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正>一天,沛县公证处走进一位中年妇女甄某,向公证员申请办理一件房屋买卖公证。关于办理公证的理由,她说:丈夫因经济犯罪被依法判刑,因欠别人的债务甚多,讨债人经常登门要帐,自己不得安宁。因此想卖掉沛城汉街的商住房一套偿还债务。现买主已找好,并急于成交,请求公证处尽快为其办理房屋买卖合同公证。公证员审查了她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后指出:该房的所有权属夫妻双方,按照法律规定,丈夫虽被判刑,但不得剥夺他享有和处分财产的权利。妻子要想处分该房屋,必须征得丈夫的同意,否则不能公证。随后甄某又提出:她有两套房子,处分的是属她本人所有的一套,丈夫服刑的监狱在镇江,路途遥远,前往办理手

  • 标签: 房屋买卖 公证员 公证处 “情” 合同公证 经济犯罪
  • 简介:<正>这里讲述的是一个老乡党委副书记热心普法的故事。1996年,黄祖康从已经干了数十年的乡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了。说实在的,已经工作了整整41个春秋,身患有高血压、关节炎等多种疾病,终于有机会可以好好歇歇了。谁曾想,职务退到了“二线”,“一线”的工作还是找上了他。“三五”普法开始后,乡党委任命老黄担任了乡普法办公室主任职务,因为他是老政法书记、是“一五”“二五”普法的指挥者、内行人,又在全

  • 标签: 白发 老黄 启东市 乡党 阶段性小结 “三五”普法教育
  • 简介:中国古代民族法制受到儒家民族观的深远影响。儒家民族观具有华夷有别、大一统、尊王攘夷、用夏变夷和因俗而治等内容。儒家认为华夷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礼乐文明,而夷人在接受了华夏的礼乐文明之后,则可以由夷入华。儒家民族观,其发展变化与适应以儒家为代表的华夏文明相一致。历代王朝制定治边政策时,主要遵循两种原则,一是"用夏变夷",一是"因俗而治",其目的均为实现儒家倡导的"王者无外""华夷一体"的大一统。儒家坚持"天下大同"的家国观,坚持"有教无类",将教化与仁、义、礼相结合,构成儒家民族观的基本要义。历代统治者制定针对汉地与四周少数民族的政策与法制时,都不同程度体现了儒家民族观的思想内涵。

  • 标签: 儒家思想 民族法制 华夷之辨 用夏变夷 因俗而治
  • 简介:<正>中国监狱干警肩上扛着剑与盾,心中涌动着与意——采访手记记者走进上海市提篮桥监狱,一道又一道大铁门,里面陌生的世界同样精采,每到一处采访,都能采撷到大墙内监狱人民警察改造人、教育人、拯救人的动人事迹,处处可见监狱干警的“红烛精神”。

  • 标签: 女警官 监狱 园丁 死囚 青少年保护 女犯
  • 简介: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式法律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通过对中国式管理思维理论的借鉴,中国式法律思维应该是"法、理、"的融合,出发点是法律,在坚持法律底线的情况下,兼顾和理。

  • 标签: 法律思维 法治 中国文化
  • 简介:<正>少数民族的宗教权,包括民族宗教信仰权、宗教生活权。指多民族国家或国际社会通过国内立法或国际公法形式,允许和保障各少数民族享有信仰自己所崇信的宗教教义,教旨、教派以及供奉自己所笃信膜拜的教主、教神的自由权利;同时享有参加和实行各种宗教仪式活动的自由权利。这里,所谓少数民族,一般指多民族国家中相对主体民族人数较少的民族;在国际社会或多种族、种群或尚存殖民领土、非自治领土或托管领土国家中,除上述涵义外,“少数民族”还兼含在一定法域中居于“从属”地位的特定的人们共同体或特定民族(种族、种群)综合体。例如海湾地区居于被统治地位的库尔

  • 标签: 少数民族 中国宗教 多民族国家 自由权利 民族宗教信仰 国际社会
  • 简介:2018年宪法修正案在宪法序言中的“奋斗目标”和“统一战线”段落中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写入宪法文本。此举标志着“中华民族”从一个被广泛应用近百年的政治术语和学术概念正式演变成为一个宪法概念。这不仅回应了全国各族人民大融合大团结大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在规范、政治和宣誓等层面上,为中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治发展提供了宪法依据和宪法保障。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宪法概念的“中华民族”具有团结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目标的涵摄功能。

  • 标签: 中华民族 宪法概念 民族团结 民族发展 涵摄功能
  • 简介:中国西部地区“三股势力”的恐怖活动对国家和平、安全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从国际环境、民族宗教、经济文化等方面综述引发西部地区恐怖犯罪之根源。指出遏制、防范和打击西部地区恐怖犯罪的战略指导思想。

  • 标签: 恐怖犯罪 西部 三股势力 对策
  • 简介:[民间法·民族习惯法专栏主持人手记(八)]多年前,我指导的法律硕士厉尽国同学以《法学研究中的“民间法”范式》为题,完成了他的硕士学位论文,并受到答辩组全体成员的一致称赞,无可争议地获得了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据我所知,这是我国法学界就民间法作为法学研究的范式问题所进行的首次系统和专门的论述。尽管在此前,梁治平、朱苏力、田成有等在他们的论著中,也捎带着对这一问题做过一些论述,但并非专门就此问题而展开。

  • 标签: 民族习惯法 民间法 专栏 硕士学位论文 法学研究 法律硕士
  • 简介:<正>1999年3月1日14时,尖厉的警报在大连山麓徘徊,刺耳的警笛令人心悸;警报就是命令!大连山人闻警而动,全体戒备,迅速出警,一场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战斗,就此拉开帷幕。5分钟后,各大队装备齐全的应急小分队,跑步赶到集结地点候命。“报告,行政车队6台警车到达指定位置,启动待发。”“报告,驻厂武警30名官兵前来报到!”望着训练有素、戎装待发的干警、武警,看着井然有序、马达轰鸣的警车、摩托,政委王孝明、副所长潘荣亮的心底,不禁一阵激动。“同志们,下午一时左右,因肺结核入院的劳教刘生友,趁隙从医院翻越围墙逃跑。此人系外省籍、‘多进宫’人员,追捕难度较大,但决不能让他从我们眼鼻子底下跑掉!现按应急预案出警布警,设卡守点,迅速到位。黄宝麟”

  • 标签: 江苏省 劳教所 连山 指挥部 应急预案 迅速到
  • 简介:詹姆逊的"民族的寓言"概念可以理解为一种形式,以此连接民族—国家的生活实践和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趋势。"民族的寓言"在第一和第三世界境遇不同,个人文化产品包含的意义是不同的:第一世界与公共分离,而第三世界无论如何都难以与公共分离。与此同时,把詹姆逊的"文化革命"概念和"属下性"相联系,可见出后殖民"文化身份"概念的局限。

  • 标签: 詹姆逊 民族的寓言 “文化革命” 全球化
  • 简介:李大钊《蒙古民族的解放运动》一文,发表于《北京民国日报》,其发表时间却常被注为1925年3月,甚至被注为1925年。《北京民国日报》出报仅13天(1925年3月5日至17日),李大钊在此文中又提到“孙中山先生遗留给我们的手写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故此文的发表时间应在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至3月17日该报被查封之间,或曰在3月15日前后。此文中提到的“耶邦丹藏”,应为雅布丹增,又被称为巴丹增、B·丹增,时为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人,来华访问。

  • 标签: 李大钊 蒙古民族的解放运动 北京民国日报 耶邦丹藏 雅布丹增
  • 简介:<正>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集历代统治经验之大成,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对边疆各民族地区采取了较为灵活的统治方式,就其刑罚而言,既适用国家统一的刑罚制度,也有受民族传统习惯影响,在制定的民族法规中,规定了不少特殊的处罚方式。“换刑制”,就是清朝刑罚制度在民族地区实行变通的主要形式之一。清代的所谓“换刑制”,就是将清律规定的“充军”、“流”、“徒”等刑罚按其等级折合成相应的枷号刑和鞭刑,亦称为“折枷”。这种制度原为保护旗人而制定的,后来逐渐在民族地区广泛适用,成为清朝对民族地区依法统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据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 标签: 民族地区 各民族 清朝 刑罚制度 国家统一 刑罚体系
  • 简介: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权,是法律赋予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种民族立法自治权.它是由法律法规确认、保障和制约的权利,是民族本身固有的权利,也是宪法和法律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化.民族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赋予的权限,自主地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变通法律或者补充法律.对于上级国家机关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法律还赋予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行使"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的自治权.

  • 标签: 民族自治地方 立法自治权 再探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法 自治机关
  • 简介:论法律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周叶中,银新力队纯粹法学的角度来研究法律,关注的东西要少得多,即可以抛开民族语言、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因素,而单纯着眼于政治和经济的现实需要,或者甚至仅仅是立足于阶段性的立法和司法的需要。可以说,纯粹法学研究就是以此为主要目的...

  • 标签: 民族国家 中国法律 民族文化心理 民族性与世界性 生产方式 罗马法
  • 简介:民族地区推行刑事和解和"检调对接"机制,能够有效克服司法工作中的"三对矛盾",体现"恢复型司法"理念与民族传统和合文化的契合,同时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资源。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于刑事和解适用的范围限定较窄,民族地区可以通过行使法律变通权,合理、适当地探索扩大刑事和解适用的范围。当前民族地区"检调对接"司法实践体现出正式制度与民间调解的有效结合,在赔偿、履行、帮教方式上,仍有必要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积极探索。刑事和解、"检调对接"机制在民族地区的推行已经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但也面临着阻力和困境,应通过完善相关规范,促进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 标签: 民族地区 刑事和解 检调对接
  • 简介: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环境保护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在界定民族环境习惯法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资料,从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自然禁忌或宗教信仰、内容与程序的民主性、惩罚的严厉性等方面分析其效力基础,并对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的生成和实施进行梳理。

  • 标签: 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 效力基础 作用机制
  • 简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藏区习惯法的重要内容,它存在于宗教信仰、禁忌、部落习惯法、生活习俗等多种方式当中,文章分析了藏区环境保护习惯法的特点,并据此提出了地方环境法制建设可以吸收和借鉴的经验。

  • 标签: 藏区宗教习俗 藏区习惯法 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法制建设
  • 简介:一般认为,现代国家或者民族国家是目前人类社会最有效的一种政治组织形式或共同体。然而,无论是在民族国家构成要素建构的初步阶段,还是在其以保护人权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建构阶段,民族国家在非洲大陆的建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法作为主要调整和支配民族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制度,其在非洲民族国家建构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尽管国际法主要侧重于民族国家外部关系的建构阶段,但近年来基于责任主权的兴起,国际法也开始日益关注非洲民族国家内部政治制度的建构。

  • 标签: 非洲 民族国家 主权 国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