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叔丁基对苯二酚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线粒体通路第2个天冬氨酸特异半胱氨酸蛋白激活物(Smac)和凋亡抑制蛋白(XIAP)表达的影响。方法2019年3-12月选取45只健康雄性SD大鼠,对大鼠进行随机编号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与叔丁基对苯二酚组。通过结扎大鼠左颈动脉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检测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剔除造模失败大鼠,每组各保留10只大鼠。分别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0.5 h、12 h对各组大鼠进行药物灌胃治疗,叔丁基对苯二酚组采用12.5 mg/kg叔丁基对苯二酚灌胃,假手术组与模型组采用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再灌注24 h后,检测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之后处死大鼠,断头取脑。通过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SOD)、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化法与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大鼠XIAP、Smac阳性细胞计数与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叔丁基对苯二酚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为(1.36±0.49)分,明显低于模型组的(3.73±0.97)分(t=6.896,P<0.001),缺血侧皮质区仍可见大量神经细胞凋亡,但数量少于模型组。模型组大鼠脑组织SOD水平明显低于假手术组,MDA、TNF-α、IL-1β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SOD:(51.94±3.46)U/mg<(70.68±2.67)U/mg,t=13.560,P<0.001;MDA:(5.69±0.78)nmol/mg>(1.20±0.96)nmol/mg,t=11.479,P<0.001;TNF-α:(89.36±9.84)pg/mg>(40.53±4.35)pg/mg,t=14.353,P<0.001;IL-1β:(41.35±6.79)pg/mg>(17.22±2.31)pg/mg,t=10.639,P<0.001]。叔丁基对苯二酚组大鼠脑组织SOD水平相对模型组明显上调,MDA、TNF-α、IL-1β水平明显下降[SOD:(51.94±3.46)U/mg<(68.84±5.03)U/mg,t=8.754,P<0.001;MDA:(5.69±0.78)nmol/mg>(2.46±0.48)nmol/mg,t=11.153,P<0.001;TNF-α:(89.36±9.84)pg/mg>(57.64±6.22)pg/mg,t=8.617,P<0.001;IL-1β:(41.35±6.79)pg/mg>(23.84±5.48)pg/mg,t=6.346,P<0.001];模型组大鼠XIAP、Smac阳性细胞计数及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阳性细胞计数:XIAP:(22.63±4.37)>(12.39±3.18),t=5.992,P<0.001;Smac:(47.58±6.94)>(5.64±1.35),t=18.759,P<0.001,蛋白表达量:XIAP:(0.53±0.08)>(0.24±0.05),t=9.721,P<0.001;Smac:(0.92±0.15)>(0.36±0.05),t=11.200,P<0.001],叔丁基对苯二酚组大鼠XIAP阳性细胞计数及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Smac阳性细胞计数及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阳性细胞计数:XIAP:(36.78±5.26)>(22.63±4.37),t=6.543,P<0.001;Smac:(31.74±4.26)<(47.58±6.94),t=6.151,P<0.001,蛋白表达量:XIAP:(0.79±0.10)>(0.53±0.08),t=6.420,P<0.001;Smac:(0.70±0.09)<(0.92±0.15),t=3.977,P<0.001]。结论叔丁基对苯二酚能够有效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降低脑组织氧化应激及炎性反应,其作用可能与调节XIAP、Smac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叔丁基对苯二酚 线粒体 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类 凋亡抑制蛋白质类 氧化性应激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蛋白(Caspase)-1抑制剂VX-765对急性胰腺炎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2019年8月购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VX-765组,模型组和VX-765组经手术注射5%牛黄胆酸钠制备急性胰腺炎模型,对照组只进行手术不注射5%牛黄胆酸钠。建模24 h后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VX-765组大鼠经腹腔注射50 mg/kg VX-765,治疗48 h后,观察3组大鼠存活率,采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淀粉活性;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胰腺病理学变化;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链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3组大鼠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VX-765组大鼠血清淀粉活性[(1 530.40±280.45) U/L]低于模型组血清淀粉活性[(2 910.43±429.12)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1,P<0.05)。VX-765组大鼠病理学评分(4.09±0.17)分低于模型组大鼠病理学评分(9.56±2.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8,P<0.05)。VX-765组大鼠胰腺组织中IL-1β和IL-18 mRNA表达水平(1.96±0.14、1.47±0.17)低于模型组大鼠胰腺组织中IL-1β和IL-18 mRNA表达水平[(3.18±0.21)、(2.67±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9、2.104,P<0.05)。VX-765组大鼠外周血清IL-1β和IL-18水平[(159.43±7.09)、(99.50±5.09) ng/L]低于模型组大鼠外周血清IL-1β和IL-18水平[(310.48±25.55)、(190.65±10.43)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1、2.466,P<0.05)。结论VX-765通过抑制Caspase-1活性,降低IL-1β和IL-18等炎性因子水平,进而缓解急性胰腺炎。

  • 标签: 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 急性胰腺炎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18
  • 简介:摘要念珠菌是人体常见的机会性致病菌,在社会进步、医疗手段提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侵袭性念珠菌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目前临床上致病真菌耐药性日趋严重,亟需研发新的抗真菌药物。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在多种致病性念珠菌中都有发现,不仅参与念珠菌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其耐药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该的抑制剂有望发展成为新型抗真菌药物,解决目前抗真菌治疗的难点。

  • 标签: 念珠菌属 抗真菌药 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 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 简介:摘要蛋白质-L-异天冬氨酸(D-天冬氨酸)-甲基转移(PCMT1)是一种修复,在人体组织中广泛表达,可以催化异构化的天冬氨酸残基转化为正常结构。PCMT1具有双重细胞功能,可作为RNA高甲基化和转录辅因子,参与信号转导和转录调控等重要的生物学过程。PCMT1基因的多态性亦与多种疾病有关。PCMT1可抑制神经元细胞和心肌细胞凋亡,参与调节代谢,并且与胚胎发育和衰老相关。此外,PCMT1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是多种肿瘤性疾病的不利预后因素,其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协助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调节肿瘤血管的生成,并且可促进耐药性的产生。未来PCMT1可能作为若干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蛋白质-L-异天冬氨酸(D-天冬氨酸)-甲基转移酶 异天冬氨酸 肿瘤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泛素-蛋白途径可调节多种细胞过程,近年来以该途径为导向的研究逐渐增多。特异蛋白7作为其调节泛素化动力学的关键成分——去泛素化家族成员之一,参与病毒复制、肿瘤、神经系统病变、炎症反应等多种疾病的相关蛋白调控。在过去十多年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疾病及其抑制剂研究,一些抑制剂已经初步显现出其对肿瘤、炎症等疾病的治疗意义。本文就特异蛋白7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联和其抑制剂进行综述。

  • 标签: 泛素-蛋白酶途径 特异性蛋白酶7 肿瘤 炎症 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炎性因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1(Caspase-1)与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预后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12月北海市人民医院烧伤外科收治的47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病情恢复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19)和预后不良组(n=28)。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烧伤后入院时间、烧伤面积、烧伤深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链反应(qRT-PCR)法分别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LRP3炎性小体mRNA、Caspase-1 mRNA水平。数据行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烧伤后入院时间、烧伤面积、烧伤深度、IL-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预后良好组患者IL-1β、IL-18、NLRP3炎性小体mRNA、Caspase-1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37.28±6.54) pg/mL、(38.26±8.79) pg/mL、1.75±0.35、1.15±0.27,预后不良组患者IL-1β、IL-18、NLRP3炎性小体mRNA、Caspase-1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49.46±8.87) pg/mL、(76.83±10.58) pg/mL、2.23±0.41、1.94±0.36,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1、13.10、4.17、8.13,P值均小于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1β、IL-18、NLRP3炎性小体mRNA、Caspase-1 mRNA表达水平是导致烧伤合吸入性损伤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β=1.56、0.87、1.05、1.11,P值均小于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L-1β、IL-18、NLRP3炎性小体mRNA、Caspase-1 mRNA水平与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预后不良呈正相关(r=0.42、0.39、0.52、0.56,P值均小于0.05)。结论IL-1β、IL-18、NLRP3炎性小体、Caspase-1的水平异常升高可作为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特征指标,可根据上述指标指导临床进行早期救治,有助于降低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病死率。

  • 标签: 烧伤,吸入性 预后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炎性小体 炎性因子 半胱胺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抑制蛋白C(CysC)、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调节激酶1(SGK1)、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肺癌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眉山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行肿瘤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131例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随访3年,按照随访期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42例)和未转移组(89例)。术后次日检测患者血清CysC、SGK1、Hcy水平,比较不同TNM分期、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患者CysC、SGK1、Hcy水平,比较术后是否转移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及3个指标水平的差异;采用Spearman法分析3个指标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i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CysC、SGK1、Hcy以中位水平为临界值,>中位水平为水平高);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3个指标水平单独及联合对术后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TNM分期ⅢA期患者血清CysC、SGK1、Hcy水平均高于Ⅰ~Ⅱ期患者,肿瘤低分化患者均高于中高分化患者,非鳞状细胞癌患者均高于鳞状细胞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ysC、SGK1、Hcy水平与患者TNM分期(r值分别为0.454、0.672、0.645)、分化程度(r值分别为-0.399、-0.403、-0.451)、组织学类型(r值分别为0.528、0.760、0.611)有相关性(均P<0.001)。转移组血清CysC[(1.37±0.30)mg/L比(1.16±0.25)mg/L]、SGK1[(53±4)pg/ml比(41±3)pg/ml]、Hcy[(18.3±2.3)μmol/L比(15.4±1.8)μmol/L]水平均高于未转移组(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ⅢA期(OR=2.944,95% CI 1.556~6.847,P=0.004)及CysC水平高(>1.23 mg/L,OR=2.431,95% CI 1.402~5.226,P=0.008)、SGK1水平高(>50 pg/ml,OR=4.010,95% CI 1.815~11.748,P=0.004)、Hcy水平高(>16.8 μmol/L,OR=3.742,95% CI 1.747~9.142,P=0.001)是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ysC、SGK1及Hcy水平单独预测术后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9、0.808、0.816,CysC+Hcy、CysC+SGK1、Hcy+SGK1预测的AUC分别为0.889、0.890、0.910,3个指标联合预测的AUC为0.936。结论NSCLC术后转移患者血清CysC、SGK1及Hcy水平均高于未转移患者;三者的水平与患者TNM分期、组织学类型正相关,与分化程度负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NSCLC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 高半胱氨酸 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调节蛋白激酶1 淋巴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甲硫氨酸(Met)和半胱氨酸(Cys)与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78例CHF急性加重期患者(CHF组)和7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CHF组中,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53例,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HFmrEF)50例,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75例。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清Hcy、Met和Cys;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比值(E/e′),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利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Hcy、Met、Cys、NT-proBNP、LVEF诊断CHF的效能。结果CHF组Hcy、Met、Cys、NT-proBNP、LVEDd和E/e′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2.64 ± 5.02) μmol/L比(8.71 ± 3.47) μmol/L、(23.38 ± 5.75) μmol/L比(20.52 ± 4.18) μmol/L、(343.45 ± 44.49) μmol/L比(290.53 ± 48.38) μmol/L、(5 759.43 ± 3 806.22) pg/L比(40.24 ± 31.91) pg/L、(52.67 ± 12.27) mm比(46.41 ± 12.27) mm和(17.32 ± 5.61)%比(9.54 ± 2.64)%],LVEF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45.27 ± 4.93)%比(62.37 ± 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HFmrEF和HFrEF患者血清Hcy和Cys明显高于HFpEF患者[(16.29 ± 8.18)和(18.68 ± 8.99) μmol/L比(13.75 ± 6.48) μmol/L、(346.64 ± 51.85)和(361.40 ± 52.34) μmol/L比(329.35 ± 55.16)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mrEF患者与HFrEF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FrEF患者血清Met明显高于HFpEF和HFmrEF患者[(28.74 ± 8.22) μmol/L比(24.76 ± 7.60)和(25.15 ± 6.96)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pEF患者与HFmrEF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cy、Met、Cys与NT-proBNP呈正相关(r = 0.632、0.206和0.455,P<0.01),与E/e′水平呈正相关(r = 0.463、0.198和0.346,P<0.01),与LVEF呈负相关(r = - 0.491、- 0.152和- 0.330,P<0.05或<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根据最大约登指数(0.994)确定血清NT-proBNP诊断CHF的最佳临界值为120 pg/L,AUC为0.994,95% CI 0.997 ~ 1.000;根据最大约登指数(0.646)确定Hcy诊断CHF的最佳临界值为10.56 μmol/L,AUC为0.899,95% CI 0.859 ~ 0.939;根据最大约登指数(0.218)确定Met诊断CHF的最佳临界值为25.58 μmol/L,AUC为0.637,95% CI 0.563 ~ 0.711;根据最大约登指数(0.391)确定Cys诊断CHF的最佳临界值为298.05 μmol/L,AUC为0.765,95% CI 0.700 ~ 0.830;LVEF的AUC<0.5。结论CHF患者血清Hcy、Met、Cys水平明显升高,与NT-proBNP及E/e′水平呈正相关,与LVEF水平呈负相关,血清Hcy水平对于CHF的诊断有一定应用价值。

  • 标签: 心力衰竭 高半胱氨酸 半胱氨酸 甲硫氨酸 左心室射血分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半胱氨酸蛋白抑制剂C(Cystatin C)水平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以及比较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ystatin C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20年9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0例正常健康查体者的血清,采用颗粒增强散射免疫比浊法(PENIA)检测血清Cystatin C水平,比较40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ystatin C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方差分析或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ystatin C水平(2.988±0.976) m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867±0.072)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50、P<0.01)。Ⅳ期结直肠癌血清Cystatin C水平(4.121±0.381) mg/L明显高于Ⅲ期(3.572±0.288) mg/L、Ⅲ期明显高于Ⅱ期(2.732±0.216) mg/L、Ⅱ期明显高于Ⅰ期(1.621±0.144) mg/L、Ⅰ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867±0.072)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336,P<0.01)。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差(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低分化腺癌)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ystatin水平(3.298±0.858) mg/L明显高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好(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ystatin水平(2.554±0.982) 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7,P<0.05)。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血清患者Cystatin水平(1.642±0.689) mg/L明显低于术前(2.500±0.794)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89,P<0.01)。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ystatin C水平显著升高,Cystatin C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 标签: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结直肠癌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细胞中组蛋白氨酸特异去甲基化1(LSD1)表达增高,并且LSD1与其发生、发展、增殖、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LSD1是一种去甲基,其功能依赖黄素腺嘌呤二核苷,能特异催化组蛋白氨酸的去甲基化反应,通过使赖氨酸H3第4位和第9位发生去一甲基、二甲基反应(H3K4me、H3K4me2、H3K9me、H3K9me2),进而调控靶基因的表达。靶向抑制LSD1已被证实能够发挥显著的抗肿瘤效应,但由于肿瘤涉及多个中心和因素,后期的研究发现单一抑制LSD1并不能完全有效杀死肿瘤细胞,并且LSD1催化底物的特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其结合的协同因子并形成复合体。基于LSD1的双靶点抑制剂在抑制肿瘤方面呈现出更加显著的效果,所以寻找LSD1结合的协同因子可能会为多靶点抑制剂的研究提供基础。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组蛋白类 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 协同因子 复合体
  • 简介:摘要蛋白泛素化是生理条件下调控蛋白质稳定性和活性的重要机制之一,其中E1/E2/E3连接和去泛素化蛋白泛素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而去泛素化则可能会诱导肿瘤、哮喘等疾病的发生。泛素特异蛋白作为去泛素化家族中的主要成员被证实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部分泛素特异蛋白已经被用于抗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泛素特异蛋白在肿瘤演进过程中的调控机制作一简要综述,期望为肿瘤治疗提供更多的研究参考。

  • 标签: 肿瘤 泛素化 综述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与半胱氨酸蛋白抑制剂C(CysC)的相关性。方法对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7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CysC的相关性。结果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平滑曲线拟合显示,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CysC呈U型关系;当总胆红素<15.9 μmol/L时,总胆红素每增加1 μmol/L,CysC降低0.008 mg/L(β = - 0.008,95% CI - 0.014~- 0.002,P<0.01);当间接胆红素<11.5 μmol/L时,间接胆红素每增加1 μmol/L,CysC降低0.011 mg/L(β = - 0.011,95% CI - 0.018~- 0.003,P<0.01)。CysC按照正常范围(CysC<1.25 mg/L)进行分组,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平滑曲线拟合显示,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与CysC呈U型关系;总胆红素<15.5 mol/L时,总胆红素每增加1 μmol/L,CysC超出正常值的风险降低17%(OR = 0.83,95% CI 0.71~0.96,P<0.01);总胆红素≥ 15.5 μmol/L,总胆红素每增加1 μmol/L,CysC超出正常值的风险增加12%(OR = 1.12,95% CI 1.01~1.25,P<0.05);间接胆红素<11.8 μmol/L时,间接胆红素每增加1 μmol/L,CysC超出正常值的风险降低20%(OR = 0.80,95% CI 0.67~0.95,P<0.01)。直接胆红素与CysC无相关性。结论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与CysC呈U型关系,生理浓度下,总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升高可以降低CysC。

  • 标签: 糖尿病,2型 胆红素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与半胱氨酸蛋白抑制剂C(CysC)的相关性。方法对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7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CysC的相关性。结果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平滑曲线拟合显示,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CysC呈U型关系;当总胆红素<15.9 μmol/L时,总胆红素每增加1 μmol/L,CysC降低0.008 mg/L(β = - 0.008,95% CI - 0.014~- 0.002,P<0.01);当间接胆红素<11.5 μmol/L时,间接胆红素每增加1 μmol/L,CysC降低0.011 mg/L(β = - 0.011,95% CI - 0.018~- 0.003,P<0.01)。CysC按照正常范围(CysC<1.25 mg/L)进行分组,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平滑曲线拟合显示,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与CysC呈U型关系;总胆红素<15.5 mol/L时,总胆红素每增加1 μmol/L,CysC超出正常值的风险降低17%(OR = 0.83,95% CI 0.71~0.96,P<0.01);总胆红素≥ 15.5 μmol/L,总胆红素每增加1 μmol/L,CysC超出正常值的风险增加12%(OR = 1.12,95% CI 1.01~1.25,P<0.05);间接胆红素<11.8 μmol/L时,间接胆红素每增加1 μmol/L,CysC超出正常值的风险降低20%(OR = 0.80,95% CI 0.67~0.95,P<0.01)。直接胆红素与CysC无相关性。结论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与CysC呈U型关系,生理浓度下,总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升高可以降低CysC。

  • 标签: 糖尿病,2型 胆红素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队列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天冬氨酸氨基转移比值(LSR)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对预测患者生存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及随访资料完整的891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术前明确诊断为胃癌,排除残胃癌及胃其他肿瘤;(2)术前未行新辅助治疗;(3)不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急性冠心病、肝硬化、慢性肾衰等;(4)行胃癌根治术,排除姑息治疗或开腹探查病例;(5)术后病理资料完全,随访信息完整;(6)死亡原因与胃癌相关。取患者入院时采血结果,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别对LSR、血红蛋白、淋巴结转移率、肿瘤最大直径、碱性磷酸、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乳酸脱氢取最佳截点。根据LSR截点分组,分析LSR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不同LSR组别进行总体生存率的比较。并将相关临床因素和LSR纳入单因素和多因素Cox生存分析。结果LSR的ROC曲线最佳截点为1.43,LSR<1.43组682例,LSR≥1.43例209例。血红蛋白、淋巴结转移率、肿瘤长径、碱性磷酸、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乳酸脱氢的ROC曲线最佳截点分别为130.2 g/L、18.0%、4.75 cm、68.1 U/L、16.55 U/L、5.58 μmol/L和135.8 U/L。LSR<1.43组与LSR≥1.43组患者比较,年龄(χ2=4.412,P=0.036)、肿瘤浸润深度(χ2=64.306,P<0.001)、组织学类型(χ2=8.026,P=0.005)、碱性磷酸(χ2=8.217,P=0.004)、谷氨酰转肽酶(χ2=33.207,P<0.001)、总胆红素(χ2=14.012,P<0.001)和乳酸脱氢(χ2=63.630,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R<1.43组和LSR≥1.43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8%、31.3%、25.0%和64.9%、24.4%、1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40,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红蛋白水平、肿瘤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肿瘤长径、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LSR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NM分期(HR=1.605,95%CI:1.332~1.936,P<0.001)、肿瘤浸润深度(HR=1.299,95%CI:1.168~1.445,P<0.001)、淋巴结转移率(HR=2.400,95%CI:1.873~3.076,P<0.001)、淋巴结转移(HR=1.263,95%CI:1.106~1.478,P=0.007)、肿瘤长径(HR=1.375,95%CI:1.134~1.669,P=0.001)和LSR(HR=1.427,95%CI:1.190~1.711,P<0.001)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SR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检测简单易行,是胃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因此,在术前综合治理阶段,应尽可能恢复和提高肝功能状态有助于改善胃癌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标签: 胃肿瘤 肝功能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预后
  • 简介:摘要对2021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晚发型硫半胱氨酸尿症(ISO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既往已报道的15例晚发型ISOD病例进行复习。患儿,女,1岁起病,因"运动倒退伴精神差5 d"就诊,表现为锥体外系症状、运动发育倒退和癫痫发作;尿液亚硫酸盐增高;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提示双侧苍白球和黑质病变;基因测序提示亚硫酸盐氧化(SUOX)基因c.650(exon5)G>A(p.Arg217Gln)纯合错义突变。16例晚发型ISOD中,发病和确诊的中位年龄分别为10.5个月和34.0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降低(13例),癫痫发作(10例),运动失调(9例)及晶状体异位(6例)。常见头颅MRI特征依次为苍白球改变(11例)、大脑脚黑质病变(5例)及脑萎缩(4例)。14例晚发型ISOD尿亚硫酸盐试验呈阳性。9例存在SUOX基因错义突变。提示头颅MRI累及双侧苍白球、尿液中亚硫酸盐排出增加及SUOX基因错义突变是晚发型ISOD重要诊断线索。

  • 标签: 亚硫酸盐氧化酶 苍白球 肌张力障碍 发育倒退 SUOX基因
  • 简介:摘要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类以心境抑郁、兴趣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疾病。其病因机制不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自杀率特点。当下主流的单胺类假说不能充分阐明其病理学特征,部分抑郁症患者对现有抗抑郁药治疗应答不佳。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拮抗剂和γ-氨基丁酸A(γ-aminobutyric acid A,GABAA)受体正向变构调节剂具有潜在快速抗抑郁效果,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新机制和临床治疗的突破口。NMDAR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适当激活可促进树突发育、神经元生长和长时程增强,但过度刺激会引起毒性反应,导致突触萎缩和神经元死亡。此外,炎症反应可诱导NMDAR功能改变从而产生抑郁症状。目前临床上新型抗抑郁药物NMDAR拮抗剂氯胺酮可能通过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释放增加、激活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mTORC1)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强突触可塑性,从而起到快速抗抑郁和延缓抑郁复发的作用,但由于MDD患者NMDAR基因变异性较大,其潜在功能多态性影响临床症状表现和药物敏感性。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国内外最新研究,综述NMDAR功能异常与抑郁症发病、抗抑郁治疗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现状,以期为抑郁症患者精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抑郁症 氯胺酮 基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ngnitive impairment, VCI)是指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明显或不明显的脑血管病引起的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疾病,表现为慢性或隐袭起病并逐渐发展为痴呆。血清高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升高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高Hcy血症与VCI存在联系,可能通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神经细胞毒性等机制参与认知损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分析Hcy参与VCI发生和发展的机制,有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VCI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 标签: 认知障碍 脑血管障碍 痴呆,血管性 高半胱氨酸 高同种半胱胺酸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