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40 个结果
  • 简介:认识犯罪规律是发展犯罪学理论和实施犯罪预防的前提。实证研究对于正确认识犯罪规律,特别是认识犯罪的中观,微观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对犯罪成员的变化规律、犯罪目的和类型的变化规律、犯罪的时空规律、犯罪手段规律的实证研究,将对研究犯罪对策提供参考价值。

  • 标签: 犯罪规律 犯罪成员 犯罪对策 犯罪目的 犯罪学 犯罪手段
  • 简介:作为新马克思主义法学和后现代法学的代表人物,阿尔都塞和福柯分别将意识形态和微观权力作为分析法律问题的重要工具,从不同角度揭露了传统的法律统治观。阿尔都塞和福柯的揭露法律统治的思想之间既有联系也存在重大差异,可以从法律与上层建筑、法律与权力、法律发展三个方面加以比较。

  • 标签: 意识形态 微观权力 法律统治 比较
  • 简介:探索民间规范如何进入司法是当下一个热门而有意义的话题,但是,应该认识到民间规范进入司法的方式是多样的,应以不破坏民间规范本身具有的具体性和状况性等特性为前提。对"吊唁权"案判决书的微观分析正是为了表明:很多民间规范内容不确定,规范化程度不高,因而不适宜直接作为法官的判决依据;那种希望通过提高民间规范的规范程度以使之能够被法官"适用"的主张可能恰恰会破坏了民间规范本身的价值。

  • 标签: 民间规范 国家法 司法适用 规范性
  • 简介:在肯认婚姻法属于民法典组成部分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婚姻法与民法总则之间的内在逻辑,辨析婚姻法律制度与民法总则具体制度之间的同异,以期应用于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在意旨上,民法总则通过界定调整对象、规定基本原则和阐释价值理念对婚姻法进行涵摄和指引。在体例上,身份法与人格法的分离是民法总则得以构建的重要前提,而身份法与财产法之间的实质性差异也决定了婚姻法的独立自洽是必然的。整体而言,两者的协调立法,需要民法总则有自省式的定位,而婚姻法则有选择性的出位。就条文设计而言,民法总则在界定调整对象、规定基本原则时应充分考虑婚姻法的制度特性和立法诉求。

  • 标签: 婚姻法 民法总则 身份法 财产法
  • 简介:农村问题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最大问题,农村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国的未来路向。对农村中"真问题"的发现是对阻滞农村发展/进步症结化解的必然前设。循此理路,以阳村为样本,将其作为中国农村的一个表述对象,深入具象农民的日常生活世界进行田野观察。搁置传统先在理论,通过对"赤裸裸"的经验、个案的深度阐释、发掘,采用社会规范微观民族志研究农村场景中的水政、村俗、教育、非正式制度(习惯法)及乡村政治运作等片断为中心的典型集结叙事,兼及拉伸外在于阳村的时空维度,试图经由对阳村活生生的、未经剪裁的经验或深描或白描的爬梳,让农民生活经验本身获得一种对输入或强加的话语及理论的对抗权利——一种修正它/它们的权利,为"非均衡的中国"三农研究积累素材,期冀找准农村问题的病灶所在,试图提出新农村建设方案的要素纲目,使中国农民真正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秩序生活,最终以理性而充满活力的基层力量助推民族国家美好图景的实现。

  • 标签: 田野观察 阳村 经验 秩序 微观民族志
  • 简介:“陪审团决定事实问题、法官决定法律问题”的常识观点虽揭示出陪审团审理的基本框架,却过于简单,且与实际不完全相符。陪审团审理还存在一种微观的制衡机制,即法官可以通过运用证据规则、对陪审团作出指示、指定裁决形式,以及批准作为法律事项的判决的动议和重新审理动议等方式制约陪审团的事实认定;陪审团则可以在定罪、量刑和裁定民事赔偿额度等方面影响法官对法律问题的决定。这种微观制衡机制既保障了陪审团审理中的事实认定,又维护了法律适用的正当性。

  • 标签: 陪审团审理 微观 制衡机制
  • 简介:面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其他危险方法"被不断忽略、"公共安全"危险性被直接推定、法官习惯以量刑反制定罪的"司法图式",司法适用者应重新构建裁判规则。应构造立法上典型案例的"整体景象",从中提取核心的评价要点,并据此对非典型案例和典型案例的差距进行测量。法官应从社会理性人的立场出发,置身于案件的具体场景中,依据类型比较和等置模式之方法,完成本罪的评判。

  • 标签: 其他危害方法 具体危险 等置模式 类型比较
  • 简介:我国当前刑事诉讼结构是以线形结构为基础,并由庭审前阶段以检察裁判权为中心的前三角结构以及庭审阶段以法院审判权为中心的后三角结构所构成,这种结构存在一些弊端.改革的思路应当是,变线形结构为基础为庭审阶段三角结构为基础,确立庭审中心论并继续加强审判职能作用,同时强化检察机关对侦、辩双方诉讼行为的监督.

  • 标签: 刑事诉讼 线形结构 刑事诉讼三角结构 基础 庭审中心论
  • 简介:尽管从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开始就主张:'人民应当为法律而战斗,就象为自己的城垣而战斗一样.'[1]认为真正的法律都具有某种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的性质,以致2000多年来,凡是沿袭这一法制传统的国家和人们,通常都对法的威严及其神圣性既敬畏又赋予厚望,相信一个国家或民族只要加强法治,就可以除恶务本、根治腐败、河清海晏,很少去反思法的深层结构与本身的真理性和客观性.然而一经将这种对于法律的朴素感情和信赖心绪自觉地付诸社会实践,便会发现即便是最圣洁的法典与残酷的现实之间也存在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差异.法经常不是体现公众意志的戒律或治乱兴亡、祛蠹除奸的神丹圣药,更不是由自由的无意识的自然规律演变而成的有意识的国家律令.法不仅有善恶之分,就是善法也常常被权势者肆无忌惮地践踏.

  • 标签: 深层结构 神丹 政治骗子 善法 自在性 神圣性
  • 简介:保障自由(包括行为自由与思想自由)是刑法的根本价值,而作为刑法根本价值的保障自由包含着保障其行为没有严重法益侵害性的“少数人的权利或自由”。维护秩序是必然性的刑法附属价值,且不可脱离权利或自由予以把握。保障自由和维护秩序都在刑法正义价值的统摄之下,但刑法的正义价值以保障自由为主,以维护秩序为辅作为自己的应有结构,而此价值结构符合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而符合科学发展理念。

  • 标签: 刑法价值 保障自由 维护秩序 正义 发展
  • 简介:诉讼证明活动中的首要的是解决有关证明责任问题,它是对诉讼证明本体结构进行分析的突破口.不同的责任就意味活动主体的不同角色,参与诉讼证明活动的主体可分为两类:主动主体和被动主体,实际上这依然是责任问题的延展;任何参与到诉讼证明活动中来的主体都是在围绕“事实主张”进行活动,这就更加突出主动主体在诉讼证明活动中的“主动”地位;依据这种责任和主体的区分,可将一般意义上的诉讼证明标准解构为证明要求和认定标准.

  • 标签: 证明责任 证明主体 证明标准
  • 简介:对于道德现象的划分,一般是内在于道德,分析道德现象的构成并将其划分为道德活动现象、道德规范现象和道德思维(道德意识)现象。这种划分方法对于了解人们的道德活动是很有意义的,但对伦理学学科的自身理解来说,这种划分却应该让位于一种新的、纵向的层次划分方法。

  • 标签: 道德现象 层次结构 伦理学学科
  • 简介:证据规则结构展开的逻辑起点是确保口头证言的可信性,其依据是实物证据的脆弱性和书面证言的不可靠性。确保口头证言真实性的规则是证据规则的核心,其第一层次的关于证据能力的基础性规则,包括证据能力取得、证人主体能力、证据开示和证据能力的适用对象要求;第二层次的规则则转向对证言内容的关注,其目的是确保证言的可靠性,我们称之为证据能力基本规则。证据效果判定规则和证据程序规则是证据规则的重要内容。前者表现为以提升效率为目标的证明标准和推定规则;后者以促进公正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为主。刑事证据规则与民事、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的区别是量而非本质区别。

  • 标签: 证据规则 结构 机理 初探
  • 简介:一、历史的叠加无论就正文而言,还是就修正案而言,八二宪法都是历史的叠加。当然,任何一部宪法都可谓是历史的产物,都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世记”,但八二宪法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是一段一以贯之的历史的自然的和连续的展开,而是充满诸多断裂与矛盾的历史的叠加。层层累积的历史意味着,八二宪法内部必然是多重的复合结构

  • 标签: 复合结构 宪法 一以贯之 历史 叠加 修正案
  • 简介:本文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学生素质要求的变化,提出教师应具备:热爱与献身教育事业的思想素质;广博基础知识与精深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知识素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能力素质;严于律己与教书育人的素质。

  • 标签: 高校 教师素质结构 素质教育 思想素质 知识素质 能力素质
  • 简介:一导言20世纪后期开始的全球化进程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包括刑法及刑事司法在内的各个法的领域。就全球化这一进程而言,学术界已经给予了很好的描述,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首先,经济全球化同时在经济结构和文化两个领域对全球许多国家构成了巨大挑战。此外,诸如大卫·加兰德之类的学者们已经就后现代这一社会形态的到来对刑事政策的影响进行了享誉学界的精辟分析(DavidGarland,2001)。其次,全球范围的

  • 标签: 全球化刑罚 刑罚结构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以往关于计划体制下的权利问题,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公民只有义务,没有权利,整个社会重义务,轻权利。这也许并不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但却毫无疑问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说法。因为,法律上的义务从来都是相对于权利而言的,所不同的只在于这种权利归谁所有,我们在否认权利的同时,其实也就否认了义务。也许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观点是将西方法学传统为背景的权利理论套用中国实际得出的结论,并没有准确地描述出中国计划体制

  • 标签: 社会权利结构 个人权利 计划权 计划体制 权利义务关系 公民财产权
  • 简介:文书的结构,指的是文书的内部构造及其对材料所作的组织安排,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谋篇布局。文书的作者在安排结构时,除了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外,还应该恰当地使用一些结构的技巧。

  • 标签: 法律文书 结构安排 技巧
  • 简介:法律监督关系是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能过程中与相对方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是检察实践的表现形式,也是检察理念的根基。本文撇开了以往仅仅从国家职能的角度来研究法律监督的传统方法和视角,在理清"法律监督"和"法律监督关系"等概念的基础上,对法律监督关系的结构性要素进行了系统的、开拓性的理论分析,明确了法律监督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从而为深入研究法律监督关系的性质以及法律监督与其他国家职能之间的关系开辟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拓展法律监督的理论基础。

  • 标签: 法律监督 法律监督关系 监督制约 检察职能
  • 简介:数债务是否基于同一原因而发生?数债务人中之一人是否负有最终责任,均无法用以区别连带债务与不真正连带债务,反而将应是连带债务者评价为不真正连带债务。在连带债务以当事人明示或法律规定为发生要件之脉络下,这项评价矛盾,将显得更尖锐。不仅当事人出于担保债权的目的,而约定连带债务,立法者亦考量到,的确存在着担保债权实现之需求,而制定法定连带责任。连带债务成立规范逻辑结构,乃数债务间存在着担保债权实现之需求,是以规范设计上,势必以同一给付目的、各付全部给付之责作为连带债务之发生要件;以债权人得向各债务人请求全部给付作为法律效果。如此之规范设计,方处在理性之结构之中。

  • 标签: 连带债务 连带保证 各负全部给付之责任 不真正连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