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在德国古典法哲学发展史上,费希特最早明确地提出了法权演绎的学说。他基于知识学的立场,在《自然法权基础》中明确地对相互承认学说进行哲学的演绎和证明,论证了个体想要获得自由,必须是建立在对于自身之外的他者的承认基础上。并且,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对于权利的哲学证明,即,如果不能够承认自身之外他者的存在,就无法进入到法权关系之中。这种基于相互承认的法权演绎学说,不仅揭示了自由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家笔下的社会结构,突破了从个体角度界定自由的尝试,而且也将这种社会结构或者共同体结构纳入到了权利概念的内部。但在《自然法权基础》中,费希特并没有完成这一相互承认的权利学说的构造,相互承认并未真正地建立起来。这导致了柏林时期费希特基于神圣理念对于相互承认学说的改造,产生了有关基督教共同体的学说,并最终导致法权演绎学说的消逝。但从总体来看,费希特提出的相互承认及其基础上的法权演绎学说为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基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共产主义学说提供了哲学上的出发点,从而使相互承认及其基础上的法权学说具有了时代的生命力,并由此也为现代权利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

  • 标签: 绝对自我 相互承认 交互主体性 共同体 法权演绎
  • 简介:本研究基于管理学领域顾客和供应商参与和图书馆用户和供应商参与之间相似性,构建"双一流"建设中用户和供应商参与、知识转移与学科服务创新绩效之间的影响机制模型。通过SPSS19.0对123份对学科馆员的调研问卷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协同创新的形成机理和知识转移的中介效应。最后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协同创新提出建议,以期更好地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目标。

  • 标签: “双一流” 高校图书馆 学科服务 协同创新 用户参与 供应商参与
  • 简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普遍受到沿线国家的欢迎,他们表示或正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正面临着沿线国外民族主义的威胁。比如,以俾路支为代表的巴基斯坦地方民族主义曾多次引发暴力冲突事件,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构成了一定威胁。巴基斯坦地方民族主义的产生,既有历史问题的积累,也有现实问题的新增;既有大国博弈的国际因素,也有政治经济的国内因素。重视、梳理、分析这一问题,对我们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和把握巴基斯坦地方民族主义、从实践中切实维护我国在巴基斯坦海外安全利益,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一带一路”建设 巴基斯坦地方民族主义 中巴经济走廊 威胁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