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价值观念差异的深层次原因,中西价值观念差异表现在:自制、内省与等级尊卑和自由、平等、民主、权利;依赖性与独立性;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重义轻利与重物精神等方面。

  • 标签: 传统文化 价值观念 中国 西方文化 跨文化交际
  • 简介:西方“法治”具有理性基础,与“理治”具有内在联系,其主要理路在于从理性与信仰的“形上”高度构建法治体系,其主旨也在于实现对国家权力的制约,而中国古代以来的“法治”与“德治”具有密切联系,具有“礼主刑辅”或“礼法兼用”的特征,而“法治”也因缺乏制约权力的机制而形成某种“权治”理路。中国要实现向现代民主法治国的转变,就应借鉴西方“法治”或“理治”的合理观念与历史经验,重视建设法治的理性与信仰基础,消除封建专制意识与权力斗争意识,由此才能实现让理性照耀国家的理想而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 标签: 法治 理治 权治 权力制约 政治改革
  • 简介:<正>一提到“法”,西方人马上联想到的是“权利”、“正义”,犹如骑士得到盔甲,为之兴奋,中国人的条件反射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从悬挂着的利斧下走过。这种差异,并不仅仅是资本主义时代开始后的西方与中国的差别,而是早在前资本主义时代就有的。这就是法观念的差别。本文正是想对这一差别作一初步探讨。

  • 标签: 法观念 前资本主义 西方人 “正义” 条件反射 “法”
  • 简介:刑讯,在历史上也称“拷问”、“拷掠”、“肆掠”等,是指在审判时对受审讯人施以强制手段,使其遭受肉体或精神痛苦从而逼取口供作为定罪量刑证据的一种野蛮、落后的审讯方式。现代文明法治国家,一律禁止刑讯,认为其是妨害司法公正及侵犯人权的大害。“严禁刑讯逼供”是我国一贯的刑事政策,但众所周知,在现实中,我国的刑讯现象还十分突出。这几年,我国学术界、司法界对刑讯的研究也较为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笔者认为,刑讯制度的废止是首先由资产阶级来完成的,本世纪初,“西学东渐”,刑讯制度废止才在我国提上议程,从历史的角度对中西刑讯制度废止进行比较,对如何完善刑讯防范措施会有一些启示。刑讯在我国起源于西周,作为一项制

  • 标签: 刑讯制度 法律意识 资产阶级革命 刑事诉讼目的 被告人 封建专制
  • 简介:人格平等与身份差异共同构成人身法制的基础,两者均不具有无条件的合理性,只在特定条件下符合自由、效率、公平等价值取向。两者在各自的固有领域中发挥功能,彼此兼容、互补,从不同方面满足个人生活与社会秩序需要。人格平等为身份差异设置了限制,实现了特定领域身份差异的均衡化,导致特定身份差异的功能特定化,改变了固有身份关系的内容,并对身份差异在制度上进行弥补。身份差异对于人格平等进行了完善,只有在身份差异基础上才能解读人格平等,身份差异限定了人格平等的内容与实现状况。

  • 标签: 人格 身份 人格平等 身份差异
  • 简介:我们谈中西文化比较这个课题,不妨先探讨两个问题。第一,文化的定义。文化学中关于文化的概念是不统一的。我们都熟知这个词,但是让你说出什么是文化,比较难。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广义的文化。什么是文化?简单地讲,文化就是人类的文明化,从野蛮人到文明人,你所有的思想、行为都是文化的体现。我赞成英国的巴格比给文化下的定义,他说:“文化是一个社会成员内在和外在的行为规则”,什么叫内在的行为规则呢?是指人的思想方式;外在的行为规则,是指人的行为方式。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就在于彼此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

  • 标签: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方 行为规则 行为方式 社会成员 西方文化
  • 简介:自传统社会,就出现了法律的跨文化和跨国家的传播和流动。在比较法学领域,研究者通常把这种法律的传播和流动称作法律移植。法律移植不仅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和社会等外部因素,而且涉及法律文化。本文拟探讨法律文化与法律移植的一般含义,重新思考中西古今法律文化的异同及其与法律移植的关系。

  • 标签: 法律移植 法律文化 中西 比较法学 一般含义 重新思考
  • 简介:<正>1989年4月4日,全国人大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这一法律奠定了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基础,也是新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但是,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毕竟尚属初创阶段,许多方面还很不完善。对我国和其他国家的行政诉讼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从中发现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特色,而且可以借鉴他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合理之处,以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目前世界上行政诉讼制度比较发达的是西方国家,即以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和以英美为代表的普通法系国家。本文主要就中国和法、美、英等主要西方国家的行政诉讼制度进行粗略的比较研究。

  • 标签: 行政诉讼制度 比较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大陆法系 西方国家 普通法院
  • 简介:国外“西部开发”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国家借助私权制度,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市民社会及市民自身的智慧和创造力。联系市民社会理论,特别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中国西部开发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型塑中国及其西部地区的市民社会,必须完善中国的私权制度,以充分激励、发挥市民社会及市民在西部开发申的智慧和创造力。

  • 标签: 私法视野 西部开发之路径 市民社会 私权制度
  • 简介:邦联条例和联邦宪法在实质性权力、概括性条款、全国政府权力来源、保证性条款、宪法的修改与批准以及保留权力等结构方面存在差异,产生这种差异性的原因在于制宪者对宪法本质、州的主权、联合方式,以及对传统政治共同体理论等方面认识的不同。从宪法认知角度分析邦联条例与联邦宪法结构差异性原因,有助于深刻理解这两部宪法结构不同的认识论根源。

  • 标签: 邦联条例 联邦宪法 宪法结构 国家结构
  • 简介:<正>正确评断符合点与差异点的性质,是文字检验研究的重点。在文字检验中出现的符合点和差异点的数量与性质,常常被视为作出鉴定结论的客观根据。因此,要提高文字鉴定的准确性,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对符合点与差异点性质的辨析,分清本质与非本质的差别。一、如何辨析本质的符合点与非本质的符合点(一)本质的符合点,从文检的角度来说,是指两个不同的文字检验客体,各自所反映的文字特征及其书写规律特点的一致性。这些符合点应当具有如下特点:1、符合点表现为系列性。即彼此间的符合点不仅在数量上较多,而且比较系统。

  • 标签: 差异点 规律特点 形体结构 文字检验 语文水平 非本质
  • 简介:2007年9月7—9日,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价值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价值哲学会)第九次年会在湘西吉首召开。本次会议由吉首大学承办、中南林业大学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韩国釜山国立大学的60余名学者,围绕文化差异与价值体系展开了深入研讨。研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 标签: 文化差异 价值体系 价值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价值观念体系 科研院所
  • 简介:<正>中国传统法文化与现代法制建设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困扰数代仁人志士和知识分子的大课题,更是近年来致力中国法律现代化建设的学人们所极为关注的热门话题。由于中西法文化的研究不仅涉及到法制史、思想史、文化史,而且还要涉及到法理学、哲学等诸多领域,其所需知识范围之广、研究难度之大共所周知。法学界以及史学界真正能够深入、系统研究中西法文化的著作一直阙如。南京大学法律系青年学者张中秋的新著——《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以下简称《研究》)一书,是目前国内一部系统研究中西法律文化的著作。该书名之曰“比较研究”,从法的形成、法的本位、法的文化属性、法与宗教伦理、

  • 标签: 中西法文化 文化比较研究 法制建设 中国传统法文化 法律文化 系统研究
  • 简介:本文以中西方股权结构的不同为起点,分析了中西方股利分配的理论现状与分配现状,得出了我们必须首先进行国有股减持,改变股权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股利分配政策研究的结论。指出了我国现行分配政策的三点缺陷。

  • 标签: 股权结构 股利分配 财务管理目标 筹资 财务风险
  • 简介:以往学术中的近现代中西法律理论的历史比较,存在着某些缺陷。从基本问题意识、思路、方法上进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注重“世界流通”、“中国视角”、“法学家与法律家的角色关系”、“具体法律实践”,是推进近现代中西法律理论的历史比较的新路径,而且,对于今天的中西法律理论的相互关系,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标签: 历史比较 法律理论 中西 微观实践
  • 简介:当下出现的六部《民法总则(草案)》在对未成年子女的照顾和监护问题上呈现出三种观点:"小监护概念,分别规定"、"大监护概念,统一规定"和"大监护概念,分别规定"。"大监护概念"未能凸显父母子女关系的人权和基本权利指向,也未能体现出思想基础上的"信任与不信任"假设及其派生的区分原则,是不可取的。在"设置统一总则"的潘德克吞体系下,总则应当维持其一般性和抽象性,家庭法编也应当维持其体系完整性,在总则中规定对未成年子女的照顾和监护是不妥的。《民法总则》应当超越《民法通则》的思维窠臼,修正《民法通则》对父母照顾和监护问题的错误认识和定位。

  • 标签: 监护 父母照顾 亲权 总则 家庭法 基本权利
  • 简介: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浅析,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文化概念做一个简单的了解。钱钟书在回答庞朴时说,文化的概念好像是一个不问似乎还清楚,一问反而糊涂的问题。文化概念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现存对文化的定义也有二百多种,可谓是众说纷纭。

  • 标签: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文化比较研究 中西 中秋 文化概念 钱钟书
  • 简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宪政文化是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前者凸显君权主义。后者以保障人权为诉求。西方宪政文化的输入及其对清末立宪的影响。是在“中体西用”的思维定式下被纳入中国传统政治体系后才发生作用的,因此,其价值含量和基本功能无不受到贬损和扭曲。在中西不同文化相互冲突、交融和互动的形势下形成的清末宪政模式,对中国近代宪政实践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留下了深刻教训。

  • 标签: 文化冲突 宪政模式 选择 影响
  • 简介:一、近代欧洲文化启蒙运动及其法制建设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使得资本主义具有了自然哲学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想阵地,从而开辟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家园.在这两大精神支柱的支撑下,近代资本主义向着更为深远的意义迈开了其发展的进程.这一进程具体表现为为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须的罗马法的复兴运动、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化进程以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所有这些,都为近代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和制度上的准备工作,而现代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则是在对近代法律制度进行重新修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反过来又推动了资本主义整个制度的复兴和繁荣,尤其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设计提供了富具人文特色的理念支持.

  • 标签: 中国 西方国家 文化启蒙 法制建设 比较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