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2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老年颈部坏死筋膜(cervical necrotizing fasciitis, CNF)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5例老年CNF患者的完整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术后死亡患者和存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代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35例CNF患者术后3~10(6.8±1.3)d死亡9例(死亡组),存活26例(存活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病程、红细胞及白细胞计数、血糖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24 h内清创与否、24 h内是否出现休克、48 h内是否出现下行性胸膜炎、并发症种类、教育程度、是否出现耐药菌、家庭收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均为老年CN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或0.01)。结论并发下行性胸膜炎、糖尿病、24 h内出现感染性休克、出现3种以上并发症及病程长是导致老年CNF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教育程度高、家庭收入高及早期彻底清创引流并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对降低老年CNF的死亡风险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坏死性筋膜炎 感染 生活质量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乳腺坏死筋膜是一种罕见且致命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常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本病例哺乳期妇女乳腺坏死筋膜,早期诊断困难,病情进展迅速,虽给予万古霉素、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抗感染及乳腺清创术,患者仍死于乳腺坏死筋膜所致的并发症。积极地评估病情可能有助于乳腺坏死筋膜的早期诊断,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和激进的外科清创,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 标签: 坏死性筋膜炎 乳腺 哺乳期妇女 文献复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归纳颈部坏死筋膜(CNF)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为更及时有效地治疗该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3例CNF患者的临床资料,13例均尽早手术切开+清创引流+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其中10例同时行气管切开术。结果13例患者中,治愈11例、死亡2例。治愈病例随访至少2个月以上未见复发。结论CNF的救治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清创,配合大剂量强力广谱抗生素协同治疗,并加强围手术期综合支持治疗等。

  • 标签: 筋膜炎,坏死性 感染 诊断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糖尿病足(DF)患者中合并坏死筋膜(NF)的风险评估,协助判断是否需要紧急手术清创引流减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09例DF患者,将其分为DF组(93例)和DF伴NF组(DNF,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白细胞总数、糖化血红蛋白、白蛋白等)和既往报道的相关指标(红细胞分布宽度、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等)转换为分类变量,以是否合并坏死筋膜为应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DNF风险评估(RADNF)。按统一标准收集2016年1至12月因糖尿病足入院的97例患者为验证组,对RADNF评分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0 mg/L、体温≥38 ℃、糖化血红蛋白≥11%为DNF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450、20.103、5.539,P<0.01或P<0.05)。在建模组中RADNF评估患者合并坏死筋膜的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864(0.785,0.943),当RADNF=4时,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分别为0.875、0.763、0.638。验证组AUC(95%CI)为0.926(0.862,0.989),当RADNF=4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7、0.805。结论RADNF评分可用于评估DNF的风险,当RADNF超过4分时,需警惕DNF的发生,注意急诊手术减压引流。

  • 标签: 糖尿病足 筋膜炎,坏死性 诊断 筛查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糖尿病足坏死筋膜起病急、发展快,可迅速进展为皮肤、皮下脂肪组织、浅筋膜及深筋膜的广泛坏死,其截肢(趾)风险高,病死率高。糖尿病足坏死筋膜病理生理机制包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感染等,但具体机制复杂,尚未完全明确,其治疗包括局部清创、抗感染等,但多数糖尿病足坏死筋膜早期易误诊和漏诊,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就糖尿病足坏死筋膜病理生理机制、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为提高对糖尿病足坏死筋膜的认识和治疗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

  • 标签: 糖尿病足 筋膜炎,坏死性 病理生理机制 诊治
  • 简介:摘要本研究采用放射状多切口挂浮线引流术治疗肛周坏死筋膜14例患者,结果表明:治愈率为100%,愈合时间为45~72 d,平均愈合时间为(54±8)d。患者术后无明显肛门功能损伤,随访半年均无复发。放射状多切口挂浮线引流术治疗肛周坏死筋膜临床疗效可靠,操作方便,引流通畅,对肛门功能损伤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前外侧带蒂皮瓣修复坏死筋膜所致会阴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2014年3月—2018年12月,汉中市中心医院(下称笔者单位)烧伤科收治6例坏死筋膜所致会阴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年龄43~68岁,其中2例女性大阴唇缺损、4例男性阴囊缺损,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4%~8%体表总面积,非关节、功能部位创面采用股内侧游离断层皮片修复,修复后残余会阴部创面面积为10 cm×4 cm~22 cm×10 cm,采用股前外侧带蒂皮瓣修复,皮瓣面积为12 cm×5 cm~24 cm×12 cm。供瓣区继发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或采用同侧或对侧股内侧游离断层皮片修复。统计入院时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及血细菌培养结果,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统计住院时间、清创次数及抗生素使用时间。随访观察皮瓣臃肿情况、是否需行修薄术,评估皮瓣感觉恢复情况,观察髋关节活动情况,并由笔者单位泌尿科医师评估男性患者阴囊等功能。结果入院时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为大肠杆菌5例,其中4例血细菌培养为同种细菌,另1例血细菌培养结果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住院时间为(22±5)d,清创3~5次,抗生素使用时间为(13±3)d。术后随访3~6个月,2例患者皮瓣略显臃肿,于创面修复后半年行皮瓣修薄术;2例携带股前外侧皮神经皮瓣感觉正常,其余4例皮瓣浅感觉不同程度恢复;所有患者髋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4例男性患者阴囊等功能正常。结论股前外侧带蒂皮瓣修复坏死筋膜所致会阴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较佳,术后外形、功能良好,手术方法简单、安全,易于推广。

  • 标签: 伤口愈合 外科皮瓣 筋膜炎,坏死性 皮肤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急性坏死脑病(ANEC)的颅脑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对临床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武汉儿童医院22例确诊为ANEC患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儿病初均有高热,前驱感染后迅速出现神经功能恶化。首次影像检查中,所有患儿均行头颅MRI检查,其中6例MRI检查前行头颅CT检查。MRI随访中,4例失访,6例仅行1次短期随访(<14 d),12例接受1~2次短期及1~4次长期随访(>14 d)。影像学检查重点观察丘脑、脑干、脑白质和基底节区等部位,以及整个随访中是否有出血及软化灶形成。结果所有ANEC患儿的影像学表现中均累及双侧丘脑,其他对称病变部位包括大脑白质(14例)、基底节区(15例)、脑干(16例)、小脑(9例)、胼胝体(2例)和海马(1例),不对称病灶患儿3例,分别见于大脑白质(2例)及小脑(1例)。最典型的头颅MRI表现为急性期在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上,丘脑呈"三色模式" (中央高信号和周围低信号环,以及丘脑周围高信号)或"双色模式" (丘脑中央低信号及边缘高信号)。影像学随访中,MRI上出现出血、脑软化可能提示临床预后差。结论ANEC为快速进展型脑病,具有典型影像学特点,出血、脑软化可能提示不良预后。

  • 标签: 脑疾病 儿童 磁共振成像 丘脑
  • 简介:摘要组织增生坏死淋巴结炎(HNL)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非肿瘤性、非特异性淋巴结肿大的自限性疾病。本文报告1例HNL患者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病理表现和治疗。

  • 标签: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自身免疫性淋巴组织增生综合征
  • 简介:摘要急性坏死脑病(ANE)是一种相对罕见的危及生命的急性脑病,4岁以下儿童多见,多呈散发。ANE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研究表明ANE有遗传易感性,对RANBP2基因的探讨最多。本文主要就儿童ANE的遗传学特点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坏死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高病死率的获得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之一,尽管临床积极探索了数十年,但其发病率及病死率仍居高不下。近年来,对NEC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总结近年来关于NEC的诊断及内科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临床采取更规范的治疗及新的研究方向提供线索。

  • 标签: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婴儿,新生 诊断 内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前,围绕急性坏死胰腺炎的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早期手术还是后期手术、微创干预还是开放手术等问题,仍在探索中不断取得进步并逐步形成共识。进一步探索清除胰腺坏死组织最佳手术时机及手术技术、实施微创与开放相结合的外科干预策略、提高针对胰腺坏死组织延期一次性手术清除的成功率,是降低急性坏死胰腺炎后期病死率的关键。近20年来,对急性坏死胰腺炎局部并发症病理转归多样性认识的深化,划时代改变了急性坏死胰腺炎后期的治疗模式。从20世纪末的早期开腹手术引流减压到计划性多次手术清创,再到延期一次性手术,以及近年来探索实施的创伤递进式手术策略,随着治疗理念的变革,逐步实现了疗效的突破。相较于坏死组织的清除技术,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治疗成功更具重要意义。根据现有针对急性坏死胰腺炎循证医学研究结果,鉴于急性坏死胰腺炎病情的复杂性、个体间的差异性、以及有限的多中心研究结果,目前尚不能确定外科技术对改善预后的优势;而手术时机的正确把握,对提高急性坏死胰腺炎手术治疗效果的地位不容置疑。笔者回顾性分析其团队收治的1 000余例外科治疗急性坏死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针对急性坏死胰腺炎后期局部并发症外科干预时机及技术对改善预后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胰腺炎,急性坏死性 外科 手术时机 手术技术 预后
  • 简介:摘要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科常见的胃肠道危重症,发病率及致死率均较高,其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仍尚未完全阐明,因此对NEC的治疗目前主要仅限于对症治疗。近年来,关于NEC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增多,该文从胃肠道发育不成熟、肠道微生态、氧化应激反应、喂养不当、输血、炎症介质等方面的发病机制进行阐述,为临床预防及诊疗NEC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坏死脑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儿童急性坏死脑病临床及MRI影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为流感季节发病,发热48 h后陷入浅昏迷并有惊厥抽搐发作;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生化检查ALT、AST、CK-MB、LDH明显增高。MRI示双侧丘脑、侧脑室周围白质和小脑髓质及中脑被盖见T2WI高信号影,呈对称多灶性分布,100%双侧丘脑累及是本病的特异性标志,弥散加权成像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图表现病变区中央ADC值低,周围ADC值高,磁敏感加权成像显示丘脑及中脑被盖灶性出血。结论急性坏死脑病临床及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小血管病变与其病理过程有密切关系,早期识别需重视磁敏感加权成像的应用。

  • 标签: 急性坏死性脑病 磁敏感加权成像 DWI表观弥散系数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川芎嗪对缺氧冷应激联合配方奶侵袭性喂养所致坏死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0只出生48 h内的健康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新生大鼠均采用缺氧冷应激联合配方奶侵袭性喂养法建立NEC模型。同时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2.09、5.18、10.36 mg/kg川芎嗪,连续给药3 d;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氯化钠注射液;空白组则不予任何处理,均由哺乳期母鼠代乳。末次人工喂养12 h后,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各组大鼠,取小肠回盲部组织,检测回盲部肠组织匀浆中的丙二醛、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回盲部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并采用Khailova标准进行回盲部肠组织损伤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回盲部肠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新生大鼠回盲部肠组织匀浆中的丙二醛水平均明显降低,而CAT、GSH-Px和SOD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低、中、高剂量组新生大鼠伴有肠绒毛轻中度充血水肿及回盲部肠组织黏膜固有层轻中度肿胀分离,但程度均不及模型组,且低、中、高剂量组回盲部肠组织损伤评分[(1.91±0.33)分、(1.56±0.31)分、(1.35±0.26)分]均明显低于模型组[(3.21±0.4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9.34±0.98)相比,低、中、高剂量组回盲部肠组织中的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5.51±0.57、4.46±0.45、2.15±0.21)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川芎嗪对缺氧冷应激联合配方奶侵袭性喂养所致NEC新生大鼠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有效抑制肠细胞的凋亡。

  • 标签: 小肠结肠炎,坏死性 氧化性应激 川芎嗪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 新生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归纳罹患坏死肺炎(necrotizing pneumonia,NP)患儿经可弯曲支气管镜术治疗后胸部CT影像学特点及疾病转归,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4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66例NP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其中46例行可弯曲支气管镜术(观察组),与20例未行此术患儿(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6例患儿病初均出现肺实变,后期在实变影内出现多发含气囊腔。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肺部阴影完全吸收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可弯曲支气管镜术治疗儿童NP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胸部CT为儿童NP的早期识别及疾病转归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 标签: 坏死性肺炎 可弯曲支气管镜 胸部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输血相关性坏死小肠结肠炎(transfusion associated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TANEC)发生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以期减少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发病率。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并接受输血治疗的新生儿的临床相关资料,包括围生期因素、患儿基本情况、合并症,根据输血后48 h内NEC发生与否分为TANEC组和非TANEC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在分娩方式、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败血症、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和贫血严重程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P<0.05,OR=0.772,95%CI:0.684~0.871)、出生体重(P<0.05,OR=0.236,95%CI:0.079~0.711)是TANEC的保护因素,贫血程度(模型1中P<0.05,OR=3.129,95%CI:1.003~9.756;模型2中P<0.05,OR=3.449,95%CI:1.024~11.609)及新生儿败血症(模型1中P<0.05,OR=6.327,95%CI:1.732~23.720;模型2中P<0.05,OR=8.154,95%CI:2.122~31.336)是TANEC的危险因素。结论导致TANEC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输血时,胎龄越大,出生体重越高,发生NEC的风险越小;而合并新生儿败血症、贫血程度越重,发生TANEC的风险越高。临床上需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新生儿贫血,并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及贫血的程度制定合理的临床策略,尽量避免输血以减少TANEC的发病率,改善患儿预后。

  • 标签: 新生儿 贫血 输血 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