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唾液是口腔颌面部的重要器官,环境和遗传因素导致唾液肿瘤和非肿瘤性疾病的发生,但其具体发生机制,并不十分清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对象和研究模型较为缺乏。类器官作为一种新的技术体系和研究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研究中,它是连接二维细胞培养和活体动物模型的重要桥梁,也是连接临床医学和基础研究的非常有潜力的转化模型。本文就正常唾液唾液肿瘤类器官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组织工程、病因学研究、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唾液腺 唾液腺肿瘤 类器官
  • 简介:摘要唾液肿瘤种类繁多,规范化的唾液肿瘤病理诊断报告是患者治疗策略选择和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牵头病理及相关专业专家,制定了唾液肿瘤病理标本固定、取材及报告内容等的规范。本规范反映了2017版WHO唾液肿瘤分类中的一些变化,包含了与肿瘤诊断、治疗相关的较为特异性的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检测指标等。该规范的制定旨在提高我国唾液肿瘤病理报告质量、优化患者临床治疗实践及预后评估。

  • 标签:
  • 简介:摘要小唾液肿瘤是头颈部较为少见的一类肿瘤,分布广泛,病理多变,相较于以腮腺肿瘤为主的大唾液肿瘤,此类疾病目前关注较少,缺乏相关的大样本随机化临床试验,虽然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具体的诊治方案仍待进一步商榷。本文总结归纳近5年小唾液肿瘤的相关诊治进展,尝试为进一步精确诊治小唾液肿瘤提供相应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唾液分泌性癌(salivary secretory carcinoma,SSC)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病理科确诊的SSC10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46.5岁。观察SSC镜下形态、免疫表型、特殊染色及其临床随访情况,并用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ETV6-NTRK3融合基因情况。10例患者检测了S-100、波形蛋白、乳腺球蛋白、Dog-1、p63及Ki-67,9例检测了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8/18,8例检测了CK7,6例检测了钙调理蛋白,5例检测了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4例检测了CK5/6,1例检测了SOX10。结果10例SSC中7例位于腮腺,3例位于颊部。组织形态学显示有实性型、乳头-囊状型、滤泡型、微囊型及大囊型,7例肿瘤细胞以单一排列方式为主,部分区域合并其他排列方式;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呈细颗粒状或空泡状,2例可见透明胞质,细胞核大都表现为椭圆形泡状核,中央可见核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K7、CK8/18、S-100均为阳性,波形蛋白5例阳性、4例部分阳性和1例少部分阳性,7例乳腺球蛋白阳性、1例部分阳性及2例仅个别细胞阳性,Dog-1、CK5/6、SMA、钙调理蛋白均为阴性,p63 7例阴性、3例少部分阳性,Ki-67指数为5%~20%。5例行过碘酸希夫(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及淀粉酶消化PAS染色均表现为分泌物阳性。10例均检测到ETV6-NTRK3融合基因信号。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2~91个月,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28和74个月复发,并再次行手术切除,6例随访病例复查至随访期末均无复发。结论SSC为较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部分SSC病例可出现形态不典型或免疫组化指标乳腺球蛋白仅个别肿瘤细胞阳性的现象,因此诊断需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染色,必要时进行分子检测。

  • 标签: 免疫组织化学 唾液腺分泌性癌 ETV6-NTRK3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唾液肿瘤的分类是头颈部外科病理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2022年第5版WHO《头颈部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中基于唾液肿瘤的分子病理特征对其组织学分类进行了更新和补充,本文针对该部分的主要变化进行总结和归纳,其主要变化包括新纳入的唾液良恶性肿瘤、命名或诊断标准更新的唾液肿瘤以及从唾液肿瘤这一章节中删除的病变等。本文着重介绍新版分类中唾液肿瘤分类的更新和变化,以期为头颈外科和病理科医师提供参考。

  • 标签: 涎腺肿瘤 世界卫生组织 病理学,分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唾液腺样囊性癌(ACC)的综合治疗模式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16—2018年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放疗科收治的头颈部唾液ACC完成术后放疗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共166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男70例,女96例,平均年龄53岁(18~71岁)。中位随访期31.2个月(8.6~63.1个月)。接受根治手术者66例(肿瘤床外跨解剖区域扩大切除,追求各类切缘阴性),接受保守手术者100例(仅病灶扩大切除,不追求神经切缘阴性)。术后放疗中位剂量66 Gy (54~70 Gy)。有73例患者因切缘阳性或近切缘,9例患者因颈淋巴结转移行TP方案同期化疗。全组患者3年和5年总生存(OS)率、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LRRFS)率、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95%和95%、93%和93%、74%和66%、73%和65%。全组病例共40例出现治疗失败,其中原发灶复发7例,区域淋巴结复发5例,远处转移38例。T3-T4期、N (+)、Ⅳ期、病理分型实体型、Ki67高表达、神经侵犯是影响PFS、DMFS的预后不良因素,多因素分析只有病理分型是影响OS、LRRFS、PFS、DM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头颈部唾液ACC术后辅助调强放疗提高了局控率,推荐放疗剂量≥66 Gy。实体型病理分型是最重要的预后不良因素。

  • 标签: 腺样囊性癌/术后同期放化疗法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人唾液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 adenoma,BCA)体外类器官模型。方法纳入2021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科确诊的唾液BCA患者1例(66岁女性),收集其手术切除新鲜肿瘤组织,在以基质胶固态液滴为基础的培养液中行体外类器官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类器官生长情况;14 d后将类器官用4%中性多聚甲醛固定,琼脂预包埋石蜡包埋法制成石蜡块,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形态观察及p63、Ki67、细胞角蛋白14(cytokeratin14,CK14)、β-联蛋白(β-catenin)、S-100、钙调理蛋白(calponin)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类器官鉴定。结果构建的BCA类器官光镜下局部呈分叶结节状,类器官细胞巢周围嗜伊红玻璃样物质沉积,与BCA组织形态学相似;免疫组化显示类器官细胞表达CK14、p63,β-联蛋白核阳性,提示类器官保留了BCA原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结论初步建立了人唾液良性肿瘤BCA体外类器官模型。

  • 标签: 类器官 基底细胞腺瘤 涎腺 临床前模型
  • 简介:摘要唾液是人体内重要的分泌,其功能低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多种疾病可导致唾液功能低下,且其发病率近年来逐渐上升。唾液类器官对唾液疾病建模、药物研究和再生医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阐述近年来唾液类器官的构建过程及其在唾液减少疾病中的应用。

  • 标签: 唾液腺 类器官 干细胞
  • 简介:摘要作为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干眼的治疗应根据病因和严重程度进行长期和个体化设计。对于泪腺分泌功能丧失,常规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效果不佳且有可能导致视力严重受损的严重干眼患者,若其唾液并未遭受严重破坏,自体唾液移植手术可为这部分患者带来希望。据文献报道,三大唾液及小唾液都被尝试过用作移植物,其中下颌下腺移植后不仅有较高的腺体成活率,还可保持分泌活性,在随访期间(长达180个月)有效改善干眼所致的眼部干涩、异物感等主观症状及视力、泪膜破裂时间等干眼相关客观指标,因此成功作为泪腺替代物。众多小唾液中,唇腺被证明能够在移植术后随访期间(文献报道最长达10年)维持足够润滑眼表的分泌功能,因此成为了一种可选择的泪腺替代物,近年来唇腺移植术相关技术取得了新进展。本文就近年来对三大唾液(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和小唾液(唇腺应用最多)移植手术的适应证、技术、临床实践评价、腺体术后分泌的药物调控及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干眼 移植 唾液腺 手术技术
  • 简介:摘要唾液肿瘤是常见的唾液组织疾病,MRI是其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中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其中,传统的动态对比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虽是目前临床普遍使用的MRI技术,然其敏感性与特异性并不高。近年来,一种全新的MRI扫描技术——酰胺质子转移MRI(amide proton transfer-MRI,APT-MRI),因其特殊的成像原理以及在人体多种肿瘤组织检测中所具有的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而备受关注;同时也有一些研究开始将这一新技术成功应用于唾液肿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诊断中。本综述将重点围绕APT-MRI技术原理、APT-MRI与传统MRI技术在唾液肿瘤诊断中的优劣比较等内容展开,并基于APT-MRI技术在唾液肿瘤诊断中的初步应用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展望。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唾液腺肿瘤 诊断
  • 作者: 王玺 李斌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08
  • 出处:《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病理科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口腔颌面部肿瘤精准病理诊断创新单元(2019RU034) 100081
  • 简介:摘要通过回顾文献,总结31例Warthin瘤样黏液表皮样癌(WT-MEC)类似病变的临床特征、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患者年龄17~65岁, 平均46岁,男女比为1.0∶2.1。22例治疗后无复发和转移,1例复发,8例预后资料不详。组织学表现为多囊性多层排列的嗜酸性上皮增生伴有明显的淋巴间质,可见呈小灶分布的鳞状细胞、黏液细胞。多数病例荧光原位杂交检测CRTC1-MAML2融合基因阳性。MAML2融合基因检测可用于辅助诊断。虽然多数报道的病例预后良好,仍需定期随诊;同时由于病例较少、资料有限,该类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尚不肯定,治疗和远期预后评估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 标签:
  • 简介:摘要131I治疗是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常规的辅助治疗,可有效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对预后起到积极作用。但131I在治疗原发病灶的同时,也会对人体的局部正常组织(如唾液)造成损伤,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DTC患者经131I治疗后的唾液损伤已经引起了临床上的广泛关注,笔者从唾液损伤的评价及预防两方面展开综述。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碘放射性同位素 辐射损伤 唾液腺
  • 作者: 王雅慧 李志勇 陈谦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浙江大学口腔医学院 浙江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浙江省口腔生物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癌症研究院,杭州 31000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浙江大学口腔医学院 浙江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浙江省口腔生物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癌症研究院,杭州 310006
  • 简介:摘要为给唾液恶性肿瘤(salivary gland malignancy,SGM)的诊疗提供循证建议,202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和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分别制订和更新了SGM临床实践指南。本文从SGM的术前评估、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系统性治疗、随访和复发转移性疾病诊疗等角度出发,对两种指南进行解读和比较分析,旨在为我国SGM的诊疗提供临床指导。

  • 标签: 唾液腺 恶性肿瘤 实践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不同压力和不同应激条件下大鼠血清和唾液中皮质醇、唾液内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的变化规律,为筛选高气压作业环境下的无创应激监测指标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暴露压力不同将54只大鼠分为0 kPa组、175 kPa组、350 kPa组、500 kPa组、600 kPa组、700 kPa组,按照应激条件将另外36只大鼠分为生理应激组、心理应激组、身心应激组和空白组,每组9只。2组实验结束后采集血清,取舌下组织匀浆后取上清液,分别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唾液和血清中皮质醇、sIgA含量。结果500 kPa组、600 kPa组和700 kPa组sIgA浓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61,P<0.001;F=4.693,P=0.001;F=4.353,P=0.003),175 kPa组、350 kPa组、600 kPa组血清皮质醇显著高于0 kPa组,350 kPa组显著高于500 kPa组和700 kPa组,350 kPa组、700 kPa组舌下组织皮质醇浓度显著高于0 kPa组、500 kPa组和600 kPa组。不同应激条件下,心理应激组、生理应激组和身心应激组的血清sIgA浓度显著低于空白组(F=4.852,P=0.007;F=4.918,P=0.007;F=3.967,P=0.017)。心理应激组、身心应激组血清和舌下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空白组,生理应激组的血清和舌下皮质醇水平显著低于心理应激组。研究结果显示,唾液皮质醇和血清皮质醇在不同应激条件下的变化呈现正相关(r=0.609,P<0.01)。结论皮质醇作为应激监测指标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唾液指标亦可作为高气压环境下应激监测的指标。

  • 标签: 军事应激负荷 sIgA 皮质醇 高气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术后辅助同期放化疗对具有高危预后因素的唾液肿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组2016-2018年间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的中度或高度恶性病理分级且伴有局部晚期Ⅲ/ⅣA期±切缘阳性/近切缘的唾液肿瘤术后患者52例。男35例,女17例,平均年龄55.5岁(21~73岁)。患者术后调强放疗和同期化疗。唾液腺癌患者同期化疗采用TP方案,淋巴上皮癌、鳞状细胞癌患者采用顺铂方案。结果47例患者完成全部2周期同期化疗,5例患者完成1周期同期化疗。中位随访期为15.7个月(3.2~34.8个月),2年无瘤生存、总生存率分别为74%、98%。3例区域淋巴结复发,6例远处转移。3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30例,3级放射性皮肤损伤5例,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3例。DFS与术后辅助同期放化疗用药周期数呈正相关(P=0.006)。结论高危唾液肿瘤术后患者同期放化疗可获得较高的2年无瘤生存、总生存且可耐受的,长期结果仍需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 标签: 高危唾液腺肿瘤 术后辅助 同期放化疗 前瞻性研究
  • 简介:摘要唾液功能受损是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化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产生严重影响,唾液功能受损发生率随着头颈部疾病发病率的增高而增高,亟需明确的防治手段。目前已有大量国内外研究结果揭示了唾液功能放射性损伤的部分机理并提供了一些防治措施予以临床参考。笔者重点综述由131I治疗引起的唾液功能损伤的机制、症状、诊断及防治措施。

  • 标签: 碘放射性同位素 分化型甲状腺癌 钠碘转运体 唾液腺功能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图、T1WI及T2WI序列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鉴别唾液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 PA)和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 adenoma, BCA)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0月来自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唾液129例PA和48例BCA患者的MR图像,并将其以8∶2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n=141)与测试集(n=36)。在横断位ADC、T1WI及T2WI图像上手动勾画肿瘤的三维容积感兴趣区域,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方差阈值法、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及基于5折交叉验证的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筛选最有价值的特征,将筛选出的特征结合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 LR)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两种分类器后进行模型训练,并在测试集中验证。绘制ROC曲线来评估LR模型与SVM模型鉴别PA和BCA的效能。此外,使用Delong Test对模型进行比较,使用决策曲线及校准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分别从ADC、T1WI、T2WI及联合序列(ADC+T1WI+T2WI)图像中得到15、3、15及23个最优特征。在训练集中,基于ADC图、T1WI图、T2WI图、联合模型构建的LR与SVM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955、0.961、0.812、0.813、0.939、0.949、0.994、0.995;基于ADC、T1WI、T2WI及联合序列图像构建的LR模型鉴别诊断PA和BCA的AUC值分别为0.906、0.780、0.868及0.972,SVM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924、0.783、0.847及0.959;在训练集中,基于联合序列模型优于基于T1WI或T2WI影像组学模型(P<0.05),与基于ADC影像组学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序列模型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6%~98.7%、96.4%~98.4%、98.8%~99.4%,ADC影像组学模型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1.4%~91.8%、75.0%~79.7%、95.7%~98.1%;在测试集中,各模型间的AUC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序列联合模型及ADC影像组学模型鉴别多形性腺瘤和基底细胞腺瘤优于T1WI及T2WI序列,且与ADC影像组学模型比较,联合序列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

  • 标签: 唾液腺肿瘤 多形性腺瘤 基底细胞腺瘤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技术成熟、效果显著,是DTC患者术后综合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造成的唾液辐射损伤(口干、腮腺肿痛、味觉改变等)会对DTC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近年来,各种唾液辐射损伤防护剂层出不穷,但其确切疗效较为局限,且治疗方案尚未规范统一。笔者就DTC患者术后行131I治疗对唾液的辐射损伤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涎腺炎 分化型甲状腺癌 碘放射性同位素 辐射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唾液淋巴上皮癌(LEC)中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在肿瘤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中的浸润状况,分析它们与唾液LEC临床病理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科2015—2017年经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确诊为原发性的唾液LEC 42例,及2005—2017年经手术治疗且病理确诊为良性淋巴上皮病恶变为LEC即继发性LEC病例21例,应用显色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EB病毒感染、PD-L1和CD8的表达情况。对PD-L1表达、CD8+T淋巴细胞浸润与唾液LEC的类型及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1例(61/63,96.8%)上皮细胞巢中存在EB病毒感染,包括42例(42/42,100%)原发性LEC及19例(19/21,90.5%)继发性LEC。原发性LEC中,PD-L1表达(≥1)率及高表达(≥20)率分别为97.6%(41/42)和78.6%(33/42)。继发性LEC中,PD-L1表达率及高表达率分别为71.4%(15/21)和38.1%(8/21)。PD-L1在唾液原发性LEC中的表达率和高表达率均高于继发性LEC(P=0.004,P=0.001)。CD8+T淋巴细胞在原发性及继发性LEC中浸润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和继发性LEC中,PD-L1表达与CD8+T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均呈正相关(P=0.001,P=0.048)。结论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唾液LEC,均存在较高的PD-L1表达率,其中大部分原发性LEC为PD-L1高表达。LEC中PD-L1表达协同CD8+T淋巴细胞浸润提示大部分患者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其中原发性LEC患者可能获益更明显。

  • 标签: 口腔肿瘤 抗原,CD8 免疫组织化学 PD-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