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5 个结果
  • 简介:附带上诉是上诉审程序中平衡双方当事人利益的一个精巧的程序设置。它与处分原则和不利益变更禁止原则有密切的联系。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中处分原则并没有得到充分贯彻,也没有规定不利益变更禁止原则,二审中当事人的请求对法官审理范围的拘束十分有限,再审程序的规定也有诸多弊端,这些使得附带上诉没有必要。

  • 标签: 附带上诉 处分原则 不利益变更禁止
  • 简介:针对现行刑事诉讼法对审查公诉程序改革的不彻底性,指出了主要证据复印件移送方式的弊病,并根据现代审判规则的要求,提出起诉书一本主义与证据开示相结合的新模式,以彻底排除法官预断,全面保障辩护律师行使阅卷权。

  • 标签: 法官预断 律师阅卷 起诉书一本主义
  • 简介:<正>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一个涉及面广、法律关系复杂的重要诉讼制度。但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附带民事诉讼的规定,只有两条法律条文,因其规定得过于原则和笼统,常给司法实践带来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故此,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立法亟待完善。目前在立法上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关于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期限。什么时候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规定:“被害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何理解“刑事诉讼过程中”这一时间概念,司法实践中分歧较大。世界上不

  • 标签: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刑事诉讼法 司法实践 被害人 公安机关 诉讼过程
  • 简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其产生之初,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现实,现实中,该制度矛盾重重,包括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的矛盾,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与普通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的矛盾,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内部的矛盾。同时,国外以刑,民分诉为主流和方向。因此,对该制度应该予以废除。

  • 标签: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不合理性 废止
  • 简介:<正>(一)上诉、抗诉的主体和权限问题。我国新公布的行政诉讼法在第58条中,只规定了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和裁定的,有权在法定期限内提起上诉。而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是否可以提出上诉,却未作明文规定。但是,根据国际通例和我国行政诉讼法第24条、第28条、第67条的立法思想可推知,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即公民(包括法定代理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均应有提出上诉的权利。否则,不利于充分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那么,人民检察院是否有权对附带民事诉讼提出抗诉呢?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6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但对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本级人民法院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第一审裁判,在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时有否抗诉权,即按二审程序提出的抗诉,却未加规定。根据

  • 标签: 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 行政诉讼法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 抗诉权
  • 简介: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混淆了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在证明标准和证据规则方面的差别,以刑事诉讼程序取代了民事诉讼程序,异化了附带民事诉讼的本质,不利于维护诉讼双方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违背了程序正义的要求.由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存在与生俱来的不可克服的内在制度性缺陷,无法通过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立法来消除其弊端,未来应当彻底取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 标签: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证据规则 征明标准 制度性缺陷
  • 简介:浅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刘德良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涵义及其特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是指因犯罪行为所产生的民事权利义务纠纷,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以自己的名义起诉或应诉,并受法院裁判或调解协议拘束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理解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时...

  • 标签: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犯罪行为 合法民事权益 刑事被害人 刑事被告人 其他组织
  • 简介:<正>近年来,在司法实践中,有关附带民事诉讼的内容,是依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3条、54条和我国刑法第31条的规定进行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法制的日臻完善,以及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在刑事案件中附带民事诉讼的内容也明显增多。由于上述法条仅规定了附带民事诉讼的—般范围和处理的一般原则,远远不能适应已出现的实际情况的需要,并且在有的情况下已直接影响刑事案件的办案质量,因此,急待于立法、司法解释的补充和完善。现试就以下六个问题发表如下意见与同行们共同商讨。

  • 标签: 附带民事诉讼 被告人 被害人 原告人 刑事案件 刑事诉讼法
  • 简介:<正>一种意见认为确定民事赔偿范围应适用刑法第31条,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具体数额由审判人员依据具体情况确定;第2种意见则认为应适用民法通则规定,解决附带民事赔偿问题。笔者同意第2种意见。具体理由是:(一)附带民事诉讼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民法上的损害赔偿之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被害人由于犯罪行为遭受经济损失而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的附带处理民事赔偿的诉讼。由此可以看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实际上是两个诉:一个是由于解决惩罚犯罪问题的刑事诉讼,一个是用于解决民事损害赔偿问题的民事诉讼。两个诉讼都基于同一犯罪事实,并由此产生两个危害结果:一方面侵害了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对社会造成了危害,构成刑事犯罪;另一方面又侵害他人的财产权和人身权,造

  • 标签: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民法通则 刑事案件 被害人 犯罪行为 被告人
  • 简介:根据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不仅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不能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而且在刑事案件审结后被害人单独提起的民事诉讼中也不能提起精神损害赔偿。但我国民法通则和有关司法解释却允许受害人对民事侵权行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之诉。上述部门法之间的矛盾显而易见。从应然的角度来说,法学界对附带民事诉讼中能否提起精神损害赔偿存在否定说、肯定说和折中说三种意见。本文对上述三种意见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将其纳入动态的法制化进程中作了一个模式化的展望。

  • 标签: 精神损害赔偿 附带民事诉讼 取消
  • 简介: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涉及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问题。司法要在有限度的范围内对行政权进行审查,既要实现对行政权的有力制衡,又要避免对行政权的过度干预,因此司法审查的“强度”至关重要。在行政诉讼的审判实践中,法官应当本着有限审查的原则,依据案件的具体类型选择恰当的审查方式,妥善解决行政争议,避免“过”和“不及”的双重危险。

  • 标签: 司法审查 有限审查 审查强度
  • 简介:最高人民法院将"两金"排除出赔偿范围的原则及理由均有待商榷。以加害人有无赔偿能力作为是否赔偿"两金"的适用原则,有悖宪法平等原则。"两金"系物质损失而非精神损失,排除"两金"既无助于降低空判,也不利于附带民事调解的达成,更不符合法律位阶原则的适用。赔偿"两金"既体现了对生命权、健康权的尊重,也有助于强化权利救济和维护司法权威,并符合我国的历史传统。由此,建议将"两金"重新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范围。

  • 标签: 死亡赔偿金 残疾赔偿金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刑事被害人 权利保障
  • 简介:检察机关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兴起于民事公益诉讼的实践,是检察机关破解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现实困境的策略选择,具有司法效益性和全面保障权利的价值,并得以法律确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为保障检察机关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有效实施,有必要不断完善检察机关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相关制度,如构建刑民并行的办案机制、简化诉前公告程序、内外兼修提高举证能力以及实现多元化的责任承担方式。

  • 标签: 检察机关 民事公益诉讼 刑事诉讼 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
  • 简介: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要求对刑事案件中的精神损害给予赔偿的呼声越来越高,将“刑附民”案件精神赔偿请求拒之于法院受理大门之外的做法,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所展开的大辩论,充分说明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难以尽如人意。在刑事领域,应尽快将精神损害赔偿合法化,并逐步建立完善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 标签: 精神损害赔偿 附带民事诉讼 精神损失
  • 简介:自首次确立了"法规违宪审查建议权"后,该项权利的实践运用越来越频繁,并成为推动我国建立违宪审查制的强大动力.本文首先以现行规范为依据,分析了"法规违宪审查建议权"的内涵及其要素;接着论证了"法规违宪审查建议权"不仅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化和现实化,更重要的是首次赋予了公民一定的启动法规违宪审查程序的权利.但这项权利在实践运用中也遭遇了一些困境,即建议案往往成为悬案,而且也无法当然启动法规违宪审查程序,建议者的预期目的往往落空.要摆脱这些困境,我们首先要对建议权建立回复机制,然后等改革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把建议权发展为诉权.

  • 标签: 建议权 法规 违宪审查程序 公民基本权利 实践运用 《立法法》
  • 简介:在泄密罪刑事诉讼和信息公开行政诉讼中,如何认定国家秘密始终聚讼纷纭。这其中既有现行保密法制设计不良、行政机关定密不当的问题,也有司法实践能动不够的问题。相对于学术界的批评意见.司法实践中的国家秘密认定问题更为迫切,而且都是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提出的,也最有望在法律框架内解决。本文以司法审查为中心,对国家秘密构成要件及其认定标准和程序进行探讨。鉴于我国相关司法实践经验还比较欠缺.本文主要采用比较法方法.重点对国外国家秘密司法审查理论和实践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再对我国国家秘密司法审查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 标签: 国家秘密 认定标准 司法审查
  • 简介:WTO的宗旨是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消除各国政府间的贸易壁垒,WTO规则的绝大部分内容是针对政府行为的,是以政府的管理活动为对象的,这些规则如果没有一个保障机制就无法保障各成员国政府履行义务。司法审查是WTO各项规则(协议)得以实施的最重要的保障机制之一。WTO确立了司法审查的原则,加入WTO将对我国司法审查的范围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对部分终局裁决纳入诉讼,将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审查纳入司法审查,确立正当法律程序的司法审查标准以及对涉外行政诉讼进行规制等几个方面。

  • 标签: WTO 司法审查的范围 影响
  • 简介:由于受“重刑轻民”传统法制思想的影响,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设计存在较大缺陷及不合理之处,与现代司法理念的基本要求相冲突,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不利于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司法理念的不断发展,有必要适时地对这一程序制度进行修改,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以充分体现诉讼效益原则和诉讼经济原则,实现刑事审判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笔者从我国的司法现状出发,以全新的视角分析了现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与现代司法理念之冲突、制度设计之缺陷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借鉴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相关制度的设计理念,提出了构造符合我国国情和司法实践现状且便于操作执行的刑事损害赔偿制度。

  • 标签: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理念冲突 实践困境 模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