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采用法制传统与传承的分析进路,遵循法制变革的逻辑思路,重点比较、梳理并分析了法、德、美、英、日、俄等西方国家学位法律制度与学位政策的历史沿革、现状及发展趋势,以期为健全我国学位法律制度提供域外参考与借鉴。

  • 标签: 学位制度 法律视角 国际比较
  • 简介:伪造货币罪的客体是货币的发行权和货币的公共信用。客观方面本罪需以仿照真货币为前提,此亦划分与变造货币罪的根本区别界限,假币逼真度高低并不影响本罪构成。主观方面本罪应以行使或者意图流通为目的。本文逐一梳理了司法实践中伪造境外货币、真伪拼凑货币、贵金属纪念币、退出流通的货币货币样板等特殊犯罪形态的处理方式,并对数额认定、罪名确定、有无未遂、量刑标准、诉讼实务等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 标签: 伪造货币 法律适用 罪法律
  • 简介:伪造货币罪是一种严重危害国家金融秩序的犯罪,其犯罪的直接客体是货币的公共信用,而不包括国家的货币发行权。伪造货币罪不是目的犯,其犯罪故意中不必然包含特定的目的。实践中,伪造货币的犯罪案件在共同犯罪与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方面面临一些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应当以基础的刑法理论为基础,探索出符合刑法理论和原则的解决方法。

  • 标签: 伪造货币罪 直接客体 犯罪目的
  • 简介:商业预付卡正在成为一个部门的“货币”,它的积极方面在于可以减少现金的使用、便利公众支付、刺激消费繁荣、便利企业获得现金流,对消费者和商业机构都有利。但由于我国的人工成本低,服务部门的员工加班产生的超额价值没有被购买,因此服务部门发放的预付卡会产生净增加的支付手段,弱化中央银行调节货币的功能。鉴于预付卡的负面影响,例如对于侵犯消费者合法利益的状况缺乏监管和治理、扰乱税收管理秩序、助长腐败等问题,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对预付卡进行规制,但由于此现象背后深刻的社会原因,管理效果欠佳,只有解决商业机构资金运作的难题才能从根本上管理好预付卡市场。

  • 标签: “部门货币” 预付卡 支付手段 资金融通
  • 简介:时下.总能听见对制度不健全的抱怨,对热点事件的批判几乎都会归咎于制度的不完善,甚至有锒铛入狱的贪官在痛哭流涕地反省时,也要情不自禁地感叹一句“如果制度健全,我也不会堕落到这个地步”,、与公众对制度的饥渴相对的是,各种各样的新制度竟相出台。制度不断地升级换代,制度创新热情持续高涨,俨然一派立法时代“制度大跃进”的繁荣景象。“要依靠制度”的观念终于成为共识和常识,值得欣喜;可是之后,又总充满了困惑,为什么如此密的制度构建仍然解决不了问题?我们所谓的制度少了些什么?

  • 标签: 制度健全 创新热情 制度构建 新制度 大跃进
  • 简介:<正>2012年7月6日,《劳动合同法修正案》(以下简称《修正案》)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针对实践中出现的严重问题,《修正案》加大了对劳动派遣用工的规制力度:明确界定劳务派遣用工岗位的"三性"标准,设置行政许可、提高劳务派遣单位的设立条件,重申被派遣劳动者的同工同酬权利,加强违法监督。《修正案》的着眼点仍然集中于劳务派遣

  • 标签: 劳务派遣制度 劳务派遣单位 劳动合同 劳务派遣用工 行政许可 劳动派遣
  • 简介:制度经济学看来,制度可以作为一种规则、一种习惯,也可以作为一种组织。制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可以为人提供行为模式、为人的行为提供预期减少不确定性、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的研究对法律制度具有一定的指引和省示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构建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制度,但是以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的研究来分析就会发现,该制度具有建构理性主义的色彩,存在制度价值无法得到发挥、制度运行成本较高等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的构建应当尊重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和演进理性主义的积极作用,并尽可能降低制度运行成本。

  • 标签: 农民专业合作社 正式制度 制度价值 演进理性主义
  • 简介:传统冲突法建立在萨维尼的法律关系本座学说基础之上,其哲学基础是19世纪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冲突法理论不考虑各国法律背后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因此实现了冲突法的非政治性。随着冷战的结束,新自由主义复兴。中国国际私法在近年来无论在理论还是在立法上长期受自由主义范式影响,尤其是在2010年《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以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扩张和惯常居所原则的扩大化为标志,绝对的自由主义范式主导了立法思维。中国国际私法必须破除绝对自由主义范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并结合当代中国冲突法实践,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冲突法新道路。

  • 标签: 法律冲突 国际私法 自由主义 政治哲学
  • 简介:国际通信法是现代国际法专业化发展的产物,其界域包括两类通信领域的国际事务:一是国际通信活动的规制,二是通信制度国际协调;其主体具有鲜明的多元化特征,被国际通信法赋予国际人格并参加国际通信法律关系的实体,不仅有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还有法人和个人。国际通信法是一个庞大的法律体系,其规范具有普遍性、区域性和双边性三个不同层次,分属国际电信联盟、万国邮政联盟、世界贸易组织等众多国际体制。归于国际通信通道法、国际通信服务法和国际通信行为法三个不同板块,由此形成了国际通信法的立体网络架构。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有关通信的立法相对滞后。因此,有必要熟悉通信领域的国际规则.加强国际通信法的研究。

  • 标签: 国际通信法 界域 主体 架构
  • 简介:宪法适用是将宪法的强制性由潜在转化为现实的关键环节,也是宪法最高权威显现的必由之路。我国现行宪法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对宪法适用制度进行了一定的完善,为保障宪法的权威,实现国家法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我国宪法适用制度包括宪法适用机关、宪法适用内容、宪法适用的提起等方面,但也存在着法律没有明确纳入宪法审查的范围之中、基本权利受到侵犯无法提起宪法诉讼进行救济的问题。因此,在法治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宪法适用制度还有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必要。

  • 标签: 宪法适用 宪法权威 权利救济
  • 简介:我国《继承法》第18条将欠格见证人规定为“继承人、受遗赠人”以及“与继承人、受遗赠人有利害关系的人”,这样的规定扩大了欠格见证人的范围.对见证人欠格要件,应从见证之主体要件、程序要件以及人数要件三方面予以规制.其中,见证之主体要件应包括能力欠格要件和利益欠格要件,应将现行法规定的“继承人”修改为“遗嘱指定的继承人”、将利害关系人明确为“遗嘱指定的继承人、受遗赠人的配偶及直系血亲”;将程序要件规定见证的重要环节;对遗嘱见证人人数修改为3人以上;明确欠格见证人在场的遗嘱无效,从而保障遗嘱的真实性、有效性.

  • 标签: 遗嘱 遗嘱见证人 欠格见证人 《继承法》第 18
  • 简介:研讨中国特色国际法理论的必要性,需要树立一种正确的国际法观,也就是认识和分析国际法的妥当方式、看待和审视国际法的正确心态。国际法观有多个维度,从国家立场、国家利益、民族文化的角度看,可以作这样的论断:不唯可以拥有一国特色的国际法理论,而且,国际法源自国家实践,国家的单边、双边、多边等不同层面的实践,还构造了具有一国或者区域特色的国际法原则和规范。理由在于,首先,国际法通过大量的单边行为、双边条约、多边条约以及一些很可能是少数国家所遵行的习惯的方式碎片化地存在。

  • 标签: 国际法理论 中国特色 法学研究 国家立场 转型 国际法原则
  • 简介:十多年来,国际形势的变化吹散了世纪初种种预测和理想愿景的迷雾。看似强大的“一超”在强力维护旧秩序的“成功”中显得力不从心。“多级”中的区域组织虽常常发起以西方价值观为导向的国际干涉,也往往事与愿违。国家实力的提升和继续发展的要求成为新兴国家谋求变革国际秩序的内在动力。围堵是徒劳的,引领国际秩序变革的动力正缓慢东移。看似依旧寒冷的海洋已经脉动起变革的暖流。

  • 标签: 国际形势 变革 法学研究 繁荣 国际秩序 西方价值观
  • 简介:国际社会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关注全球各个水域的非法捕鱼的法律管制。在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后,公海上的非法捕鱼在今天仍然是非常严重的问题。目前,对公海非法捕鱼的国际法律管制措施主要是:船旗国责任、港口国措施和市场国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在面对支配公海的自由原则和船旗国管辖原则时显得比较无力。全球性国际组织应当付出更多的努力协助船旗国、港口国加强能力建设,以便应对公海的非法捕鱼。

  • 标签: 非法捕鱼 公海自由 船旗国责任
  • 简介:预算制度与宪政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从宪法角度看,我国预算制度存在公开性不足、权力配置失衡、民主偏于形式以及府际关系模糊四方面的缺陷。这既是我国预算制度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是我国宪政建设中必须克服的障碍。

  • 标签: 预算 宪法 缺陷
  • 简介:减刑制度在我国监狱行刑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鼓励罪犯积极改造的刑罚执行制度。减刑在我国监狱行刑中适用率较高,可以说是监狱行刑中的一项最具实用性的激励性制度。近年来,犯罪形势和罪犯改造发生显著变化,《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不断完善和修正,监狱减刑制度面临着许多挑战,应进一步完善减刑制度,更好地发挥其权利保障和激励约束功能。

  • 标签: 减刑制度 监狱行刑 《刑事诉讼法》 刑罚执行制度 罪犯改造 激励约束功能
  • 简介: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质证在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中已有规定,但如何正确适用,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关于专门知识的人的称谓、诉讼地位、权利和义务以及质证意见的法律效力等需要厘清;关于专门知识的人的管理问题,通过构建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制度,用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作指导,减少适用上的分歧,保证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制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 标签: 有专门知识的人 专家辅助人 出庭质证
  • 简介:通过对重大问责事件(案件)和规范文本两个样本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行政问责制度在实践与规范层面的种种面相。应当从问责事由、对象、方式、程序、免责事由以及通过媒体的公众参与来重新构建问责制度,同时需要从理论上突破对行政问责制度的传统理解。行政问责制度产生于我国政府内发的一种自觉,应当成为回应社会诉求的基本方式,应当是公众舆论监督与行政内部追责相结合,以对外回应性的责任方式为主导的一种机制。

  • 标签: 行政问责 行政法 新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