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创脂手术系统分区法在双侧大腿脂的应用及效果。方法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到怡脂医疗美容整形科要求大腿脂患者868例,男2例、女866例,年龄18~56(29±12)岁。根据解剖及美学形态特点,将大腿部细分为12个区域,不同区域用不同方式进行脂肪抽吸,平均脂肪抽吸量2 154.4 ml,平均手术时长156.8 min。结果723例(83.3%)患者手术当天离院,术后血清肿14例,皮肤感觉异常7例,切口延迟愈合4例,无皮肤坏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3~18(4.6±1.7)个月,双侧大腿线条流畅,大腿周径明显缩小;801例患者表示满意,占92.3%;并发症24例,占2.8%;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低创脂手术系统分区法将双侧大腿脂技术流程化、标准化,脂手术易掌握,减少并发症,达到了较好的美学效果。

  • 标签: 门诊外科手术 吸脂术 分区法 大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痰后,使用不同管道冲洗装置对冲洗液细菌菌落数、痰操作时间及更换吸痰用物所用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5月入住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符合纳入标准的气管切开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0~77岁。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在Micro Scan Walkaway 40细菌生化药敏鉴定仪及相关配套试剂的辅助下监测并记录气管切开患者痰后不同管道冲洗方法对冲洗液细菌菌落数、痰操作时间及更换吸痰物品所用时间的影响。采用t、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使用传统痰装置痰后,冲洗液开启后4 h、8 h和24 h细菌菌落数分别为0(0,0)cfu/ml、0(0,0)cfu/ml、4.50(0,258.00)cfu/ml,使用自制一体式痰装置痰后分别为0(0,0)cfu/ml、0(0,0)cfu/ml、0(0,1.75)cf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48、-2.549、-3.371,P=0.041、0.011、0.001)。使用自制一体式痰装置痰操作时间[(78.59±6.11)s]及更换吸痰物品所用时间[(11.27±0.86)min]少于传统痰装置[分别为(114.19±5.88)s、(17.22±1.06)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747、-7.514,均P<0.01)。结论自制一体式痰冲洗装置可有效降低冲洗液的细菌菌落数、缩短痰操作时间和更换吸痰物品所用时间。该方法安全、经济、省力,同时优化流程,可在临床中应用。

  • 标签: 吸痰 冲洗装置 细菌污染 吸痰时间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误风险分层的护理干预对重症肠内营养患者误发生率及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收治的重症肠内营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将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的50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将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的50例患者列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基于误风险分层的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误情况、营养指标以及热卡达标率。结果实施基于误风险分层的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营养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热卡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误风险分层的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重症肠内营养患者误发生率,提高营养水平和热卡达标率,为患者获取优质预后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误吸风险分层 重症肠内营养 误吸 营养指标 热卡达标
  • 简介:摘要探讨清醒状态下肿胀麻醉在肿胀技术脂中的经验总结。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杭州同荣丽格医疗美容门诊要求脂患者560例,男7例、女553例;年龄19~50(32±3)岁。在未加镇痛剂的清醒状态下,单纯用局部肿胀麻醉进行脂术,对肿胀液注射方法及抽吸技巧等进行改良。532例(95.0%)患者在肿胀液注射及抽吸过程中感觉良好,有轻微不适,术后疼痛轻微、恢复快、并发症少,效果良好。该方法舒适性和安全性较好,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体形不佳 肿胀技术吸脂术 清醒状态 肿胀麻醉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除术对Berger间隙(BS)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21年5至10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除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采用裂隙灯显微镜和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术中采用显微集成术中相干光层析成像术(iOCT)及25G导光纤维辅助下对BS进行观察。统计围手术期BS及BS内颗粒物质(MIB)的发现率并测量BS宽度,记录术中超声乳化能量、时间等参数。采用χ²检验、广义估计方程、Mann-Whitney U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19例(119只眼)患者,其中男性44例,女性75例,年龄(65±12)岁。术前仅有4只眼(3.4%)可观察到BS,均未发现MIB;术中于皮质除后、植入IOL前,在47只眼(39.5%)中观察到BS,其中20只眼(16.8%)出现MIB;而术后1个月有33只眼(27.7%)可观察到BS,其中16只眼(13.4%)仍存在MIB。术中与术前相比,BS的发现率和MIB的发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与术中相比,BS的发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MIB发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和术后BS的宽度[M(Q1,Q3)]分别为160.3(61.6,273.1)μm和106.8(0,259.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8,P=0.023)。此外,存在悬韧带脆弱高危因素的术眼术中BS的发现率[60.7%(17/28)]和MIB的发现率[42.9%(12/28)]显著高于无悬韧带脆弱高危因素者[33.0%(30/91)和8.8%(8/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6.90,P=0.00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存在悬韧带脆弱高危因素(OR=0.214,95%CI:0.081~0.561)和超声乳化累计能量复合参数较高(OR=1.255,95%CI:1.047~1.504)是导致术中BS结构改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除术可损伤BS正常解剖结构,导致术中前、后房内的液体和颗粒物质进入BS。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Berger间隙
  •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评价并总结国内外成人密闭式痰安全性及应用的相关证据,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Joanna Briggs Institute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国际指南协作网、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指南库、苏格兰院际指南网、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美国呼吸道护理协会、美国重症医学会、医脉通、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INAH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相关的指南、系统评价、专家共识、最佳实践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2月28日。由2名研究人员对纳入的文献质量进行独立评价,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和汇总。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其中临床决策3篇、指南2篇、系统评价11篇、专家共识4篇。从使用指征、临床效果、安全性、使用方法、更换5个方面汇总了27条最佳证据。结论本研究总结了关于成人密闭式痰装置临床应用的最佳证据,临床护理人员在应用证据时需结合临床环境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佳证据,以规范密闭式痰装置的临床应用。

  • 标签: 成年人 密闭式吸痰装置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某射刀机房的迷路外墙屏蔽的辐射防护效果,发现特殊情况下的屏蔽防护设计缺陷并予以纠正。方法按照生产厂家提供的某射刀机房辐射防护屏蔽设计方案,主要考虑有用线束经过影像中心,不会直接照射迷路外墙。在对已经建成的机房实施放射防护验收检测时,发现存在有用线束不经过影像中心实施照射的情况并补建屏蔽防护设施,并加以验证。结果经过现场验证检测,在有用线束经过影像中心的情况下,距迷路外墙30 cm相关关注点处的最高周围剂量当量率为0.31 μSv/h,低于参考控制水平10 μSv/h。当有用线束不经过影像中心的情况下,距迷路外墙30 cm相关关注点处的最高周围剂量当量率达到301.67 μSv/h,接近参考控制水平的30倍。对此部分迷路外墙增加厚度以后,距其30 cm处的最高周围剂量当量率为2.14 μSv/h。检测结果符合标准要求。结论建议设计射刀机房的迷路外墙屏蔽时,应当根据加速器的运动范围确定有用线束是否经过影像中心,是否存在直接照射的迷路外墙的特殊情况,并根据照射范围和辐射源点至关注点的距离,按照有用线束计算屏蔽厚度,以符合标准要求,同时避免在机房迷路外墙相关专注点位置居留的人员受到超剂量照射。

  • 标签: 射波刀 机房迷路外墙 验证 屏蔽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我国≥15岁吸烟人群复情况,分析影响复行为的主要因素。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8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个区/县的400个居委会/村,以面对面调查的方式收集≥15岁居民吸烟和复的相关数据。采用SAS 9.4软件进行数据清洗和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复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调查共完成个人问卷19 376份,应答率为91.50%。2018年我国≥15岁吸烟者中复率为66.05%,其中男性66.59%,女性55.79%;15~24岁年龄组复率最高(82.6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5~24岁年龄组(OR=4.618,95%CI:1.981~10.763)、现在使用电子烟(OR=9.782,95%CI:3.139~30.490)、过去30 d看到过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OR=1.710,95%CI:1.291~2.265)人群的复率较高;与家中室内允许吸烟或没有规定相比,完全不允许吸烟(OR=0.562,95%CI:0.439~0.719)和部分允许吸烟(OR=0.487,95%CI:0.366~0.647)的人群复率较低。结论中国吸烟者的复率较高,尤其是年轻人。建议针对本研究发现的影响因素开展相应的干预以降低复率,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既定的控烟目标。

  • 标签: 吸烟 戒烟尝试 复吸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零回时间(zero echo time,ZTE)成像技术是一种3D容积成像技术,其独特的梯度开启顺序以及K空间径向填充方式,使得射频激励后即可进行梯度编码,从而实现较高的信号采集效率,临床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脑血管成像、肺实质结构的显示以及病变的检测、骨关节等结构的测量评估。本文重点针对ZTE在以上各方面的主要临床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综述。

  • 标签: 零回波时间 磁共振成像 三维成像 中枢神经系统 胸部成像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针活检术(TBNA)在儿童纵隔淋巴结大肺结核诊断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介入科2014年3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8例纵隔淋巴结大肺结核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均经胸部强化CT诊断纵隔淋巴结大后行TBNA并最终确诊,总结TBNA诊断经验。结果8例纵隔淋巴结大患儿,年龄7个月~8岁6个月(婴幼儿占75.0%),中位年龄为22.5个月;男3例(37.5%),女5例(62.5%);体质量8.5~39.0 kg,中位体质量为10.7 kg;病程15~90 d,中位病程为18.5 d。临床表现有咳嗽8例,发热4例,喘息1例,喉鸣1例。行常规支气管镜检查及TBNA,留取细胞学、病原学、病理检查,6例患儿获得确诊依据,诊断率为75.0%,4例涂片中找到抗酸杆菌但病理检查阴性,1例病理符合结核感染特点但涂片检菌阴性,1例涂片及病理均提示结核。2例患儿未经TBNA检查取得病原学及组织学证据,根据肺泡灌洗液涂片抗酸染色阳性明确诊断。患儿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TBNA是诊断儿童肺结核的重要手段,其有效、安全,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 儿童 纵隔淋巴结大 肺结核
  • 简介:摘要误是口咽或胃内容物经声门进入下呼吸道的过程,是目前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常见原因和重要死因。但临床上缺乏精准快速诊断误的方法,导致误尤其吸入性肺炎的误诊、漏诊或延迟诊断。近年来,随着对吸入综合征机制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多个潜在的、具备临床转化价值的误生物标志物,这有助于早期发现误的存在,对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因此,本文将对误生物学标志物如胃蛋白酶、α-淀粉酶、胆汁酸以及其他潜在标志物的研究现状、检测方法、临床应用价值做一综述,并展望了未来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创新方向。

  • 标签: 误吸 生物学标志物 胃蛋白酶 α-淀粉酶 胆汁酸
  • 简介:摘要目的吞咽视频荧光镜检查(VFSS)是诊断儿童误的金标准,但与临床喂养评估(CFE)相比需要一定医疗条件且具有辐射性。我们评估了它们在诊断、喂养管理和临床状态方面的附加值。方法这是一项回顾性单中心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在一家三级儿科医院接受VFSS诊疗的0~18岁有呼吸道疾病的儿童。结果共有113例儿童接受VFSS诊疗,年龄0.1~17.9岁,中位数年龄为2.2岁。其中诊断慢性肺误(CPA)87例(77%),神经系统疾病73例(64%);胃肠道疾病73例(64%)和先天性心脏病42例(37%),互不排斥。确诊为误患者46例(41%),显性误9例(8%),隐性误37例(33%)。经VFSS检查发现CPA或脑性瘫痪患者更容易发生误,OR值分别为3.2和9.8。VFSS后的喂养建议与基于CFE喂养有显著差异,P<0.001:完全经口喂养的儿童比例从65%上升到79%,P=0.006;完全肠内营养的儿童从10%到14%;P=0.005。经VFSS后一年内,儿童接受抗生素疗程、总入院次数和呼吸道疾病入院次数显著减少。结论在临床疑似CPA患病率高的人群中,与CFE相比,VFSS改变了喂养管理,可能有助于随后的临床改进。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无症状肘管尺神经脱位组及对照组的尺神经最大直径及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应用剪切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评价两组尺神经的僵硬度,以探讨无症状肘管区脱位尺神经的高分辨率超声及SWE特征。方法由两位有经验的超声医师独立对38例无症状受试者(76侧肘)于屈伸肘关节时进行高频超声动态检查,判断其脱位与否,分为脱位组及对照组,并分别测量尺神经最大直径及横截面积,然后行SWE检查,分别测量剪切模量值。资料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及独立样本t检验,观察者一致性的评估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结果15.8%(12/76)的受试对象可见尺神经脱位。脱位组肘管区尺神经最大直径(0.194±0.022) cm与对照组相应位置尺神经直径(0.181±0.023) 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8,P>0.05),脱位组肘管区尺神经CSA(0.064±0.009) cm2及SWE(43.629±6.737) kPa与对照组相应位置尺神经CSA(0.050±0.008) cm2及SWE(31.293±7.858) kP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用ICC评估观察者间对肘管尺神经最大直径、CSA及SWE值评价的一致性,结果显示一致性较好(ICC分别为0.941、0.819、0.843)。结论无症状受试者中存在尺神经脱位者其肘管尺神经的CSA及SWE值均显著增加,观察者一致性较好。高分辨率超声结合弹性成像可全面、定量地评估脱位尺神经的形态变化及力学性能,评估尺神经脱位并监测其进展。

  • 标签: 尺神经 脱位 超声检查 弹性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皮功能与动脉硬化相关性,探索反应性充血指数和脉搏传导速度对血管老化预测价值。方法对2018年11月至2021年5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行内皮功能检测的体检人群304例进行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内皮功能障碍影响因素及内皮功能与年龄、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探究内皮功能与年龄关系时,将研究对象根据年龄段分组;根据吸烟史将整体人群分为吸烟或曾吸烟组、不吸烟组,在此基础上探究年龄节点;探究动脉硬化与内皮功能相关性时,将整体人群按脉搏传导速度均值分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通过单变量回归研究,发现内皮功能障碍与75次心率时标准动脉反射增强指数(AI@75)[比值比(OR)=0.970,P<0.01]、肱踝脉搏传导指数(baPWV)均值(OR=0.999,P<0.05)、平均动脉压(OR=0.959,P<0.01)、年龄(OR=0.976,P<0.05)、血红蛋白(OR=0.985,P<0.05)存在相关性,经多变量回归研究,发现AI@75(OR=0.969,P<0.05)、血红蛋白(OR=0.985,P<0.05)是内皮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本次研究结果及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拟合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748,渐进显著性为0.001,Nagelkerke R2=0.235,即该模型可解释23.5%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结论内皮功能与动脉硬化存在相关性,对于吸烟、高血压人群,应警惕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对于血管老化的预测,动脉硬化程度与内皮功能应共同检测、相互参考。

  • 标签: 内皮功能障碍 动脉硬化 血管老化
  • 简介:摘要探讨皮肤CT引导下滚轮磨削法负压疱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的效果。2018年7—11月,在合肥华研白癜风防治所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就诊的白癜风稳定期患者33例,男11例,女12例,年龄7~60岁,平均22岁。在皮肤CT引导下选择供皮区进行滚轮磨削法负压疱自体表皮移植,术后换药1次,联合他克莫司软膏外涂及紫外线照射;术后每4周随访1次,分析有效率和痊愈率。治疗后有效患者31例,有效率93.9%;完全复色17例,痊愈率51.5%。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分型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皮肤CT引导下选择患者黑素细胞较丰富位置为供皮区,进行滚轮磨削法负压疱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稳定期白癜风,效果较佳,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白癜风 皮肤CT 滚轮磨削 自体表皮移植 他克莫司 紫外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睡眠时长、入睡时间与社区人群臂踝脉搏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关系。方法本研究以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样检验、臂踝脉搏波速度检查。最后将资料完整者3 912例观察对象纳入研究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评估睡眠时长、入睡时间与baPWV的关系。结果在调整了年龄、性别、糖尿病患病率、睡眠情况、体质量指数、血糖、血压、血脂异常、踝臂指数等混杂因素后,发现睡眠时长、入睡时间与脉搏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PWV)相关。与睡眠时长为6~8 h组相比,睡眠时长≥8 h组PWV异常率的患病风险升高(OR=1.155, 95%CI 0.995~1.367, P=0.037)。与入睡时间~23:00组相比,00:00以后组PWV异常率患病风险升高(OR=1.482, 95%CI 1.008~2.179, P=0.045)。结论睡眠时长过长(≥8 h)和入睡时间过晚(00:00以后)可能与动脉硬化患病风险升高相关。

  • 标签: 睡眠时长 入睡时间 社区人群 脉搏波速度
  • 简介:摘要水下冲击和空气冲击相比,传播速度快,传播距离远,冲击效应更加明显。目前模拟水下冲击致伤的模型主要采用雷管引爆炸药和水下激波管两种方式。低频水下冲击相比高频更易引起颅脑损伤。颅脑损伤的致伤机制与胸腹腔压力升高经血管传递,以及爆炸瞬间的加速性损伤等有关。水下冲击致颅脑损伤的伤情特点为严重的脑挫裂伤、颅骨骨折、脑膜和脑实质内明显的出血,与神经炎性反应和蛋白激酶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细胞存活相关的信号通路改变有关。

  • 标签: 水下冲击波 颅脑爆炸伤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卡西型血管内皮瘤是新生儿期罕见的血管瘤,特征性病理学表现为异常血管和淋巴管生成,若不及时干预容易发生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本文报道1例以生后左腿肿块起病的新生儿卡西型血管内皮瘤,以提高新生儿科医生对此病的认识。

  • 标签: 婴儿,新生 卡波西型血管瘤 内皮瘤,卡波西
  • 简介:摘要儿童时期是生命中注意、记忆、智力等神经认知发育的重要阶段,正常的神经认知发育可对儿童远期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关注儿童神经认知的发育进程十分重要。但目前对儿童神经认知发育的客观评价仍存在困难,且尚无准确、高效的指标对儿童神经认知发育进行评估。睡眠慢活动作为一种脑电测量指标,对儿童脑解剖结构、脑功能的评估有重要意义,是评价儿童神经认知发育的优质指标。现主要阐述睡眠慢活动在儿童神经认知发育中的评估作用,旨在为探究儿童神经认知发育的正常进程、揭示多种神经认知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提供参考。

  • 标签: 睡眠 慢波活动 神经认知发育 儿童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