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张伟 谢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南开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研究所 300020
  • 简介:摘要旋转性斜视的诊断和治疗始终是斜视专业较为复杂、令眼科医师即使是斜视专业的眼科医师也感到困难的临床问题之一。旋转性斜视的临床表现不同于水平性或垂直性斜视直观,而且检查方法相对特殊,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易漏诊或误诊。本文从警惕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造成的旋转性斜视入手,着重对旋转性斜视的分类和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法进行阐述,以期为眼科医师临床认识和处理旋转性斜视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0,56:235-240)

  • 标签:
  • 简介:摘要肠旋转不良最重要的并发症是肠扭转,后者可能导致肠梗阻,甚至肠缺血和坏死。本例患者因腹胀伴恶心、呕吐入院,腹部CT和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检查示近段空肠扩张、积气、积液,局部肠系膜和肠系膜上动脉旋转;直立位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示近段空肠呈螺旋状;小肠镜检查进一步证实中肠扭转。根据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做出正确诊断,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从而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肠梗阻 肠旋转不良 中肠扭转 腹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反向巩膜袋法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黄河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共31例(31眼)无完整后囊的无晶状体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反向巩膜隧道形成结膜巩膜袋复合体,睫状沟缝合固定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手术后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泪膜破裂时间、Schirmer I试验及眼压。结果随访期末,所有患眼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19、16.001,P<0.05)。所有患眼泪膜破裂时间、Schirmer I试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裸眼视力≥0.5者29例,占93.5%。术后人工晶状体位正、无倾斜,未出现缝线暴露,未出现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或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反向巩膜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治疗无完整后囊的人工晶状体眼安全有效。

  • 标签: 晶状体,人工 袋,巩膜,反向 固定术,缝合,睫状沟
  • 简介:摘要冠状病毒是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长约26~32 kb。人类冠状病毒感染通常引起上呼吸道与下呼吸道疾病,严重程度从普通感冒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不等。SARS-CoV-2是2019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暴发流行的冠状病毒,通过反向遗传技术对人冠状病毒cDNA进行操作,构建感染性克隆,有助于对冠状病毒基因组分与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并应用于疫苗与药物研发。因此当前SARS-CoV-2反向遗传学技术的建立与应用研究尤为重要。本文讨论了人冠状病毒反向遗传技术及应用,对SARS-CoV-2感染性克隆构建技术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冠状病毒 反向遗传学 感染性克隆 新型冠状病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反向导引过线器在关节镜下对半月板、前交叉韧带、肩袖进行缝合过线操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5年8月—2020年12月赤峰市第二医院106例关节镜下缝合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5例、女51例,年龄24~82岁。按照缝合工具分组:使用普通缝合钩41例,为对照组;使用反向导引过线器65例,为观察组。观察指标:根据2种缝合工具的操作复杂程度、缝合过线难易程度、缝合过线操作时间、副损伤、缝合质量、完成情况自制评分标准,进行综合评分,评价和比较2组缝合效果的优良率。结果患者术后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缝合部位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缝合效果:优14例、良15例、差12例,优良率70.73%(29/41);观察组缝合效果:优47例、良18例、差0例,优良率100.00%(65/6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4,P<0.001)。结论反向导引过线器在关节镜下对半月板、交叉韧带及肩袖过线缝合操作时,具有操作便捷、缝合质量可靠、缝合强度大、操作时间短、副损伤小等优点,在临床中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 标签: 伤口缝合技术 关节镜手术操作 过线器 缝合钩 半月板 肩袖 前交叉韧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旋转刺激对上皮钠通道α亚基(α-ENaC)蛋白在大鼠内耳不同部位表达分布的影响。方法以12只SD大鼠为实验对象,按照实验设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实验组旋转刺激后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α-ENaC蛋白在其内耳不同部位的表达变化。结果旋转刺激后,实验组α-ENaC蛋白在大鼠耳蜗血管纹、螺旋神经节神经元胞体、周围卫星细胞的表达较对照组有所增加,在前庭部位的椭圆囊斑上皮和基质细胞及前庭神经节的神经元胞体中的表达也有所增加,在半规管壶腹嵴上皮和基质细胞中的分布有所减少,而在耳蜗螺旋韧带和赖斯纳氏膜、前庭部位的球囊斑上皮和基质细胞以及半规管上皮细胞中的分布基本不变。结论α-ENaC蛋白在大鼠内耳中广泛表达,且旋转刺激后在不同部位的表达变化存在差异;ENaC可能通过对内耳内淋巴平衡和前庭觉的调控参与运动病的发生。

  • 标签: 上皮钠通道 内耳 旋转刺激 前庭 内淋巴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的拇指旋转撕脱离断的临床表现,评估后选择合适的再植方案。方法本组78例,男45例,女33例;年龄22~58岁。屈肌腱从肌腹抽出78例,伸肌腱从肌腹抽出54例,止点撕裂24例。桡侧指动脉近段抽出76例,指腹抽出2例;尺侧指动脉近段长段抽出68例,指腹抽出10例。桡侧指神经近段抽出73例,指腹抽出5例;尺侧指神经近段抽出75例,指腹抽出3例。指背神经近段抽出9例。伴有前臂骨折11例。根据拇指离断组织损伤的不同,相应选择关节融合或内固定,肌腱缝合或移位,血管直接吻合或血管移植、手指动脉移位,神经缝合或移植、移位。结果再植术后存活70例,失败8例。随访62例,时间6~35个月,平均14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综合评价:优51例,良9例,可2例。结论根据拇指旋转撕脱离断组织不同的损伤表现和程度,做出相应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重建拇指有助于患者获得外观满意、功能良好的拇指。重视拇指末节撕脱离断,提高指动脉从指腹撕脱离断的再植成功率,尽可能恢复拇指原有的外形和功能。

  • 标签: 再植术 拇指 血运重建
  • 简介:摘要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对6例经掌指关节旋转撕脱离断指进行再植,采用短缩指骨加掌板代替关节软骨重建掌指关节功能,肌腱转位重建屈指和伸指功能。术后5例成活,随访9~18个月,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掌指关节平均78°,近侧指骨间关节平均86°,远侧指骨间关节平均32°,疗效满意。

  • 标签: 撕脱伤 掌指关节 断指再植 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双胎反向动脉灌注序列征(TRAP)的超声分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1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的TRAP 114例,分为5型:半心畸形(Ⅰ型)、有头有躯干型(Ⅱ型)、无头有躯干型(Ⅲ型)、无头无躯干型(Ⅳ型)及不定型(Ⅴ型);将以上5型分为A(Ⅰ、Ⅱ、Ⅲ型)、B(Ⅳ、Ⅴ型)两组,比较两组间自然妊娠结局。结果114例TRAP中活产27例(23.7%),宫内死亡33例(29.0%),围生期死亡7例(6.1%),合并心力衰竭引产22例(19.3%),合并泵血儿畸形引产4例(3.5%),不合并心力衰竭引产21例(18.4%)。114例TRAP中,Ⅰ型20例(17.5%),Ⅱ型27例(23.7%),Ⅲ型48例(42.1%),Ⅳ型8例(7.0%),Ⅴ型11例(9.7%)。B组自然妊娠预后优于A组(P=0.007)。结论基于产前超声的诊断,5型TRAP中,Ⅳ型、Ⅴ型临床预后优于Ⅰ型、Ⅱ型、Ⅲ型,产前超声分型对泵血儿的临床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超声检查,产前 双胎反向动脉灌注序列征 分型 单绒毛双胎
  • 简介:摘要肠旋转不良是一种肠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旋转和固定异常造成的疾病。肠管位置异常和肠系膜附着不全易并发肠扭转,肠扭转可造成严重的肠管缺血坏死,在宫内胎儿期也一样。产前发现肠旋转不良及肠扭转具有挑战性,超声检查是筛查的首选方式,磁共振成像检查在产前诊断消化道结构畸形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将对胎儿期肠旋转不良及肠扭转的产前诊断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肠扭转 肠旋转不良 超声检查 磁共振成像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拇指旋转撕脱性离断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9年6月,我们对23例拇指旋转撕脱性离断伤患者,按不同的离断平面或血管神经损伤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再植或修复重建。对无再植条件或难以再植的末节离断伤,则剔除肌腱和甲下指腹,保留甲床和末节指骨,固定骨折或融合关节后,切取示指背邻指皮瓣移植重建指腹,以保留拇指的外形和功能。结果本组中20例近节离断,术后6例发生血管危象,3例经探查后解除危象,3例经探查无效而坏死,随后采用皮管包骨1例、游离足趾再造2例。其余指体均顺利存活。3例为末节离断,其中2例顺利存活,保留了拇指原有的功能和甲床;另外1例因甲床发黑坏死,切除坏死组织,采用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覆盖创面,保留了指体长度。术后随访时间为0.5~10年,平均18个月。所有指体均恢复拇指原有的基本外形,并不同程度恢复了对指及抓捏功能,两点分辨觉为5~9 mm。其中4例术后3~12个月出现指体萎缩,2例为轻度,2例为中度。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8例,良11例,中3例,差1例。结论按不同的离断平面或血管神经损伤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对拇指旋转撕脱性离断进行再植或修复重建,可提高成活率和临床疗效。

  • 标签: 拇指 显微外科手术 再植或修复重建 旋转撕脱性离断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患者第一跖骨旋转在足外翻(HV)形成与发展、影像学评估以及手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以“外翻”“跖骨旋转”“外翻矫正手术”“旋转畸形”以及“hallux valgus”“hallux valgus corrective surgery”“rotational deformity”“metatarsal rotation”等为关键词,分别在万方数据、中国知网(CNKI)以及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共检索到第一跖骨旋转相关文献共396篇,剔除内容不符、质量较低、重复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38篇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总结讨论。结果解剖学和影像学研究表明,第一跖骨旋转是HV形成的重要因素,第一跖骨旋转与籽骨的真假脱位密切相关,且与HV术后复发相关。目前,已经使用了多种影像学方法从多平面立体评估和测量第一跖骨的旋转,其中负重CT对第一跖骨旋转的多平面评估进一步揭示了第一跖骨旋转与HV的关系,也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针对HV中的旋转、平移畸形进行手术改良,进而降低了HV术后的复发率。结论第一跖骨旋转在HV畸形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且与HV术后复发相关。对HV的进一步理解、标准化的影像学测量以及手术方法的改进是纠正HV多平面畸形的关键。

  • 标签: 外翻 跖骨旋转 评估 手术治疗 进展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因4次胰管未能深插管导致ERCP下胰管支架植入失败的患者,改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经胃后壁行近端胰管穿刺,导丝选择从副乳头穿入十二指肠降段,随后从口腔拉出导丝,插入切开刀顺导丝经副乳头插入胰管内,最终成功完成胰管支架植入术。本病例比较罕见,操作难度大,成功案例少。

  • 标签: 超声内镜引导 胰管穿刺 副乳头对接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HIV/AIDS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CD4)的变化规律,估计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州)HIV新发感染者数,为评估当地的疫情流行趋势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红河州HIV/AIDS抗病毒治疗前CD4数据,建立CD4平方根与感染时间的消除模型,反向估计HIV感染者的感染时间,并利用直接概率法和寿命表法计算累计诊断率分布以及诊断延误权重,推算研究地区历年HIV新发感染者数。结果截至2018年12月31日,估计红河州HIV感染者数为35 977例,诊断发现率约为77.50%,其中2008-2018年HIV感染者数为23 792例,从2008年的2 602例逐年下降至2018年的1 480例,2007年及以前的新感染HIV人数为12 185例;其诊断延误权重从1年内的5.49下降至20年内的1.00,诊断率从1年的18.2%上升至20年的100.0%。结论红河州HIV新发感染者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诊断发现率距"第一个90%"目标仍有差距,扩大检测及时发现隐藏的HIV感染者有助于降低HIV传播风险。

  • 标签: CD4+T淋巴细胞 反向计算法 诊断延误权重 艾滋病病毒 新感染者
  • 简介:摘要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VPMRI)发病率低,受伤机制复杂,X线片往往显示无明显脱位等,常被诊断为单纯冠状突骨折,极易造成漏诊和误诊。对VPMRI的治疗方案也有争议,保守治疗或不恰当的治疗均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针对这一临床上少见且难以治疗的复杂肘关节损伤,本文从损伤机制、解剖结构、冠状突骨折O'Driscoll分型、影像学检查、治疗方式和术后康复等方面进行了文献的回顾和综述。

  • 标签: 肘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发病率 冠状突骨折 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头颈部肿瘤旋转误差对放疗位置精准性(PA)的影响,评价是否需要矫正旋转误差。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放疗中心34例头颈部肿瘤患者的图像资料。每例患者放疗前拍摄兆伏级计算机断层扫描(MVCT)图像,采用两种配准方式与计划千伏级计算机断层扫描(KVCT)图像配准,根据不同配准方式分为对照组(平移配准)和干预组(平移和旋转配准),两组各有144次图像配准。记录两种配准方式的位置误差并比较。数据处理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左右方向平移误差分别为0.10(5.35)mm和0.00(5.7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75,P=0.007);上下方向分别为0.75(2.78)mm和0.60(2.6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19,P=0.005);前后方向分别为0.10(0.90)mm和0.20(1.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84,P<0.001)。干预组俯仰角(pitch)、翻滚角(roll)、偏航角(yaw)旋转误差分别为-0.20(0.60)°、0.35(2.00)°和0.00(0.98)°。两组三维矢量矫正频数呈正偏态分布。矫正累积频率(CCF)随三维矢量不同而变化,三维矢量为8.0 mm,对照组和干预组分别有19次和16次分次治疗未矫正;三维矢量在8.0~13.5 mm之间,干预组矫正趋势减缓且延迟矫正全部分次治疗。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pitch旋转误差与对照组上下方向和干预组前后方向平移误差均呈负相关(r=-0.182,P=0.029和r=-0.484,P<0.001);roll旋转误差与干预组左右方向平移误差呈负相关(r=-0.334,P<0.001);yaw旋转误差与对照组上下方向平移误差呈负相关(r=-0.171,P=0.040),yaw旋转误差与干预组左右和上下方向平移误差分别呈正相关(r=0.370,P<0.001)和负相关(r=-0.203,P=0.015);总角度与对照组上下、前后方向平移误差和三维矢量分别呈正相关(r=0.246,P=0.003)、负相关(r=-0.188,P=0.024)和正相关(r=0.198,P=0.017),总角度与干预组上下方向平移误差和三维矢量均呈正相关(r=0.170,P=0.041;r=0.239,P=0.004);其余变量间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尽管矫正旋转增加前后方向平移误差和三维矢量,但可促进头颈部肿瘤放疗PA。旋转矫正受限可通过矫正平移误差补偿,以降低其对PA的影响。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放射疗法 旋转误差 平移误差 位置误差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LncRNA HOX转录反向RNA(HOTAIR)对低氧条件下角质形成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影响,探讨LncRNA参与瘢痕疙瘩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2018年1—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取传代培养的HaCat细胞分为常氧组、低氧组、sh-control组、sh-HOTAIR组。常氧组在常氧条件下培养,低氧组在低氧条件下培养,sh-control组转染sh-control后在低氧条件下培养,sh-HOTAIR组转染sh-HOTAIR后在低氧条件下培养。培养24 h后用双荧光素酶检测LncRNA HOTAIR与HIF-1α的作用关系,用蛋白印迹法检测HIF-1α蛋白表达。结果双荧光素酶检测显示常氧组、低氧组、sh-control组、sh-HOTAIR组荧光素酶相对活性分别为0.94±0.30、20.39±1.15、18.09±0.80、3.04±1.15,其中低氧组高于常氧组(t=29.03, P<0.05),而sh-HOTAIR组低于低氧组(t=18.57,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蛋白印迹法显示低氧组、sh-control组HIF-1α蛋白表达高于常氧组、sh-HOTAIR组,分别为1.19±0.07、1.15±0.06、0.56±0.29、0.37±0.38。结论LncRNA HOTAIR参与低氧条件下角质形成细胞HIF-1α表达上调,LncRNA HOTAIR可能通过HIF-1α途径参与瘢痕疙瘩形成。

  • 标签: 瘢痕疙瘩 角蛋白细胞 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 低氧诱导因子-1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