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4 个结果
  • 作者: 李军 于泳浩 马虹 王东信 王英伟 刘存明 刘敬臣 杨建军 李金宝 欧阳文 徐军美 韩如泉 黑子清 嵇富海 缪长虹 邓小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2-19
  • 出处:《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年第11期
  • 机构: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 325027,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 30005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沈阳 11000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 100034,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40,江苏省人民医院麻醉科,南京 210029,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南宁 53002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 450052,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 200080,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麻醉科,长沙 410013,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麻醉科,长沙 41001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 10005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麻醉科,广州 51063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硅胶假体眉弓术在治疗面上部轮廓低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9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颅颌面一中心行硅胶假体眉弓术的女性求美者资料,纳入标准:眉骨低平、眼球突出或上睑臃肿。排除标准:额部曾行注射类手术或有注射物残留,眉骨区手术史,肿瘤史,甲状腺功能抗进或外伤史。根据眶上缘及眉弓区域解剖特点,在双侧眉尾下缘设计小切口,长度约7 mm,眉弓区域骨膜下剥离出与所雕刻假体大小合适的腔隙,并置入雕刻好的硅胶假体。雕刻假体时注意假体有效部分为下缘,厚度2~7 mm;假体中部为最上端,对应眉毛的内1/3处。假体两侧各设有1个小孔,允许术后组织长入。眉尾处假体与骨膜缝合固定,眉头处油沙钉打包缝合外固定。在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随访时拍摄照片并进行分析。术后满意度根据李克特5分量表由求美者、手术医师及非医学专业人员分别评分,数据以M(P25,P75)表示。应用SPSS 21.0软件采用多样本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2例求美者,年龄(25.1±3.1)岁(20~32岁)。手术均顺利完成,共置入硅胶假体84个,置入假体厚度(下缘)为(4.53±0.77) mm(2~7 mm)。所有求美者表情正常,均无包膜挛缩、伤口裂开及神经损伤。1例发生极少量血肿,术后1~2周自行吸收;1例在术后6个月发生无菌性炎症,最终行假体取出。随访(9.0±3.2)个月,范围6~18个月,除4例对外观轮廓不满意,接受再次手术外,其余求美者均得到了较满意的术后效果,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获得了更立体的眉弓和面上部三维轮廓,随访时面部容貌立体和谐。术后满意度评分:求美者为4.60(4.38,4.85)分(2.5~5.0分),手术医生为4.85(4.70,4.90)分(4.2~5.0分),非医学专业人员为4.80(4.66,4.90)分(3.7~5.0分)。3组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9.978、P=0.007)。其中,求美者满意度与手术医生满意度(H=9.978、P=0.009)、非医学专业人员满意度(H=9.978、P=0.0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医生满意度与非医学专业人员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9.978, P=1.000)。结论硅胶假体眉弓术能有效地重塑面上部轮廓,提供更精致、更具有立体感的面型,是眉弓术的首选。

  • 标签: 弹性聚硅酮类 突眼 额骨 眉毛 整形外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73岁男性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患者,因手足麻木发凉伴下肢疼痛加重在以往替瑞洛、硝苯地平控释片、坎地沙坦酯、美托洛尔缓释片和单硝酸异山梨酯分散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沙雷酯。12 d后患者出现口腔黏膜出血,16 d后血小板计数(PLT) 7×109/L。加用沙雷酯前患者PLT 229×109/L。患者既往曾单独服用沙雷酯或替瑞洛,均未发生出血现象,也无血细胞及血小板异常史。考虑血小板减少为沙雷酯及替瑞洛联用所致,停用2药,给予血小板血浆300 ml,第2天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1次/d。19 d后患者血小板恢复至187×109/L。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替格瑞洛 沙格雷酯
  • 简介:摘要臀部是人体曲线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女性形体美的重要体现。目前常见的臀手术方式包括假体置入、自体脂肪填充、玻尿酸注射、自体组织瓣移植以及联合手术等。准确的术前评估、精细的手术操作、良好的术后并发症管理对于臀手术效果至关重要。该文就假体置入、自体脂肪填充两种主要的臀手术方法及其并发症防治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臀部 隆臀术 假体植入 自体脂肪移植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发生于浅表部位的局部侵袭性的低级别肉瘤,复发率高,儿童罕见。本文报道1例少见的发生于手背部的儿童DFSP。患儿男,6岁。因发现右手背侧包块1年,进行性增大3个月入院,超声示右手背皮下可见一大小约2.7 cm×2.1 cm×0.7 cm的低回声区。术后镜下观察,真皮内见短梭形瘤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核分裂象较多见,表达CD34和bcl-2。分子检测结果: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示COL1A1-PDGFB融合基因伴基因拷贝数增多,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基因测序结果示COL1A1第38号外显子和PDGFB第2号外显子融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3例链孢霉致播散型皮肤链孢病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真菌病原学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19—2021年西京皮肤医院诊断的3例链孢霉致播散型皮肤链孢病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真菌培养和菌株鉴定结果及治疗。结果3例患者年龄分别为55、41和46岁,男1例、女2例。2例患有肾病综合征,1例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均有不同时间糖皮质激素及他克莫司治疗史,均为慢性病程。皮损HE染色可见双轮廓厚壁孢子及木节状厚壁有隔菌丝,均未见黑素。内转录间隔区测序显示,2例致病真菌为互隔链孢霉,1例为侵染链孢霉。不同温度培养显示,链孢霉在35 ℃以上生长能力明显下降。3例患者均将他克莫司减量至标准剂量的1/3以下或改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并同时给予系统抗真菌治疗,均取得较好疗效。结论播散型皮肤链孢病具有双侧分布的血行播散及单侧肢体的淋巴管分布特点,皮损以覆盖痂皮的疣状斑块、结节和/或窦道为特点。

  • 标签: 链格孢病 皮肤表现 播散型皮肤链格孢病 链格孢霉 厚壁孢子
  • 简介:摘要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临床上较罕见,容易误诊为皮肤其他常见的良性肿瘤而做常规切除,应加强超声医生对此病的认识,为临床的术前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价值。为探讨DFSP的超声表现及鉴别要点、提高术前诊断、降低复发风险,现回顾性分析于2019年7月收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例DFS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表现。超声表现:右侧胸壁处皮肤层见混合回声结节,大小约12 mm×24 mm,边界尚清,形态不规则,回声欠均匀,内见条索状强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结节内见丰富的血流信号。

  • 标签: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超声 钼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66岁女性左肺浸润性腺癌患者接受罗替尼12 mg口服、1次/d,服用2周,停用1周,3周为1个周期。规律用药14个月后患者出现心慌、胸闷,实验室检查示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1 698 ng/L,超声心动图示心尖运动减弱,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考虑为心力衰竭,怀疑与罗替尼有关,停用该药并予对症治疗。8 d后患者上述症状减轻,NT-proBNP 485 ng/L。因病情需要,患者遵医嘱再次按原剂量口服罗替尼。3个月后上述症状复现,并突发心室颤动,考虑患者的心力衰竭为罗替尼所致。再次停用罗替尼,给予利尿、改善心功能、营养心肌、补钾等治疗11 d后,病情明显好转。此后患者未再服用罗替尼。

  • 标签: 心力衰竭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安罗替尼
  • 简介:摘要决奈达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一种脱碘的苯并呋喃衍生物,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与胺碘酮类似,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决奈达主要用于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患者的节律控制,减少房颤/房扑的复发,并降低再住院风险。不建议决奈达用于长程持续性房颤或永久性房颤,以及射血分数减低的房扑或房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该规律监测心电图、电解质和肝肾功能,并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 标签: 心房颤动 决奈达隆 节律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14例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磁共振影像进行分析,提高对DFSP磁共振影像特征的认识。方法本文为描述性研究。收集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3月至2022年6月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确诊的14例DFSP患者的磁共振影像资料,分析DFSP磁共振影像特征情况,包括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增强扫描等序列影像特征。结果14例DFSP患者中,男9例、女5例,年龄21~58(43.8±12.2)岁。14例均为单发,表现为突出皮肤表面的结节/肿块,最大长径21~160(57.1±37.0)mm,平均体积大小为57.1 mm×40.4 mm×28.4 mm。DFSP平扫T1WI信号与肌肉相仿,T2WI高信号,6例病灶内可见少量线状低信号分隔,3例DWI呈明显高信号,10例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4例呈不均匀强化,内可见斑片低强化区域。6例病灶内T2WI压脂低信号分隔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1例肿块内可见流空血管影。1例肿块内可见出血信号,T1WI平扫呈高信号。14例病灶局限在皮肤及皮下脂肪组织内,5例出现脂肪尾征,4例出现筋膜尾征。14例病灶与深层周围结构分界清楚,未见邻近深层结构受侵犯改变。结论DFSP局限在皮肤及皮下脂肪组织内,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有一定的影像特征,正确认识影像征象有助于提高对DFSP的认识,为DFSP的病理诊断及临床诊治提供有用的参考。

  • 标签: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磁共振成像 影像特征
  • 简介:摘要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是一种起源于成纤维细胞的局部侵袭性皮肤软组织肉瘤,局部复发率较高,转移率低。目前确诊经典型DFSP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上仍以肿瘤局部广泛切除的方式为主,但效果更好的Mohs显微外科手术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采用。辅助治疗包括分子靶向治疗、放疗、化疗、冷冻消融术等,维甲酸类药物及抗血管生成药物阿帕替尼有可能为治疗DFSP的潜在药物。该文主要对DFSP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进行了综述,为临床诊治DFSP提供参考。

  • 标签: 肉瘤 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分子遗传学
  • 简介:摘要假体用于颏后缩或小颏畸形的纠正常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假体颏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并发症,影响术后效果。术后形态不佳、移位、感染等常见并发症报道及研究较多,而对于术后骨吸收的现象,目前相关研究及报道较少。该文就假体颏术后骨吸收现象及其可能的机制等内容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骨质吸收 隆颏术 颏假体 手术后并发症
  • 作者: 李如一 贺玉伟 刘振 崔凌凌 薛晓梅 赵婷 李鑫德 李长贵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科 266003 ,山东省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03;青岛大学代谢病研究院 266003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科 266003;山东省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03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营养科 266003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科 266003;山东省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03;青岛大学代谢病研究院 26600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尿酸治疗对痛风患者体脂和内脏脂肪面积的影响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招募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痛风专病门诊就诊且符合入组条件的痛风患者140例,经2周洗脱,给予苯溴马降尿酸治疗,连续12周,检测降尿酸治疗前后血生化、体脂肪(BF)、体脂百分比(BFP)和内脏脂肪面积(VFA),观察检测指标的前后差异及影响BF、BFP及VFA变化的危险因素。结果降尿酸治疗后患者舒张压(DBP)、丙氨酸转氨酶(ALT)、血尿酸(sUA)、BF、BFP和VFA均显著降低(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UA、肌酐(Cr)和肾小球滤过率(eGFR)是影响体脂和内脏脂肪面积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降尿酸治疗前、后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越低,体脂及内脏脂肪面积改善越显著(P<0.05)。结论痛风合并高尿酸血症与内脏型肥胖密切相关,降尿酸治疗不仅显著改善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体脂和内脏脂肪面积。

  • 标签: 痛风 血尿酸 体脂 内脏脂肪面积
  • 简介:摘要1例45岁男性患者因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应用卡列净100 mg口服、1次/d。用药第4天出现轻微腹胀、乏力;第5天,患者恶心、浑身乏力,尿液呈深棕色,实验室检查:血清肌酐(Scr)136 μmol/L,血尿素氮(BUN)9.7 mmol/L,尿蛋白(+),尿潜血(++)。考虑为卡列净引起的急性肾损伤,停用该药并给予阿卡波糖50 mg餐前口服、3次/d,海昆肾喜胶囊2粒口服、3次/d,金水宝胶囊3粒口服、3次/d。停用卡列净2 d后患者恶心、乏力症状消失,尿液颜色正常。停药5 d后患者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5.6 mmol/L,Scr 112 μmol/L,BUN 8.5 mmol/L,尿蛋白(-),尿潜血(-)。19 d后复查肾功能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患者未再出现不适症状。

  • 标签: 卡格列净 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 急性肾损伤
  • 简介:摘要氯吡雷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缺血性卒中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前和术后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但其抗血小板效果存在个体差异,即存在氯吡雷抵抗现象(clopidogrel resistance, CR)。CR通常归因于血浆中巯基代谢物浓度的降低,而引起巯基代谢物浓度降低的因素众多。文章对CR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临床医生评估CR风险,采取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临床转归。

  • 标签: 氯吡格雷 抗药性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替瑞洛与氯吡雷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CS患者6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瑞洛组(301例)和氯吡雷组(301例)。在基础治疗基础上,氯吡雷组予以氯吡雷治疗,替瑞洛组予以替瑞洛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心功能包括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炎性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液学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聚集率(MPA)的变化。结果替瑞洛组总有效率为92.03%(277/301),高于氯吡雷组的70.10%(211/301),P<0.05;替瑞洛组心绞痛发作次数较氯吡雷组少,心绞痛持续时间较氯吡雷组短(P<0.05);治疗后,替瑞洛组LVESD、LVEDD较氯吡雷组低(P<0.05),TNF-α、IL-6水平较氯吡雷组低(P<0.05),PLT、MPA水平较氯吡雷组低(P<0.05);替瑞洛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8%(18/301),低于氯吡雷组的13.95%(42/301),P<0.05。结论与氯吡雷比较,替瑞洛治疗ACS患者,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血液学情况,提高心功能,缓解临床症状,能提高疗效,且该药物用药安全性较高。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