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1 个结果
  • 简介:民国时期的西藏地位刍议喜饶尼玛西藏地方是中国的一部分,尤其自13世纪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派官设治、清点户口,设立驿站、划分十三万户……西藏与祖国的关系更加紧密;明朝实行“多封众建”,继续元与西藏的领属关系;清朝中央政府则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派出驻藏...

  • 标签: 西藏 民国时期 国民政府 十三世达赖喇嘛 中央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简介:辛亥革命后,鸦片并未随着清王朝的覆天而消失。从民国初年的“禁烟”开始到国民党政权垮台的三十多年时间里,鸦片在西南地区又数度泛滥,又呈现与清末时期所不同的新特点,对西南社会乃至整个中国,产生了许多新的、历史性的影响。本文拟对鸦片在民国时期西南社会的表现形式以及产生了一些影响和危害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 标签: 民初 鸦片 西南社会
  • 简介:晚清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其经济结构与社会性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矿业制度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多种性质政府和多种形式政治制度并存的历史发展阶段,矿业制度随着政府的更替而变动.分析这两个时期矿业制度制定的背景,并在外资制度、矿税制度、监督制度、奖励制度以及矿业用地制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从中有所启发,为我国当前修改和完善矿业制度提供借鉴.

  • 标签: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矿业制度 对比研究
  • 简介:民国时期,为了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和文化落后的状况,云南各级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发展云南的民族教育。其主要政策和措施有,颁布发展民族教育的法令,建立各种民族教育管理机构,对从事民族教育的教职员工实行奖励政策,对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上给予其帮助。同时,在招生和升学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倾斜政策,提高其升学率。这些政策和措施,都促进了云南民族教育的发展。

  • 标签: 民国时期 云南各级政府 民族教育 政策
  • 简介:透过对于特定时代和学术背景的理解,本文以民国时期川西北理番四土、五屯为例,描述和解读了该地区的社会文化研究与实践,阐述了当地各族群渐渐纳入现代国家视野的情形。本研究认为,在族群区域研究的视角中,应重点关注清季以降、民国时期的民族调查研究与实践,此研究路径既可弥补族群实体论和族群建构论阐释力的缺陷,又可更加清楚地展示中国族群的历史与现状。

  • 标签: 理番四土 五屯 族群区域文化研究 民国时期
  • 简介:民国时期在河湟地区曾开展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文章以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对这场运动的目的和过程作了论述,揭示了该运动的性质和强制性的特点。同时对其产生的客观效果作出了肯定性的评价。

  • 标签: 民国时期 植树造林 河湟地区
  • 简介: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之后,教育部开始重视边疆民族教育。为了适应全国教育形势的发展,当时的青海省教育厅开始根据本省特点实施教育行政管理,制订和实施教育规划。本文以国民党南京政府制定的边疆民族教育政策为背景,分析当时民族教育政策在青海具体实施的情况、出现的问题及产生的历史意义。

  • 标签: 民国时期 青海 民族教育政策
  • 简介:清代至民国时期,赫哲族通过与满族、汉族等周边民族的交换活动,学习其先进的生产方式,引进其先进的生产工具,改变了赫哲族传统的渔猎生产方式和分配形式,增加了赫哲人的自主交换意识,推动了赫哲社会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剧了赫哲族成员贫富两极的分化,并使阶级差别逐渐产生。

  • 标签: 清代 民国时期 赫哲族 对外交换
  • 简介:对于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汉人社会生活状况,一直以来研究不多。对于康区、西藏中部人文地理结合部的工布江达地区,更是尚无专文论及。根据台湾地区最近公布的国民政府行政院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本文复原了当时西藏工布江达一地“汉人社会”的历史面貌,并大致勾勒出其轮廓。

  • 标签: 民国时期 “康西”边缘地区 工布江达 在藏汉人 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
  • 简介:中国旗袍作为中国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世界服装之林的奇葩,长久以来备受世人瞩目。本文以旗袍作为切入点,力图反映单一民族服饰文化向多元服饰文化转变的大致过程及基本动因,探讨中国旗袍特有的民族性和泛民族化特点及国际化趋势。

  • 标签: 单一民族服饰文化 多元服饰文化 动因 泛民族化 国际化
  • 简介: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著名狩猎民族之一,世代居住、游猎于黑龙江上游、大小兴安岭之间。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为维护北部边疆的安全,强化对鄂伦春族的管理,曾实行了“抚鄂安边”政策。此政策以重建旗佐建制,劝说鄂伦春族弃猎归农为基本内容,以抚绥鄂伦春族,利用其武功杜绝边患,加强东北北部边疆的安全为最终目的。虽然,“抚鄂安边”政策

  • 标签: 民国初年 "抚鄂安边" 政策 民族历史 中国 鄂伦春族
  • 简介:本文通过在甘肃南部临潭、卓尼地区的田野研究,探讨了龙神民间信仰的巡游和实际供养区域“马路”背后的文化边界问题.本文分析“马路”的范围、产生的历史渊源,并分析了其作为一种文化边界符号在地方性知识中的作用.“马路”作为一种特殊的地方性概念,对于理解多元文化地域的文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 标签: 马路 文化边界 地方性知识 龙神民间信仰
  • 简介:民国政府通过建立设治局、党部,推行保甲制,组建民众自卫队和常备中队,派遣部队屯兵驻守等措施,在腾龙沿边形成行政、党务、军事融合的管理体系;采取清丈土地,推广经济作物种植,移民屯垦,兴修水利,修筑道路等措施发展经济;兴办边地教育、移风易俗、建设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等等措施。加强对腾龙沿边的设治与经营,主观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客观上也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 标签: 民国政府 腾龙沿边 设治 经营
  • 简介:民国时期,救亡与发展是整个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中国佛教的复兴是一次重新整合的过程,重建中国佛学需融摄梵巴汉藏等全体佛法.能海上师与法尊法师的求学弘法经历表明了,民国佛教不能单以汉传佛教作为支撑,需要显密互补,融通汉藏佛教,方可应世.他们为中国佛教的变革注入了浓厚的藏传佛教密宗气息,并使成都成了汉地著名的藏传佛教密宗道场.能海上师的开创性贡献不仅使得藏传佛教得以在成都立足,而且在丰富成都佛教修行内容的同时为后继藏传佛教觉囊、宁玛等教派寺庙的建立起到了引领和奠基作用.

  • 标签: 民国 藏传佛教 高僧 社会影响
  • 简介: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已达成共识。随着传播科技的迅猛发展,本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利用电影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弘扬民族艺术成为现阶段的重要议题。中国电影长久以来发展并不平衡,因此,以方志电影研究为基础,利用本土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优势对东北电影"因地制宜"进行改造,负载民族形象与文化精神,在深入生活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努力打造属于本土民族特色的电影精品,继而实现当代本土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发掘与传承。

  • 标签: 东北电影 少数民族 原生态文化 发掘与传承
  • 简介:从“御宅”一词的来源及含义始,分析了动漫迷的生活方式及其群体整合,认为动漫亚文化文化体系,内化于亚文化群体的生活方式、审美标准,外在体现在他们所创造的漫画作品和在公开场合的身体表演。

  • 标签: 御宅 御宅族 动漫 动漫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