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必将对在刑事诉讼中承担侦查等重要职能公安机关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对法治公安建设也有着深刻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所谓"审判中心主义"内涵一般包括理念法治化、证据严谨性及庭审实质化这三重含义,其中主要凸显是审判权威性、终局性以及对证据判断认定。在"审判中心主义"导向下,公安机关一方面要树立牢固法治理念,不断增强自身法学素养和业务能力,强化证据法学观念,打造合格执法队伍;另一方面,要在侦查机制、行政执法、内部考评制度等实际工作中做出相应调整,改变"口供王"、"从供到证"等办案思路,适应"审判中心主义"各项要求,使法治公安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 标签: 审判中心主义 法治公安 证据法
  • 简介:作为一门高度实践性学科,法学专业教师制定相应教学模式或标准,提高法学课程实践性教学质量是巩固该学科特征必要途径。在法学若干门主干课中,《中国法制史》相对而言比较缺乏实践性,是一门比较单纯且具有史学特征理论课。

  • 标签: 《中国法制史》 标准化研究 教学模式 案例 课程实践 学科特征
  • 简介:各国法律规定差异,造成票据行为发生效果不同。国际上对票据行为能力法律适用原则以日内瓦公约体系、普通法系最为典型。日内瓦公约体系和普通法系在票据行为能力法律适用方面的立法实践虽各有特点,但体现了融合趋势。从实证比较及价值实现角度分析票据行为能力法律适用,有助于理解国际私法与票据法关系,有助于完善我国票据法律适用立法。

  • 标签: 法律适用 票据行为能力 价值
  • 简介:近年来医疗纠纷大幅度增长,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医患关系日益紧张,频发伤医事件严重影响了正常医疗秩序和社会稳定。医调委出现为医患纠纷化解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和新途径。第三方调解化解医患纠纷实践背景,广州调研实践切入,分析和论证第三方调解在新形势下介入处理医患纠纷重要作用和运用价值,并对相关亟待完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 标签: 医患纠纷 调解 第三方 医院
  • 简介:我国现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试点“转权”模式和“保权”模式各具利弊,且都难以解决流转市场化与行政化矛盾,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仍处于法律困境。汶川地震后,随着农村房地产灾后恢复重建用地方式转变.都江堰市设计了联建为主“味江模式”。该模式结合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改革,强调宅基地生存保障功能和宅基地权益独立性,拓宽了宅基地使用主体范围,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推动了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创新。

  • 标签: 宅基地使用权 流转 味江模式 联建
  • 简介:宪法学内容重要,理论抽象,尤以基本理论部分“宪法监督”甚,这对教师和学生都充满挑战。在宪法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参与讨论过程中养成法律思维,学习法律推理,可以弥补传统讲授法不足,避免教师枯燥地宣讲。学生被动地记忆所造成低效学习状态。教师实施案例教学时要注意准确地选择,灵活地运用宪法案例,这是发挥案例教学法作用关键所在。用于课堂教学案例应包括外国宪法案例和中国宪法事例,在使用案例时候应注意案例切入课堂时机,案例与教材衔接,教师和学生角色定位,纵深型讲解法和放射型讲解法应用以及教学目的实现等问题。

  • 标签: 宪法监督 宪法案例 宪法事例 案例切入
  • 简介: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完成公法任务新景象中,私人主体虽然从形式上看是私法主体,但是却承担着公法任务履行责任,这对于传统法律制度提出了深远挑战。公私协力中私人主体基本权利能力问题成为有待解决重大问题。在权衡各种学术与判例基础上,私人主体活动“公共任务属性”应作为参与公私协力私人主体基本权利能力判断基准。与一般私法主体不同,公私协力中私人主体基本权利能力取得、变更和消灭具有特殊性,需要加以特别关注。

  • 标签: 公私协力 私人主体 公私合作公司 基本权利能力
  • 简介:一、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下称“《民法通则》”)第100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目的使用公民肖像。”在肖像权侵权案件中,困扰双方及法官问题不是过错、损害和因果关系问题,而是侵害肖像权加害行为如何认定问题根据对《民法通则》第100条进行文义解释,在认定肖像权侵权责任加害行为之违法性判断上,有一个特殊标准——加害人须营利目的。

  • 标签: 侵权案件 肖像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实证研究 责任认定 营利
  • 简介:法治是我国既定治国方略,也是实施社会管理基本前提和路径;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德治传统社会中.法治实现必须立足于对德治资源整理与统合。杭州市“法德并进”社会治理模式是“法治”与“德治”在社会管理领域有机整合.在理念、组织和制度等多层面统摄了社会管理各项工作.是对当前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回应.是落实和实践社会管理创新具体表现。“法德并进”社会治理模式目的是形成更为良好社会秩序.产生更为理想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 标签: 法治 德治 “德法并进” 杭州
  • 简介:发展观就是人们对发展认识和看法,科学发展观就是对发展科学认识和看法。十七大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又有机统一。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重大战略思想。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检察机关 法律监督
  • 简介:非讼事件与诉讼案件确实难以区分,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不加以研究。[1]我们不能给予同时性这概念任何绝对意义;两个事件,从一个坐标系看来是同时,而从另一个相对于这个坐标运动着坐标系来看,它们就不能再被认为是同时事件了。[2]

  • 标签: 诉讼案件 坐标系 事件
  • 简介:对羁押必要性审查实施模式争论中,主张监所检察主导模式者和主张侦监部门主导模式根本分歧在于对羁押必要性审查权及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定性不同。从刑事羁押救济理论和我国羁押救济实践来看,羁押必要性审查权应被定性一种羁押救济权,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应被定性一种羁押救济制度。从刑事羁押救济视角来看,监所检察部门应成为羁押必要性审查机构主导人选。

  • 标签: 羁押必要性审查 刑事羁押救济 监所检察
  • 简介:“礼仪犯罪”是中国古代律典中客观存在一个罪类,是传统“礼仪之邦”礼仪规范法律化背景下一个特有现象。明代礼仪法与礼仪犯罪制度相对成熟,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典型性;明律结构变化,也礼仪犯罪初步探讨提供了便利。

  • 标签: 礼仪犯罪 礼仪法 明律 唐律
  • 简介:作为中国古代书法理论临近终结时期表现形态,明代书法理论主要趋向,一方面是重复、总结前人书学思想,另一方面是张扬强化书法艺术审美形态、追求感性愉悦效果美学理念。清人梁巘认为明代书法特征是"尚态",但是,明代书学也主张"求韵"。通过对明代书法论著研究,本文作者认为,明代书学新走向是"韵"。

  • 标签: 书法美学 明代 以态为韵
  • 简介:我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关于偷税罪规定,存在数额绝对化缺陷,也有“数额+比例”模式因把比例纳入其中带来处罚漏洞等问题。《刑法修正案(七)》虽然解决了数额绝对化问题,但由于仍然将比例纳入犯罪成立标准中,导致了缺乏理论依据、存在处罚漏洞和处罚结果不合理等问题。应当把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比例从偷税罪成立条件及量刑标准中删除,而在偷税罪中采用单一相对化数额标准。

  • 标签: 刑法修正案 函数 偷税数额 比例
  • 简介:美国证券市场发展给律师进入证券市场开辟了广阔空间。随着立法和监管不断强化,证券律师堕入极为复杂关系网中,"守门人"角色使律师深陷客户与投资者利益冲突中,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监管职员"定位更是偏离了律师赖以生存基础价值。相比而言,我国证券律师尽管产生时间晚,规模不大,但面临自身特有的定位问题。因此,我国有必要以美国范例,总结其经验,准确定位证券律师。

  • 标签: 证券律师 守门人 定位
  • 简介:中国古代礼仪犯罪,在其违礼内容、侵犯社会关系、成罪以及处罚等诸多方面都有自身特点与规律性,表现出传统礼仪法文化特色。

  • 标签: 礼仪法 礼仪犯罪的特点 明代 法律史
  • 简介:实证调查表明,我国在贿赂犯罪侦查实践中,形成了初查阶段将被调查人作为证人询问突破口供模式,多数被调查人在立案前做出供述,取得了较好侦查效果,成为侦破该类犯罪主要模式之一。其内在成因在于法定讯问时间短,缺乏有效长期控制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手段,以及实践中对立案严格控制。然而,其面临滥用询问证人程序、控制被调查人人身自由时间过长、疲劳审讯等合法性质疑。实践中有必要完善该模式,包括严格限制询问时间,询问证人只是讯问突破口供提供线索而不是直接为了突破口供,同时,应保障证人供述自愿性、调整立案标准等。

  • 标签: 贿赂犯罪 供述 讯问 询问 疲劳审讯
  • 简介:与传统报应或预防性刑事司法单一目标不同,恢复性刑事司法广泛社会修复目标,因此在其实践中必将面对各方主体不同利益需求所引发冲突,从而陷入多元价值选择困境。传统刑罚目的观念无法解决恢复性刑事司法价值选择,只有新报应主义刑罚目的刑罚纯粹化观念,能够与恢复性刑事司法去刑罚化内涵相互印证,相互衔接。新报应主义刑罚观通过其内含“具体正义”、“均衡”要素,完成了对传统报应性刑罚观修正,并使恢复性刑事司法制度能够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最终达成社会修复目标。

  • 标签: 恢复性司法 价值多元 新报应主义 具体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