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血管周围间隙由软脑膜围绕血管走形形成,参与脑内液体交换和废物清除。血管周围间隙扩大提示大脑清除机制障碍,与多种临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近年来关于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颇多,文章对其解剖学、神经影像学、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脑小血管疾病 微血管 扩张,病理性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根据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选择治疗咽旁间隙肿瘤的合理手术径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6月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收治的18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20~64岁,平均44岁,根据术前CT和(或)MRI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特征接受不同径路的手术治疗。结果经颈侧径路14例,经腮腺径路2例,经口径路1例,经口联合颈侧径路1例。术后病理诊断多形性腺瘤8例,神经鞘膜瘤8例,腺淋巴瘤和腮腺导管癌各1例。术后并发声嘶3例。17例良性肿瘤术后随访4个月到10年均无复发,1例腮腺导管癌术后加放疗、随访26个月无复发。结论颈侧径路是咽旁间隙肿瘤最常用的手术方法。良性肿瘤主体凸向口咽,位于颈内动脉内侧可选择经口径路手术,来源于腮腺深叶的巨大多形性腺瘤选择腮腺联合经口径路显然优于单纯颈外进路。神经鞘瘤囊外切除容易损伤迷走神经而出现声嘶。

  • 标签: 肿瘤 咽旁间隙 影像学 手术径路 囊内切除
  • 简介:摘要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ral and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s,OMSI)是颌面部潜在筋膜间隙的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的常见疾病。OMSI病例具有耐药菌感染增多、重症感染增多、致死风险增加等特点。为提高OMSI的治愈率,其治疗原则与方法需与时俱进。因此,依据国内部分专家当前诊治OMSI的临床经验,结合国际同行治疗经验,本文从术前检查、检查结果解读、经验性用药原则、手术处理原则、术后换药原则、智齿冠周炎相关间隙感染的防治策略、血糖监测与控制、物理因子治疗原则、路德维希咽峡炎治疗和围手术期护理等10个方面进行系统性总结,形成共识,以期逐步实现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同行诊治OMSI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最终达到提高我国OMSI的诊疗水平的目的。

  • 标签: 感染 口腔颌面部间隙 诊疗技术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召集国内著名医学院校及医院专家对儿童间隙保持器的临床应用进行专题讨论,同时借鉴和参考国内外近年应用儿童间隙保持器的研究成果与诊治经验,经过多次讨论和修订后,形成推荐性应用共识。本专家共识内容包括儿童间隙保持器的设计、适应证选择及临床标准化操作流程等,以期指导和规范儿童间隙保持器的临床应用,促进该项技术的临床推广。

  • 标签: 牙缺失 间隙保持 间隙保持器 临床应用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结合咽旁间隙应用解剖,对咽旁间隙肿瘤手术径路,包括经颈径路、经颈-腮腺径路、下颌骨截骨术、颞下窝径路、经口径路、经鼻径路进行概述。探讨术中保护颈动脉鞘的解剖标志,并详细介绍以上各手术径路的临床应用、手术要点,为临床开展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提供参考。

  • 标签: 咽肿瘤 咽旁间隙肿瘤 手术径路 应用解剖
  • 简介:摘要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依靠局部麻醉药在髂筋膜间隙内扩散到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从而实现其支配区域的镇痛。超声引导下FICB在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股骨近端骨折及髌骨骨折等手术中应用广泛。为了明确髂筋膜间隙的解剖、注射局部麻醉药后药液的扩散方式与范围,以及临床效果,文章对FICB解剖和药液扩散程度、技术改良和临床效果进行了综述。腹股沟韧带上FICB相比较经典FICB和股神经阻滞,扩散范围更广、效果更佳。未来尚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入路FICB后药液弥散至椎旁间隙规律。

  • 标签: 髂筋膜间隙阻滞 局部麻醉药 神经阻滞麻醉 闭孔神经 镇痛 超声引导
  • 简介:摘要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bAVM)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与成年人相比,儿童bAVM更易发生破裂出血且致死致残率较高。因此,准确评估bAVM患儿的出血风险并合理选择干预措施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儿童bAVM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血管内栓塞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以及多模式联合治疗。目前,bAVM患儿的治疗适应证和具体治疗方法选择均存在一定争议。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保守治疗 血管内手术 栓塞,治疗性 显微外科手术 放射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儿童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青年男性咽旁间隙的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 fasciitis,NF)。患者男,35岁,因“咽部异物感、睡眠时打鼾1个月”就诊。术前磁共振(MR)提示右侧咽旁间隙动脉鞘内结节状影,考虑神经鞘瘤。在全身麻醉下行肿物完整切除手术。大体检查示,肿瘤大小3.2 cm×2.3 cm×1.7 cm,无被膜,切面灰白色,质地中等,术后病理诊断为NF。术后1周出院,出院至今复查未见肿物复发,愈后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EPVS)是脑小血管病的早期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之一。研究表明,EPVS可能是卒中后认知损害(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的早期独立危险因素,在认知损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对EPVS与PSCI的相关性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脑小血管疾病 磁共振成像 认知 认知障碍
  • 简介:摘要肛周脓肿是肛肠科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好发于肛周深部间隙,手术切开引流是主要治疗手段。手术入路选择很多,经典方式包括外括约肌外、括约肌间和直肠腔内入路,不规范的入路增加肛瘘或复杂性肛瘘的发生,增加肛门失禁的风险。本文阐述了不同间隙脓肿的手术入路方式,为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以期降低肛瘘或复杂性肛瘘的形成概率,减少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节省医疗资源。

  • 标签: 肛管 肛周脓肿 深部间隙 手术入路 成瘘率
  • 简介:摘要卒中后认知损害(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直接影响卒中患者的转归。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EPVS)提示大脑清除机制障碍,可影响认知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存在EPVS会加重PSCI。文章对EPVS与PSCI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小血管疾病 认知障碍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先天性动静脉畸形是血管畸形中的一种类型。男女发病率类似。病变以下肢和头颈部多见。广泛动静脉分流产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导致相关的临床表现。彩超、CT、MRI是常用检查方法,但DSA检查对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一些局限性病例手术切除可达到治愈,病灶切除后的组织缺损可借助皮肤移植、皮瓣移植修复。血管腔内病灶栓塞具有简便、安全、微创等特点,是首选方法。无水乙醇是目前最好的液体栓塞材料,因其并发症问题应严格掌握使用规范。

  • 标签: 血管畸形 动静脉畸形 动静脉瘘 介入栓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报道1例经病理证实的新生儿咽旁间隙神经胶质异位。神经胶质异位是一种少见的先天畸形,多见于鼻部,咽旁间隙罕见。CT表现为左咽旁间隙软组织密度肿块,邻近颅底骨质结构完整。MRI表现为左咽旁间隙卵圆形肿块,T1WI、T2WI均呈等信号,与脑组织信号相似,增强呈中度不均匀强化,边缘可见包膜样线形强化,肿块与左侧软腭分界不清。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神经胶质异位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咽旁间隙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双原发恶性肿瘤的病例。患者女,54岁,因“发现左侧耳前肿物半年”入院。入院后完善穿刺活检诊断为:左侧咽旁间隙PEComa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双原发恶性肿瘤,其咽旁间隙PEComa已侵犯左侧下颌骨,经过手术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及肿瘤科定期复查,现患者术后1年,恢复良好,未见明显复发征象。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及MRI检查对原发性腹膜后间隙脂肪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0年6月至2019年6月于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106例原发性腹膜后间隙脂肪肉瘤患者为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观察CT与MRI诊断原发性腹膜后间隙脂肪肉瘤的一致性。结果106例患者中,术后病理检查发现高分化型22例,去分化型59例,黏液型16例,圆细胞型2例,多形性型7例。术前CT检查共有92例患者的肿瘤分化做出正确诊断,准确率为86.79%,对高分化型、去分化型、黏液型、圆细胞型、多形性型脂肪肉瘤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100%、91.37%、93.33%、33.33%、20.00%。术前MRI检查共有96例患者的肿瘤分化做出正确诊断,准确率为90.57%,对高分化型、去分化型、黏液型、圆细胞型、多形性型脂肪肉瘤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100%、96.49%、85.71%、40.00%、62.50%。经一致性检验发现,CT与MRI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813,P=0.000)。结论CT及MRI检查在不同分化类型的原发性腹膜后间隙脂肪肉瘤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意义,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

  • 标签: CT MRI 病理组织学 腹膜后间隙 脂肪肉瘤
  • 简介:摘要四维动脉自旋标记(four 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4D-ASL)是一种类似DSA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可提供血管类疾病的血液动力学信息。4D-ASL无需对比剂,具有更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适用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儿科患者和重复性的随访研究。4D-ASL正在成为下一代的血管造影检查,可用于神经血管性疾病,如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烟雾病等。4D-ASL在动静脉畸形及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F)中可准确显示病灶血管团大小、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信息;在烟雾病中评价侧支代偿血管情况,指导临床是否进行旁路手术的治疗策略。作者介绍了4D-ASL的成像基础,结合其他辅助技术而来的新技术以及4D-ASL未来的发展。

  • 标签: 四维动脉自旋标记 颅内动静脉畸形 动静脉瘘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动脉自旋标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成熟的影响因素,寻找更有效的临床及超声评价指标。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初次行AVF手术的患者,探讨AVF成熟的影响因素。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液学资料、术前彩超资料和术后彩超资料。根据内瘘术后物理检查情况、临床使用、术后彩超数据将患者分为内瘘成熟组及未成熟组,对比两组资料之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AVF成熟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因素对AVF成熟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164例,内瘘成熟组110例,未成熟组54例,两组患者在手术动脉直径、手术静脉直径、肱动脉流量、心脏射血分数、收缩压、舒张压及糖尿病病史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其他指标如性别、年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手术动脉直径(每增加0.1 mm,OR=1.402,95%CI 1.159~1.697,P=0.001)、手术静脉直径(每增加0.1 mm,OR=1.341,95%CI 1.176~1.528,P<0.001)、心脏射血分数(每增加5%,OR=1.184,95%CI 1.087~1.289,P<0.001)、收缩压(每增加10 mmHg,OR=1.407,95%CI 1.103~1.796,P=0.006)、肱动脉流量(每增加10 ml/mim,OR=1.047,95%CI 1.004~1.091,P=0.034)及糖尿病病史(OR=0.271,95%CI 0.103~0.715,P=0.008)是AVF成熟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显示术前手术动脉直径(AUC=0.728,95%CI 0.643~0.839,P<0.001)、手术静脉直径(AUC=0.762,95%CI 0.686~0.839,P<0.001)、心脏射血分数(AUC=0.711,95%CI 0.626~0.796,P<0.001)是预测AVF成熟的重要指标。结论术前手术动脉直径、手术静脉直径、心脏射血分数及糖尿病病史均是AVF成熟的独立影响因素,AVF术前评估中应重视动静脉直径、心脏功能及糖尿病情况。

  • 标签: 动静脉瘘 肾透析 危险因素 成熟 术前动静脉直径
  • 简介:摘要经典的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无论是外科医生还是肾内科医生都能够很好地掌握。对于因反复静脉输液、糖尿病、高龄等因素导致前臂远端自体动静脉内瘘无法建立或失功的患者,肘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是一个重要的选择方式。但目前国内对肘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建立等方面缺乏经验及总结。本文从肘部血管的解剖,肘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的方式、通畅率、并发症及最新进展等方面作阐述。其中,将肘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的方式划分为肱动脉/近端桡动脉-头静脉自体动静脉内瘘、肱动脉-贵要静脉自体动静脉内瘘、肱动脉-肱静脉自体动静脉内瘘、Gracz内瘘、肘部自体动静脉内瘘侧侧吻合+穿支静脉结扎及经皮热消融自体动静脉内瘘六种。

  • 标签: 动静脉瘘 肾透析 穿支静脉 Ellipsys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