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庭审实质刑事审判活动的应然要求,但庭审虚化是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将审判方式从审问式转为控辩式,为摆脱庭审虚化现象、推进庭审实质奠定了基础。为了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需要完善举证、质证和认证规则,充实法庭调查和辩论程序。与此同时,还需推动刑事审判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从“伞形结构”向“三角形结构”转变。我国的刑事审判方式兼具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色彩,但它并非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受到文化传统、司法体制、刑事政策、资源状况等多重因素限制,体现出明显的混合性、过渡性和变动性。综合考虑制度路径、立法技术、法治环境等方面因素,我国宜确立直接言词原则和维持卷宗移送主义,并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经验,细化直接言词原则的例外情形和加强案卷移送制度自身的正当性。

  • 标签: 庭审实质化 审判方式 职权主义 当事人主义
  • 简介:刑事卷证以侦查卷证为蓝本,对刑事审判产生决定性影响。庭审严重依赖刑事卷证,是以侦查为中心的表现,同时使控辩不平等,庭审虚置。其主要原因是官僚体制对文书档案的依赖,充分信赖公权力机关以及司法传统的影响。其消极后果是侦查卷证主导审判,庭审刑事卷证为中心,庭外裁判也以刑事卷证为基础。要消除刑事卷证对庭审实质的负面影响,就应该采取措施防止庭前法官阅卷产生预断,庭审实现直接言词审理,对庭后裁判做出限制,使庭审真正成为刑事诉讼的中心。

  • 标签: 刑事卷证 庭审实质化 审判中心 法官预断
  • 简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目前,"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已经拉开帷幕。此项改革旨在促使刑事诉讼以审判为中心,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以审判为中心"的内涵外延、改革路径,"以审判为中心"与"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庭审实质、庭前会议制度、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等的关系,还未形成定论,理论界和实务界仍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在此背景下,本刊邀请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审判中心研究"创新团队组织本次笔谈,从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现实与未来等角度展开讨论,以期为此项改革提供智识支撑。

  • 标签: 实质化 刑事审判 非法证据排除 分工负责 审前羁押 查明事实
  • 简介: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两次修改中一再规范与完善有关证人出庭的制度规定,但证人出庭率低、证人出庭制度失灵的司法现状却始终未得到有效改观。十八届四中全会后推进的刑事庭审实质改革为解决这一司法痼疾提供了契机。通过对A市"庭审实质"试点的刑事示范庭案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虽然在试点示范效应下的证人出庭率有显著提高,但出庭证人以控方证人为主,且依然存在关键证人出庭标准模糊、证人询问规则不详、当庭证言采信规则缺失等问题。未来的改革进路不应仅停留在强化证人出庭、提高证人出庭率的单一视角,应在诉讼制度改革的框架之下,以改变案卷笔录中心主义的审判模式及法官印证证明模式为前提要件,进一步明晰证人出庭必要性的审查标准,将司法资源集中于疑难、复杂或有争议的刑事案件的关键证人出庭,确立出庭证言的询问及认证规则,以实现证人出庭效果的最优。

  • 标签: 庭审实质化 证人证言 证人出庭 实证研究
  • 简介:诉讼民主科学进程对刑事庭审席位提出了重新设计与定位的必然要求。作了诉讼形态最完备的庭审,其席位改革要充分体现和满足诉讼活动的一般性质与“对薄公堂”的特殊要求,一要为实现审判活动的亲历性、形象性、直观性提供恰当便利的空间条件与视角场地,促进法庭各类信息完全流程与沟通,二是席位设计必须遵从形式与内容一致的原则,反映各诉讼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格局,达到本质与形式、外观与内部的协调一致。

  • 标签: 刑事诉讼 席位设计 审判席 被告席 庭审制度
  • 简介: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法庭的审判活动由原来的纠问式改为控辩式,法官处于主持、引导的地位。法官在庭审过程中,适时地对控、辩双方就被告人是否有罪,罪轻罪重等事实、主张、观点予以归纳,即法庭综述。法庭综述不仅有利于提高审判质量,而且有利于提高庭审的效率。

  • 标签: 刑事庭审 法庭综述 法官 控辩式
  • 简介:刑事诉讼庭审前协商程序是指,在刑事案件开庭审判前,由审判人员组织控、辩双方进行协商,以明确特定案件的争议焦点,从而保障准确、及时地查明案件事实和正确适用法律。文章论述了增设刑事诉讼庭审前协商程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标签: 刑事诉讼 协商程序 庭审前
  • 简介:<正>在刑事再审案件的审判实践中,通常采用书面审理,或者书面审理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直接采用开庭审理的方式尚属罕见。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刑诉法关于再审程序的规定,失之于笼统和抽象,而且某些规定与审判实际相脱节。本文拟就再审案件开庭审理的有关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开庭审理的再审案件范围

  • 标签: 再审案件 开庭审理 被告人 再审程序 决定再审 人民检察院
  • 简介: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2015年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提出到2016年前完成"四个在庭"的改革目标,推动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促使侦查、审查起诉活动始终围绕审判程序进行,确保庭审在保护诉权、认定证据、查明事实、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 标签: 实质化 刑事诉讼法 非法证据 证据调查 审判程序 证据规则
  • 简介:<正>(一)在民事案件开庭审理中,当庭确认证据的效力,是庭审的一个重要环节。庭审调查时,强调当事人举证、当庭质证,这些部是查清事实的重要途径。然而,庭审的职能不仅仅是查清事实,更重要的是通过查清事实来分清是非、明确责任,以便审判人员准确地适用法律。因此,根

  • 标签: 认定证据 直接证据 认证 对方当事人 审判人员 效力
  • 简介:作为义务来源作为认定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的依据,在整个不作为犯罪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其范围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不作为犯罪的成立范围。在理论和实践中,作为义务来源问题常常引发争议。深入研究作为义务来源,对于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 标签: 作为义务来源 形式化 实质化 路径
  • 简介:<正>四、运用证据查明事实。证据对于案件来说,是认定事实的基础,是判决的依据。一个案件没有证据,便不成其为案件。一个没有证据证实的“事实”,不是审判的对象。审判人员在庭审中,必须牢牢树立这样的思想,唯有运用证据,才能揭露事实的真相。运用证据来查明事实,是庭审中最最重要的、高于一切的环节。

  • 标签: 被告人 刑事诉讼法 有证据 审判长 审判人员 辩护人
  • 简介:司法公开的制度设计看似已非常完备,但实际运行的效果却与期望尚有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审判信息的实质性公开不足,通过对典型刑事错案的梳理与分析,探寻产生错判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审判信息实质性公开的实现进路,完善相关的制度构建。审判信息实质性公开不足的症结,即裁判形成过程不公开,这是司法公开的最核心领域,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司法公开的最薄弱环节。探寻其原因,审判信息实质性公开不足应归咎于刑事庭审虚化,具体可以分为庭审流程草草了事和审外程序喧宾夺主两个层面。构建完善审判信息实质性公开路径,就需要在庭审流程和审外程序两个层面遵循司法规律,并以庭审为中心。

  • 标签: 冤假错案 庭审程序虚化 庭审实质化 审判中心
  • 简介:庭审活动就是语言活动。囿于法庭这个特殊的语言环境,法官在庭审的过程中,为了保持严肃、中立的态度,保证庭审的顺利进行、维护法的尊严,尤其是审清案件事实,就需要对语言的表达与理解给予格外的注意,要有更高的语言驾驭能力和对语言情感表达与理解的精确把握。语言情感的表达与理解在韵律层面上涉及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准确把握语言交际中的情感信息,可以有效地提高法官庭审的质量与效率。

  • 标签: 法官 庭审语言 情感信息 语调 语速 重音
  • 简介:<正>《法学天地》杂志1999年第3期刊登了罗今的《直播庭审能包治百病吗?》一文,此前笔者亦在有关报刊上阅读过类似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对直播庭审表示了疑虑,他们用意虽善,但言而未必都能有中,兹试分辩之。南京电视台在全国率先举办《法庭传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观者有口皆碑。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对电影著作权案和虹桥垮塌案的庭审直播,

  • 标签: 直播庭审 庭审直播 说几句 司法公正 著作权案 公开审理
  • 简介:随着庭审功能的强化,特别是在强调当事人举证,实行按期直接开庭的情况下,庭审中出现许多新情况,对法官驾驭庭审活动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庭审中的法官行为也自然成为亟需剖析的课题。1.庭审中的法官行为的性质。庭审中的法官行为本质上属于法院在庭审阶段的诉讼行为的范畴。根据主体的不同,民事诉讼行为可分为法院诉讼行为、当事人诉讼行为、其他诉讼参与人诉讼行为三大类。民事诉讼过程实际上是三类诉讼行为汇集、连续的过程。虽然诉讼程序的开始与终结同当事人诉讼行为有密切关系,但在诉讼法律关系中,法院始终是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解决当事人间的民事、经济纠纷,其诉讼行为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依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 标签: 法官行为 民事诉讼行为 诉讼结构 诉讼方式 当事人诉讼 民事诉讼法
  • 简介:<正>一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公布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这是我国法制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必将对我国刑事司法活动,特别是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绝不是审判操作程序的简单改变,它涉及到司法价值取向、法官角色转变、民众社会

  • 标签: 对抗制 刑事庭审方式 新刑诉法 法官 职权主义 人民法院
  • 简介:目前关于刑事申诉制度的研究多体现宏观式的分析,缺乏微观层面的探究。立法上刑事申诉相关法律文本规定过于模糊,虽有相对细致的审查规范但缺乏公开性,司法实践中刑事申诉仍存在申诉途径单一、立案标准较高并且自由裁量权过大、法定结果说理性不足等问题。因此未来应当出台专门的申诉制度运行规范,对申诉案件的受理适用立案登记制,进一步完善律师代理申诉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在处理申诉案件过程中做好裁判文书说理的工作。此外,申诉听证制度的构建也是推动申诉规范的必由之路。

  • 标签: 刑事申诉 申诉审查 立案登记 申诉听证
  • 简介:在英国,庭审录音录像一直是被禁止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英国要求庭审录音录像的呼声越来越高。1992年苏格兰颁布了法院庭审录音录像的基本指导规则,开启了苏格兰法院在严格限制的条件下允许对庭审过程进行录音录像的道路。在长达20多年的庭审录音录像改革试验中,英国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庭审录音录像规则体系,这为未来英国有关庭审录音录像法律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英国 庭审 录音录像 改革实验
  • 简介:一、导论自欧盟[1]生效以及司法与内务领域的欧洲政策被描绘出轮廓以来,司法与内务发展成为欧盟立法的主要领域之一.现在,我们又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性壮举的开端.2003年6月,欧洲议会达成了建立欧洲宪法的草拟性条约.对于未来的欧盟条约使用"宪法"这个术语并不仅仅是个装饰.这一成就使我们明白,欧盟一体必须根植于一个条约性的文件中--这个条约性的文件不仅仅与欧洲人的公民身份有关,也与司法等内容有关,而且还要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和司法与内务有关的领域,这个结果承认了刑法和刑事诉讼程序的协调以及跨国合作不能排除正当法律和公正审判原则的协调.

  • 标签: 刑事法律 欧洲 法律公正 刑事诉讼 刑法 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