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基于2006~2016年29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实证我国存在异质型劳动对技术效率产生差异化影响的经济现象,并根据模型实证结果分析该现象产生的机理。研究发现:初级技能劳动对技术效率具有负影响,中级和高级技能劳动对技术具有促进作用,其中高级技能劳动对技术效率的改变最敏感;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替代效应,其要素动态替代实则为异质型劳动对技术效率差异化影响的产生机理;经济发展"注重"要素替代作用而"忽略"资本与技能劳动互补效应的技术创新作用。因此,我国应重视中高级技能劳动对经济发展以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增加高级技能劳动对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以及科技研发的需求,加大国民教育资金和政策支持以保证人才高效培养等,实现经济通过"技术创新"机制持续稳健增长。

  • 标签: 异质型劳动力 效率弹性 差异化影响 动态替代 影响机理
  • 简介:王曙群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推荐理由: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推荐人:姜文良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副部长热度:★★★★★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 标签: 广东省总工会 中铁电气化局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简介:卢海旋:一直翘首等到2月初,期盼已久的《中国出入境观察》第1期终于揭开了面纱。杂志一经面世,立刻引起反响,引爆了微信群和朋友圈,认真研读之后,那种如获珍宝的感觉始终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 标签: 杂志 出入境 微信
  • 简介:目前我国的反恐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随着恐怖主义的发展,在农村、乡镇也发生了很多恐怖袭击事件,如7·28新疆莎车暴恐袭击案。在城市反恐不断取得进展形成高压反恐的局面后,农村反恐进展缓慢,还未有一个有关农村的反恐机制,为了避免恐怖主义向农村地区的蔓延渗透,加快建立我国农村的反恐机制刻不容缓,要制定针对农村地区专门的法律法规,以相应的制度来作为保障是当前应对恐怖主义向农村扩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今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

  • 标签: 恐怖主义 反恐 反恐机制 机制构建
  • 简介:城里的孙子说要佩奇,农村的爷爷满世界打听,因为信息闭塞。城里3岁小孩熟知的小猪佩奇,爷爷辈的老农民遍求而不得.寻找之旅艰辛又喜感,最终用鼓风机敲打出钢铁佩奇2019年开年第一部爆款电影。竟是这样一部5分钟的电影预告片.啥是佩奇,掀起“春节看佩奇”热潮许多人被戳中泪点,也有人称其消费农村、消费贫穷,啥是佩奇。是真的感动中国,还是廉价的煽情?

  • 标签: 农村 信息闭塞 感动中国 鼓风机 爷爷 电影
  • 简介:坐倚通城东首的南通市通州区兴仁镇徐庄村,不仅经济繁荣,而且处处田园风光。徐庄村毗邻南通机场,宁启铁路穿村而过,江海高架立交、沪陕高速兴仁互通立交坐落村中。徐庄村村域面积2.8平方公里,下辖12个村民小组,现有户籍人口3480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徐庄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繁华中不失宁静,发展中不忘生态。

  • 标签: 村民自治 改革开放 文明村 民主理财 乡风文明 曹红军
  • 简介: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95%的行政村已经实现固定或者移动宽带的接入,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幅改善。农村网民人数目前已超过2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34%。农户拥有的互联网接入终端设备也大幅增加。农村互联网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等成为互联网振兴乡村经济的制约因素.

  • 标签: 经济 互联网 乡村 基础设施 行政村 农村
  • 简介: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能否得到切实满足以及农村社会发展的和谐与稳定。目前,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短板,供给侧与需求侧相脱节、供给主体与需求结构相背离、供给方式与需求广度相冲突、供给形式与需求方式相矛盾等问题凸显。破解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应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改革的切入点,构建人民群众真实的文化需求矩阵,对症下药;协调多方供给主体,明确分工;利用大数据思维优化线下供给,创新线上供给;创新供给形式,实现有效供给。

  • 标签: 新时代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供给 需求
  • 简介:“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墙,围四边,捂鼻子,踮脚尖,蚊蝇飞,臭熏天”,一首顺口溜是过去农村厕所脏乱差的真实写照。2017年,中央推动新一轮“厕所革命”,多地农村告别了旱厕。

  • 标签: 厕所 农村 革命 不实 接地 顺口溜
  • 简介:如何有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系统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不仅有助于从学理层面解决作为城乡融合发展实践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社区理论研究不足、功能定位不清等问题,也有助于反思性审视新型城镇化社区运行过程中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和制度性冲突。笔者基于豫北地区的实证调查,从"村庄大转型"的村庄内驱力、"人地挂钩"的政策外驱力以及"情感治理"的实践驱动力三个维度,阐述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社区建设动力体系及其运作机制,并系统考察其秩序整合过程中的制度障碍和实践困境,从而在学理层面反思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当代转向。

  • 标签: 乡村振兴 新型城镇化社区 动力机制 小城镇战略
  • 简介:文化消费之于农村居民个体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当下,推进农村文化消费更具特殊意义,它直接关系到农村消费的梯次升级,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顺利转变。但从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文化消费虽已取得积极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消费支出占比过低、城乡差距过大、消费层次不高等。在新常态下,有效推进农村文化消费,亟需进行路径创新,而强化政府干预则是应然之举。强化政府干预以推进农村文化消费,要加大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治理农村文化消费环境,加强农村文化消费引导。

  • 标签: 新常态 农村文化消费 政府干预
  • 简介:改革开放40年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地方实践,以2004年6月中央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为界线可分为两大阶段,前一阶段的创新实践是零星的、倒逼式的,后一阶段是在中央引领下大量涌现类似于法务前沿工程的创新实践模式。这些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得益于不同于过去的、因地制宜的创新经验,其经验主要包括平台建设、队伍建设、多元方式三者的有机结合。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地方实践及其经验,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社会治理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 标签: 农村社会治理创新 地方实践创新模式 法务前沿工程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政策动员经历了纷繁复杂不断演进的发展历程。从改革初期'包产到户求温饱'到逐步推进'市场引导奔小康',再到世纪之交'城乡统筹促发展',直至新时代'乡村振兴谋幸福',其始终围绕着广大农民的利益问题而展开,清晰地映射了这一历史进程中党的农村政策动员的价值趋向,以及生动展现了其中党与广大农民之间互动调适的关系演化历程。党的农村政策动员只有始终以满足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遵循,才能使党和农民发展成为一致集体行动的共同体,也唯有如此,党的农村政策动员的正绩效才能得以更好地释放,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也才能加快实现。

  • 标签: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 农民 农村政策动员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