%CI:-1.01,0)、发铁(SMD=-3.91,95%CI:-5.80,-2.03)和发锰(SMD=-1.09,95%CI:-2.02,-0.15)含量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接触组工人发钴含量(SMD=1.41,95%CI:0.72,2.10)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铬、血铜、血铁、血锰、血硒和发镍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职业性铅接触工人体内存在微量元素异常。

  • 标签: 职业接触 微量元素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支气管哮喘是最常见的儿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规律运动在哮喘的长期管理中有重要意义。中国哮喘儿童运动处方专家共识为临床医师指导患儿进行运动提供了科学的建议。本文整理了来自临床医师、患儿及监护人关于哮喘儿童进行运动的常见30个问题,并进行科普讲解,以期消除认识误区,明确科学运动的安全性和重要性,让每位哮喘儿童都有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

  • 标签: 儿童 哮喘 运动处方
  • 简介:摘要哮喘是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气道高反应性为主要特征。合适的规律运动对患儿的哮喘控制状态、多项肺功能指标、心肺耐力和心理健康有改善作用,但目前我国哮喘儿童运动水平不足,不利于哮喘疾病控制和儿童生长发育。本专家共识强调了哮喘患儿进行规律运动的重要意义与安全性,对制定适合我国哮喘儿童的运动处方提出了建议,有助于提升临床医师指导患儿科学运动的能力,提高我国儿童哮喘的管理水平。

  • 标签: 哮喘 运动处方 儿童
  • 作者: 申昆玲 陈育智 郭建军 朱宗涵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吸科,深圳 518038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北京 100045,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哮喘防治中心,北京 100020,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创新中心,北京 100091,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 100070
  • 简介:摘要运动是良医,是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石,是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更是儿童哮喘管理的助力。运动处方是进行科学运动指导的有效方法,在国内存在空白,需要不断探索和优化运动处方,以提高哮喘儿童的运动水平。

  • 标签: 运动处方 儿童 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