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公共外交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共外交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见仁见智,但从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这一新兴理论出发分析公共外交原理的研究并不多,这就为拓展公共外交的建构主义论范式创造了可能。作为建构主义的代表学说,温特的建构主义论可以解释公共外交的原理:国际体系的规范结构催生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反作用于规范结构,而这一过程所建构的新身份界定国家利益。这一分析为中国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

  • 标签: 原理温特 外交原理 建构主义理论
  • 简介:中国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对中国发展走向的高度关注,在西方媒体主导世界舆论的背景下,"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一些论调导致某些国家对中国的发展走向有误解、质疑和担忧。因此,中国需要在继承和发展"和"思想的基础上,向世界传播"和主义",以此来打消一些国家对中国发展方向的疑问。

  • 标签: 中国崩溃论 “中国威胁论” 世界舆论 传播力 中国威胁论 中国文化
  • 简介:沙特现代萨拉菲主义运动的形成以18世纪瓦哈比运动的兴起为标志。自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官方乌莱玛宗教权威的削弱、外来思想的影响,以及国内、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沙特现代萨拉菲主义运动经历了多元化的发展。本文根据政治立场、参与政治与否以及对暴力活动的态度三个方面,将沙特现代萨拉菲主义运动划分为五个类型,以此来探讨沙特现代萨拉菲主义运动的发展和演化过程。

  • 标签: 沙特阿拉伯 萨拉菲主义 瓦哈比主义
  • 简介:在对外传播、交流或进行公共外交过程中,最有效的内容是要用一个词来表述中国文化,那么哪个词能够胜任这一使命呢?"和主义"如何?2015年3月9日,察哈尔学会主办的察哈尔圆桌"‘和主义’与中国公共外交"在京举行。本次圆桌会议邀请了数位专家和学者,围绕"‘和主义’与中国公共外交"进行了讨论。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摘编了部分专家和学者的观点,供读者参考。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赵进军 硬实力 中国的传统
  • 简介:2010年以来的阿拉伯变局及后续的暴力事件常令研究者感到疑惑.为了对这些现象提供解释,本文以解构主义的方法,采用8个变量对这些事件进行解读,并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专业研究者避免一概而论和刻板印象,而且能为非专业研究者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提供便利.

  • 标签: 解构视角 阿拉伯变局 失业合法性
  • 简介:本文旨在分析“和主义”的起源、意义与目标.“和主义”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并赋予了鲜明的现实内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主义”与西方社会对现代性的反思互通互补,也对应了非西方国家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因而顺应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和主义”蕴含有美好的价值追求,即在各国之间建立命运共同体,共同打造更美好的未来世界.

  • 标签: 主义 公共外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 中华传统文化 西方社会
  • 简介:尽管美国在许多方面是世界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社会,但该国也表现出令人惊讶的狭隘民族主义色彩.在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中,英国石油公司充分地体会了美国的民族主义.但是,同美国一样,欧洲也存在欧洲例外论,欧洲人必须迎接和面对来自新兴大国的竞争和挑战.

  • 标签: 狭隘民族主义 墨西哥湾 美国 泄漏 原油 英国石油公司
  • 简介:唐纳德·特朗普自宣布竞选美国总统以来就争议不断,他的当选打破了美国选举历史上的诸多惯例,形成了'特朗普现象'。一般认为,特朗普的当选是美国民粹主义崛起的表现。实际上,美国的民粹主义最早来自美国首个具有民粹主义特性的总统——安德鲁·杰克逊以及他所代表的杰克逊主义。'特朗普现象'与其说是美国民粹主义的代表,不如说是杰克逊主义在美国的又一次崛起更为贴切。了解和认识美国民粹主义中的'杰克逊主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特朗普现象'。

  • 标签: 主义特朗普 杰克逊主义 特朗普现象
  • 简介:语言在承载文化、传播文化的过程中,除了作为交流工具外,还蕴含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国的语言与文化推广机构,孔子学院在普及中国语言和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孔子学院必须语言与文化兼顾,以有效的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文化,使中国理念得到有效传播,这就发挥了公共外交的作用.

  • 标签: 语言与文化 传播文化 孔子学院 中国语言 文化基础知识 交流工具
  • 简介:城市外交成为近年来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亮点。2014年5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明确提出“城市外交”,要求大力开展国际友好城市工作,促进中外地方交流,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自此,城市外交的理念得以深化,各项制度举措得以充实,实践也更加丰富多样。总结中国城市外交的成就,对加强和改进今后的公共外交工作应有所启示。

  • 标签: 中国城市 制度实践 城市外交
  • 简介:“和”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弘扬和创新“和”“合”精神,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和主义”.“和主义”包含了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与和谐世界三个层次,具备严谨的内在逻辑,是一个系统化的科学理论,并通过中国自身的实践不断得到验证.坚持和推广“和主义”,对于发展中外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国际关系理论 中国特色 主义 精神实质 新中国成立 中华文化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对外传播,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其中包括我国在外交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其突出特点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

  • 标签: 中国化 传播思考 化成果
  • 简介:爱国主义教育要在正确宣传世情、国情和历史使命的基础上,真实宣讲中国与世界相互依存、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大国,我们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世纪梦.这样才能引导国民鼓起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之劲,克服浮躁的情绪,避免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

  • 标签: 爱国主义教育 世情 国情 发展中大国 相互依存 中华民族
  • 简介:数字外交是能以一系列新工具为装备的外交形式。外交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观察、分析、报告,然后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目的采取进一步行动。简而言之,数字外交就是利用互联网来达到外交的目的。这种外交的目的同样是收集与分析一国外交政策的处境与重要性的信息,并对此进行交流沟通,确保本国在海外的经济、政治和商业利益并帮助处于危急状况的本国公民。然而数字外交环境为沟通交流以及表达诉求提供了新的方式。

  • 标签: 社交媒体 国家利益 社交网络 体系结构 角色定位 人力物力资源
  • 简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走出去'战略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不仅仅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而且须高度重视和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以及先进发展理念等'软力量'的'走出去'。文化'走出去'不仅需要文化本身必须是优秀和具备吸引力的文化,而且需要与时俱进地提高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方法,需要善于寻找进入当地文化

  • 标签: 出去新阶段 发展理念 文化发展
  • 简介:伴随着1990年代印度对信息管理的放松,美国媒体进军印度市场并终成蔚然大观。通过以社交媒体影响印度'会话方式'、以有线电视对印度进行'认知塑造'并对印度媒体报道框架进行潜移默化的引领,美国媒体在议程设置、内容控制、事件解释等层面拥有了对印度的结构霸权和话语权力。

  • 标签: 话语权力 议程设置 蔚然大观 信息管理 国际传播 内容控制
  • 简介:《跨界亚洲的理念与实践——中国模式·华人网络·国际关系》(刘宏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一书以中国模式相关争论为出发点,将海外华人问题放在中国模式、华人网络和公共外交大视野中,研究海外华人与中国崛起、中国国际关系的演进关系,这对海外华人研究以及中国未来的公共外交而言,都很有启发意义.

  • 标签: 中国模式 公共外交 华人华侨 实践 亚洲 海外华人研究
  • 简介:2014年11月30日,由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上海智库复旦大学亚太区域合作和治理研究中心、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习近平时代的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周边外交 习近平 研讨会综述 中国 亚太区域合作
  • 简介:《完美的幻觉:美国政府是如何选中人权外交的》(美国大都会出版社,2010年)一书首次披露了美国政府如何转化人权理念,巧妙利用人权武器对外开展公共外交的.该书作者詹姆斯·派克是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和美国外交关系学者.他的结论是,美国官方所倡导的所谓人权与真正的人权运动理念几乎没有丝毫的联系,美国官方高举人权旗帜,其唯一的目的是利用人权推广自己的全球战略.

  • 标签: 美国政府 人权理念 公共外交 人权外交 幻觉 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