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5年后,对全国53个较大市政府信息公开的状况进行全面评估。评估从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两个方面入手设置了8个评测点,通过网络检索和实地考察等途径为各市政府打分。评估结果显示各市政府信息公开水平整体不高且差距明显。评估结果同时揭示了目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思想认识不足、主动公开不及时等问题。各级政府应当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促进机制、建立常态化和长效化的公开机制并完善信息公开的统筹协调机构建设。

  • 标签: 政府信息公开 法治政府 指标体系
  • 简介:外空技术进步、外空活动国际化和商业化等新形势给“发射国”概念带来了挑战。由于“发射国”概念各个要素发生的变化,传统“发射国”概念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当前外空活动的需要。在新技术、国际合作和商业化背景下,可以从国际立法、国内立法和合作契约等三个层面作出适当安排,应对空间发射活动发展带来的挑战

  • 标签: 外层空间法 发射国 责任公约 登记公约
  • 简介: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历史担当、腐败资产外流的现实注定了没收裁定的涉外性品质。在日趋复杂化、精密化的国际法律合作中,裁定与执行标的的不同身处意味着没收裁定在域外可能遭受冷遇。国际条约为没收裁定的域外执行奠定了法律框架,但其模糊性和原则性迫使国际法律合作必须转向国与国之间的协议和安排。我国法律体制的正当性整体不足,相关支撑制度缺失的现实在削弱司法体制总体竞争力的同时,也限制了我国参与资产没收与返还的国际司法合作能力。只有引入普适性的司法理念,将其内化为制度构建,多管齐下,才能实现没收裁定域外执行率的最大化。

  • 标签: 没收裁定 执行 机遇 挑战 进路
  • 简介:本文从《人民日报》披露的“衡阳贿选事件”相关信息出发,结合湖南人大网、衡阳市人大常委会网等网站所发布的与“衡阳贿选事件”相关的资料,对“衡阳贿选事件”的事实状况进行了全面和系统地深度整理,梳理出一些更为完整的关于“衡阳贿选事件”的重要信息和资料。基于这些深度挖掘的信息和资料,本文详细地论证了《人民日报》对“衡阳贿选事件”定性为“三个挑战”(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挑战、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挑战以及对党纪国法的挑战)的正当性依据。继而本文又全面和系统地分析了“衡阳贿选事件”发生的可能存在的各种成因,指出了“衡阳贿选事件”可能导致的需要学界和决策层高度关注的“宪法危机”问题。与此同时,本文又从我国现行宪法、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出发,对如何在法律上妥善处理“衡阳贿选事件”在对人、对事两个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作者强调,一定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科学严谨地处理“衡阳贿选事件”所引发的各种复杂的法律问题,通过对“衡阳贿选事件”的善后处理来将坏事转为成反腐倡廉的动力机制,进一步提高执政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重大和复杂的反腐败问题的执政能力。

  • 标签: 衡阳贿选事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国家法律 党的纪律
  • 简介:《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与WTO作为最具影响力的环境保护和国际贸易公约,二者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具体体现为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首要价值选择不同、预防原则和科学原则的适用不同、复审程序、风险评估措施、处理运输包装标识间的差异以及争端解决机制重叠等等。议定书的通过使得停滞不前的多哈回合"贸易与环境关系"和"粮食援助"议题谈判任务更加艰巨,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对立和矛盾进一步激化。

  • 标签: 《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 WTO 多哈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