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中俄关系是中国最重要、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社会中国的认知经历了从“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到“中国机遇论”的转变。这种社会认知的转变直接影响俄罗斯对华外交政策的制订,未来俄罗斯对华政策的主线将是平衡策略下的互利合作,友谊与合作将始终是双方关系发展的主流。

  • 标签: 冷战后时期 俄罗斯“中国观” 中俄关系
  • 简介:本文在分析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三重目的的基础上,对自贸区建成以来中国东盟双边关系的发展作了简要评估:即自贸区建设虽然加强了中国东盟双边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但在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美国重返东亚的背景下,自贸区建设对双边关系的促进作用正在下降。因此,本文认为,后自贸区时期中国东盟关系的经营需要超越“经济利益捆绑”的综合战略。

  • 标签: 中国东盟 自贸区 双边关系 战略评估
  • 简介:由南美地区大国巴西推动的南美地区主义是继欧盟之后最为成功的一体化运动。它既是当前全球地区主义新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南美地区政治格局的走向。南美地区主义的深入发展,加强了巴西在南美的地区大国地位,成为巴西开展全球博弈的地区制度平台。然而,巴西在推动南美地区主义的进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南美国家集体行动的困境、美国因素的制约以及巴西自身因素的局限等。

  • 标签: 南美 地区主义 巴西 地区大国
  • 简介:马来西亚的华、印社会,虽然形成历史相似,但二者毕竟是来自不同地域的不同种群,因而彼此的社会结构、族群认同、社会影响力及与马来人的关系方面判然有别。在结构上印人社会远较华人社会复杂;在影响力方面,由于华、印社会经济实力悬殊,华人影响力远非印度人所能比拟;在与马来人的关系上,二者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皆与马来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但马华矛盾主要表现在华人为伸张平等政治权益的诉求及维护母语教育的地位而与马来人纷争不断,印人则在维护本民族的宗教文化传统方面与马来人针锋相对。

  • 标签: 马来西亚 华人 印度人 比较
  • 简介:现代天主教社会学说之创立与发展是天主教应对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政治经济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表现,教会积极的“人世”姿态与实践反映了教会回应现代社会发展及其挑战的世俗化特征与趋势。当代菲律宾天主教会的社会行动,既是现代天主教社会理论推动的结果,更是菲律宾教会面对20世纪初期菲律宾政治经济与社会变迁挑战的自觉回应,它反映了现代菲律宾教会关注民族国家社会现实的本土化与世俗主义趋势,同时也体现了宗教在现代社会参与解决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探索社会发展途径的实践与范式。

  • 标签: 天主教社会学说 菲律宾教会 社会行动
  • 简介:TPP因美国参与而备受瞩目,并增加了未来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走向的不确定性。作为横跨太平洋两岸的三大经济体,中国、美国和日本对TPP的立场和态度有所不同。美国积极参与TPP谈判,试图主导这一制定新一轮贸易游戏规则的新平台,借此构建亚太地区新的竞争性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日本将TPP视为进一步开拓亚太市场,提升FTA战略实施水平,强化美日同盟关系并提升亚太地缘政治的战略需要。中国必须正确认识美国在东亚地区的经济战略转变以及TPP扩张带来的潜在影响,对TPP谈判持开放心态,做好相关政策调整。

  • 标签: TPP战略 竞合机制 中国 美国 日本
  • 简介: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简称交流协会)成立于1981年,由中国各界知名人士、社会活动家和学者组成。交流协会是在民政部注册的全国非营利社会团体,自2003年5月起,享有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最高权力机构为理事会,每五年换届选举一次。秘书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第十届理事会于2009年产生,目前有来自中国党政机关、学术机构、文化艺术、新闻领域、民间组织以及经济企业界的106位理事。现任会长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

  • 标签: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 简介 社会活动家 2009年 理事会
  • 简介:阿富汗问题不仅指阿富汗自身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还包括这一系列问题的地区性、世界性影响。阿富汗问题不仅仅关乎中阿关系、中美关系,更关系到中国的地区战略、外交战略、安全战略等。因此,对阿政策的调整必须慎之又慎。中国应该坚持已有的做法,即在参与面上有所保留,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应继续坚持在阿安全重建问题上有限参与,但应扩大在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重建等方面的参与。

  • 标签: 阿富汗 中国 利益关联
  • 简介:美国对伊朗实施能源+金融制裁,不但来势凶猛,而且波及范围很广,甚至扩大到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也危及到中国的海外金融利益。在伊朗石油供应来源中断与美国切断金融管道之间,中国面临两难抉择。本文认为,保障中国在美金融机构的继续存在对中国更加有利。中国不可能全部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但应该逐步减少对伊朗石油的依赖,从而确保中国金融机构在美国市场合法经营的权益。

  • 标签: 中美关系 制裁伊朗 石油政治 中国海外利益
  • 简介:2011年越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国际国内的诸多困难和挑战。越南党、国会和政府对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及时颁布实施重要指示、决议,特别是2011年2月24日政府颁布第11/NQ—CP号决议,同时指导各级、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执行决议。

  • 标签: 经济社会形势 越南 预测 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政府 决议
  • 简介:设立禁飞区是一种国际干涉的中间道路,西方国家设立禁飞区目的是在侵略与合法性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从而凭借联合国授权、以有限的军事手段实现有限的干涉目标。设立禁飞区的动议并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精神,但它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支持或默许,能够在联合国框架内大行其道,并正在朝着国际规范的方向演化。正因如此,中国在禁飞区问题上面临多重外交两难,中国外交承受着新的调整压力。

  • 标签: 禁飞区 国际安全 人道主义干涉 中国外交转型
  • 简介:未来5-10年,中国将成长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周边的大亚太地区则将成长为全球地缘政治中心区,这两个“成长”已经引起亚太地缘政治格局激烈、复杂的调整。今后一个时期,大亚太地区将出现两种截然对立的地缘政治“范式”之争,相关各国将不得不在两种对立范式之间进行艰难选择,其中第一种范式是“零和范式”,即亚太各主要力量围绕中美划线,形成集团对抗;第二种范式是和平合作范式,即亚太各国以和平合作为手段化解相互间的分歧、冲突,亚太一体化进程不断取得进展。这两种截然对立的地缘政治范式及相关各国的地缘政治选择,必然要对中国的地缘战略环境及战略选择产生不同的影响。中国的亚太地缘战略应力避第一种范式,力争第二种范式,并应积极引导亚太相关力量进行类似的选择。

  • 标签: 地缘政治 亚太格局 范式 战略选择
  • 简介:本文分析了中国参与南亚区域合作的重大战略利益,这是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南亚区域合作的动因所在。分析了中国扩展参与南亚区域合作的时机和应当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 标签: 中国 南亚 合作 思考
  • 简介:前言柬埔寨首都金边的大街随处可见挂着汉语招牌的店铺。例如,东北洗脚房、广东美发屋等,而网吧入口处也有“发邮件”、“打字”、“打国际长途”等用汉语书写的服务内容。柬埔寨政府规定,外语招牌务必在其上方标上高棉语,其字体也要比其他文字大两倍,

  • 标签: 柬埔寨 华人华侨 华人社会 金边 聚居区 调查
  • 简介:2009年以来,尽管中国东盟自贸区成功建成,双方的经济相互依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中国与东盟仍然经历了严重的信任危机。通过对中国东盟长达20年的信任关系建构历程进行回顾,文章试图回答哪些因素影响着中国东盟信任关系的建构这一理论问题。在对现有理论要素进行折中主义整合并且补充之后,文章从权力格局失衡以及东盟国家心理调适需要的角度重新看待中国与东盟20年来信任关系建构的互动进程,并对当前中国外交应对周边小国信任危机提出政策建议。

  • 标签: 中国-东盟关系 信任 权力格局失衡 心理调适
  • 简介:中国与东盟的能源安全合作已从现实和制度层面展开,但是仍然存在能源产品出口受到限制、能源运输通道安全受到威胁、南海问题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等问题,应当注重国际法规范在保障中国与东盟能源安全合作中的作用,利用联合国条约体系、WTO协议和CAFTA协议,充分认识ECT和NAFTA协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东盟 能源安全 国际合作 国际法
  • 简介:2012年6月30日,由《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编辑部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与中国国家安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近五十家科研机构、高校及相关媒体的一百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四个议题:“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及其影响”、“亚太地区利益重组与秩序重建”、“中国面临的安全挑战与对策”、“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理论探讨”。现将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 标签: 中国国家安全 重心东移 美国战略 研讨会综述 国际关系 学术研讨会
  • 简介:独立以来,印度便开始了对外直接投资经营活动,并从投资量、投资方式、区位分布、投资行业和投资主体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印度特色。印度的对外直接投资既从多方面对其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和作用,对中国开展外向直接投资活动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印度 对外投资 特点 效应 启示
  • 简介:1997年缅甸加入东盟之后,东盟对缅甸采取了“建设性接触”政策,主要采取劝说、鼓励以及有限施压的方式。推动缅甸问题的解决。受东盟自身制度性、结构性制约,“建设性接触”政策未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缅甸新政府上台后启动的民主化改革表明,东盟及其一些国家长期对缅甸实行的接触、引导和鼓励对缅甸政策变化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 标签: 东盟、缅甸、“建设性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