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早期宫颈癌的标准术式是根治性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清扫术±腹主动脉旁淋巴取样术。淋巴转移是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表明早期宫颈癌的淋巴转移率约为20%,考虑系统性淋巴清扫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其在早期宫颈癌中的应用存在质疑,而前哨淋巴作为最先发生淋巴转移的第一站淋巴,在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中备受关注,由此前哨淋巴活检术应运而生。宫颈癌前哨淋巴活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已得到验证,并被推荐用于早期宫颈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本文将介绍近年来宫颈癌前哨淋巴活检术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和面临的挑战。

  • 标签: 宫颈肿瘤 淋巴结切除术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 简介:摘要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早期宫颈癌的标准术式是根治性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清扫术±腹主动脉旁淋巴取样术。淋巴转移是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表明早期宫颈癌的淋巴转移率约为20%,考虑系统性淋巴清扫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其在早期宫颈癌中的应用存在质疑,而前哨淋巴作为最先发生淋巴转移的第一站淋巴,在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中备受关注,由此前哨淋巴活检术应运而生。宫颈癌前哨淋巴活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已得到验证,并被推荐用于早期宫颈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本文将介绍近年来宫颈癌前哨淋巴活检术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和面临的挑战。

  • 标签: 宫颈肿瘤 淋巴结切除术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腋窝前哨淋巴(SLN)1~2枚阳性的乳腺癌患者,腋窝非前哨淋巴(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预测nSLN转移风险。方法选择2002—2017年手术治疗的、SLN 1~2枚阳性的乳腺癌患者917例,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手术时间将患者分为建模组(497例)和验证组(420例)。以nSLN是否转移为因变量,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验证。结果917例患者的nSLN转移率为27.4%。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原发肿瘤脉管瘤栓、淋巴包膜外受侵、SLN阳性数、SLN阴性数、SLN是否宏转移与乳腺癌患者腋窝nSLN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LN阳性数、SLN阴性数和SLN是否宏转移为乳腺癌患者腋窝nSLN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以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建立了列线图模型。建模组预测nSLN转移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18,验证组预测nSLN转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2。结论利用6个危险因素建立的nSLN转移风险预测模型有较高的准确性,可能有助于临床医师进行临床决策。

  • 标签: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 非前哨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 列线图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不断提高,使更多患者阳性腋窝淋巴获得病理完全缓解,接受新辅助治疗的患者前哨淋巴活检的时机选择也有了新的策略,特别是对于初始腋窝淋巴临床阳性,新辅助治疗后转变为临床阴性的患者,新辅助治疗后前哨淋巴活检逐渐成为规范的腋窝手术方式,但是国内外临床实践仍有不小的差异。本文对早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患者前哨淋巴活检的时机进行了探讨,以期引起国内外科同道对此问题的关注,推动规范手术和多学科合作的开展。

  • 标签: 早期诊断 乳腺肿瘤 新辅助治疗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哨淋巴活检(SLNB)对黑色素瘤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9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诊治的118例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术前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排除区域淋巴转移,采用99Tcm-右旋糖酐行术前示踪显像,术中γ射线探测仪精准定位,切取前哨淋巴(SLN)行病理活检;原发灶局部行扩大切除重建术;SLN病理阳性患者行区域淋巴清扫。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18例患者的病史为2~360个月,平均病史为53.6个月。原发灶位于手足84例,甲下27例,皮肤7例。平均Breslow厚度为3.6 mm,合并溃疡72例(61.0%,72/118)。全组患者平均切取SLN 2.8枚,SLN阳性29例(24.6%,29/118),假阴性率为2.5%(3/118)。淋巴显性转移和远处转移24例(20.3%,24/118),其中远处转移合并淋巴转移7例(5.9%,7/118),单纯淋巴显性转移8例(6.8%, 8/118),远处脏器转移9例(7.6%,9/118)。全组患者病理分期为Ⅰ期33例,Ⅱ期56例,Ⅲ期29例,5年生存率为69.5%。Breslow厚度为SLN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Breslow厚度、SLN状态、SLN阳性数目和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对于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无区域淋巴转移的患者,SLNB能够提供准确的病理分期并预测患者的预后,临床应常规开展。

  • 标签: 黑色素瘤 前哨淋巴结活检 预后 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哨淋巴活检(SLNB)对黑色素瘤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9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诊治的118例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术前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排除区域淋巴转移,采用99Tcm-右旋糖酐行术前示踪显像,术中γ射线探测仪精准定位,切取前哨淋巴(SLN)行病理活检;原发灶局部行扩大切除重建术;SLN病理阳性患者行区域淋巴清扫。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18例患者的病史为2~360个月,平均病史为53.6个月。原发灶位于手足84例,甲下27例,皮肤7例。平均Breslow厚度为3.6 mm,合并溃疡72例(61.0%,72/118)。全组患者平均切取SLN 2.8枚,SLN阳性29例(24.6%,29/118),假阴性率为2.5%(3/118)。淋巴显性转移和远处转移24例(20.3%,24/118),其中远处转移合并淋巴转移7例(5.9%,7/118),单纯淋巴显性转移8例(6.8%, 8/118),远处脏器转移9例(7.6%,9/118)。全组患者病理分期为Ⅰ期33例,Ⅱ期56例,Ⅲ期29例,5年生存率为69.5%。Breslow厚度为SLN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Breslow厚度、SLN状态、SLN阳性数目和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对于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无区域淋巴转移的患者,SLNB能够提供准确的病理分期并预测患者的预后,临床应常规开展。

  • 标签: 黑色素瘤 前哨淋巴结活检 预后 转移
  • 简介:摘要子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大多数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系统盆腔淋巴切除,增加了手术并发症的风险。目前,前哨淋巴活检在国外已经应用于子宫颈癌的临床实践,但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应用和推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邀请中国妇科肿瘤领域专家,基于当前研究现状,对子宫颈癌前哨淋巴活检的应用价值、患者评估、技术方法、操作要点、病理检测等诸多关键性问题进行探讨,达成子宫颈癌前哨淋巴活检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以指导子宫颈癌前哨淋巴活检在中国的规范化开展。

  • 标签: 子宫颈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检 前哨淋巴结诊断准确性 临床应用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子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大多数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系统盆腔淋巴切除,增加了手术并发症的风险。目前,前哨淋巴活检在国外已经应用于子宫颈癌的临床实践,但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应用和推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邀请中国妇科肿瘤领域专家,基于当前研究现状,对子宫颈癌前哨淋巴活检的应用价值、患者评估、技术方法、操作要点、病理检测等诸多关键性问题进行探讨,达成子宫颈癌前哨淋巴活检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以指导子宫颈癌前哨淋巴活检在中国的规范化开展。

  • 标签: 子宫颈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检 前哨淋巴结诊断准确性 临床应用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关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后前哨淋巴活检(SLNB)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临床上仍有争议。临床淋巴阴性(cN0)患者NAC后SLNB可行且安全,而临床淋巴阳性(cN+)患者需慎重考虑。NAC后SLNB的示踪方法除染料法和核素法外,临床研究还提出一些其他示踪法,如纳米碳和荧光染料等。NAC后SLNB患者的腋窝淋巴(ALN)状态与分子分型、化疗反应和残余乳腺肿瘤大小等因素有关,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决定是否需ALN清扫。采用术前放置定位夹、炭黑颗粒悬浮液标记等技术,可降低ALN的假阴性率。除ALN外,内乳淋巴是乳腺癌转移的另一途径,内乳前哨淋巴活检作为一项低侵袭性的诊断技术,可完善淋巴和病理分期,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本文将从可行性及安全性、示踪方法、ALN状态评估和降低假阴性率的方法等方面对NAC后SLNB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乳腺肿瘤 肿瘤辅助疗法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保乳术联合前哨淋巴活检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1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每组90例。参照组行乳房全切联合腋窝淋巴清扫术治疗,观察组行保乳术联合前哨淋巴活检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3年内复发率、转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内复发率、转移率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年内复发率、转移率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选择保乳联合前哨淋巴活检术治疗,能够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复发率、转移率较低。

  • 标签: 早期乳腺癌 保乳手术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哨淋巴活检用于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由阳性转为临床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可行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万方、维普、中国知网等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转阴的乳腺癌患者行前哨淋巴活检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间均为自建库至2020年11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各项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I2检验进行分析。若I2<30%,则认为各研究间异质性较小;若I2的值介于30%~70%,则认为各研究间存在一定的异质性;若I2>70%,则认为各研究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异质性较小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否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通过漏斗图及Egger′s试验来评价发表偏倚。结果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4篇,英文文献10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前哨淋巴检出率为90.7%,假阴性率为12.2%。结论在腋窝淋巴转阴的乳腺癌患者中,进行前哨淋巴活检的检出率可以达到乳腺癌前哨淋巴活检可接受的临床标准,但假阴性率仍高于临床可接受标准,需要筛选合适的患者和应用新技术来降低前哨淋巴活检的假阴性率。

  • 标签: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新辅助化疗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前哨淋巴活检技术符合当今微创和精准的外科治疗理念,应用于妇科肿瘤已为大势所趋。在国外,前哨淋巴活检(SLNB)已被纳入外阴癌、子宫内膜癌及子宫颈癌的临床实践指南。在国内,相关研究正在开展和深入,推动了本领域指南和共识的发布。研究无止境,应用更亟需。国内专家应积极推进SLNB技术的临床应用,使得我国广大妇科肿瘤患者早日受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肢端恶性黑色素瘤(MM)主要包括手足掌侧和甲下病变,探讨前哨淋巴活检(SLNB)在不同类型MM中的应用,评价其在不同类型黑色素瘤中的结果及两组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自2012—2019年间收治的111例行SLNB的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病理证实手足掌侧MM 84例(A组),甲下MM 27例(B组)。所有患者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无区域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并符合SLNB手术指证。术前采用99mTc-Dextran示踪动态扫描,术中γ射线探测仪精准定位,切取SLN送病理活检。原发灶行扩大切除术,根据术式和缺损进行重建。比较A、B组间SLN阳性率及影响因素。SLN病理阳性患者行区域淋巴清扫,术后定期随访局部原发灶,区域淋巴和脑胸腹脏器。结果全组男57例,女54例,平均和中位年龄分别为(60.6±12.9)和60岁(6~89岁)。Ⅰ期31例,Ⅱ期54例,Ⅲ期26例。病史平均55.1个月(2~360个月)。Breslow平均深度A组为3.7 mm, B组为3.2 mm(P=0.157);溃疡A组为53例(63.1%), B组为16例(59.3%)(P=0.721); SLN阳性A组为23例(27.3%), B组为3例(11.1%)(P=0.082);切除SLN数A组平均2.6个,B组平均3.2个(P=0.101)。假阴性率为2.7%。5年总生存率为71.5%, SLN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SLN阴性患者(P<0.001)。A组Breslow浸润深度是SLN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7)。结论临床诊断无区域淋巴转移患者SLNB能够提供准确的分期,推荐常规开展。手足掌侧MM和甲下MM在生物学行为、SLN阳性率方面相近。Breslow浸润深度是肢端黑色素瘤SLN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肢端黑色素瘤 Breslow深度 前哨淋巴结活检 淋巴结清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荧光加染料双方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SLN)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236例,分别进行单纯荧光法、加染料法及双方法检查。比较单纯荧光法、加染料法及双方法检查一般指标(SLN检出率、检出准确情况、假阳性情况、假阴性情况)、SLN个数、淋巴转移个数、癌转移情况、前哨淋巴活检术(SLNB)成功情况。结果双方法检测SLN检出率、检出准确率高于单纯荧光法、加染料法(P<0.05),假阴性率低于单纯荧光法、加染料法(P<0.05)。双方法检出SLN数量多于荧光法、加染料法(P>0.05),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淋巴转移多于荧光法、加染料法(P<0.05)。双方法检出癌转移率、SLNB成功率高于单纯荧光法、加染料法(P<0.05)。双方法检出乳腺SLN灵敏度(97.09%)、特异度(98.46%)最高。结论荧光加染料双方法能减少乳腺癌前哨淋巴活检假阳性及假阴性,提高准确性及诊断价值。

  • 标签: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 活检 荧光 染料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亚甲蓝示踪法在口腔癌前哨淋巴活检中的应用。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口腔癌患者120例,均进行亚甲蓝示踪定位前哨淋巴和颈淋巴活组织病理检查。以颈淋巴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回顾性比较颈淋巴清扫和亚甲蓝示踪法对前哨淋巴和阳性前哨淋巴的检出结果,统计亚甲蓝示踪法的检出率。结果120例患者颈淋巴清扫结果显示前哨淋巴264枚(阳性56枚,阴性208枚),其中存在1枚前哨淋巴29例,2枚前哨淋巴52例,3枚前哨淋巴28例,4枚前哨淋巴8例,5枚前哨淋巴3例。亚甲蓝示踪法检查结果显示前哨淋巴259枚(阳性46枚,阴性213枚),其中存在1枚前哨淋巴28例,2枚前哨淋巴50例,3枚前哨淋巴28例,4枚前哨淋巴8例,5枚前哨淋巴3例。亚甲蓝示踪法前哨淋巴检出率为98.11%(259/264),阳性前哨淋巴检出率为82.14%(46/56)。结论在口腔癌患者中,亚甲蓝示踪法不仅能有效检出前哨淋巴,还能评估转移情况,可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 标签: 口腔癌 前哨淋巴结 亚甲蓝示踪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需求性信息支持在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活检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前哨淋巴活检术的乳腺癌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档案抽签法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0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需求性信息支持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并发症、临床预后的变化。结果实施需求性信息支持干预后,研究组的疾病认知水平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临床预后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前哨淋巴活检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实施需求性信息支持干预后,可显著提升患者疾病认知水平,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 标签: 需求性信息支持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与单独使用亚甲蓝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SLN)的潜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11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2例采用亚甲蓝行SLN活检(亚甲蓝组,160枚SLN),56例采用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行SLN活检(联合组,190枚SLN),两组患者SLN活检后均行Ⅰ和Ⅱ级腋窝淋巴清扫术。比较两组SLN活检结果。结果两组阳性淋巴率和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SLN显色率和SLN活检阳性率明显高于亚甲蓝组[97.9% (186/190)比93.1%(149/160)和28.4%(54/190)比18.1%(29/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假阴性率低于亚甲蓝组[5.3%(3/57)比14.7%(5/3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癌患者中,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的双示踪法识别SLN和预测腋窝淋巴状态的能力优于单独使用亚甲蓝,并有降低假阴性率的趋势。

  • 标签: 乳腺肿瘤 亚甲蓝 前哨淋巴结 吲哚菁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应用两种示踪剂通过子宫颈、子宫体联合注射(即两步法双示踪)进行前哨淋巴(SLN)活检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术前诊断为早期(Ⅰ~Ⅱ期)子宫内膜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73例,其年龄为(54.2±3.3)岁;其中低危型56例,中高危型17例。按示踪剂注射部位不同随机(直接抽样法)分为3组:宫颈注射组(25例):纳米炭1 ml于子宫颈3点和9点注射;宫体注射组(21例):盆腔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定病灶部位,亚甲蓝4 ml于病灶所在的子宫体部位分2点注射;联合注射组(27例):子宫颈注射纳米炭(1 ml)联合子宫体注射亚甲蓝(4 ml)。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若术后病理检查SLN为阴性则进一步行病理超分期检查。比较3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SLN检出率、SLN分布部位及SLN病理超分期检查结果,并计算3组SLN诊断淋巴转移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结果(1)SLN检出率: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SLN总检出率为88%(64/73),双侧盆腔SLN检出率为67%(49/73),腹主动脉旁SLN检出率为49%(36/73)。宫体注射组的SLN总检出率(71%,15/21)、双侧盆腔SLN检出率(43%,9/21)均显著低于宫颈注射组[分别为92%(23/25)、76%(19/25)]、联合注射组[分别为96%(26/27)、78%(21/27);P均<0.05];宫颈注射组的腹主动脉旁SLN检出率(28%,7/25)显著低于宫体注射组、联合注射组[分别为52%(11/21)、67%(18/27);P均<0.05]。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淋巴转移者9例,其中8例SLN阳性、1例SLN未检测出淋巴转移,SLN检测诊断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转移的总敏感度为89%、阴性预测值为98%;其中宫颈注射组和联合注射组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宫体注射组的敏感度为67%,阴性预测值95%。56例低危型患者中,仅1例SLN阳性患者术后病理证实淋巴转移,转移率为2%(1/56),SLN检测诊断低危型患者淋巴转移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17例中高危型患者中,8例(8/17)术后证实淋巴转移,包括7例SLN阳性和1例SLN阴性患者,SLN检测诊断中高危型患者淋巴转移的敏感度为88%、阴性预测值90%。(2)SLN分布部位: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共检出SLN 459枚,显影比例最高的部位为髂外33.3%(153/459),其次为闭孔25.3%(116/459)、腹主动脉旁19.6%(90/459)、髂总12.0%(55/459)和骶前9.8%(45/459)。宫颈注射组腹主动脉旁SLN占12.4%(21/169),显著低于宫体注射组和联合注射组[分别为27.4%(26/95)、22.1%(43/195);P均<0.05]。(3)病理超分期检查结果:64例SLN常规石蜡病理为阴性的患者中,检出4例淋巴微小转移和1例孤立肿瘤细胞转移,SLN低体积转移(包括微小转移和孤立肿瘤细胞转移)率为8%(5/64),其中低危型患者2例,中高危型患者3例。结论SLN示踪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可作为低危型患者系统性淋巴切除术的替代方案。两步法双示踪可以进一步提高SLN的检出率,尤其可以有效避免腹主动脉旁阳性SLN的漏检,对于中高危型或肿瘤累及宫底部的患者推荐使用。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纳米碳 亚甲蓝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与单独使用亚甲蓝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SLN)的潜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11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2例采用亚甲蓝行SLN活检(亚甲蓝组,160枚SLN),56例采用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行SLN活检(联合组,190枚SLN),两组患者SLN活检后均行Ⅰ和Ⅱ级腋窝淋巴清扫术。比较两组SLN活检结果。结果两组阳性淋巴率和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SLN显色率和SLN活检阳性率明显高于亚甲蓝组[97.9% (186/190)比93.1%(149/160)和28.4%(54/190)比18.1%(29/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假阴性率低于亚甲蓝组[5.3%(3/57)比14.7%(5/3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癌患者中,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的双示踪法识别SLN和预测腋窝淋巴状态的能力优于单独使用亚甲蓝,并有降低假阴性率的趋势。

  • 标签: 乳腺肿瘤 亚甲蓝 前哨淋巴结 吲哚菁绿
  • 简介:摘要随着微创理念及精准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临床治疗方法正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系统性的区域淋巴清扫是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往往会出现下肢淋巴水肿、下肢静脉血栓、免疫功能下降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否所有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均需进行系统性的淋巴清扫术以及淋巴切除范围一直以来都是妇科肿瘤学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前哨淋巴(SLN)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对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SLN技术在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和外阴癌中的应用现状、检测方法、检测效果及目前仍存在的争议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SLN技术在妇科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前哨淋巴结 活组织检查 示踪技术 生殖器肿瘤,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