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螺钉的3种空间位置对A型胸腰椎骨折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156例A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根据螺钉的空间位置分为3组:A组55例,位于椎弓根纵轴平分线和上终板之间的体区域;B组52例,位于椎弓根纵轴平分线和椎弓根下切迹顶点水平线之间的体区域;C组49例,位于椎弓根下切迹顶点水平线和下终板之间的体区域。比较3组患者间以及同一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体前缘、中间、后缘高度、Beck指数及成角。结果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体前缘、中间高度、Beck指数均高于术前,成角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述指标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1周体后缘高度高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和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A、B两组前缘、中间高度、Beck指数高于C组,成角小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述指标A、B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置钉平行和接近上终板,位于和椎弓根纵轴相对应的体的中上部分,会有利于术中体复位,并且有利于维持术后高度和减少术后高度的丢失。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椎体高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Jack体扩张器后凸成形术(DKP)与Kyphon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BKP)治疗骨质疏松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后高度丢失与邻近椎间盘退变的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5月至2016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94例OVCF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DKP组(采用DKP治疗)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72.4±9.2)岁,骨密度值(-3.99±0.88)SD,病程(0.7±0.4)个月。BKP组(采用DKP治疗)64例,男28例,女36例;年龄(71.6±14.3)岁,骨密度值(-4.08±0.63)SD,病程(0.6±0.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 d及术后36个月高度变化、邻近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比(DHIP)和椎间盘退变的Pfirrmann分级。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前缘、中间高度及DHIP均低于术后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KP组、BKP组术后36个月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比(79.86%±4.48%、80.24%±6.8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7,P=0.782)。DKP组、BKP组分别有36、84例患者Pfirmman分级发生退变,两组椎间盘退变发生率(60.0% vs. 6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0,P=0.454)。结论DKP和BKP治疗OVCF远期均可能出现高度丢失和相邻椎间盘退变,但两组椎间盘退变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折,压缩性 椎体成形术 Jack椎体扩张器 椎体高度丢失 椎间盘退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OVCF)行经皮体后凸成形术(PKP)后骨水泥渗漏和再塌陷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97例单节段OVCF行PK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7例,女230例;年龄60~92岁[(69.5±8.2)岁]。根据是否出现骨水泥渗漏分为渗漏组(36例)和非渗漏组(261例),根据是否出现再塌陷分为再塌陷组(40例)和非再塌陷组(257例)。记录各组性别、年龄、骨折节段、骨折类型、骨折严重程度、骨皮质破坏、体裂隙征、术前及术后局部后凸角、后凸角纠正值、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形态、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指标与PKP术后骨水泥渗漏和再塌陷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KP术后骨水泥渗漏和再塌陷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折严重程度、骨皮质破坏、骨水泥注入量与骨水泥渗漏相关(P<0.05或0.01);性别、年龄、骨折节段、骨折类型、体裂隙征、术前及术后局部后凸角、后凸角纠正值、骨水泥分布形态、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与骨水泥渗漏不相关(P均>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裂隙征、骨水泥分布形态、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与再塌陷相关(P均<0.01);性别、年龄、骨折节段、骨折类型、骨折严重程度、骨皮质破坏、术前及术后局部后凸角、后凸角纠正值、骨水泥注入量与再塌陷不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重度骨折(OR=4.23,95%CI 1.52~11.81,P<0.01)、骨皮质破坏(OR=3.29,95%CI 1.52~7.13,P<0.01)、骨水泥注入量>8 ml(OR=2.31,95%CI 1.09~4.92,P<0.05)与骨水泥渗漏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体裂隙征(OR=2.10,95%CI 1.03~4.30,P<0.05)、骨水泥团块状分布(OR=2.56,95%CI 1.25~5.27,P<0.05)、术后未抗骨质疏松治疗(OR=3.06,95%CI 1.46~6.40,P<0.01)与再塌陷显著相关。结论对于OVCF患者,重度骨折、骨皮质破坏、骨水泥注入量>8 ml是PK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体裂隙征、骨水泥团块状分布、术后未抗骨质疏松治疗是PKP术后再塌陷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椎体后凸成形术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双侧经皮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6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62例患者采用单侧PVP手术治疗(A组),另54例患者采用双侧PVP治疗(B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创伤指标、骨折体前缘高度、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Cobb角的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次数、骨水泥用量均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组和B组患者的体前缘高度、JOA评分、Cobb角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体前缘高度、JOA评分较本组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Cobb角测定值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两组间体前缘高度、JOA评分、Cobb角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11.29%)与B组患者(18.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与单侧PVP治疗的效果差异不大,但是单侧PVP手术时间短、X线曝光次数更少、骨水泥用量更少。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折,压缩性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双侧经皮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6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62例患者采用单侧PVP手术治疗(A组),另54例患者采用双侧PVP治疗(B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创伤指标、骨折体前缘高度、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Cobb角的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次数、骨水泥用量均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组和B组患者的体前缘高度、JOA评分、Cobb角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体前缘高度、JOA评分较本组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Cobb角测定值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两组间体前缘高度、JOA评分、Cobb角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11.29%)与B组患者(18.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与单侧PVP治疗的效果差异不大,但是单侧PVP手术时间短、X线曝光次数更少、骨水泥用量更少。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折,压缩性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长斜向置钉对无神经症状的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脊柱矢状面参数和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骨科70例无神经症状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成A组(38例)和B组(32例),A组行经长斜向置钉内固定术,B组行跨置钉内固定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在术前及术后1、3、7 d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的矢状面Cobb角、前缘高度比(ABHR)、楔变角(VWA)、前后缘高度比(BI)、椎管侵占率。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效果,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不良事件。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2组术后3、7 d的VAS评分低于术前及术后1 d,且术后7 d低于术后3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术后1、3、6个月的Cobb角、VWA、椎管侵占率、ODI均低于术前,ABHR、BI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术后3、6个月的Cobb角、VWA、ODI均低于B组,ABHR、BI高于B组;A组术后6个月的椎管侵占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低于B组的15.63%(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P=0.039)。结论经长斜向置钉能进一步改善无神经症状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脊柱矢状面Cobb角,促进恢复以及局部功能改善,控制并发症风险。

  • 标签: 脊柱骨折 爆裂骨折 胸腰椎骨折 斜向置钉 Cobb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症状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ASTOCFs)体强化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三所医院收治的2 237例ASTOCF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9例,女1 668例;年龄50~85岁[(66.7±4.8)岁]。患者均行经皮体成形术(PVP)和经皮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再骨折组(315例)和未再骨折组(1 922例)。记录两组基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个人生活习惯(吸烟、酗酒)、基础疾病史(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术前骨密度、骨折节段、骨折体数、手术方式(PVP或PKP)、手术入路、骨水泥黏度、骨水泥距上下终板的距离、椎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术后锻炼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上述指标与术后再骨折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糖尿病、骨折节段、手术方式、骨水泥距上下板的距离、术后锻炼、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与术后再骨折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或0.01);身高、体重、吸烟、酗酒、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术前骨密度、骨折体数、手术入路、骨水泥黏度、椎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与术后再骨折不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女性(OR=1.92,95%CI 1.34~2.64,P<0.01)、年龄≥80岁(OR=1.21,95%CI 1.17~1.25,P<0.01)、糖尿病(OR=1.92,95%CI 0.44~2.55,P<0.01)、胸腰段骨折(OR=1.46,95%CI 1.82~7.51,P<0.05)、PKP(OR=4.56,95%CI 0.86~1.44,P<0.05)、术后未锻炼(OR=2.14,95%CI 0.27~0.38,P<0.01)及术后未抗骨质疏松治疗(OR=2.36,95%CI 0.13~0.47,P<0.05)与术后再骨折显著相关。结论女性、年龄≥80岁、糖尿病、胸腰段骨折、PKP、术后未锻炼及术后未抗骨质疏松治疗是ASTOCFs体强化术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危险因素 再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骨水泥强化(PSV)与椎弓根螺钉联合置钉(PSIS)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的疗效。方法通过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所有关于对比PSV与PSIS治疗OTLF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病例对照试验(CCT)文献。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4软件行Meta分析。按照治疗术式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PSV组和PSIS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感染率、术后早中远期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早中期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住院时间、术后早中远期Cobb角、术后早中远期骨折体前缘高度比(VBH)及内固定物失效率。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研究对象共计870例,其中PSV组433例,PSIS组43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时间(WMD=7.07,95%CI -4.00,18.13,P>0.05)、术中出血量(WMD=0.62,95%CI -7.19,8.43,P>0.05)、术后切口感染率(OR=0.65,95%CI 0.10,4.08,P>0.05)、术后早期Cobb角(WMD=-0.19,95%CI -0.43,0.05,P>0.05)、术后早期VBH(WMD=0.91,95%CI -1.30,3.1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早期VAS(WMD=-0.59,95%CI -1.02,-0.15,P<0.05)、术后中期VAS(WMD=-0.41,95%CI -0.65,-0.16,P<0.05)、术后远期VAS(WMD=-0.51,95%CI -0.59,-0.43,P<0.05)、术后早期ODI(WMD=-6.26,95%CI -9.65,-2.87,P<0.05)、术后中期ODI(WMD=-2.44,95%CI -3.43,-1.45,P<0.05)、住院时间(WMD=-2.65,95%CI -4.61,-0.68,P<0.05)、术后中期Cobb角(WMD=-1.40,95%CI -2.41,-0.39,P<0.05)、术后远期Cobb角(WMD=-1.06,95%CI -1.59,-0.52,P<0.05)、术后中期VBH(WMD=3.06,95%CI 1.31,4.81,P<0.05)、术后远期VBH(WMD=4.11,95%CI 2.44,5.77,P<0.05)及内固定物失效率(OR=0.26,95%CI 0.11,0.59,P<0.05)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SV较PSIS治疗OTLF,虽不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切口感染率,但可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功能、减少住院时间、有助于术后维持Cobb角与前缘高度、降低内固定物失效率。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骨水泥成形术 Meta分析 椎弓根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植骨与不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辅助药物治疗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0月— 2018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48例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14例;年龄60~78岁[(62.8±2.5)岁]。损伤节段:L1 37例,L2 7例,L3 2例,L4 2例。植骨组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60~78岁[(63.7±2.1)岁]。非植骨组28例,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60~75岁[(62.4±2.9)岁]。植骨组术前Frankel分级D级15例,E级5例;非植骨组术前Frankel分级D级18例,E级10例。两组患者均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辅助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其中植骨组行植骨,非植骨组不植骨。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单节段钉棒置入时间、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骨折愈合情况;分别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年高度压缩率及术后1年高度丢失率。评估术前、术后的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等级。比较伤口愈合情况、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及压疮等情况。结果48例患者均获随访,其中植骨组随访时间12~25个月[(16.2±3.4)个月],非植骨组15~24个月[(17.5±5.4)个月]( P>0.05)。植骨组和非植骨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40±70)ml和(210±65)ml(P>0.05)。植骨组单节段钉棒置入时间为(38.5±9.6)min,较非植骨组(30.5±5.4)min延长(P<0.05)。植骨组术前和术后1年的VAS分别为(7.5±1.8)分和(1.5±0.7)分,非植骨组分别为(7.8±1.4)分和(2.9±1.2)分,两组术后1年的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术后3个月和1年的骨折愈合率分别为85%(17/20)和95%(19/20),非植骨组分别为64%(18/28)和86%(24/28)(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高度压缩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术后1年的高度丢失率为3%(2%,4%),非植骨组为6%(5%,8%)(P<0.05)。两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均为E级。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或肺部感染等,其中植骨组术后1年骨折不愈合1例,非植骨组4例(P>0.05)。结论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辅助药物治疗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与不植骨治疗相比,虽增加了置钉时间,但可有效恢复并维持高度,减轻术后疼痛,并可能提高骨折愈合率,疗效更好。

  • 标签: 腰椎 脊柱骨折 老年人 植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伤植骨、置钉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无神经损伤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25例。A组单纯临近节段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B组植骨联合临近节段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C组置钉联合临近节段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比较3组神经功能ASIA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术后2周及2年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矫正外科协会(JOA)评分、Cobb角。结果术前,3组神经功能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神经功能ASIA分级改善程度优于C组,C组改善程度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88.58±3.91)min、(94.87±19.29)ml]高于C组[(73.32±4.34)min、(76.62±15.31)ml],C组大于A组[(64.89±3.26)min、(65.62±14.52)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3组VAS评分、JOA评分、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周及2年,B组JOA评分均高于C组,C组均高于A组,B组VAS评分和Cobb角均低于C组,C组均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植骨联合临近节段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矫正脊柱后凸的畸形,远期矫正丢失较少,但术中出血量较多。

  • 标签: 无神经损伤型 胸腰椎爆裂骨折 微创伤椎植骨 伤椎置钉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高度再丢失的相关影响因素并筛查最佳预测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1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5例,女60例;年龄21~80岁[(48.6±10.4)岁]。按照Denis骨折分类法:压缩性骨折73例(A型15例,B型51例,C型7例),爆裂性骨折135例(A型28例,B型87例,C型20例),屈曲牵张型骨折7例(A型4例,B型2例,C型1例)。均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23.8±8.2)个月],86例发生高度丢失(丢失组),129例未发生高度丢失(未丢失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指数、体重指数(BMI)、骨折类型、骨折体数、术前矢状面Cobb角、术前体压缩程度、置钉数、体复位程度等;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因素与高度再丢失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高度再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并根据ROC曲线筛查术后高度再丢失的最佳预测点。结果两组性别、年龄、BMI、骨折类型、骨折体数、术前矢状面Cobb角和置钉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TA指数、术前体压缩程度及体复位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OSTA指数、术前体压缩程度及体复位程度与术后高度再丢失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OSTA指数(OR=1.109,95%CI 0.527~0.685,P<0.05)和术前体压缩程度(OR=0.038,95%CI 0.539~0.689,P<0.05)与术后高度再丢失显著相关。预测术后高度再丢失的AUC分别为0.606和0.614,分析得出OSTA指数1.9及术前体压缩程度31.3%分别为术后高度再丢失的最佳预测点。结论OSTA指数、术前体压缩程度是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发生高度再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OSTA指数≤1.9或术前体压缩程度≥31.3%时,术后高度再丢失的发生风险显著增高。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构造塌陷 椎弓根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裂肌间隙入路和经皮入路分别联合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采用多裂肌间隙入路和经皮入路分别联合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体骨折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患者25例(A组),男19例、女6例,年龄35~67 (49.84±9.11)岁;经皮入路患者27例(B组),男20例、女7例,年龄21~66(48.44±11.02)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以及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术后下地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手术前、术后下地前及术后12个月时前缘高度比值和矢状位Cobb角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A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分别为120(90,136)min、2(1,3)d,均短于B组的144(110,220)min、4(2,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术后使用镇痛药物例数(2例)少于B组(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A、B组间术前、术后12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术后第3天VAS评分比较,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地前及术后12个月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两组间同时间点前缘高度比值和矢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多裂肌间隙入路和经皮入路分别联合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体骨折均取得良好疗效,在改善骨折畸形及远期腰背部疼痛上无明显差异,但经皮入路手术时间更长、术后短期腰背部疼痛更严重、下地时间更晚,相较于多裂肌间隙入路手术并不具有明显优势。

  • 标签: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骨折固定术 经皮入路 多裂肌间隙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肌间隙入路经短节段固定联合椎弓根基底部外上缘入路经皮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56例胸腰段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32例;年龄56~72岁[(63.5±4.6)岁]。患者均采用后路肌间隙入路经短节段固定联合椎弓根基底部外上缘入路PKP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前缘/中间/后缘高度比及后凸Cobb角。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8个月[(14.5±2.2)个月]。手术时间为55~85 min[(62.0±12.1)min];术中出血量为80~150 ml[(94.0±18.5)ml];住院时间为5~9 d[(7.4±1.1)d]。术后2 d CT检查示旁骨水泥渗漏2例,椎间隙渗漏2例,椎管内渗漏1例,均无相关临床症状。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失败及手术相邻节段骨折。术后2 d VAS为(3.2±0.8)分,较术前的(7.5±1.2)分明显降低(P<0.01);末次随访时VAS[(2.2±0.8)分]较术后2 d进一步降低(P<0.01)。术后2 d前缘/中间/后缘高度比及后凸Cobb角分别为(89.5±13.2)%、(85.8±7.9)%、(89.5±9.0)%、(5.6±3.2)°,较术前的(48.9±11.8)%、(61.9±11.9)%、(79.9±9.8)%、(26.3±5.6)°明显改善(P均<0.01);末次随访时前缘/中间/后缘高度比及后凸Cobb角[(87.0±12.7)%、(82.1±7.8)%、(88.6±10.0)%、(5.4±3.2)°]较术后2 d出现轻微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后路肌间隙入路经短节段固定联合椎弓根基底部外上缘入路PKP可安全有效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明显减轻腰背部疼痛,恢复高度及纠正后凸畸形。

  • 标签: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椎弓根钉 椎体后凸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磷酸钙强化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9例胸腰段骨折患者,23例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并结合磷酸钙骨水泥内注射强化手术治疗(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26例采用单纯经皮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术(单纯内固定组)。对患者的术前、术后1 w及末次随访时的VAS疼痛评分、腰椎ODI评分,前缘压缩比及Cobb角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9例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3.5±2.2)个月,随访率100%。两组患者的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日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手术时间长于单纯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1,P=0.001)。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显示:在前缘压缩比、Cobb角、ODI评分及VAS评分方面,组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39,F=17.830,F=3.351,F=3.840,P<0.05),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2.923,F=352.555,F=956.735,F=347.468,P<0.05)。随时间延长两组前缘压缩比均较术前增加,末次随访时较术后下降,且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末次随访时前缘压缩比优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两组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末次随访较术后增加,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术后和末次随访Cobb角均优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两组ODI评分逐步降低,且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末次随访ODI评分低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两组VAS评分逐渐降低,且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末次随访VAS评分低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磷酸钙骨水泥强化治疗胸腰段骨折,可有效的恢复高度,增强早期体内支撑强度,改善患者功能,防止术后高度丢失,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后路手术短节段跨椎弓根固定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经椎弓根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临床疗效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性融合率高于对照组(96.3%和78.9%,χ2=6.929,P<0.05)。内固定失败率低于对照组(3.7%和15.8%,χ2=4.103,P<0.05)。两组患者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估分升高,F时间=47.628,P<0.05,观察组JOA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F交互=4.477,P<0.05,观察组评分整体水平高于对照组,F组间=5.638,P<0.05。两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术后随时间下降,F时间=72.581,P<0.05,观察组腰椎ODI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F交互=7.421,P<0.05,观察组ODI指数整体水平低于对照组,F组间=9.276,P<0.05。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随时间下降,F时间=93.157,P<0.05,观察组VAS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F交互=9.473,P<0.05,观察组VAS评分整体水平低于对照组,F组间=13.272,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z=2.123,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术能够更好改善神经功能,减轻术后疼痛,骨性融合率高,内固定失败率较低。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折 植骨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近视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高度近视所产生的并发症是导致低视力和盲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临床和公共卫生领域中严重威胁眼健康的慢性疾病,高度近视的防控应积极采取三级预防策略,同时积极采用最新的眼底影像学技术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法加强"近视→高度近视→病理性近视"发生机制和演变规律的探究,建立科学的近视预测模型,精准开展高度近视眼健康监测和管理,早期发现和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症,降低低视力和盲的发生率。

  • 标签: 近视 近视,退行性 预防医学 述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后路体次全切治疗胸腰段体成形术再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8例胸腰段体成形术再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21例;年龄61~76岁,平均62.4岁;骨折体:T11 5例,T12 9例,L1 11例,L2 3例;既往手术方法:经皮体成形术治疗17例,经皮体后凸成形术治疗11例。手术方法:后路切除棘突、板,经侧方切除关节突、横突,部分切除体、骨水泥及上下椎间盘,神经减压,体间人工体固定,后路钉棒矫形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评价矫形效果;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脊柱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82.1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996.2 mL。28例患者术后随访8~29个月(平均19.8个月),无明显神经功能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cobb角由术前的41.3°±10.3°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6.4°±2.5°,VAS评分由术前的(7.3±1.8)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5±1.0)分,JOA评分由术前的(8.4±2.3)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1.3±2.5)分,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体次全切治疗胸腰段体成形术再骨折,可一期进行骨水泥清除、椎管减压、间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有很好的疗效。

  • 标签: 胸椎 腰椎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再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和分析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PCE)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的高度近视患者共144例(144眼),分为3组,每组各48例(48眼),分别行SMILE、FS-LASIK及LASEK。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分析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角膜顶点PCE及2 mm、4 mm直径平均PCE。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量(△PCE)为术后PCE与术前PCE差值。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组内及3组间PCE和△PCE进行比较。术后6个月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3组△PCE与中央角膜厚度(CCT)、透镜厚度/切削深度(LT/AD)及剩余基质床厚度(RBT)进行分析。结果:3组PCE仅在角膜4 mm直径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9,P<0.001),术后6个月,SMILE及FS-LASIK组PCE小于LASEK组(F=9.75,P<0.001)。3组△PCE在角膜各区域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EK组角膜中央后表面术后1个月较术前轻微后移(P=0.001),至术后6个月时回弹至术前高度。SMILE组及LASEK组术后1个月4 mm直径角膜后表面较术前均有轻微前移(P<0.05),至术后6个月维持稳定。FS-LASIK组PCE在角膜各区域及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S-LASIK组2 mm环及4 mm环△PCE与AD呈轻度正相关(r=0.31,P=0.029;r=0.30,P=0.039),其余参数间均无相关性。结论:SMILE、FS-LASIK及LASEK矫正高度近视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无差异;3种方式矫正高度近视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均有较好的稳定性。

  • 标签: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 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高度近视 角膜后表面高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中间融合器高度对不同退变程度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为融合器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建立下腰椎(L3~S1)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L3,4节段构建轻、中、重三种不同程度的退变节段,在L4,5节段模拟进行OLIF手术,并分别植入高度为8、10、12、14 mm的融合器;施加7.5 N·m力矩使腰椎产生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分析融合器高度变化对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间最大应力及关节突软骨最大应力的影响。结果邻近节段活动度及椎间盘的最大应力随着融合器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一趋势在中、重度退变组不明显。植入四种不同高度(8、10、12、14 mm)的融合器后,L3,4节段均在后伸时ROM达到最大,轻度退变组分别为2.68°、2.71°、2.94°和2.98°,中度退变组为2.33°、2.37°、2.41°和2.49°,重度退变组为1.94°、1.99°、2.14°和2.21°。L3-4椎间盘均在右侧弯时应力达到最大,轻度退变组分别为23.95 MPa、24.60 MPa、24.90 MPa和25.34 MPa,中度退变组为25.57 MPa、25.60 MPa、25.82 MPa和25.89 MPa,重度退变组为25.95 MPa、25.99 MPa、26.48 MPa和27.13 MPa。L3,4节段关节突软骨均在后伸时应力达到最大,轻度退变组分别为15.87 MPa、15.78 MPa、16.29 MPa和16.43 MPa,中度退变组为15.97 MPa、16.31 MPa、16.53 MPa和17.79 MPa,重度退变组为16.17 MPa、16.49 MPa、16.95 MPa和17.35 MPa。结论对需要进行OLIF手术的轻度腰椎退变患者,手术节段的高度不宜过度撑开;而对需要进行OLIF手术的中、重度腰椎退变患者,建议选择间融合器高度较原椎间隙高度增加0~2 mm即可。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椎间盘退行性变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