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当笔者论述史前时期首领阶层的自我认知时,不禁想到碑文中的“印度化”证据揭示出领导者和被领导者间具有和谐融洽的宗教关系,关于首领阶层具有不同程度神力的前“印度化”认同就说明了这一点。

  • 标签: 文化表述 东南亚 历史 被领导者 自我认知 史前时期
  • 简介:中俄宗教文化具有鲜明的同一性,这主要表现在:两国的教权皆依附于皇权,没有形成教权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政教关系;中俄的宗教大多是由境外传入的,只有少数宗教是根植于本国土壤的,呈现出了外来型为主、内生型为辅的特征。

  • 标签: 中国 俄罗斯 宗教文化 历史
  • 简介:过去,学者往往不会从文本角度研究早期东南亚文学。例如,为验证碑铭涉及的文献信息而研究碑铭:比如证明碑铭中的事件是与其他铭文、记录或外国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相符的。对历史学家而言,文献研究是一项关键性活动,但这不是文本研究。文本研究“并不急于从文字转向现实世界”。被视为文本的文字向研究者展现的是语言而非文本之外的事件。

  • 标签: 地方文学 历史学家 东南亚 文本研究 文化 文献信息
  • 简介:竹作为一种特殊的质体,已渗透到越南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越南竹文化的独特色彩。竹子的特性是形成这一独特文化的前提条件,越南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是形成竹文化的基本条件,越南人民的智慧是形成这独特竹文化的必要条件。本文试图从竹在越南民族神话传说、建筑、文学艺术以及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运用和象征意义解读越南竹文化的特色。

  • 标签: 越南 竹子 文化
  • 简介:本文拟对东亚文化圈和东亚价值观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一个历史的考察,进而分析传统的东亚价值观与构建当代价值观的关系。当代东亚各国都已成为现代化程度不同的独立的主权国家,东亚经济社会的发展、合作的加强和一体化的要求都使他们重新审观东亚各国共同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的东亚价值观的作用,特别是它在构建当代东亚价值观的作用。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儒家伦理已不可能作为当代价值观的体系和核心,但就有着深广影响的传统的东亚价值观和思想文化遗产而言,其优秀成份对于构建2l世纪的东亚价值观大有裨益,需要我们取其精华,挖掘、整理、诠释。

  • 标签: 东亚文化圈 东亚价值观 历史考察
  • 简介:近年来,学术界出现了大量以历史视角研究海岛问题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到与海岛有关的历史沿革与政策管理、海防建设、海上运输与航线、海陆移民与开发等。本文通过查阅史籍文献、海岛志、研究著作、期刊论文等资料,对我国海岛问题的历史研究进行综合与地域研究的分类综述,并归纳出可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使海岛历史研究不断深化全面。

  • 标签: 海岛 地域 综述
  • 简介:“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封建时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宗藩关系曾经维系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宁。新中国对东南亚国家仍坚持“和为贵”的传统理念,提倡“和而不同”。这一理念尤其体现在亚非会议期间中国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求同存异”的主张上。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也是建立在完全平等和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的。

  • 标签: 中国 东盟 传统文化 历史 战略伙伴关系
  • 简介: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对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民族,其历史仅有千年,其内涵却丰富多彩.其创造性源于'俄罗斯精神'.而什么是俄罗斯精神?这又似乎成为一个引发中外学者争论的斯芬克斯之谜.

  • 标签: 地理环境 历史 文化 宋瑞芝 《俄罗斯精神》 书评
  • 简介: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办,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校友会、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及南洋客属总会协办的“第三届族群、历史文化亚洲联合论坛——华人族群关系与区域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1月13—15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院大楼圆满举行。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族群关系 区域比较 研讨会综述 新加坡国立大学 华人
  • 简介:2016年12月14-15日,由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京大学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和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历史研究与国际关系”学术会议在鼓楼校区知行楼举行。本此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

  • 标签: 国际关系 学术会议 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综述 南京大学
  • 简介:霍夫斯泰德的民族文化维度理论存在六个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气质/女性气质、权利差距、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取向/短期取向、纵容/自制.根据上述维度的视角来分析中俄文化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对双方文化的进一步理解.但是,霍夫斯泰德的民族文化维度理论并不完善,有一定局限性.

  • 标签: 霍夫斯泰德 文化 中国 俄罗斯
  • 简介:东盟的历史与现实蒋恺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成立于1967年,现有6个成员国: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文莱。东盟是各成员之间在政治、经济、安全上协调合作的区域性组织,是全球最早建立的同类组织之一。现就有关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一、...

  • 标签: 东盟历史 历史现实
  • 简介:从5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多次发生篡改历史、掩盖战争罪行、为侵略战争翻案的历史教科书问题.其实质是企图通过否定日本的侵略历史及战争罪行,为日本民众树立新的精神支柱,为日本扩充军备、谋求大国地位的政治目的服务.

  • 标签: 日本 历史教科书事件 创新精神 对外侵略 军国主义教育
  • 简介:中日关系既有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又有1894年到1945年的日本侵华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二战后日本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中日关系开始了“第三个历史”。中日关系“第一个历史”是日本向先进中国学习、在实力比较上是“中强El弱”时期。然而日本作为一个狭窄多灾岛国,有着强烈的扩张生存空间意识,在唐朝和明朝,中日间发生过两次军事较量,都以日本失败而告终。这说明,只有一个既先进又强大的中国,才能使日本折服甚至追随。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脱亚入欧”之路,其后又走上了疯狂的对外侵略扩张的邪途。1894年甲午战争成为中日实力对比的转折点,即从“中强日弱”转变为“日强中弱”。二战后,中日关系“一强一弱”成为历史,并开始走向两千多年来从未有过的第三种状态——“强强型”关系。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今后10-15年,中国现代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经济和军事实力将进一步走向强大,日本和美国将会加强合作来牵制中国。然而,从中期而言,日本将会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而追求某种自主性;长期而言,日本可能还是不得不与中国友好相处。当今中日关系的本质问题在于,在日本从当前追随美国转向美国某学者所称的“追随中国”的长期过程中,是否也会经过古代历史上日本终于对中国“服气”之前曾发生过的同中国之间的“战争磨合”呢?

  • 标签: 中日关系 日本的历史观 日本的亚洲观 钓鱼岛争端
  • 简介:越南作家阮春庆的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公元14世纪末期越南陈朝从衰败走向灭亡的历史悲剧;外戚胡季犛以权谋和暴政推动改革,并逐渐扫清了篡立的障碍;作品在中国文化对越南的影响和有陈一代中越关系的描叙中,体现出了浓重的中国情结.以历史基本事实为基础,借助想像和虚构创造的历史小说,并非历史的简单再现.

  • 标签: 越南 长篇历史小说 《胡季犛》 阮春庆 中国情结 中国文化
  • 简介:道德价值是个体和集体的行为、品质对于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道德上的意义.苏俄伦理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和苏俄社会道德价值观嬗变的过程均证明了道德价值的历史性和现实性.无论是作为伦理学概念本身的“道德价值”,还是作为哲学范畴、意识形态表现形式、文化传统的“道德价值”,也都包含并规定了道德价值的历史性与现实性.

  • 标签: 苏联 俄罗斯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