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阿司匹林加重呼吸疾病(aspirin-exacerbated respiratory disease,AERD)是以慢性鼻窦炎、哮喘以及环氧化酶-1(cyclooxygenase 1,COX-1)抑制剂不耐受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是花生四烯酸代谢紊乱,表现为半胱氨酸白三烯的过量产生和前列腺素E2的水平不足。AERD临床症状隐蔽,且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治疗方法有健康教育、药物治疗、手术干预、阿司匹林脱敏和单克隆抗体治疗等,其中阿司匹林脱敏治疗是其特异性疗法。本文主要就AERD的临床特征、诊断、激发试验、脱敏治疗及其他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人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HRV)是导致呼吸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本研究分析急性下呼吸感染病例样本中鼻病毒分离株基因型特征。方法急性下呼吸感染病例肺泡灌洗液用核酸检测方法确定150例HRV阳性,样本接种H1-HeLa细胞,观察细胞病变,病毒纯化后用深度测序方法分析全基因组序列特征,用中和试验方法分析感染病例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水平。结果从21例病例样本中分离获得HRV病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鉴定其为15个基因型,与参比株序列比较功能基因氨基酸具有多样性。3例HRV阳性病例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效价有4倍增高。结论成功分离获得HRV毒株,为进一步阐释鼻病毒在重症呼吸感染的基础研究提供可用资源。

  • 标签: 人鼻病毒 中和实验 基因组
  • 简介:摘要儿童反复呼吸感染是儿童常见的临床现象,其发病率高、病因多样,除了感染相关因素外,还与免疫系统、呼吸系统的发育及遗传相关。该病给儿童健康、家庭生活及社会经济带来极大负担。目前其诊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医生及社会的重视。该文就国内外相关文献、指南、专家的临床经验,分别对反复呼吸感染的流行病学、病因、诊断、治疗、预防、预后及随访进行阐述,为儿科医师在临床实践中认识及诊治反复呼吸感染提供参考。

  • 标签: 儿童 反复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
  • 简介:摘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是传统的预防传染病的经典方法。不同的疾病、不同的传播方式在疫情的不同阶段可能表现不同。传染源和易感人群亦会随着疫情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综合性医院在呼吸传播性疾病的控制中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面对呼吸传播性疾病,正确、充分的防控是可以避免感染的;(2)制定早期发现、早期预警的策略和流程至关重要;(3)建立相应的人才和物资储备能提高医院在突发大规模疫情时的应对能力;(4)以医院为基础建立一个完善的防控体系,可充分整合资源,更为高效、精准的应对疫情。

  • 标签: 早期识别 呼吸道传播疾病 疫情 防控体系
  • 简介:摘要人类呼吸合胞病毒(RSV)属于最近被定义的肺病毒科家族正肺病毒属。这是一种负单链RNA病毒,可导致呼吸感染的流行,通常在温带气候的冬季和热带气候的雨季呈高峰。尽管会有区域差异,但该病毒的两种基因型(A型和B型)中的一种通常在一个季节中占主导,每年交替发生。RSV是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病和死亡的原因,它对成人住院患者的临床影响已经通过广泛使用多种多样的分子检测被阐明。在成年人中,RSV会产生多种临床症状,包括上呼吸感染、严重的下呼吸感染和基础疾病的加重。在这里,我们讨论了关于成年人中与RSV相关疾病负担的最新证据,尤其是在那些免疫功能低下或有其他合并症的人。我们综述了当前的治疗和预防选择及相关研究进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上海市CDC试点实施了成年人急性呼吸感染综合监测,对流感样病例(ILI)和严重急性呼吸感染(SARI)开展主动监测和多种呼吸病原体的检测鉴定。在2019年172例ILI中以流感病毒感染为主,其中新甲型H1N1型、H3N2亚型和B/V亚型流感病毒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30.81%、14.53%和30.55%,新甲型H1N1型的流行高峰为第一季度。肠道病毒/人鼻病毒总检出阳性率为6.40%,高峰在第三季度。腺病毒总检出阳性率为4.65%,高峰在第二季度。人类冠状病毒OC43型2份、HKU1型和NL63型各1份、229E型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17.44%,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9.88%;1 447例SARI病例也以流感病毒感染为主,其中新甲型H1N1型、H3N2和B/V亚型流感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5.46%、1.73%和0.30%,新甲型H1N1型流感流行高峰也为第一季度,检出阳性率为17.50%。肠道病毒/人鼻病毒总检出阳性率为2.97%,高峰在第一季度。肺炎支原体检出阳性率为3.25%,军团菌检出阳性率为1.04%。检出人类冠状病毒229E型5份、OC43型10份、HKU1型7份、NL63型6份;细菌培养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铜绿假单胞菌4株,肺炎克雷伯菌3株。通过开展主动监测,不仅发现了个别少见的新发传染病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同时也初步掌握了上海市急性呼吸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病原谱特征及其季节性变化趋势。近年来,通过逐步增加监测哨点医院,不断改进监测方法,尤其是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过程中在全市推广了基于医院HIS系统的监测信息上报系统,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市的急性呼吸感染综合监测网络,为开展新发呼吸传染病主动监测预警打下了基础。

  • 标签: 新发传染病 流感样病例 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综合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种呼吸病原体的基因芯片法对儿童呼吸病原体的检测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洛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5例疑似呼吸感染患儿的痰液标本,分别采用呼吸病原体核酸环介导恒温扩增芯片法(LAMP)、病原体分离与培养技术检测病原体。比较患儿呼吸病原体的检出率及病原体检测符合率。结果85例痰标本中,病原体分离与培养结果显示病原体阳性标本31例,阳性率为36.47%;LAMP检查结果显示病原体阳性标本42例,阳性率为49.41%。病原体分离与培养显示阳性的31例痰标本中,支原体感染15例,占17.65%;铜绿假单胞菌感染8例,占9.41%;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7例,占8.24%;LAMP检查结果显示阳性的42例痰标本中,支原体感染22例,占25.88%;铜绿假单胞菌感染10例,占11.76%;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8例,占9.41%。经Kappa一致性分析显示,一致性较高的病原体分别为支原体、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16种呼吸病原体的基因芯片可快速、高效检测儿童呼吸病原体,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呼吸道病原体 基因芯片 儿童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前已知引起人类呼吸感染的病毒约有200种,一些病毒既能通过呼吸途径进入人体引起感染,也可以先经眼表的接触感染,随后导致呼吸组织感染,还有部分病毒在呼吸感染之后出现眼部并发症。本文介绍呼吸病毒对眼部组织的趋向性及其可能机制,关注呼吸病毒引起的全身感染与眼部感染的关系,并对临床上常见的引起眼部感染或全身感染并发眼部并发症的呼吸病毒进行总结。

  • 标签: 呼吸道病毒 眼部感染 趋向性 机制
  • 简介:摘要本讲座系统介绍了血液透析患者呼吸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血液透析室(中心)呼吸传染病的感控要点以及新冠肺炎救治中CRRT应用的专家意见。重点介绍了针对呼吸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要求、患者分层治疗及呼吸传染病疫期血液透析室(中心)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详细讲解了新冠肺炎救治中CRRT治疗机制与优势、适应证、禁忌证、治疗时机、模式选择、抗凝方案及停机指证。目的在于指导血液透析室(中心)对呼吸传染病的防治与管理,促进新冠肺炎救治中CRRT的规范化应用。

  • 标签: 呼吸道传染病 血液透析室(中心)管理 新冠肺炎 CRRT
  • 简介:摘要呼吸乳头状瘤(RPS)是一种良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症状呈多样性,与其发生部位、临床表现、病理学行为关系密切。RPS诊治困难,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本文通过对RPS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治水平。

  • 标签: 呼吸道 乳头状瘤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郑州地区1 548例住院呼吸感染儿童9项呼吸常见病原体的检测结果。方法选取郑州地区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 548例住院呼吸感染儿童为研究对象并开展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9项支原体IgM抗体,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季节呼吸感染儿童的不同病原体阳性结果。结果1 548例住院呼吸感染儿童中,311例患儿9项病原体检测结果为阳性,占比为20.09%;311例病原体阳性患儿中,以MP检出率最高,为41.16%,其次是Lp1,检出率为27.01%;235例单项病原体感染检出者中,以MP检出率最高,为34.89%,其次是Lp1,检出率为26.81%;76例混合病原体感染检出者中,以MP检出率最高,为60.53%,其次是RSV,检出率为31.58%;女童的MP、INFB阳性率明显高于男童(P<0.05);MP、INFB阳性率在各年龄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1岁组的MP、INFB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各年龄段(P<0.05);春、冬季的INFB阳性率明显高于夏、秋季(P<0.05)。结论本调查研究中,MP为主要呼吸感染的病原体,且呼吸感染患儿病原体与年龄、季节、性别均具有一定关系,应及时准确检测病原体,以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呼吸道感染 病原体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型的多重核酸检测技术在儿童呼吸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急性呼吸感染病例43例,应用双扩增法及直接免疫荧光法对患儿的鼻咽拭子和咽拭子样本进行7种常见的呼吸病原体的核酸检测,具体为甲型流感病毒(H1N1/H3N2)、乙型流感病毒、呼吸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PIV1/PIV2/PIV3)、腺病毒(AdvB/E)、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同时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流感病毒A型、流感病毒B型、呼吸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1、2、3型,对于2种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样本,进行巢式PCR法进行检测。结果双扩增法阳性检出率为53.3%,复合感染率8.8%。除去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指标外,与抗原直接免疫荧光法相比,阳性检出率提高了11.1%,复合感染检出率提高了4.5%,8例不一致的样本,双扩增法和巢式PCR法的检测结果一致率高于直接免疫荧光法。结论双扩增法可同时完成7种呼吸病原体RNA检测,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为临床提供全面病原学鉴别诊断信息,辅助诊断呼吸感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上呼吸道感染 病原体 双扩增法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多重PCR技术(RespiFinder®SMART 22检测试剂盒)和呼吸病原体微流体芯片技术(TaqMan array cards, TAC)在诊断儿童急性呼吸感染(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AR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8年8月份至2019年8月份采集的成都市儿童专科医院275例有ARI症状的患儿咽拭子样本中随机选择120份样本,分别使用RespiFinder®SMART 22和TAC进行呼吸病毒核酸检测,比较2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结果120份儿童ARI标本经RespiFinder®SMART 22和TAC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8.33%和93.33%,混合感染率分别为26.67%和35%。在120份样本中,2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率为88.33%,其中阳性一致性106例,阴性一致性7例。结果不一致的有7例。结论多重PCR技术和TAC技术在此次实验检测中检出阳性样本一致性较高,两者对于呼吸病毒检测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呼吸道感染 多重PCR 微流体芯片 快速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薄荷不同提取方法对呼吸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的体外抑制作用及有效部位的抗病毒机制。方法采用细胞体外病毒感染模型,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效应法检测薄荷的体外抗RSV作用。以体外抗RSV的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为指标,对薄荷提取方法及大孔吸附树脂进行筛选,从而确定最佳的提取方法,并以最佳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分离纯化,用不同浓度的洗脱液进行洗脱,确定薄荷抗RSV的有效部位。以不同给药方式进行干预,探讨其抗病毒作用机制。结果薄荷水提醇沉后的上清液对RSV的抑制作用最强,TI值为37.58;HPD100树脂对上清液的分离纯化效果最佳,其中25%乙醇洗脱部位效果最佳,TI值为57.8。理化鉴别反应确定其有效物质为多酚类物质;有效部位与病毒混合后,再进行抗病毒实验效果最佳。结论薄荷水提醇沉上清液经HPD100吸附后,25%乙醇洗脱液的抗RSV作用最佳,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 标签: 薄荷 抗病毒药(中药) 提取法 大孔吸附树脂 治疗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种六重呼吸病毒real-time PCR试剂在儿童急性下呼吸感染病毒病原检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多重荧光探针real-time PCR法,对下呼吸感染患儿的300份鼻咽拭子进行常见6种呼吸病毒检测(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呼吸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Ⅰ型和副流感Ⅲ型病毒),并应用液相悬浮芯片试剂进行对比检测;另外对136份免疫荧光法抗原检测阳性的下呼吸感染患儿鼻咽抽吸物标本进行验证分析。结果300份鼻咽拭子中,该六重荧光探针real-time PCR试剂检出阳性标本173例,液相芯片法检出阳性标本159例,该real-time PCR试剂检出率高于液相芯片法。此外,在136份抗原检测阳性标本中,该试剂还检测出22例抗原法未检到的2种或2种以上病毒病原混合感染样本。结论该多重呼吸病毒real-time PCR试剂在儿童下呼吸病毒病原检测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在儿童下呼吸感染的临床诊疗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儿童 多重荧光探针real-time PCR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病毒
  • 简介:摘要反复呼吸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RRTI)是儿科常见疾病,以2~6岁多见,发病率逐年上升。其病因复杂,病情迁延反复,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目前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尚不充分,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使耐药菌增加,进一步加重了治疗难度。随着近年研究,除免疫调节剂外,维生素AD、益生菌等应用逐渐引起重视。该文从反复呼吸感染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肠道菌群的平衡、相关致病机制及治疗等多角度进行总结,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突出肠道菌群的相关作用,进一步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远期预后。

  • 标签: 反复呼吸道感染 肠道菌群 免疫 益生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槲皮素体外抗呼吸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的作用,为新型抗呼吸合胞病毒中药开发提供基础研究数据。方法根据细胞毒性实验确定槲皮素的最大工作浓度,采用病毒滴度TCID50检测法、细胞毒性检测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槲皮素体外对RSV的增殖、蛋白表达和基因转录抑制效果。采用RNA干扰敲低HSP70表达水平,检测病毒的生长曲线。结果槲皮素对Vero细胞的毒性呈现明显的梯度依赖效应,最大无毒浓度为25 μM,且12 μM的槲皮素浓度下,细胞上清中病毒滴度抑制率达60%;同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槲皮素处理的细胞中病毒F蛋白受到显著抑制;qPCR对细胞中RSV G蛋白的转录本的检测结果表明槲皮素使病毒G蛋白的转录效率下降了85%以上。敲低HSP70的表达水平后,病毒的滴度下降了两个数量级。结论槲皮素体外对RSV-A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且可能是通过抑制其特异性底物HSP70实现的。

  • 标签: 槲皮素 呼吸道合胞病毒 抗病毒作用
  • 简介:摘要在全球范围内,呼吸感染(RTI)发病率及病死率高,也可造成巨大的医疗负担。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对宿主防御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通过免疫机制抵抗RTI,而肠道菌群失调可能诱发RTI的发生并引起RTI加重。同时,RTI也可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肠道菌群的组成不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RTI的异质性。此外,一些研究发现,使用益生菌可能被视为对抗RTI的一种创新措施。然而,目前肠道菌群与RTI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还很有限,肠道菌群对RTI的重要作用还没有被广泛认识。鉴于肠道菌群对RTI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 标签: 肠道菌群 呼吸道感染 益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