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子胎心监护(EFM)Ⅱ类图形反复性变异减速(VD)产妇的分娩终止时限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并且胎儿心率出现EFM Ⅱ类图形反复性VD的829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胎儿心率发生轻、中、重度反复性VD的产妇分别为392、246及191例。按照分娩终止时限不同,将其分为3组,A组(n=380,分娩终止时限≤30 min),B组(n=251,分娩终止时限为30~60 min)和C组(n=198,分娩终止时限≥60 min)。392例轻度反复性VD产妇中,分娩终止时限≤30 min、30~60 min和≥60 min者分别为98、163、131例;246例中度VD产妇中,分娩终止时限≤30 min、30~60 min和≥60 min者分别为152、62和32例;191例重度VD产妇中,分娩终止时限≤30 min、30~60 min和≥60 min者分别为96、62和33例。采用χ2检验,对3组不同分娩终止时限产妇的新生儿不良结局进行统计学分析,进一步对轻、中、重度反复性VD产妇不同分娩终止时限所致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829例EFM Ⅱ类图形反复性VD产妇的年龄为(29.3±3.7)岁,人体质量指数(BMI)为(22.6±3.5) kg/m2;存在脐带异常为578例(69.7%)。②A、B、C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为2.6%(10/380)、8.8%(22/251)和20.2%(40/198),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75,P<0.001)。③392例轻度反复性VD产妇中,分娩终止时限≤30 min、30~60 min和≥60 min者分娩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为1.0%(1/98)、0.6%(1/162)和1.5%(2/129),3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00,P=0.741)。④246例中度反复性VD产妇中,分娩终止时限≤30 min、30~60 min和≥60 min者分娩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为2.0%(3/152)、9.7%(6/56)和50.0%(16/32), 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05,P<0.001)。⑤191例重度反复性VD产妇中,分娩终止时限≤30 min、30~60 min和≥60 min者分娩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为6.2%(6/96)、24.2%(15/62)和66.7%(22/33),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535,P<0.001)。结论EFM Ⅱ类图形中反复性VD产妇,随着分娩终止时限延长,可增加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EFM Ⅱ类图形为中至重度反复性VD产妇,应分别在60 min和30 min内及时娩出新生儿。

  • 标签: 心率,胎儿 监护 产程,第二 分娩 窒息,新生儿 产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程中使用缩宫素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VBAC)孕妇的产程时限及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分娩的VBAC孕妇共331例。按照产程中是否使用缩宫素分为缩宫素组(83例)及非缩宫素组(248例),分析产程中使用缩宫素对产程时限及母儿结局的影响;进一步对缩宫素的不同使用剂量进行分组,分为小剂量组(<4.0 mU/min,44例)和中剂量组(4.0~18.0 mU/min,39例),分析产程中使用不同剂量缩宫素对产程时限及母儿结局的影响。结果(1)是否使用缩宫素孕妇的产程时限及母儿结局的比较:缩宫素组孕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明显长于非缩宫素组(P均<0.01);两组的分娩方式、会阴损伤及产后出血率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缩宫素组的新生儿ICU(NICU)入住率明显低于非缩宫素组(P<0.05);而两组的胎儿窘迫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使用不同剂量缩宫素孕妇的产程时限及母儿结局的比较:小剂量组孕妇的产程时限(包括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会阴损伤、产后出血率分别与中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胎儿窘迫率、NICU入住率分别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程中使用缩宫素与VBAC产程时限延长有关,当宫缩欠佳时可逐渐增加缩宫素用量以达到有效宫缩(最大剂量应小于20 mU/min),并不增加阴道助产率,也不影响母儿结局。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产程时限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阴道分娩的单胎足月初产妇的分娩资料,依据第一产程时长分为两组:第一产程≥8 h为观察组,第一产程<8 h为对照组,采取倾向性评分匹配(PSM),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 552例。根据第一产程时长,将观察组分为4个亚组:8~12 h组(8 h≤第一产程<12 h)、12~16 h组(12 h≤第一产程<16 h)、16~20 h组(16 h≤第一产程<20 h)、≥20 h组(第一产程≥20 h)。根据有无产程干预将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分为无产程干预观察组、无产程干预对照组、有产程干预观察组、有产程干预对照组。整理分析各组观察对象的临床资料,比较各组的产程时限及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率。结果观察组及其各亚组的第二产程时长、第一+第二产程时长均长于对照组(中位数分别为: 观察组0.8、13.3 h, 对照组0.6、5.1 h),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及16~20 h组、≥20 h组的产后出血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0%(124/1 552)、14.3%(41/287)、14.1%(12/85)、4.6%(72/1 5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无论是否有产程干预,观察组的第二产程时长及第一+第二产程时长均长于相应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无论是观察组还是对照组,有产程干预者的第一产程时长、第二产程时长及第一+第二产程时长均长于无产程干预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有产程干预观察组的产后出血率高于无产程干预观察组[分别为8.7%(110/1 263)、4.8%(14/2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第一产程时长增加,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率增加;第一产程与第二产程密切相关,且在一定程度上第二产程时长随第一产程时长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第一产程时长的增加,产程干预率升高,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率也升高,产程干预可作为临床上的警示,过多的产程干预预示着更高的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率。

  • 标签: 产程,第一 宫缩乏力 产后出血 时间因素 分娩,产道
  • 简介:摘要妊娠和分娩过程存在着各种危及母胎健康和安全的风险。随着我国产科的发展,亟须撰写正常分娩的指南,以规范正常分娩的处理,提高阴道分娩率。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组织全国专家进行多次讨论和修改,参考相关指南、查阅大量高级别证据文献并结合我国国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撰写了本指南,旨在更新和规范全国各级医院产科围分娩期处理,强调以母胎为中心的照护,优化孕妇在产程和分娩中的体验,并且维护其尊严与隐私。

  • 标签:
  • 简介:摘要妊娠和分娩过程存在着各种危及母胎健康和安全的风险。随着我国产科的发展,亟需撰写正常分娩的指南,以规范正常分娩的处理,提高阴道分娩率。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组织全国专家进行多次讨论和修改,参考相关指南、查阅大量高级别证据文献并结合我国国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撰写了本指南,旨在更新和规范全国各级医院产科围分娩期处理,强调以母胎为中心的照护,优化孕妇在产程和分娩中的体验,并且维护其尊严与隐私。

  • 标签: 正常分娩 诊疗准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仿真分娩模拟课堂应用于初产妇中对分娩结局及分娩体验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8月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产检的初产妇1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孕晚期实施常规集体授课干预,观察组孕晚期实施仿真分娩模拟课堂干预。对比两组分娩结局及分娩体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分娩体验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仿真分娩模拟课堂应用于初产妇中能改善分娩结局,降低剖宫产率,提升分娩体验满意度。

  • 标签: 仿真分娩模拟课堂 初产妇 分娩结局 分娩体验 产程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芬兰医院初产妇水中分娩和传统分娩的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在芬兰一家Ⅱ级医院进行水中分娩和传统分娩的低风险产妇,从数据库中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的相关资料。结果研究共纳入78例水中分娩产妇,选择1623例传统分娩产妇为对照组。水中分娩产妇的止痛药使用剂量为对照组的1/4。与对照组相比,水中分娩组的新生儿体温略低(36.6 vs 36.8 ℃),脐动脉和静脉pH值稍高(动脉:7.31 vs 7.28,静脉:7.38 vs 7.35),缩短住院时长(1.90 d vs 2.33 d )。两组Apgar评分无差异。水中分娩组新生儿住院期间使用配方奶粉喂养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水中分娩降低产妇的止痛药需求,有利于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和早期出院,但仍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明确这些结论。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配偶陪伴式分娩对初产妇分娩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初产妇3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分娩,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配偶陪伴式分娩。比较两组产妇血糖、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疼痛情况、产程时间、产后2 h出血量。结果研究组血糖、Cor、NE水平低于对照组,应激反应情况好于对照组,疼痛程度及产程时间指标优于对照组,产后2 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初产妇分娩中,与常规分娩相比,配偶陪伴式分娩的助产效果显著,对产妇造成的应激反应较小,对其心理健康状况造成的影响较小。

  • 标签: 配偶陪伴式分娩 初产妇 应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赋权理论的分娩计划对初产妇分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规律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初产妇3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赋权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产前护理,赋权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赋权理论的分娩计划。统计两组初产妇分娩期望、分娩体验及分娩结局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施基于赋权理论的分娩计划后,赋权组初产妇分娩期望得分平均(113.47±10.25)分,对照组初产妇分娩期望得分平均(102.83±9.37)分,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赋权组初产妇分娩体验得分平均(69.77±5.16)分,对照组初产妇分娩体验得分平均(64.83±5.24)分,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初产妇会阴侧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赋权组初产妇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赋权理论的分娩计划有利于初产妇充分表达并实现分娩期望,提高其分娩体验水平,从而改善分娩结局。

  • 标签: 赋权理论 分娩计划 初产妇 分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娩镇痛对分娩后盆底肌肉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就诊的自然分娩产妇100例,年龄22~30岁,ASA分级Ⅰ/Ⅱ级,孕38~40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分娩组和分娩镇痛组,每组50例。常规分娩组按正常阴道分娩步骤实施,不采取任何方式镇痛;分娩镇痛组待宫口开至2~3 cm时采用腰L3~4硬膜外镇痛,首剂量舒芬太尼6 μg+罗哌卡因10 mg,以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 m1;随后连接电子镇痛泵持续镇痛,镇痛泵配方:罗哌卡因125 mg+舒芬太尼30 μg,以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0 ml,参数设置:背景量7 ml/h,单次按压剂量4 ml,锁定时间20 min。比较两组产妇宫口开至3 cm前(T0)、宫口开至3 cm后0 min(T1)、3 min(T2)、5 min(T3)、10 min(T4)、20 min(T5)、30 min(T6)、60 min(T7)时的宫缩压力、宫缩时长、宫缩间歇期、麻醉趋势指数(NI)、额面部肌电图(EMG)和产后42 d盆底肌力参数。结果与常规分娩组比较,分娩镇痛组宫缩压力T3时明显降低[(66±21)比(86±14)]cm H2 O(P<0.05)。宫缩时长,分娩镇痛组较常规分娩组的T3、T5、T6时点延长[(1.33±0.48)比(0.92±0.54),(1.52±0.39)比(1.07±0.58),(1.47±0.45)比(1.01±0.48)]min,(P均<0.05);与常规分娩组比较,分娩镇痛组NI在T5时明显降低[26(22,27)比98(96,98)],EMG在T2~T7均下降(P均<0.05);产后42 d时盆底肌肌力,分娩镇痛组快速收缩阶段收缩期为(47.6±14.0)μV,明显高于常规分娩组的(29.6±2.9)μV(P<0.05)。结论分娩镇痛除了降低产妇应激、放松产时肌肉张力作用外,还通过降低子宫收缩力和增加盆底肌的收缩间歇期时长,而实现盆底肌肉的保护。

  • 标签: 镇痛 硬膜外 分娩过程 骨盆底 子宫收缩 肌电图 麻醉趋势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分娩恐惧感、分娩体验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规律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初产妇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便利抽样法分为家庭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家庭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统计两组初产妇分娩恐惧感、分娩体验及分娩结局进行比较。结果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后,家庭组初产妇分娩恐惧感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分娩体验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家庭组初产妇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能有效缓解初产妇的分娩恐惧感,提升其分娩体验水平,从而改善妊娠结局。

  • 标签: 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 初产妇 分娩恐惧感 分娩体验 分娩结局
  • 作者: 李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31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9期
  • 机构: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重庆401520
  • 简介:分娩是每个产妇必经的生理过程,分娩疼痛是生理性存在的事实,若疼痛非常剧烈则可能会影响母婴结局。实施分娩镇痛有利于帮助产妇降低疼痛感,提升自然分娩率。但是与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我国产妇的使用分娩镇痛的人数较少,剖宫产率较高。近年来,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医疗理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产妇选了镇痛分娩。但是,单纯的给予镇痛药物是远远不够的,在产妇分娩的整个过程中还应当给予全面的管理护理,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分娩过程顺利进行。

  • 标签: 产程;分娩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自然分娩产妇分娩减痛效果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本院自然分娩的2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无创分娩镇痛仪进行阵痛,并通过视觉模拟(VAS)评分法对产妇无创阵痛效果评价,VAS评分>4分为阵痛效果不佳组87例,VAS评分<4分为阵痛效果良好组193例。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其镇痛效果的影响因素,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产次、妊娠期合并症、产程疲劳是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合并症(OR=11.358,95%CI =2.824-45.677)、产程疲劳(OR=11.245,95%CI =1.007-1.235)与分娩镇痛效果存在正相关,产次(OR=0.089,95%CI=0.028-0.285)与分娩镇痛效果存在负相关。结论产次、妊娠合并症以及产程疲劳是自然分娩产妇减痛效果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自然分娩中,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镇痛效果。

  • 标签: 自然分娩产妇 分娩减痛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妊娠期合并症 产前饮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氧储备指数(ORI)监测,比较不同海拔地区患者气管插管无通气安全时限。方法纳入择期行全麻气管插管手术并需动脉穿刺置管的患者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8~70岁,其中青海省人民医院(西宁,海拔2 200 m)长期居住在海拔1 500~3 000 m地区的患者30例为中海拔组,玉树州人民医院(玉树,海拔3 600 m)长期居住在海拔>3 000 m地区的世居藏族患者30例为高海拔组。患者麻醉诱导前进行5 min预充氧,然后用可视喉镜进行气管插管。于诱导前(T0)、预充氧3 min(T1)和预充氧5 min(T2)时抽取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PaO2,同时记录ORI和SpO2。记录开始气管插管至ORI降到0的时间和开始气管插管至SpO2降到98%的时间。结果与中海拔组比较,高海拔组开始气管插管至ORI降到0的时间和开始气管插管至SpO2降到98%的时间延长(P<0.05),各时点SpO2、ORI和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海拔地区患者气管插管无通气安全时限明显长于中海拔地区患者。

  • 标签: 高海拔 插管法,气管内 氧储备指数 无通气安全时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危机护理管理理论融入产妇分娩安全护理中对母婴结局、分娩质量及分娩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9月在该院进行分娩的150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在该院进行分娩的150例产妇为常规组,对观察组产妇行危机护理管理理论护理干预,对常规组产妇行常规护理管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产程、分娩方式、分娩安全意外事件发生概率及分娩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第一、第二、第三产程分别为(8.26±1.69)min、(42.51±11.78)min及(4.13±0.87)min,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妇顺产率为73.33%,其分娩方式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分娩安全意外事件主要为产妇产后尿潴留、切口感染、产后出血、新生儿误吸、新生儿脐部感染及新生儿红臀,观察组发生概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观察组产妇对分娩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8.0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9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危机护理管理理论融入产妇分娩安全护理中,能够缩短产程,并促进产妇采用顺产方式进行分娩,并能够显著降低产妇分娩后安全意外事件的发生概率,且该护理管理模式下的护理方法能够得到大多数产妇的认可,有效性及可行性均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危机护理管理理论 分娩安全护理 母婴结局 分娩质量 分娩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乐分娩联合无痛分娩的效果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分娩的产妇15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分娩方式,观察组采用导乐分娩联合无痛分娩。比较两组产妇镇痛效果、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妊娠结局情况以及干预前后情绪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产妇镇痛总有效率[100.00%(75/75)]高于对照组[65.33%(49/75)](χ2=31.45,P < 0.05)。观察组产妇阴道分娩率[84.00%(63/75)]高于对照组[66.67%(50/75)](χ2=6.60,P < 0.05)。观察组第一产程[(398.42±35.41)min]、第二产程[(43.65±5.78)min]、第三产程[(8.36±1.08)min]和总产程时间[(450.87±37.98)min]均短于对照组[(543.21±47.87)min、(76.73±16.56)min、(9.76±1.23)min和(629.34±45.26)min](t=21.05、16.33、7.40、26.15,均P < 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1.33%(1/75)]、胎儿窘迫[2.67%(2/75)]和产后出血[2.67%(2/75)]均低于对照组[13.33%(10/75)、17.33%(13/75)和18.67%(14/75)](χ2=7.94、8.96、10.07,均P < 0.05)。观察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43.25±4.28)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40.28±3.45)分]均低于对照组[(52.12±3.95)分和(47.79±3.72)分](t=13.18、12.81,均P < 0.05)。结论导乐分娩联合无痛分娩效果明显,可减轻产妇疼痛以及负性情绪,缩短产程时间,且可改善妊娠结局。

  • 标签: 分娩 自然分娩 剖宫产术 镇痛,产科 妊娠结局 分娩并发症 应激,心理学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labor epidural analgesia, LEA)对意愿阴道分娩产妇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发生的影响。方法纳入705例意愿阴道分娩的产妇,宫口开至2~3 cm时由产妇自主选择是否接受LEA。对试产中出现紧急剖宫产指征的产妇,由产科医师做出转剖决策。根据试产期间接受LEA情况和最终分娩方式将产妇分为4组:分娩镇痛阴道分娩组(V/LEA组,302例)、自然阴道分娩组(V/NLEA组,143例)、分娩镇痛试产转剖组(T/LEA组,85例)、自然试产转剖组(T/NLEA组,47例)。收集产妇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孕前病史、孕期状况、产前数据(包含心理学量表)和产妇配偶数据,记录分娩过程中最高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出血量、家人陪产及新生儿情况,产后第1天记录母婴同室及母婴亲密接触情况、NRS评分和护理满意度,产后第3个月使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the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 EPDS)评估PPD发生情况。分别探讨LEA对阴道分娩成功和转剖产妇PPD发生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对PPD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绘制森林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评价模型拟合效果。结果4组产妇年龄、初产妇占比、产时出血量、最高N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LEA组和V/NLEA组产妇产程时长、会阴切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EA组和T/NLEA组产妇转剖前宫口开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第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产妇PPD总发生率为28.4%。在二次分析和调整组间混杂因素后,未发现接受LEA与PPD发生率降低相关[校正后优势比(odds ratio, OR)0.774,95%CI 0.469~1.276,P=0.31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愿阴道分娩产妇PPD的危险因素有:孕期慢性疼痛、产前EPDS得分较高、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the Zung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得分较高、社会支持评定量表(the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得分较低、无家人陪产、产后第1天NRS评分较高。将上述因素拟合成逻辑回归模型,绘制ROC曲线,AUC=0.881,95%CI 0.851~0.911。结论接受LEA并不能降低意愿经阴道分娩产妇PPD的发生风险。孕期慢性疼痛,较高的EPDS、SAS得分,较低的SSRS得分,产时无家人陪产,产后第1天NRS评分较高等是P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分娩镇痛 连续硬膜外麻醉 产后抑郁症 剖宫产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meta分析比较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nce、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12月,检索语种为英文。收集比较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与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指标包括:孕产妇中转剖宫产率、镇痛1 h时VAS评分、恶心、呕吐及瘙痒的发生率;新生儿出生1和5 min时的Apgar评分、脐血pH值。由2位研究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篇文献,共1 578例孕产妇,其中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组794例,硬膜外分娩镇痛组784例。与硬膜外分娩镇痛组相比,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组孕产妇镇痛1 h时VAS评分、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升高(P<0.05),孕产妇中转剖宫产率、瘙痒发生率和新生儿出生1及5 min时的Apgar评分、脐血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效果不如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确切,但在严密监测下使用,不会对母婴造成不良影响。

  • 标签: 哌啶类 镇痛,病人控制 镇痛,硬膜外 分娩疼痛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导乐陪伴联合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收治的20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分娩镇痛,依据是否实施导乐分娩分成导乐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无导乐分娩),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及分娩结局。结果导乐组自然分娩率为76%(76/100),明显高于对照组[61%(61/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4,P=0.022)。导乐组第一、二、三产程时间分别为(8.35±3.59)、(1.07±0.26)、(0.54±0.19) h,对照组分别为(10.94±4.76)、(1.86±0.63)、(0.78±0.21) h,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354,P=0.016;t=5.312,P=0.042;t=8.169,P=0.039)。导乐组及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1%(1/100)、3%(3/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1)。导乐组及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3/100)、10%(10/100),产后尿潴留发生率分别为0(0/100)、6%(6/100),新生儿早吸吮成功率分别为98%(98/100)及90%(90/1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45、0.029、0.017)。导乐组的住院时间为(3.17±0.85) d,明显短于对照组(5.64±1.29)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9,P=0.031)。导乐组患者产后2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为(3.49±0.9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82±1.0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27,P<0.001)。结论导乐分娩联合分娩镇痛能有效减轻宫缩疼痛,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有助于提高产科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推广。

  • 标签: 导乐分娩 产程 妊娠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