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刑事诉讼法赋予被害人较为广泛的诉讼权利,但仍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在制度滞后情况下,实践可以先行探索。检察机关可在刑事和解、酌定不起诉、抗诉、量刑建议等程序中以及未成年被害人案件中充分保护被害人利益。今后,还应从完善立法及建立社会援助制度等诉讼外渠道谋求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

  • 标签: 检察机关 被害人权利 保护
  • 简介:2013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引入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司法实践中,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运用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遭遇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在于附条件不起诉对象的监督考察,从而制约该诉讼制度应有功能的发挥。基于“儿童的最大利益”的考虑,我国应积极借鉴域外未成年人保护管束制度的有益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司法实践需要的未成年人保护管束制度,确保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功能的正常发挥。

  • 标签: 少年司法 监督考察 保护管束 制度设计
  • 简介:保护未成年人是一种普世性文化价值追求。世界各国未成年人刑事政策,经历了从“惩罚主义”到“保护主义”的嬗变,从早期仅仅对未成年人给予实体性保护处遏措施,到后期实现对未成年人的实体性保护与程序性保护并重的嬗变。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中的权利保障存在两极化趋势。在对未成年被告人给予刑事处分的案件中,强化了对未成年人的程序性权利保障。作为体现对未成年人实体性保护处分的附条件不起诉,却牺牲了未成年人的正当程序权利。

  • 标签: 保护处分 正当程序 刑事政策 未成年人
  • 简介:一、研究背景适应力的定义为“对适应或发展的重要挑战情境下所展示出来的能力。”(Masten&Coatsworth,1998)该定义引导研究者们从事对于过程的研究,被称为“人类基本的适应系统”(Masten,2001),这一系统使得个人在重要事件和每日压力中成功地适应周遭环境。(Montpetit,Bergeman,Debo-eck,Tiberio,&Boler,2010)。儿童适应力体现的人类适应系统包含能干且贴心的成年人的存在,认知和自我约束的技能,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在既定环境下的积极动机。(Masten,2001)。

  • 标签: 流浪儿童 菲律宾 马尼拉 保护 危险 人的存在
  • 简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大范围普及,网络从最初的犯罪对象逐步演变为犯罪空间。现存的针对网络犯罪法律尚不完善,无法有效遏制网络犯罪。因此通过网络传播消息、煽动或教唆犯罪有着低门槛、低成本的特点。在我国,未成年人也是网络空间的主要参与者,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组织通过网络煽动、教唆、帮助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严厉制裁影响和争取未成年人成为犯罪人的行为,完善未成年人网络空间权益的刑法保护刻不容缓。

  • 标签: 恐怖主义犯罪 网络传播 未成年人 刑法保护
  • 简介:近年来,嫖宿幼女、拐卖儿童、虐待、校车安全等与未成年人相关的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在《刑法修正案(九)》制定期间,废除嫖宿幼女罪、加大拐卖儿童罪中收买者的责任等呼声越来越高。2015年8月29日,《刑法修正案(九)》通过,就社会长期关注的虐童、猥亵男童等问题进行了积极回应,废除了嫖宿幼女罪,扩大了虐待罪的主体范围,规定特定情况下虐待罪由自诉案件修改为公诉案件,猥亵男童、校车超载超速入刑,收买被拐儿童不免刑责,这些规定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将给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带来新的变化。

  • 标签: 刑法修正案 未成年人 保护
  • 简介:随着“教育、感化、挽救”司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理论和实务界对未成年犯罪人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而对比之下,对未成年被害人的保护却不够重视。在严重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犯罪案件发生后,刑事诉讼关注点聚焦在如何依法严惩犯罪分子,却较少思考其各项权利是否得到及时充分保障,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被遗忘的人”。在刑事司法中,应该从诉权保护、隐私保护、司法救助、监护权变更等方面着手,构建起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立体化保护网。

  • 标签: 未成年刑事被害人 权利保护 办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