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在欧盟的法律秩序当中,欧盟法院担任着一个关键的角色,通过其判决持续地为欧盟的法律秩序强化司法的保护。在公共服务业的各种限制竞争行为中,滥用优势地位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20世纪90年代欧盟竞争的显著发展之一就是出现了“基础设施原则”(EFD)这一重要法律规定,而这一时期欧共体法院的司法判例有着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反垄断法 欧盟竞争法 公共服务 豁免制度 基础设施原则
  • 简介:台江县既是一个苗族县又是一个林业县。由于林木在当地苗族人的生活中作用重大,为了保护山林权益,他们形成了丰富的林习惯资源。这些习惯集中体现在村规民约当中。林纠纷是当地村寨最常见的纠纷之一,纠纷解决机制主要是调解,也会偶然用到神明裁判。在林保护方面,习惯很好地补充了国家法之不足,但也偶然会有冲突

  • 标签: 台江县 阳芳寨 林权 习惯法
  • 简介:作者系上海大学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乡村地权的研究,既在田野中做历史研究,又在档案中做田野工作,试图以社会理论的想象力整合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三门学科,在知识论的意义上迈向一种开放的整体社会科学。

  • 标签: 博士生导师 林权 出版 上海大学 历史研究 田野工作
  • 简介:从著作上界定,“个人使用”主要指涉个人复制及演绎行为,同时以个人复制为主,不包括传播行为。从逻辑上看,数字技术时代著作的保护理路侧重强化对传播本身的直接控制,故权利人无需通过缩小“个人使用”的复制权限制范围来实现对著作的有效保护。同时,在对“个人使用”进行著作法定位及政策选择时,既应为创造力的生长和发展寻找适合的环境,也应留意行为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 标签: 个人使用 私人使用 复制权 所有权 政策
  • 简介:《卜居》和《渔父》,旧题为屈原所作。但自清代大怀疑家崔述以来,好多研究者却认为这是先秦楚人之作,马茂元先生便持这一观点。马先生在他所著《楚辞选·卜居》的题解中,首先否定了旧题之说,然后引用崔述《考古续说·观书余论》一段文字[注]作证,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是有根据的。不过他只同意了崔氏“必非屈原之所自作”的论点,而对其论据的理

  • 标签: 《渔父》 屈原作品 崔述 楚人 《楚辞章句》 《天问》
  • 简介:用益物确权在城市更新土地法制保障中居于基础地位。国有建设用地使用的确权问题主要表现为届满续期和收回产生的问题。集体建设用地使用主要存在规划、颁证确权、缺乏管理细则等问题。宅基地使用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登记规则不够规范、收益权能缺失、取得、转让与收回的规定不明等。分层建设用地使用是对空间利用的权利,是建设用地使用的新形态,确权问题主要在于分层空间客体确定,以及其与其他权利的关系处理。针对城市更新中的确权问题,完善法律制度应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运用体系思维,实现城市更新土地法律制度的系统性、整体性,进行土地产权的权利化构造,平衡国家、集体、村民、非村民之间的利益。

  • 标签: 城市更新 确权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宅基地使用权
  • 简介:孔子提出"晋文公谲而不正",在肯定晋文公使天下得到相对"安定"的霸业的前提下,指出晋文公在僖公二十八年的"温"之会问题上,有"以臣召君"之缺陷。后儒评价晋文公往往淡化孔子所论的前提,而只侧重强调"以臣召君"不合礼法有亏臣节这一点,这对后人评价晋文公的历史功绩有误导之嫌。本文将用孔子论人的全面、客观的观点来分析晋文公在建霸中的行为,以此说明晋文公符合儒家的传统道德,还孔子论晋文公的全貌。

  • 标签: 以巨召君 忍辱负重 举贤 立信
  • 简介:在劳动合同冲突领域,意思自治是法律赋予当事人选择劳动合同准据的一种自由,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法律又从空间、时间、内容等方面对其施加限制。如此诸多的限制,构成了意思自治的外部界限,框定了意思自治的范围,当事人只有在此范围内选择劳动合同准据法方才有效。

  • 标签: 意思自治原则 空间限制 时间限制 内容限制
  • 简介:目前,关于所有权立法的问题正处在激烈的论争之中.笔者认为,"三分"的模式已不符合当今中国的经济结构,但在物权法中不对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加以规定,令这两种重要的所有权失之规范,不符合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因此取消"三分",构建统一的所有权制度,在此基础上特别规定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所有权体系的合理格局.

  • 标签: 所有权体系 所有制 国家所有权 集体所有权
  • 简介:政约、乡约、行规、家法等是传统中国社会群体利益的集中保护形态,而私法契约则是承载个体权利的工具和手段。两千余年的文明史证明,中国民众在追求个体权利的历程中毫不懈怠,毫不妥协,人性的欲望和激情(求富求荣)仍然主宰着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探究传统中国契约权利的存在形态及其实现形态旨在阐明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契约权利及其存在方式以及其实现途径,契约权利的演进形态则主要探讨契约内在的利益律动。基于中国宗法立国,教化治国之传统,中国契约所体现的权利形态经历了互助互惠的嬗变过程,最终以互惠作为契约利益的中心原则,契约最终从人伦道德中脱身而出,成为规范民事主体权利义务的独立法律凭证和手段。

  • 标签: 契约权利形态 群体与个体 公力与私力 互助与互惠
  • 简介:民族自治地方获得利益补偿的权利在民族区域自治及其他相关法律中有相关的规定,该项权利因补偿资源开发给民族自治地方带来不利影响、国家的矿产资源所有权与民族自治地方对土地的权利之间的冲突以及民族自治地方为国家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付出的牺牲而设立。该项权利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主要包括扩大利益补偿制度的适用范围,完善利益补偿制度的实施机制和配套措施等。

  • 标签: 民族自治地方 利益补偿 权利
  • 简介:通过时“疑罪从无”和“发回重审”的利弊分析,提出了以“疑罪从无”为原则改革“发回重审”制度的若干建议,旨在消除法律制度冲突.最大限度地发挥刑事二审程序的纠错功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 标签: 刑事诉讼 疑罪从无 发回重审 冲突 改革
  • 简介:根据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文化权利是包括汉族在内的我国各民族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也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所格外强调和重视的一项权利。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保护,不仅要得到宪法和基本法的确认,更需要落到实处。只有这样,形式意义上的权利,才能变成实质意义上的权利。从互助县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关于文化权利条款的情况看,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赋予少数民族的文化权利,得到了基本的保障。30年的实践经验证明,民族区域自治行之有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需要长期坚持执行。

  • 标签: 民族文化 保护 文化遗产 文化权利
  • 简介:就契约文书来看,清代台湾的番汉关系并非如有些学者所宣称的那样,是一部汉人压迫番人的血泪史。番汉在贌耕、水利与治安等方面存在诸多合作,双方的冲突既小且少,主要表现为番租纠纷与侵垦霸耕。番汉合作与冲突的形式是由双方的经济、文化等因素所决定,而非受清政府的操控。有的台湾学者刻意夸大番汉冲突之目的无非在于为台独诉求寻找法理依据。

  • 标签: 清代 台湾地区 番汉关系
  • 简介:西夏水利主要由春开渠、水利管理法、以及辅助设施建设与维护法三大部分组成,对它的探讨不仅有学术意义,而且对我们今后开发建设大西北的农业水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西夏 《天盛律令》 水利法
  • 简介:参政议政是法律赋予我国妇女的一项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该权利的实现是女性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最直接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关键.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为了进一步提高四川藏区妇女干部参政议政水平,优化政策环境,加快妇女干部参政议政进程,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笔者对四川最大的藏区--甘孜藏族自治州妇女参政议政法律权利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到了许多启示,并引发了一些思考.

  • 标签: 四川 藏区 妇女 参政议政政策 法律权利 领导干部
  • 简介: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关系是宪政秩序的核心要素。在宪政实践中.不应局限于宪法学者通常论述的二者间的制约、抗衡关系,而应积极构建相互合作、互动的良性秩序。宪法是宪政的前提,这就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府权力宪法构造方式。以此衡量中国现行宪法,不难发现其存在的一系列规范上的缺陷,为创新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间的宪政秩序,须尽快实现中国政府权力宪法构造方式之转型。

  • 标签: 公民权利 政府权力 良序 转型